第十讲:梅涅劳斯定理和塞瓦定理_第1页
第十讲:梅涅劳斯定理和塞瓦定理_第2页
第十讲:梅涅劳斯定理和塞瓦定理_第3页
第十讲:梅涅劳斯定理和塞瓦定理_第4页
第十讲:梅涅劳斯定理和塞瓦定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文档可编辑第十讲:梅涅劳斯定理和塞瓦定理梅涅劳斯定理定理1若直线I不经过?ABC的顶点,并且与?ABC的三边BC、CA、AB或它们的延长线分别交于P、 Q、 R,则BPPCCQ ARQA?RB= 1证明:设??、??、??分别是A、B、C到直线I的垂线的长度,则:BP CQ AR ? ? = 一? ?一 ?一 PC QA RB? ? ?注:此定理常运用求证三角形相似的过程中的线段成比例的条件。例1若直角?ABC中,CK是斜边上的高,CE是/ AC的平分线,E点在AK上,D是AC的中点,F是DE与CK的交点,证明:BF /CE。【解析】因为在?EBC中,作/B的平分线BH ,贝/ EBC=

2、/ ACK / HB(=/ ACE / HBG / HCB= / AC& / HCB= 90 ,即 BH 丄CE,所以?EBC为等腰三角形,作 BC上的高EP,则:CK= EP,对于?ACK和三点D、E、F根据梅涅劳斯定理有:CD AE KFKFEKCKEPBPBK? ? =1 ,于 = = = = = 一DA EK FCFCAEACACBCBEKF BK即*=晁,根据分比定理有:KF BKKC KE 所以?FKB ? ?CKE,所以 BF /CE。例2从点K引四条直线,另两条直线分别交直线与 A、B、C、D和A1 , B1 , q , D1,试证:AC ADA1C1 A1 D1BC : BD

3、 = B1 C1 : B1 D1【解析】若AD /A1D1,结论显然成立;若 AD与A1D1相交于点L,则把梅涅劳斯定理分别用于?A1AL和?B1BL可得:AD ? LD1 ?A1K = LC ? AK ?AC = LD A1D1 AK = 1,AC A1K LC1 =1匹申尊二1, LC B1C1 BKBDLD11,将上面四个式子相乘,可得:AD?聖翠边=1 即:AC BD A1D1 B1C1AC ADA1C1 B1 D1BC BDB1C1 B1C1定理2设P、Q、R分别是?ABC的三边BC、CA、AB上或它们延长线上的三点, 并且P、Q、R三点中,位于?ABC边上的点的个数为 0或BP C

4、Q AR这时右pc ?qa ?rb = i,求证P、Q、R三点共线。BP cq arbp cq ar证明:设直线PQ与直线AB交于R,于是由定理I得: ? ? = I,又因为pc?ca?aB =AR AR则B=希,由于在同一直线上 P、Q、R三点中,位于?ABC边上的点的个数也为 0或因此R与R或者同在AB线段上,或者同在 AB的延长线上;若 R与R同在AB线段上,R与R必定重合,不然的话,设 AR ?R;这时AB - AR ? ?R即BR AR 这与AR= AR矛盾,类似地可证得当R与R同在AB的延长线上时,R与R也重合,综上可得:P、Q、R三点共线。再相乘;注:此定理常用于证明三点共线的问

5、题,且常需要多次使用例3点P位于?ABC的外接圆上;Ai、Bi、Ci是从点P向BC、CA、AB引的垂线的垂足,证明点 Ai、Bi、Ci共线。【解析】易得:BA BP?cos Z PBC CBi CAi - - CP?cos Z PCB ABiCP?cos Z PCAAP?cos Z PACACiBCiAP?cos Z PABBP?cos Z PBA,将上面三丨式子相乘,且因为PBCA1CAAC”?話=1,根据梅涅劳斯定理可知 Ai、BD,将上面的式子相乘可。一,小 BA i CBiZ PAB= Z PCB Z PC/+ Z PBA= I80 ,可得胡?崙Bi、Ci三点共线。例4设不等腰?ABC

6、的内切圆在三边 BC、CA、AB上的切点分别为D、E、F,贝U EF与BC, FD与CA, DE与AB的交点X、Y、Z在同一条直线上。【解析】?ABC被直线XFE所截,由定理i可得:XC ?ea ?fb = i,BX FBCY DC AZ又因为AE = AF,代入上式可得XC = CE,同理可得YA = AF,ZbBX cy AZ得:苏?云?去=i,又因为X、Y、Z丢不在?ABC的边上,由定理 2可得X、Y、Z三点共XC YA ZB线。例5已知直线AAi ,BBi ,CCi相交于O ,直线AB和A1B1的交点为 C , 直线BC和BiCi的交点为A2,直线AC和AiCi的交点为B2,试证A?、

7、 B2、C三点共线。【解析】设A2、B2、C2分别是直线 BC和BiCi,AC和AiG,AB和AiBi的交点,对所得的三角形和它们边上的点:OAB和(Ai,Bi,C2),OBC和(Bi,Ci,A2),OAC和(Ai,Ci,B2)应用梅涅劳斯定理有:AAi?OBi?BC2= iOAi BBi AC2OCi?BBi?CA2= iCCi OBi BA2竺?竺进=iAAi OCi CB2将上面的三个式子相乘,可得:BC2 ?ab2 ca2 _CB2 ?瓦=i,由梅涅劳斯定理可知A2、B2、C2 共线。例6在一条直线上取点 E、C、A,在另一条上取点 B、F、D,记直线 AB和ED,CD和AF,EF和B

8、C的交点依次为 L、MN,证明:L、M、N共线。用梅涅劳斯疋理于五组三兀点r亠 UE VL(L, D,E), (A, M,F), (B, C,N), (A, C,E), (B, D, F),则有 VE ?WL【解析】记直线EF和CD,EF和AB,AB和CD的交点分别为U、V、W,对?UVW,应WB UD ?VB WD=i,将上面五个i,UF式子相乘可得:生?WM ?UN = 1 占 L、M、N 共线。 WL UM VN,点 Lvin 共线。WDVAUFWMUN WC VBWA UCVE =i ? ? =i ? ?=i ? ?UDWA VF YMVN UC WBVA WC UE、塞瓦定理AP、B

9、Q、CR三线共点的充定理:设P、Q、R分别是?ABC的BC、CA、AB边上的点,则要条件是?CQ ?AR = 1。PC QA RB证明:先证必要性:设AP、BQ、CR相交于点BPS?abpM,则对爲S?BMP _ S?ABMS?CMPS?acm 同理CQQAS?BCMS?ABM AR = S?acmRBS?bcm ,以上三式相乘,BPCQAR得:PC?Q?RB= 1,再证充分性:右BP?CQ?AR =PC QA RB1,设与BQ相交于 M,且直线 CM交AB于R;由塞瓦定理有:APBP?CQ?A =PC QA R B1 ,约翰斯:ARARRB,因为R和R都在线段AB上,所以R必与R重合,故AP

10、、BQ、CR相交于一点 M。C例8在锐角?ABC中,/C勺角平分线交 AB于L,从L做边AC和BC的垂线,垂足分别是M和N,设AN和BM的交点是P,证明:CP丄AB。【解析】 作CK丄AB,下证CK、BM、AN三线共点,且为P点,要证CK、BM、AN三线共点,根据塞瓦定am CN bk理即要证: 丽?届?尿=1,又因为MC= CN,即要证m AM BK,明:AK ? = 1,因为?AML ? ?AKC ?AM _ ALAK = Ac,AC ?BL =1,?BNL ? ?BKC ? NB= BC,即要证 AC?BC =1 ,根据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定理可知:所以CK、BM、AN三线共点,且为 P点,

11、所以CP丄AB。例9设AD是?ABC的高,且D在BC边上,若P是AD上任一点,BP、CP 分别与 AC、AB 交于 E 和 F,则 / EDA: / FDA【解析】过A作AD的垂线,与DE、DF的延长线分别交于 M、N。欲证/ EDA= / FDA可以转化为证明 AM = AN,因为AD丄BC,故AM ae anMN /BC,可得?AME ? ?CDE, ?ANF ? ?BDF,所以石=毘,CD CE BDBD CE? ?DC EA AFBF,于是AMAE?CDAF?BD, AN = B厂,因为AD、BE、CF共点与P,根据塞瓦定理可得:AFFBAE?CD AF?BDX所以w所以 AM = AN,所以 / EDA= / FDA例10 在?ABC的边BC、CA、AB上取点A1、B1、G,证明AC1 BA 1 CB1sin Z ACC sin Z BAA sin Z CBBC1B ?A?C ?B1A = sin ZCCB ?sin ZAAC ?sin ZB BA【解析】 如图对?ACCi和?BCCi应用正弦定理,可得AC1 _ cIC =sin Z ACC CCi sin ZB sin ZA , Ci B = sin ZCCB,ACi sin Z ACC sin ZB Ci B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