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文体特点,诵读并默写四首词,感受词的韵律美。

2.感悟四首词的内容,欣赏词中所展现的画面,理解其主旨。

3.品味词中意象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升鉴赏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了解词的文体特点,感受词的韵律美。

2.欣赏词中所展现的画面,品味词中意象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词的主旨。

【课时安排】

4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任务:诵读《浣溪沙》

一、导入新课

2000多年前,孔子站在大河边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000多年前,李白面对黄河疾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现代,朱自清也在急切地寻找答案“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面对时光流逝,无数文人墨客发出过这样那样的感慨。时光是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的感叹;是陶渊明“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的劝勉;是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无奈。

今天,我们看一看“宰相词人"晏殊面对时光流逝,又有怎样的感慨,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二、知识简介

1.文体知识

词: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

浣溪沙:词牌名。词牌,有规定作品形式与字数的作用。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què)

依据各词调的字数多少,词分为“小令”、“中调"或“长调”。

2.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婉约派词人。景德初年,十四岁,就以“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主要作品有《珠玉词》。晏殊是一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长短句),尤擅小令。风格婉转,历有“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

晏殊有“宰相词人"之称,以词著称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为“晏欧”。晏殊是宋词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

3.写作背景

作者一生历居显官要职,仕途平坦,但政绩平平。作品在闲情逸致、歌酒风月的吟咏中,也常流露出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迟暮落寞的感伤。这首诗是暮春时节词人看到花落的景象,回忆起了以前的往事,所以这首诗是对春天的伤春怀旧。

三、活动一:读出韵律美

1.听读诗歌(视频朗读)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浣[huàn]溪沙

晏[yàn]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páihuái]。

3.朗读设计、展示。

四、活动二:感受意境美

1.释读诗词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一曲:一首。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

旧亭台:原来的亭台。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词意: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夕阳西下何时再回来?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小园香径:弥漫着花香的园中小路。

独徘徊:独自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词意:美丽的花朵凋零令人无可奈何,那从南方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我独自一个人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2.描绘画面

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词所展现的画面。

方法提示:

抓住意象,用“力”刻画;

设身处地,以“我"自居;

联想想像,连词成“画”。

明确:

哼一首刚填词的小调,品一杯香而醇的烈酒。依稀还记得去年来到这里也是这个天气,也是这个熟悉的旧楼阁。唉,夕阳渐渐西下,慢慢消失在地平线。太阳啊,你什么时候又能再次归来,照耀当空呢?

花慢慢凋谢,看着它们随春而去的模样,心中不舍却也无可奈何。燕子又从南方回来了,看着它们翱翔在天际,好像之前见过,十分熟悉。园子里只有我独自在曲折绵延的小道上来回走。

3.设计朗读

这样优美的意境,你觉得如何设计朗诵的语气语调呢?

明确:

“一曲新词酒一杯"这句是轻松地叙述,“去年天气旧亭台”是沉思的口吻,“夕阳西下几时回?"疑问语气传达留恋期盼之情

“无可奈何花落去”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似曾相识燕归来"要读出怀疑思考的语气,最后一句“小园香径独徘徊”低沉缓慢的语调。

五、活动三:品味情理美

1.说新旧

(1)“一曲新词酒一杯"到“去年天气旧亭台”,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词人刚开始是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但到后面就有一种景物依旧,物是人非的怀旧之感。

(2)仔细体会“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几时回"所折射出的是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细腻心态。

2.悟去来

(1)为什么要用“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来修饰“落花”和“归燕"呢?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

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3.品意象

“落花"作为伤春的代表,在诗歌中传达对时光易逝的哀怨惆怅。“落花”可以是美人迟暮的哀怨、时不我待的无奈、相聚短暂的不舍、物是人非的凄凉。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宋词中“落花"意象中很常见,我们经常能看到花谢花飞、落红成阵的暮春光景。日本学者青山宏先生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为什么会产生伤春、惜春之情,这是因为春天原来是一个快乐和美丽的季节,人们希望它能长久的延续下去,但春天的消逝是那样的无情,而且最明显的表示春天消逝的就是落花。”

对于晏殊来说,使用“落花"的意象蕴含着什么呢?

背景材料:

晏殊少年得志意气风发,14岁举荐进京一鸣惊人,然而在仕途顺当,生活优裕之时,他的亲人接二连三离世。由于晏殊敏锐善感的文人身份,时序的转换、人事的变迁给词人带来内心的波动,这些隐秘的感受都通过词的方式去排解和言说,另一方面,他是依附于皇权的庶族臣子,在此角色下,忧患仕途和担忧生命的意识上升为主流。晏殊词中所呈现出来的感伤哀而不伤,有着理性克制过的痕迹。“富贵”词人晏殊不仅看到了“落花"飘零带来的对时光易逝的哀怨惆怅,还以文人特有的敏感以及为人臣敏锐的政治性,还看到了“落花”象征着的繁华时代落幕的悲伤。

六、拓展阅读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注释】一向:一晌,片刻,一会儿。年光:时光。有限身:有限的生命。等闲:平常,随便,无端。销魂:极度悲伤,极度快乐。莫辞频:频,频繁。不要因为次数多而推辞。怜:珍惜,怜爱。取:语助词。

【大意】片刻的时光,有限的生命,宛若江水东流,一去不返,深感悲伤。于是,频繁的聚会,借酒消愁,对酒当歌,及时行乐,聊慰此有限之身。若是登临之际,放眼辽阔河山,突然怀思远别的亲友;就算是独处家中,看到风雨吹落了繁花,更令人感伤春光易逝。不如在酒宴上,好好爱怜眼前的人。

探究:这首词作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赏析。

明确:“一向年光有限身,"惜春光之易逝,感叹人生有限、盛年不再;“等闲别离”说明离别时人生常有的事,也最让人伤感;“不如怜取眼前人"意指要珍惜眼下相聚的美好时光。

七、课堂小结

读一首词,识一个人。作者以小见大,从点滴日常生活中发现宇宙的哲理。无论是夕阳西下的怅惘,还是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在对眼前景物的刻画之下,都流淌着一种哲理性的深思,有关时间、有关生活、有关舍得的人生态度。由这种主观的悲哀推而至于客观世界的运转,得出“珍惜现在”的结论:“不如怜取眼前人。"他的作品融入了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他是文人,他也写春花秋叶、伤春哀秋。不过在他人的无病呻吟,加入了生命短暂、青春易逝的佐料,再加上他闲雅而有韵味的婉约词风,在婉约派这一方天地里独领一片风骚。与诗词相伴,心灵不再孤单,与诗词相伴,黑夜不再漫长,与诗词相伴,梦想不再遥远,放慢自己的脚步,静听灵魂的声音。

九、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浣溪沙》。

2.想像词人“小园香径独徘徊”时思索和反省到什么?请用一段心理描写描绘出来,1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浣溪沙

晏殊

新曲词——旧亭台→物是人非,年华易逝

花落去——燕归来→伤春怀旧,春光难留

第二课时

任务:诵读《采桑子》

一、导入新课

2023年暑假热播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壮阔的诗意书写不朽的长安。李白、杜甫、高适等唐朝诗人们对长安的执着追求,其实是对建功立业、报国济民理想抱负的热切渴望,更是对精神上的第二故乡的不舍眷念。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采桑子》作者北宋词人欧阳修又在何处寻找他精神上的第二故乡呢?

今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欧阳修的《采桑子》。

二、知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shì)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2.写作背景

“予自广陵得请来颍,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尔来俯仰二十年间,历事三朝,窍位二府,宠荣已至而忧患随之,心志索然而筋骸惫矣。其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_________——《思颖诗后序》

译文:我在广陵所请获得批准来到颍州,喜欢那里的人民淳朴,诉讼简单,物产丰富;土地肥沃,水源甘甜,气候宜人,在那时,看到这种情况,(心中)感叹,便有了在此终了此生的想法。自那时以来很快就二十年的时间,经历了并侍奉三朝帝王,我在两府中做高官,恩宠和荣誉已经都有了,可是自己的忧思也随之而来了,对(功名利禄追求)的思想和志向变得毫无兴趣,以致于身心疲惫呀。那些思念颍州的念头不曾在心中稍忘,而且所存的心意也常常在文字中显现出来。

(1)欧阳修为什么选择退居终老于颍州?结合《思颖诗后序》这则资料说说他与颍州有何不解之缘?

明确1:自43岁初次贬谪来颍州,欧阳修就对颍州的民风淳朴、物产丰厚情有独钟,65岁晚年多病、身心俱疲的欧阳修离开了政治斗争的冬天,来到颍州寻找他人生的春天,寻找他精神上的第二故乡。

(2)颍州何处才是他心灵最终的诗意栖居地呢?

“8次来颖州,留下160多篇诗词。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极喜爱颍州西湖的景色,在此写下联章词《采桑子十首》。

明确:这10首《采桑子》首句都以“西湖好”结尾,足可见欧阳修对颍州西湖不遗余力的赞美和喜爱。颍州西湖正是他心灵最终的诗意栖居地。

三、活动一:诵读西湖之好

1.听读诗歌(视频朗读)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zhào]/西湖好,绿水/逶迤[wēiyí]。芳草/长堤,隐隐笙[shēnɡ]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liúlí]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liányī],惊起沙禽/掠岸飞。

3.朗读展示

4.释读诗歌

(1)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轻舟:轻便的小船。

短棹:划船用的小桨。

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词意: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碧绿的湖水弯曲绵延。长堤上花草盛开,隐隐传来的管乐和歌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2)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琉璃:一种光滑细腻的釉料,多覆在盆、缸、砖瓦的外层。这里喻指水面平静澄碧。

涟漪:水面微细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词意: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像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微微细浪在船边荡漾,被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飞翔。

四、活动二:感受西湖之好

颍州西湖究竟哪里好?

(一)好在良辰美景

1.感知全诗

朗读诗歌,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歌咏西湖春景——好在良辰(春天)

2.描述画面

泛舟西湖,词人看到了哪些美景呢?请选取最能打动你的一处美景,发挥想象,把这一画面描绘出来。

明确:

示例1:“绿水逶迤,芳草长堤"——湖中是碧绿的春水,流转绵延,无穷无尽。远处长堤一横,堤岸上芳草萋萋,野花开放,生机盎然。

示例2:“无风水面琉璃滑”——天朗气清,平静无风,湖水平滑如琉璃,纤尘不染。

示例3:“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细微的涟漪从船边向远处荡漾开去,却未曾想到,栖息在水草里的白鹭被这涟漪惊动,急忙忙往岸边飞去。

小结:静谧、清新、富有生机的湖景着实让人心醉,这就是西湖第二好,好在醉心美景。

(二)好在乐事赏心

1.乐事

(1)词人在赏景时还有什么乐事吗?

明确:“隐隐笙歌处处随”,词人听到了远处飘来的笙歌管弦奏乐声,免费听歌,算是乐事。

(2)改词对比:既然“笙歌"处处随”表明“笙歌"声音不小,若将“隐隐笙歌处处随”改为“响亮笙歌处处随"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

不行。“处处随”是把笙歌和行舟结合起来,无论舟行何处,都可以听到笙歌。但是,正因为船行不停,所以笙歌不可能一直声音很响亮,它会时大时小。

处处听得到笙歌,并不意味着笙歌声音很大,更有可能是湖面特别静谧,以笙歌之动衬湖面之静,动静结合,显得词句如此美好。

(3)想像补白:赏景听歌,想像词人此刻可能还在做些什么呢?

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采桑子·其三》

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采桑子·其七》

“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旁若于无人。"

——《西湖念语》节选

无穷乐事,这就是西湖第三好。

2.赏心

(1)在良辰美景乐事中,词人此刻可能在想些什么呢?请从词中找一找写词人心情的词句。

明确:“不觉船移”这句话,是写水面平静如琉璃,船行其上,自己都不觉得船在移动。表面在写湖水平静,其实是在写他的心情——他的心平静如湖水。

(2)揣摩补白

词人“不觉"的是——

明确:不觉愁绪,不觉烦恼,不觉鸢飞戾天之心,不觉经纶世务之烦忧,不觉人生境遇之起伏……

词人“觉”的是——

明确:泛舟的闲适、生活的惬意、自然的美好、万物的宁静、灵魂的自在……

(3)词中哪一个字和他此刻的心情完美贴合?

明确:“轻舟短棹"的“轻”,轻快、轻巧、轻松、轻盈。

(三)好在吾心安处

1.词人为什么此时如此的轻松愉悦呢?请结合以下背景材料探究其原因。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采桑子·其十》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

(《思颍诗后序》)。

二十二年之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欧阳修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次年九月,逝世于颍州。

明确:

退居颍州,词人如愿离开了充满险恶是非的官场。他放下了名利,放下了忧愁,放下了红尘琐事的万千烦恼丝,整个人都是如此轻松快活。在与西湖的亲近中,他内心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一切都归于平淡,这也是词人在历尽繁华之后的人生感悟。

此次归颍,既有人世沧桑之感,更含有要在此开始新的生活之意。这种生活感悟,显然是沉浸在西湖胜景和获得的适意心态基础之上的。

颖州啊,一个只在欧阳修遭贬经历中停留了不到两年的小地方,这里没有恢宏的殿宇楼阁,没有繁华的集市街巷,没有如织的车水马龙,只有一个普普通通的西湖。可就是这个小小的颖州,普通的西湖,却让他惦念了二十多年,最后在临终前回到这里,落叶归根,夙愿得偿。

2.思考:颠沛流离的一生,精神故乡何处觅?

欧阳修的学生苏轼给出了答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定风波》

颍州西湖究竟有什么好?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了:

颍州西湖

有良辰美景——琉璃绿水堤芳草,

有赏心乐事——笙歌禽飞不觉闹,

更有晚年欧公对颍州西湖的一片深情——驾叶轻舟横短棹,吾心安处无不好。

五、课堂总结

诵读小诗

琉璃绿水堤芳草,

笙歌禽飞不觉闹。

驾叶轻舟横短棹,

吾心安处无不好。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采桑子》。

2.推荐诵读:《采桑子》十首。

【板书设计】

采桑子

欧阳修

良辰美景

西湖好___吾心安处

乐事赏心

第三课时

任务:诵读《相见欢》

一、导入新课

1.诵读诗歌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导入新课

《满江红》当中的“靖康耻"指的是靖康年间(1126~1127),金兵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两个皇帝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在仓猝南逃的这部分人当中,有一个名叫朱敦儒的人。他靖康之难后南渡避难,客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后做了这首词——《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朱敦儒的一首词《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二、作者简介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河南洛阳人,人称岩壑老人、洛阳遗民、伊川老人、洛川先生、少室山人等。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朱敦儒家境优越,以清高自许,颇有西晋名士风度。一直生活在山水、醇酒、诗歌与美人之间。那时他已有“词俊”之誉。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靖康之乱,中原先后沦丧,朱敦儒离洛阳携家外逃。在这一段南渡流离生活中,无情的现实击碎了朱敦儒的山林清梦,让他亲身体验了国破家亡的惨痛。

三、活动一:诵读诗韵

1.听读诗歌(视频朗读)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yǐ]/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zānyīng]/散,几时/收?试倩[qìng]/悲风吹泪/过扬州。

3.朗读展示

四、活动二:感知诗意

1.释读诗歌

(1)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金陵: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词意:在金陵城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江天万里,夕阳西下,长江滚滚东流。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中原乱:指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帽带。

收:收复国土。

倩:请人代自己做。

词意:金人侵占中原,达官显贵流散,什么时候能收复国土?试着请悲风将我的泪吹到扬州。

2.感知全诗

(1)有人说这首词自成一幅画,如果用画来表现这首词,你会选择哪一种底色说说理由。

明确:

黑色——痛苦压抑

灰色——朦胧迷茫

深蓝——深邃忧伤

紫色——彷徨犹豫

(2)词中哪个字最能传达的情感?选一个词作为词眼。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明确: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写作背景:靖康之变,宋钦宗和宋徽宗两位皇帝被俘,最终北宋灭亡。朱敦儒离洛阳携家外逃,仓皇南逃至金陵,才暂时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这首词就是词人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的城楼时所写的。

五、活动三:品味悲景

1.词人“金陵城上西楼"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秋是古诗词中的常用意象:(列举写到秋的诗句)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朱敦儒登楼远眺,满目凄凉,悲秋之情油然而生。清秋的傍晚,词人都看到哪些景物呢?

明确: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3.用自己的话描述“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画面,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画面: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

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小结:“西楼"清秋”“夕阳"江水”词人所选之意象,皆透着悲凉与伤感。

六、活动四:体会悲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景悲一定是人悲。

1.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明确:

(1)“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回忆中原沦陷,抒发了词人的亡国之痛。

(2)“几时收"抒发了词人对收复河山的渴望、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情绪以及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

(3)“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系切之情,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词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2.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明确: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恢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小结:“乱”“散"收”“倩"写出了词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七、拓展阅读

唐诗《题金陵渡》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本诗与朱敦儒的词《相见欢》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

题金陵渡

张祜【唐】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唐诗通过静谧的夜景,抒发了作者内心孤独的羁旅之愁。宋词通过涌动的夕阳衰景和凄清的秋意,抒发了自己国破家亡、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思。

八、课堂总结

回望风雨飘摇的南宋,总有那么多心忧天下的仁人志士,他们的爱国精神依然在历史的深处熠熠生辉。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九、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相见欢》

2.推荐诵读:如果能穿越时空与诗人相见,请以“致朱敦儒”为题,写出你最想说的话。

【板书设计】

相见欢

朱敦儒

西楼清秋

悲景:衰微萧条

夕阳江水

乱散

悲情:忧国忧民

收倩

第四课时

任务:诵读《如梦令》

一、导入新课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在中华数千年词苑中,曾涌现众多名家,其中有一位以其清新明丽、委婉柔美的风格独树一帜,为后人所称颂。这枝女儿花就是李清照。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后,金兵入据中原,她流寓南方境遇孤苦。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慨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对后世影响较大,被称为“易安体"。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等。

三、活动一:读出韵律

1.听读诗歌(视频朗读)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xìnɡ]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朗读展示

四、活动二:读出故事

1.释读全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溪亭:溪边的亭子。

兴尽:尽了兴致。

回舟:乘舟返回。

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鸥鹭:泛指水鸟。

词意:时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一玩就玩到日暮时分,沉醉其中,不想回家。尽了兴致,天色已晚,乘舟返回,却误进了荷花丛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奋力把船划出去,(一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水鸟。

2.概括故事

33个字的一首词,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明确:记叙了词人少年时期一次夏日郊游的难忘经历。

五、活动三:读出画面

1.寻找画面

古人有“诗中有画”的说法,有人评价李清照的词是“以寻常语绘精美图”,那么这首词究竟描绘了哪三幅精美的图画(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明确:溪亭日暮图藕花深处图一滩鸥鹭图

2.描绘画面

请结合词的意境,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描绘其中的一幅画面。

方法提示:

1.找出词中景物和人物。

2.丰富景物和人物特点。

3.景物和人物连成画面。

明确:

(1)溪亭日暮图:落日西沉,晚霞映照着溪亭,玩了一天的游人渐渐归去,而我却依依不舍。不知是刚饮过美酒,酒意未消?还是景色宜人,惹人陶醉?我竟然忘记了回去的路。

(2)藕花深处图:尽了兴致,天色已晚,乘舟返回,湖上娇艳的荷花向她绽开笑脸,轻柔的晚风推着我的船儿。我荡着船,往前划去。划呀,划呀,竟不知不觉误入荷花深处。

(3)一滩鸥鹭图:我用足力气划啊,划啊,蓦然间响起一阵扑簌簌的声音,原来沙滩上的沙鸥和鹭被我惊飞了。于是我欣赏着这群鸥鹭,不禁陶醉其中。

3.品味画面

(1)“沉醉不知归路”的词人“误入藕花深处”,“误入”能否换成“闯入"?为什么?

明确:

“误入”把诗人酒眼朦胧的憨态全部写出来,如行云流水,流畅自然,毫无雕凿痕迹。

“误入"照应开头的“常记”(长久记忆)因为这首词是追忆少时游玩的情形。

(2)“惊起一滩鸥鹭"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视觉上:鸥鹭惊飞的场面:天空、荷塘、鸥鹭、绿叶、红花、白鹭、余霞。

听觉上:鸥鹭拍动翅膀的声音、鸣叫声、划水声、欢笑声。

4.串联画面

三幅画是如何串联在一起,表现词的画面感的?

跟随着词人乘舟而行,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词人因为“溪亭日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