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20210316081327)_第1页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20210316081327)_第2页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20210316081327)_第3页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20210316081327)_第4页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2021031608132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双向板)学校名称:无为电大学生姓名:学生学号:1434001262044班 级:14秋土木工程(本)3 / 16目录1. 设计背景 . 11.1 设计资料 11.2 设计要求 22. 设计方案 . 32.1 板布置图 32.2 选用材料 , 地面的做法 : 43. 方案实施 . 43.1 板的计算 43.1.1 板的荷载 63.1.2 板的内力及配筋 63.2 梁的计算 103.2.1 梁的荷载 103.2.2 梁内力计算 123.2.3 梁配筋计算 133.2.3.1 正截面受配弯筋计算 133.2.3.2 斜截面受配弯筋计算 15目录1 设计资料 . 12 板的

2、设计 . 12.1 荷载. 22.2 内力计算 . 22.3 截面承载力计算 . 33 次梁设计 . 33.1 荷载. 43.2 内力计算 . 43.3 截面承载力计算 . 54 主梁计算 . 64.1 荷载. 74.2 内力计算 . 74.3 截面承载力计算 . 114.4 主梁吊筋计算 . 13多层工业厂房单向板肋梁楼盖1设计资料某多层工业厂房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安全等级为二级,环境类别为一类。结构形 式采用框架结构,其中梁柱线刚度比均大于3。楼盖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 厂房底层结构布置图见图1。楼面做法、边梁、墙、及柱的位置关系见图 2。5 / 16图2节点详图4QPMta

3、bctJL4a4JJ*图1底层结构布置图2楼面活荷载标准值8kN/m,楼面面层为20mn水泥 砂浆,梁板的天棚抹灰为20mm厚混合砂浆。材料选用 混凝土:采用C30(fc=14.3 N/mm)钢筋:梁的受力纵 筋采用HRB335级钢筋(f y=300 N/mrfi),其余采用HRB300 级钢筋(fy=270 N/mn2)。2板的设计板按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设计。按刚度条件板厚要 求取h=L/30=2000/3067mm工业厂房楼面最小厚度 为70mm取板厚 h=80mm取次梁截面高度 h=450mm(L/18=6000/18=333mm- L/12=6000/12=500mm ,截面宽度 b=

4、200mm(h/2.5=450/2.5=180mmr h/2=450/2=225mm),主梁和次梁采用 HRB335级,其余均采用HPB30C级钢筋;板的L2/L 1=6000/2000=3,宜按单向板设计。板的几何尺寸和计算简图见图32.1荷载 恒载标准值板自重:0.08楼面面层:0.02天棚抹灰:0.022X 25 kN/m =2.0 kN/m2X 20 kN/m =0.4 kN/mX 17 kN/m2=0.34 kN/m2弓=8 kN/m弓=2.74 kN/m 使用活荷载 荷载组合值:呂=1.32回 =1.2 占+1.3 3 =1.2 X 2.74+1.3 X 8=13.69 kN/m取

5、三j =13.69 kN/m回 =1.35 凶 +1.3 X 0.7 曲=1.35 X 2.74+1.3 X 0.7 X 8=10.98 kN/m2 S)N- 2(19257)0 2113000180ad厂J.2000 fJ 2000 IJI1 2COO21 、I.i f、3 frIM1301LJt 1址*1fc441,图3板的几何尺寸和计算简图(单位:mm2.2内力计算取1m宽板带作为计算单元,各跨的计算跨度为:中间跨:=U =2.0m-0.2m=1.80 m边跨: =2.0-0.20/2+0.025=1.925 m边跨和中间跨的计算跨度相差: 故可按等跨连续板计算内力, 各截面的弯矩计算见

6、表1表1板各截面弯矩计算截 面边支座边跨中第内支座中间跨中中间支座弯矩计算系数占21X叫g01 = II3.62-4.612.77-3.172.3截面承载力计算取板的截面有效高度 勺=80-20=60mm(环境类别为一类),各截面配筋计算见表 2表2板的各截面承载力计算截面边支座边跨中第一内支座中间跨中中间支座在平面图位置 轴间轴间轴间轴间轴间轴间轴间M (kN/m)-3.173.62-4.612.772.22-3.17-2.540.0620.0700.0900.0540.0430.0620.049ri0.0640.0730.0940.0560.0440.0640.050Zl203.5232.

7、0298.7178.0139.8203.5158.9选配钢筋 8200 8200 8160 8200 8200 8200 8200实配钢筋面积(mrf)2512551251注:表中对于轴间板带的中间跨中和中间支座考虑板的内拱作用,故弯矩降低0.23次梁设计取主梁的梁高 h=650mm( L/12=6000/12=429mm- L/8=6000/8=750mrr),宽 b=250mm次1 :rzrlJ1厂LJI255850125id Li255750125Lr60001 11T16000r梁的截面尺寸及支撑情况见下图 4 图4次梁几何尺寸及支承情况 (单位:mm)3.1荷载 恒载由板传来2.74

8、X 2=5.48 kN/m次梁自重25X 0.2 X (0.45-0.08)=1.85 kN/m梁侧抹灰17X (0.45-0.08) X 2 X 0.02=0.25 kN/m占=7.58 kN/m楼面使用活荷载| =8.0 X 2=16.0 kN/m荷载组合设计值回 =1.2 幻+1.3 日=1.2 X 7.58+1.3 X 16.0=29.90 kN/m=1.35 4+1.3 X 0.7 H =1.35 X 7.58+1.3 X 0.7 X 16.0=24.79 kN/m取 a =29.90 kN/m3.2内力计算按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计算次梁内力。计算跨度为:中间跨:I 一=4边跨:边跨和

9、中间跨的计算跨度相差:匚三故可按等跨连续次梁计算剪力计算时跨度取净跨,计算简图如图 5所示1 权 V 右Sr1 、卜PS t仁r fFiPVV畀.f rVVVLf1 .l 5.S5mIEL5L75m:575miL1Jl 5r75rnl5.35 mr,*4十J图5次梁计算简图次梁内力计算见下表3、表4:表3次梁弯矩计算截 面边支座边跨跨内支座中间跨中中间支座弯矩计算系数bla31311-44.1173.84-96.2360.34-70.61表4次梁剪力计算截面边支座第一内支座(左)第内支座(右)中间支座剪力计算系数0.500.550.550.55V=| 88.9597.8594.5694.563

10、.3截面承载力计算次梁跨中截面按T形截面进行计算,翼缘计算宽度取以下三者较小值: 按计算跨度考虑:|I 按梁肋净距凶考虑:1= 按翼缘高度目考虑:可不考虑此种情况,故取 =1.92m判别各跨中截面属于哪一类形:取h =450-40=410mm故属于一类倒T形截面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跨中及支座截面均按一排筋考虑,取ho= 450-40=410mm.次梁正截面承载力见下表5,斜截面承载力见下表6。表5次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截面边支座边跨中第一内支座中间跨中中间支座1 K 1-44.1173.84-96.2360.34-70.610.0920.0160.20.0130.147I X 10.0970

11、.0160.2250.0130.159V293150V293150V293150V1 182082V82082V82082V82082.用V :M :Q=124.3NhV :F.-r1831W100.1-141_10&J+ .5-S3.39M:B124上V :M:0-l2.SkNA 1q L-Q 1】上2BD1ii. 11G.J-L152.5B6,D内力计算过程见表8表8内力计算荷载工况弯矩(KN.m)剪力kNLJ最不利内力组合见下图8所示。.貝1Q JW1舛8KNA Lclc klc Ic斤孟B乂1创&_6Ag31-33.74-222.371 q IO=124.eKNA 、,G、1用G卜阳禹刖图a xb F图(b)IIId- I C124.44V504969V504969V0.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