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2 哲学概论1. 论述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对峙与融合。(50分)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是在现代哲学中使用频率颇高的两个概念。人们普遍认为,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是现代哲学中双峰对峙的两大哲学思潮,并以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演化趋向来描述和预测哲学的跨世纪走向。 所谓“科学主义”,主要指近代以来,特别是指19世纪中叶以来逐步盛行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潮和哲学运动。近代以来的科学发展及其广泛的应用技术,使一些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精确”的科学是伟大的,而“思辨”的哲学是渺小的;只有忽视甚至否定传统的哲学,才能使科学从“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只有用实证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才能使
2、哲学从传统的“形而上学”变成“科学的哲学”。由此可见,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的实质,是改变传统的关于哲学与科学的相互关系的理解,“拒斥”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把哲学变成科学的“副产品”。而“人本主义”则是在现代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峙的哲学称谓。一般认为,“人本主义”有三种内涵:一是特指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二是专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三是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做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其中主要是指现代西方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
3、,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心的哲学思潮,包括生命哲学、哲学人类学和存在主义等。对立(1)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立,首先是哲学自我理解的对立,即理解和解释哲学自身的对立。在科学主义看来,哲学和科学都起源于人类对知识的渴求,都承担着为人类提供普遍性知识的使命,由此便构成了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的演化过程:古代的哲学以“知识总汇”的形式而囊括了全部科学,科学则以萌芽的形式而蕴含于科学之中;近代的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独立出来,而哲学则企图以“科学的科学”的姿态君临于科学之上;现代科学不仅完全获得了自己的独立性,而且承担起不断地提供新的“世界观”或“普遍规律”的职能,因此现代的哲学必须
4、而且只能作为“科学的副产品”即对科学命题进行逻辑分析的方式而存在。与科学主义相反,人本主义认为,哲学与科学起源于人类的两种不同的渴求,科学寻求的是关于事物的规律,哲学寻求的则是人的自我理解。从哲学史看,古希腊哲学的根本指向就是“认识你自己”。古代哲学对“万物统一性”的寻求,从根本上说,是以“外投”的形式而寻找“内在”的根据,即通过寻求“万物的统一性”而确立人自身的“安身立命之本”;近代哲学对“意识的统一性”的寻求则更为明确地从关于世界的思考而转向关于人的思考,“认识论转向”的实质是“主体性转向”;现代哲学以发达的现代科学为前提,把人以外的一切存在都交给科学去研究,哲学则专门反思人的存在。(2)
5、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立,具体地展现为对哲学的研究对象、理论性质和社会功能的不同理解。在科学主义看来,现代科学为人类提供关于对象世界的各种规律性的认识,现代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科学本身;由于现代哲学以现代科学为基础,所以现代哲学具有双重性质,即:一方面,由于它以科学为基础,因而它也具有科学的性质;另一方面,由于它是对科学的逻辑的、语言的分析,因而它具有超科学的哲学性质。这种科学化的哲学,不是为人们提供“普遍规律”,而是为人们消解掉传统哲学“制造”的种种“虚假问题”,并为人们“澄清”语言表达的意义,使人们能够“科学地”思考问题和“科学地”生活。与科学主义相反,人本主义认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既为科学对
6、人的反思提供了重要前提,又为哲学对人的反思提出了迫切要求。在现代人本主义看来,由于现代科学承担了对人以外的全部存在的研究,因而现代哲学能够集中地反思人这种特殊的存在,并从对人的反思出发去重新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同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了“全球问题”和“人的物化问题”,因而现代哲学的根本任务是反思包括科学活动在内的人的全部活动方式,回答现代人类的存在意义问题。从这种基本理解出发,现代人本主义认为,人是哲学的真正对象,关于人的哲学反思与科学具有不同的理论性质,它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为人的自我认识提供理论前提。(3)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立,还表现为对传统哲学的不同的理解与批判。 以黑格尔哲
7、学为最高代表的传统哲学的本质特征,可以作出这样的总体性概括,即:哲学家主要是以个人头脑中的思辨活动去追求思维把握和解释世界的全体自由性。从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上说,现代哲学产生于对传统哲学的批判;而如何批判传统哲学,则同时规定着新哲学所选取的不同的哲学方向与道路。“拒斥形而上学”,这是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的实证主义所开始的科学主义思潮的旗帜和出发点,它标志着科学主义思潮对传统哲学的总体态度,也蕴含着科学主义思潮的基本取向。在科学主义看来,有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哲学,是一种“狂妄的理性”或“理性的狂妄”,即试图超越科学理性而无限地驰骋人类的理性。因此,科学主义从“谦虚的理性”或“理性的谦虚”出发,
8、试图以科学理性来限定人类理性,用科学即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或通过语言的分析去“治疗”哲学,使哲学称为科学的“副产品”。与“拒斥形而上学”的科学主义思潮不同,人本主义思潮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一种彻底理性化、逻辑化的“冷酷的理性”或“理性的冷酷”,它把人变成了抽象的、冰冷的逻辑。因此,人本主义从“丰富的人性”或“人性的丰富”出发,把它对传统哲学的批判诉诸关于人的生存意义的“人学”。现代的人本主义哲学,在批判以黑格尔哲学为标志的传统哲学的过程中,具体探讨了自在存在与自为的存在、理性与非理性、意识与无意识、语言与文化等诸多矛盾关系,在现代意义上展开了对人的哲学反思。在概括地了解科学主义
9、与人本主义对立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现代哲学中这两大思潮的某些共同点及其相互融合的趋向。现代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是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典型代表的。在现代哲学的发展过程中,逻辑实证主义不仅遭到各种人本主义派别的讨伐,而且也受到了其后的各种科学哲学流派的批判。波普的批判理性主义、库恩的历史主义、拉卡托斯的精致证伪主义、费耶阿本德的认识论的无政府主义等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程度上均“缓和”了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从而微妙曲折地调整了对哲学本身的看法。这种“内部造反”,不能不说是对极端的“科学主义”的一种惩罚。应当特别指出的是,面对现代科学及其技术应用的迅猛发展,在当代哲学中正在兴起“对科学的人文主义理解”
10、的思潮。这种思潮认为,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方式,科学理论作为人类这种活动方式的结果,它同人类自身一样,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而不是某种超越人类之外或凌驾于人类之上的独立自主的实体。科学的认识方法和方法论原则,并不具有永恒的中立性,而总是蕴含着人类的历史性的概念框架、解释原则和价值观念。因此,需要从人文主义的视野去理解科学,并在对科学的人文理解中,消弥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峙。超越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是当代哲学发展的总体趋向。2. 论述经典作家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阐释。(50分)-12年p35 二、探索哲学基本问题的思想内涵 在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部哲学名著中,恩格斯不仅明确地
11、提出了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断,而且对这个论断作出了精辟的分析与论述。恩格斯的这些分析与论述,既是我们深刻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依据,也是我们具体地探索哲学的思维方式的理论前提。 首先,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的论断非常明确:“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个论断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这就是说:哲学不是以“思维”和“存在”为研究对象,去形成关于“思维”和“存在”的某种知识,而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来研究,考察和追究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种区别的意义是十
12、分重大的。它直接地决定着人们能否以哲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哲学,或者说,它直接地决定着人们能否形成哲学的思维方式。 在通常的关于哲学及其基本问题的解释中,或者把哲学界定为 “关干整个世界的学说”,或者把哲学归结为“关于思维规律的科学”,这正是把“存在”或“思维”视为哲学的对象,并把研究 “思维和存在”当成哲学的基本问题。这种理解的结果,就把哲学归结为关于 “整个世界”的知识了。 与此相反,恩格斯强调指出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了使人们深刻地理解这个问题,恩格斯还作出重要的提示: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只是”在近代哲学中才被 “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
13、并获得了 “完全的意义”。这就告诉人们,考察近代哲学如何提出和探讨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理解 “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的必要 前提。而只要人们了解近代哲学,就会懂得,被称之为 “认识论转向”的近代哲学,它的突出特征就是从人的认识出发去反省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种“认识论转向”的近代哲学,既不是提供某种关于“存在”的知识,也不是提供某种关于 “思维”的知识,而是为人类确立了关于思维与存在之间的矛盾关系的自我意识,也就是为人类提供了一种不断深化的辩证的思维方式。 其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能把它简单地、直接地归结为或等同于 “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理解这
14、一点,对于哲学的自我理解,对于掌握哲学的思维方式,对于解释哲学发展的历史与逻辑,都是非常重要的。 从哲学的发展史上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在对“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的再抽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因此两者既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联系,又有着重要的原则性区别。恩格斯说,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远古时代就以“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而萌发了;在 “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则表现为 “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 界?”“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 。而在近代哲学中,则不仅 “十分清楚”地提出了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且使之获得了 “完全的意义”。 “
15、精神和物质”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何者为“本原”、何者为“派生”、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时间先在性”问题。在“时间先在性”的意义上,精神和物质的对立是僵硬的,其先后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即:先有物质,后有精神;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是精神的“本原”,精神则是物质的“派生物”。 应当看到,强调 “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在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中的重大意义,是十分重要的。这有助于人们鲜明地区分哲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是,简单地把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归结为 “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却会导致对哲学的简单化、经验化的理解,以至于丢弃哲学的 “反思”的思维方式
16、。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其重要特征在于,不仅具有 “精神和物质”关系的“时间先在性”问题,而且具有超越 “精神和物质”关系的“逻辑先在性”问题。这是二者的重大区别。在 “精神和物质”的“时间先在性”问题中,二者的关系是不可变易的,即“物质”是“本原性”的存在。而在“思维和存在”的“逻辑”关系中,则表现出极为丰富和极为复杂的矛盾关系。 显而易见,“存在”这个范畴不等同于“物质”这个范畴,它不仅包括“物质”的存在,也包括“精神”的存在。用近代哲学的方式说,“存在”不仅是“意识外的存在”,而且是“意识界的存在”。与这种“存在”范畴相对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至少就应当包括“精神和物质(意识外的存
17、在)”的关系,也包括“精神和精神 (意识界的存在)”的关系。 同样,“思维”这个范畴也不等同于“精神”或“意识”。从狭义上看,“思维”似乎只是 “精神”或 “意识”的一部分,但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的意义上,“思维”就不仅是指“意识的内容”,而且是指“意识的形式”;不仅是指关于思维对象的“对象意识”,而且是指构成、把握、统摄和反省“对象意识”的“自我意识”;不仅是指“思想的内容”,而且是指“思想的活动”。 这表明,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所自觉到的 “思维和存在”的 “关系问题”中,不仅“存在”范畴具有相对性和多义性,与之相对应的“思维”范畴也具有相对性和多义性。正是这种 “思维和存在”
18、之间的相对性和多义性,构成了“思维和存在”之间的极为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并从而形成了哲学的极其丰富多彩的理论内容。如果把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 单地、直接地归结为和等同于 “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就会忽视甚至无视“思维和存在”之间的极其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因而也就会忽视甚至是丢弃哲学自身的极其丰富多彩的理论内容。 第三,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中,不能把 “辩证法”问题排斥在外,而把哲学基本问题仅仅归结为 “本体论”问题和 “认识论”问题。正如人们所熟知的,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通常解释中,是把辩证法排斥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外的。按照通常解释,哲学基本问题被分解为关
19、于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何者为本原)的“本体论”问题,以及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认识论”问题。辩证法则变成与哲学基本问题无关的另一类问题。作为这种理解的逻辑延伸,辩证法被分别地解释为与 “本体论”和 “认识论”相联系的理论形态和理论内容:其一,与“本体论”相联系的辩证法,即关于客观世界矛盾运动的 “客观辩证法 包括“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其二,与 “认识论”相联系的辩证法,即关于人类认识和人类思维矛盾运动的“主观辩证法”(包括“认识辩证法”和“思维辩证法”);其三,作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总和,辩证法则被解释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的“普
20、遍规律”的学说。 对此,我们应当提出的问题是: 能否把“客观辩证法”视为离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关于“存在”的辩证法? 能否把“主观辩证法”视为离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关于“思维”的辩证法? 能否把“关于普遍规律的学说”视为离开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关于 “整个世界”的辩证法?让我们具体地探析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是怎样提出和回答这些问题的。 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既批评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而没有从人的感性活动、人的实践和 “主观方面”去理解,又批评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能动的方面”,而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的本身 。其结
21、果,近代的唯物主义变成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却成了 “无人身的理性”的自我运动和自我认识的辩证法,即唯心 主义的辩证法。 在 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提出,“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而两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它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据此,恩格斯一方面指出 世纪的唯物主义只就这个前提的 “内容”去研究这个前提,而没有从“形式”方面去研究这个前提,另一方面则指出近代的辩证唯心主义哲学(特别是黑格尔),“还从形式方面去研究了这个前提”。对此,恩格斯作出的评论是,尽管“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在黑
22、格尔哲学中“采取了唯心主义的头足倒置的形式”,但却把思维过程同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联系起来了。 在 哲学笔记中,列宁更为尖锐地提出,“如果一切都发展着,那么这是否也同思维的最一般的概念和范畴有关?如果无关,那就是说,思维同存在没有联系。如果有关,那就是说,存在着具有客观意义的概念辩证法和认识辩证法”。列宁认为,这里所提出的问题,就是 “关于辩证法及其客观意义的问题” 。在批评普列汉诺夫把辩证法 “当作实例的总和而不是当作认识的规律 (以及客观世界的规律)”时,列宁又进一步明确地提出, “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于这个论断,列宁又特别强调地指出,“正是问题的这一 方面(这不
23、是问题的一个 方面,而是问题的实质)普列汉诺夫没有注意到,至于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更不用说了” 。 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上述论断集中到一点,那就是:必须把辩证法同哲学基本问题统一起来,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去定义和解释辩证法理论,真正揭示辩证法理论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上面,我们初步地探讨了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论述,分析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哲学内涵,并分析了辩证法同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下面,我们具体地分析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这将使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的思维方式。 2011年第2题:从思维和存在基本关系来阐释一下哲学基本问题。
24、(50分) 2010年b卷第1题:简述哲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40分) 2008年第2题:论哲学基本问题。(40分) 2007年a卷第2题:简述哲学争论的主要问题。(50分) b卷第2题:论哲学基本问题及其现代意义。(50分)p33 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通常解释3. 论述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及时代精神。(50分)p197 二、时代精神的理论表征 2011哲学概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基本精神。(50分) 2009年a卷第二题:简述马克思主义在哲学观上的变革。(30分) 2007年a卷第一题:谈谈马克思对哲学观变革的意义。(50分) 2007年b卷第一题:谈谈你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涵义的理解。(50分)3.用哲学基本原理来说明实施生态发展战略的意义。(50分)2010 哲学概论(b卷)1、 简述生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共关系学案例分析试题及答案重点
- 行政管理中的积极公共关系学试题及答案
- 公共关系学在社会变革中的角色探讨及试题及答案
- 市政工程应急管理能力试题及答案
- 公共关系对品牌忠诚度的影响试题及答案
- 大学教师就业协议书
- 同业营销联盟协议书
- 园林养护用工协议书
- 固体饮料代工协议书
- 学生跳楼赔偿协议书
- 预防肺癌健康教育
- 2025中卫辅警考试题库
- 湖北省武汉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二月调研考试数学试卷
- 汉语语气词的语用功能分析论文
- 光伏材料与器件-深度研究
-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干、选项及近五年高频词汇
- 广东省华附、省实、广雅、深中2025届高三四校联考语文试题与答案
- 骨科专业培训计划及总结
- 2025年河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互联网集成应用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钢结构钢筋大棚施工方案
- 《春夏中医养生》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