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子技术总结复习资料_第1页
模拟电子技术总结复习资料_第2页
模拟电子技术总结复习资料_第3页
模拟电子技术总结复习资料_第4页
模拟电子技术总结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应用电路 一半导体的基础知识 1 半导体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质(如硅Si、错Ge)o 2特性光敏、热敬和掺杂特性。 3 本征半导体-纯净的具有单晶体结构的半导体。 4两种载流子-带有正、负电荷的可移动的空穴和电子统称为载流子。 5 杂质半导体-在本征半导体中掺入微量杂质形成的半导体。体现的是半导体的掺杂特性。 水P型半导体:在本征半导体中掺入微量的三价元素(多子是空穴,少子是电子)。 *N型半导体:在本征半导体中掺入微量的五价元素(多子是电子,少子是空穴)。 6 杂质半导体的特性 *载流子的浓度多子浓度决定于杂质浓度,少子浓度与温度有关。 水体电阻通常把杂质半导体自

2、身的电阻称为体电阻。 7. PN 结 水PN结的单向导电性正偏导通,反偏截止。 * PN结的导通电压硅材料约为0608V,错材料约为0203V。 8. PN结的伏安特性 正向特性 反向特性 二. 半导体二极管 *单向导电性-正向导通,反向截止。 *二极管伏安特性-同PN结。 *正向导通压降硅管0.6-0.7V,错管0.20.3V。 *死区电压硅管0.5V,错管O.lVo 3. 分析方法-一将二极管断开,分析二极管两端电位的高低: 若V B1 V P1(正偏),二极管导通(短路); 若VB 直流等效电路法 窃总的解题手段将二极管断开,分析二极管两端电位的高低: 若V阳,阴(正偏),二极管导通(短

3、路); 若V阳vV阴(反偏),二极管截止(开路)。 *三种模型 U. (a)理想模申 微 HHh=h (c)折线模型乍各法 久*牙石(】)小爲号模型 三稳压二极管及其稳压电路 *稳压二极管的特性正常工作时处在PN结的反向击穿区,所以稳压二极管在电路中要反向连 接。 稳压管的伏安符性 三极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 一. 三极管的结构、类型及特点 1 类型分为NPN和PNP两种。 2.特点-基区很薄,且掺杂浓度最低;发射区掺杂浓度很高,与基区接触 面积较小;集电区掺杂浓度较高,与基区接触面积较大。 二. 三极管的工作原理 (对共发射极组态 (c)共基极组态 1 三极管的三种基本组态 VT C? (b)共

4、傑电极组态 2.三极管内各极电流的分配 Jc= cn+【cbo /e=/bn + 】CN = /b +/= /bn - /cbo *共发射极电流放大系数(表明三极管是电流控制器件 “=心 1 ZBN 7c=#/b + (1 “ )7c bo =/?/b+/ceo 式子/CEO=(1 I/XCBO称为穿透电流。 3共射电路的特性曲线 水输入特性曲线同二极管。 (b)输入特性曲线 (c)输出特性曲线 水输出特性曲线 (饱和管压降,用&ES表示 放大区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截止区发射结反偏,集电结反偏。 饱和区发射结和集电结均正偏。 4. 温度影响 温度升高,输入特性曲线向左移动。 温度升咼,C

5、BO、/CEO、以及“均增加。 三. 低频小信号等效模型(简化) g输出端交流短路时的输入电阻, 卩输出端交流短路时的正向电流传输比, 常用卩表示; 四. 基本放大电路组成及其原则 l. VT、Ucc、心、尺、Ci、C2的作用。 2组成原则-能放大.不失真、能传输。 五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 1 直流通路与静态分析 水概念直流电流通的回路。 *画法电容视为开路。 *作用确定静态工作点 *直流负载线山Vcc=IcRc+Uce确定的直线。 *电路参数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 a)改变心5)改变佻(c)改变c 3静态工作点与非线性失真 (b)输氏特性图解法(*输入特性图解法 (1) 截止失真 *产生原因一0

6、点设置过低 *失真现象NPN管削顶,PNP管削底。 水消除方法减小Rb,提高 (2) 饱和失真 水产生原因0点设置过高 水失真现象NPN管削底,PNP管削顶。 水消除方法增大心、减小&、增大Ucc。 4.放大器的动态范围 (1) (2) Uopp=2Uomax=2IcqRl9o opp是指放大器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峰峰值。 范圉 (UcEQUcES)BRc 2.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ie io a)基本共射放大电路(b)直流通路一,_ 在放大区的条件 + 匚 TKVT “be c *输入电阻 A 一 0 一 厲 j HLu$i:円口 5 R/& 尺+心4 R=二= 1 h ti/?b +ri/r

7、be *输出电阻 uT Rq = -r- Rc 七.分压式稳定工作点共射 放大电路的等效电路法 1-静态分析 吋亠一 心JL +咫2 r f B BEQ tCEQ CC “CqSc + 用e) 2.动态分析 *电压放大倍数 4 =o =卩 U巩加+(1 + 0)几 在Re两端并一电解电容Ce后 如= 输入电阻 尺=心 ib2【be +(1 + 叭 在Re两端并一电解电容Ce后 尺=bi/-b2/rbe *输出电阻 Ao 八.共集电极基本放大电路 1.静态分析 Ri Qu - ? BEQ /RQ 咫 +(l + /?)/?e (b) H参数等效电路 7CEQ r CC IcqR 2.动态分析 *

8、电压放大倍数 4 几(1 + )扯 U 硏 rbe+(l+ /?)/? *输入电阻 尺=砒/【论+(1+)(心/心) 水输出电阻 = Re/ 3电路特点 (a) Z7FET结构及电路符号(b) P7FET结构及电賂符号 水电压放大倍数为正,且略小于1,称为射极跟随器,简称射随器。 水输入电阻高,输出电阻低。 场效应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 一. 结型场效应管(JFET ) 1 结构示意图和电路符号 2.输出特性曲线 (可变电阻区、 放大区、截止区、击穿区) Up截止电压 预夹断饥越 j#mA 1 强/ i1 /倒和x -2V上区 n -3V/ b -4V -5V夕 7;p=-5V -他7 加/mA

9、/dss 预先断轨迹 0 磁止区 DS=DS! 输出特性 niA I 口 叱 fyi_z5y/) 2. 特性曲线 *N-EMOS的输出特性曲线 D =?DO (土址1)2 (GSS * N-EMOS的转移特性曲线 式中,/do是Ugs=2Ut时所对应的b值。 * N-DMOS的输出特性曲线 (c)耗尽型输出特性 (|)栩尽型转移特性 注1: 1/GS可正、可零、可负。转移特性曲线上b=0处的值是夹断电压此曲线表示式与结 型场效应管一致。 三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 1 漏极饱和电流ZDSS 2夹断电压UP 3开启电压S 4直流输入电阻Rgs 5低频跨导gm (表明场效应管是电压控制器件) %GS D

10、S=常数 四场效应管的小信号等效模型 E-MOS的跨导帥一紅二晋(才小 场效应管微变等效电路 五共源极基本放大电路 1 自偏压式偏置放大电路 *静态分析 r GSQ =-ZDQ,?s =#DSS(1 DSQ = JDQ(d +5) 动态分析 A = Uo = -gm 甩 u m 丄+曲心 若带有Cs,则 2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 *静态分析 -$2 , GSQ 二 i)D 冷+2 2 (p ,DQ dO(-1)2 或T DSQ = 1 DD DQs *动态分析 2 _ 占m城 i Hm% R =RoRo /Rg27?o = T冬 多级放人电路 一级间耦合方式 1 阻容耦合-各级静态工作点彼此独立;

11、能有效地传输交流信号;体积小,成本低。但不便 于集成,低频特性差。 2变圧器耦合各级静态工作点彼此独立,可以实现阻抗变换。体积大,成本高,无法采用集 成工艺;不利于传输低频和高频信号。 3. 直接耦合-低频特性好,便于集成。各级静态工作点不独立,互相有影响。存在“零点漂移” 现象。 *零点漂移-当温度变化或电源电压改变时,静态工作点也随之变化,致使“。偏离初始值 “零点”而作随机变动。 二. 单级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1. 中频段 rbb, +rbe 尽+傀 中频段混合JT参数等效电路 波特图幅频曲线是201gAusm=常数,相频曲线是(p二180。 2 低频段 低频段混合兀2数等效电路 zKi

12、sm 3 高频段(/刁H) 1 -20(lB/ftec 丁 7丿 04 -90 -135 -180 -225v -2?0 201gjA /CQ CJ了、矣 CE 功放电路的丁作状态 Pg &TE cc 理想时为 78.5% 三.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1 问题的提出 在两管交替时出现波形失真交越失真(本质上是截止失真)。 2.解决办法 屮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OCL-利用二极管、三极管和电阻上的压降产生偏 置电压。 动态指标按乙类状态估算。 甲乙类单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OTL-电容C2上静态电压为Vcc/2,并且取代了 OCL功放中的负电源Vcc。 动态指标按乙类状态估算,只是用U

13、cc/2代替。 四复合管的组成及特点 1 前一个管子cy极跨接在后一个管子的bc极间。 2. 类型取决于第一只管子的类型。 3. P=PrP 2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一. 集成运放电路的基本组成 1 输入级-采用差放电路,以减小零漂。 2中间级多采用共射(或共源)放大电路,以提高放大倍数。 3 输出级一多釆用互补对称电路以提高带负载能力。 4偏置电路-多采用电流源电路,为各级提供合适的静态电流。 二. 长尾差放电路的原理与特点 1. 抑制零点漂移的过程- ZCK /C2f /El,E2 TBE1、BE2),B1、,B2J,CI、ZC2|o Re对温度漂移及各种共模信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被称为“共

14、模反馈电阻程 2静态分析 1)计算差放电路/C fci =?C2 Q E1 = 设 “Bg 则 t/E=-0.7V,得7?p/2+2/?e 2)计算差放电路Uce 双端输出时 t-Vp 1 = U= Uc Uf Ic + 07 单端输出时(设VT1集电极接Rl) 对于VT1: 冬=L+/C1 , i&i = (;C1 lE = tci + -7 对于VT2: 【C2 = 1 CC “C2Rc f CE2 = C2 E =*C2c + 7 1)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双端输岀 g/血 Z2) 傀+bc+(l+似州 半边差模交流通路 单端输出时 3动态分析 从VT1单端输出: 弋.(4心) ,122/?s+He+(l + XRp/2) 从VT2单端输出: 2| 血+fe+(l + )(吗 Kd =2AS +f+(l + 集成运放的电斥传输特件 2)差模输入电阻 3)差模输出电阻 双端输出:Ro(2Rc 单端输出:人曲Rc 三. 集成运放的电压传输特性 当“I在+t/im与心m之间,运放工作在线性区 oFodl=od(“+ ) 四理想集成运放的参数及分析方法 1理想集成运放的参数特征 *开环电压放大倍数Aodx; *差模输入电阻Rid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