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攀枝花市生态旅游发展调研的报告_第1页
关于攀枝花市生态旅游发展调研的报告_第2页
关于攀枝花市生态旅游发展调研的报告_第3页
关于攀枝花市生态旅游发展调研的报告_第4页
关于攀枝花市生态旅游发展调研的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攀枝花市概况攀枝花市位于长江上游、金沙江与雅砻江交汇处。攀枝花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富甲天下的聚宝盆”。1965年因“大三线建设”而建市,下辖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和盐边县。全市国土面积7440.4平方公里,总人口104.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6万人,少数民族14万人。经过近四十年的开发建设,攀枝花现已成为中国西部以钢铁、钒钛、能源、旅游等开发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和川滇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近年来,攀枝花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性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战略,明确提出了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第六大支柱产业”,以打造“中国西部阳光温泉度假之旅”、“大

2、三线工业探秘之旅”、“大裂谷奇异风光之旅”和“川滇民族风情之旅”四大旅游品牌为重点,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旅游业作为培育壮大的第六大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确定。二、旅游资源基本情况(一)旅游资源攀枝花不仅矿产资源富甲天下,匹配天成,而且旅游资源异彩纷呈,得天独厚。从自然到人文,从峡谷到高山,从工业到农业,从矿山到工厂,从平和到惊险,从和煦阳光到皑皑白雪,从少数民族文化到“熔炉文化”,从远古文明到现代文明等,可谓丰富多彩,形成了现代工业气息和农村古朴乡风交相辉映的资源画卷。1、自然资源富集攀枝花市地处横断山系,是大雪山脉与大凉山脉的南延部分。区内的自然旅游资源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组合配套较好。森林茂密,水

3、能丰富,有成片的“植物活化石”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优美的二滩国家森林公园、大黑山省级森林公园和白坡山原始森林等。同时,攀西大裂谷享有“地质博物馆”之称,地质景观丰富。区内多喀斯特地貌、天坑地漏群和温泉、溶洞、石林等景观,极具游览和观赏价值。2、人文资源丰富攀枝花是人类最早活动的地方之一,西区“回龙洞”发现的骨针等,证明早在新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是三国时代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七擒孟获”的地方;是古“南丝绸之路”陆上通道的重要驿站之一。攀枝花也是新兴的工业城市,以“象牙微雕钢城”和“亚洲第一高坝”闻名于世的攀钢和二滩水电站,以及有“小小联合国”之称的“欧方营地”等景点都吸引

4、了众多的旅游参观者。3、气候资源优越攀枝花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是四川省年平均气温和总热量最高的地区,与同纬度相比,冬季偏暖,夏季偏凉,是我国少见的阳光地带。因此有人概括为“攀枝花有北方的阳光,南方的温度,印度洋的气候”。特别是当北国滴水成冰,南国也在寒风中瑟缩时,攀枝花这座“天然温室”却处处是姹紫嫣红、郁郁葱葱,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是旅游避寒、寻找阳光的好地方。游人冬季来此,有如瑞典、英国、德国人冬季去西班牙南部的阳光海岸度假。4、民族风情浓郁攀枝花拥有43个民族,两县三区共78个乡镇中,有23个彝族乡,2个傈僳族乡,1个苗族乡,另有39个民族村分布在其他乡镇中,汇集了以彝族、傈僳族、回族、

5、苗族、纳西族、白族、傣族等7个民族为主的42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婚礼和苗族的歌舞等,多姿多彩,各具特色。仁和区境内的彝族“经调”音乐与云南纳西族的“洞经”音乐同根同源。辅以丰富的民间传说、歌舞、习俗和丰富多彩的特色美食等,都为开展民族风情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5、“熔炉”文化独特攀枝花市由于建设的特殊性,城市人口99%以上是移民,因此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和世界其它移民城市一样,这里没有历史的积弊,处处充满着进取和朝气。1965年春,当建设者们从四面八方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这里还是狼群出没、荒草裹膝的处女地。亿万人的支持,一代人的献

6、身,血与汗的壮歌,铁与火的豪情,谱写了一篇又一篇的壮丽画卷。当初,那些勇敢的拓荒者、了不起的“移民”们,荟萃了祖国东西南北的聪明智慧,在开发建设攀枝花的同时,也荟萃了祖国东西南北人的气质特征和风俗心性。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地方文化和不同地方风情互相碰撞、影响、融合,最终兼容并蓄,衍生成了移民城自己独特的韵味。随着第一代移民的兼容并蓄,第二代移民的呱呱坠地,在兴旺发展时渐次长成,于是更为移民城增添了新的特色攀枝花人美!新一代的攀枝花人既有南方人的水灵鲜嫩,又有北方人的高挑豪爽,更有川西坝子中人的聪慧机敏。外形上,他们几乎就是中华民族的全息缩影。(二)区位优势攀枝花市在四川省旅游分区中属川西南旅游区

7、,北距成都749公里,南接昆明351公里,成昆铁路和川云西线108国道纵贯全境,是四川省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最近点,为“南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货物资集散地。1、区位优势明显攀枝花其南有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北有“富林人”,西有“丽江人”的足迹,并与乐山、峨眉、昆明、大理、丽江、泸沽湖、香格里拉和“三江并流区”等世界级名胜景区毗邻。区内的 “二滩高坝飞瀑”、“象牙微雕钢城”、“桥梁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和亚热带风光花园城市等旅游资源与周边形成良好的补充和配套。同时,攀枝花市还是周边地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和枢纽城市,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实力,未来发展前景,在各地区中具有绝对的领

8、导地位。由此可见,攀枝花起着北接南延、西接东连的川西南和滇西北的区域旅游枢纽城市的作用,其旅游发展区位十分优越。2、城市依托力强攀枝花市城区面积5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53.5,居民整体素质较高,区域性经济、文化、教育、医疗中心作用逐步增强,民用机场的建成通航,雅攀、攀昆高速公路的相继开工建设、旧城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城市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初见成效等,这些都为攀枝花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三、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一)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攀枝花又被人们称作“地质博物馆”和“太阳城”,远古以来频繁的岩浆活动,新生代造山运动留给这里很多奇景,让人惊叹、震撼和浮想联翩。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

9、,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攀枝花水系发达,生物资源繁多(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8以上,植物和野生动物种类达2500多种),因此,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立体气候孕育出了攀枝花非常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1、独特的立体气候资源攀枝花冬天无严寒,干湿季节分明。气候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从海拔千米左右的河谷到三千米的高山,可以领略到从汕头到哈尔滨20多个纬度间的气候差异。因此,本地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全区按河谷高山区海拔分布,937米至4195.5米之间,气候可分为南亚热带(小于1400米),中亚热带(14001800米),北亚热带(18002100米),南温带(21002500米),温带(2

10、5003300米),北温带(33004195米);年平均温度为20.3,年日照总时数为23002700小时,年降雨量为761.61464.5毫米;海拔每上升100米,平均温度下降5.3度,平均年降雨量增加40毫米。2、奇特的地文资源攀枝花独特的地质地貌造就出了独特的地文资源。区内山脉相连,山势巍峨,多为溶蚀洼地地貌,山体多被森林覆盖,较出名的山脉为仁和宝兴山(2513米),仁和岩神山老盘营(2261米),大黑山风景区老鹰岩(2920米),二滩风景区白坡山(3447米),啊不浪当山(3447米),盐边西北龙头山(3453米)等。岩溶地貌突出,如仁和大黑山和西区龙洞石林。石林一般高数米或几十米,差

11、异溶蚀风华明显,岩石斑纹独特;溶洞一般有数层,坡度大、水流急,瀑布发育好。最典型的是米易龙潭溶洞。该溶洞位于米易宁华乡龙潭沟,景点距米易县城20.3公里。全洞长1100米,内有7厅9潭,4处瀑布,21处景点。洞内存在大小不同的石笋、石柱、石钟乳、峭石插天,石笋丛集,奇形诡质,多呈异态,小的有10厘米长的石芽,大的有23米长的石塔,群体钟乳石形成漂亮的石帘、石山脉,单体有形状逼真的“石菊花”、“海豚”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龙潭沟群山相连,山上林木苍翠,山顶有云海景观,洞外有山泉飞瀑。此外,在盐边县格萨拉一带3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拥有1000余个直径和深度不一的漏斗群,漏斗群中面积较大的约4

12、.5平方公里,最深处达450米,小的面积约400平方米,深度不一。3、丰富的水资源我国地理地貌由西向东跌落,攀枝花正好处于跌落最大的第二台阶。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三大水系经攀枝花的过流量及本地河流量共达1144.21亿立方米,比我国西北五省区的总合还多。按每平方公里拥有水资源比较,攀枝花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0倍,比世界水资源密度最大的瑞士还高3.6倍。(1)地热温泉与冷泉资源温泉水温在2545度之间,矿化度0.121.6克/升,流量大小不一,变化于6.3280.01升/秒,如红格温泉为1.58升/秒。经初步调查攀枝花境内共有温泉12处,总流量227升/秒。冷泉主要有东区弄弄沟仙人洞内的龙潭泉

13、,西区新庄的龙洞泉,大水井和盐边金河沟的瀑泉等,它们都具有饮用和观赏价值。盐边红格温泉,米易半边街温泉等均具有较好的远景开发价值。(2)江河湖泊和径流攀枝花市境内河流属长江水系,全区分布大小河流160多条,水域面积占幅员总面积的0.96%。区内最大河流为金沙江,雅砻江是金沙江最大的支流,安宁河由东北向西南经米易汇入金沙江,金沙江由云南省华坪县经攀枝花市福田乡入境,自西向东横贯市区,再折向南从仁和区平地乡出境,全长133公里,落差78米,坡降为0.6%,江面宽度100300米。金沙江的漂流河床,全长133公里,河面宽80100米,水深约1525米,洪枯水位差7.5米左右,多年平均流量约1600立

14、方米/秒,最大流量4430立方米/秒,最小流速450米/秒,最低水温8,与雅砻江汇合后水量增加1倍,流速17.5米/秒,过境水占96.15%。攀枝花境内的湖泊主要是修建大中型水库后形成的人工湖。其中最大的是二滩水电站库区,水域面积101平方公里。跃进水库、胜利水库、平地水库和米易县海塔水库、晃桥水库等形成的人工湖泊也具有较大规模。此外,盐边县境内的箐河瀑布是攀枝花已开发的最大瀑布,与箐河仙人洞在同一地点。箐河瀑布的水源为仙人洞内的地下水。流水由仙人洞中河流跃岩形成。瀑布落差80多米,雨季时宽60米左右,两帘齐下,苔藤相伴,气势壮观,与仙人洞、一线天、陡岩峭石、幽谷深山共同形成一处集险、雄、幽、

15、秀于一体的绝好景观。4、多彩的生物资源(1)森林植被由于攀枝花气候垂直分布,因此,森林植被也呈垂直分布。主要分布于全区河谷高山区,即:稀树草原(小于1500米),长绿阔叶林(13002600米),亚热带针叶林(11002900米),云南松栎类混交林(15002500米),高山栎林(大于2800米)。区内分布丰富多彩的野生植物,区域植被类型及分布体现本地以南、以北的成分,可称为世界植物发源地之一。在白坡山的高海拔地区,杜鹃满山,山花怒放,地衣、苔藓旺盛,景色迷人。据初步调查,白坡山地区有高等植物约100余科、1000余种。林区局部保持了原始林特征,其中有高40余米、胸径127厘米的国家三级濒危保

16、护植物黄杉,是四川省目前发现的最大黄杉单株。另外,还有胸径150厘米以上铁杉分布。白坡山堪称攀西庞大的自然博物馆和种质资源基因库。攀枝花现有林业用地面积540874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347685公顷,疏林地面积5232公顷,灌木林地82767公顷,未成林造林地11267公顷,无林地93823公顷(其中宜林地46486公顷),有林地中,林分占337458公顷,其中用材林52092公顷,防护林258301公顷,薪炭林18231公顷,特用林88341公顷,经济林10227公顷。天然林面积为291934公顷,占林木面积的86.5%,人工林面积55751公顷(林分面积45524公顷,经济林面积1022

17、7公顷)。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孕育了众多的森林公园。目前,攀枝花市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各1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总占地面积为927平方公里。(2)珍稀植物主要有攀枝花苏铁、茶花、榕树、银杏、樟树、肉桂,德昌衫、杜仲、天麻、厚朴、楠木等。其中,攀枝花苏铁、杜仲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占四川省该级保护植物31种的6.54%,德昌衫、天麻、樟树、厚朴、楠木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占四川省该级保护植物41种的12.2%。攀枝花苏铁共计有3平方公里,23万株,分布于民政、平江两乡及附近的巴关河西岸。攀枝花苏铁最早出现于距今2.7亿年的二叠纪,为植物的活化石。攀枝花苏铁,年年开花,为

18、世界罕见。(3)珍稀动物攀枝花市域地形复杂,森林茂密,是野生动物栖居的天然场所,据不完全统计,攀枝花境内有野生动物264种,占四川野生动物总数的20.4%,其中,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金雕、白鹤、豹、扭角羚等9种;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猕猴、小熊猫、白腹锦鸡、鹦鹉、水鹿、穿山甲等20多种;列为省重点保护动物的棕胸竹鸡、八声杜鹃等6种。(4)生态农业和“农家乐”攀枝花市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造就了多彩的生态农业。其主要分布于仁和区、米易县和盐边县河谷中高山区。以乡镇等行政单位为基础,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水果等经济作物和蔬菜等农作物呈片状、带状展布,主要经济作物有:芒果、蜜桃、雪梨、柿子、石榴、脐

19、橙、碰柑、葡萄、香蕉、枇杷、木瓜、柑橘、山楂、橄榄以及常见的蔬菜等。随着攀枝花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融农业生态、民族文化于一体的乡村“农家乐”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农家乐216家,其中,达到等级标准的59家(其中特级8家,一级17家,二级19家,三级15家)。(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在生态旅游建设方面做的主要工作旅游业关联度强,带动作用大,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前景最广的一项新兴产业。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加快攀枝花市旅游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攀枝花市已把旅游产业列为四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大力培育和发展,力求实现跨越式发展。1、拟定了一系列相关管理机制和体制。相继

20、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把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落实到人,进一步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并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对于严格履行职责,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失职、渎职,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追究。同时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保证各级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2、进行了营造林工程建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市相继启动了市区视野区生态治理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

21、林工程,生态建设进度明显加快。到2003年底,三大工程建设面积总计349.4万亩,其中天保工程公益建设297.0万亩,人工造林39.0万亩,飞播造林70.5万亩,封山育林161.0万亩,森林抚育26.5万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造林47.9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3.9万亩,荒山造林24万亩;实施市区视野区生态环境治理工程造林4.5万亩。3、开展了对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的保护。通过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我市将705万亩天然林纳入常年管护。并在此基础上,于2001年成立了二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于2003年成立了白坡山自然保护区、海塔自然保护小区和中坝平地猕猴自然保护小区,保护区面积共计500余万亩,将全

22、市核心原始林区的动植物资源和主要生态景点纳入了重点保护。4、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了旅游交通建设步伐。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资金的投入向生态旅游区倾斜,贯穿攀西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的216省道和214、310省道等旅游干线公路正全线动工改扩建。在二滩国家森林公园、格萨拉生态旅游区范围内旅游道路的修建和改造以及当地居民生活用水用电设施的改善,各类排污设施也在积极的筹划之中。5、完成了各重点生态旅游区的总体规划及部分详规,并纳入到了全市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库中。为各重点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招商引资活动,如2003年12月在“四川香港合作周”上,二滩国家森林公园与中外合资攀枝花二滩生态旅游投资

23、开发公司签订了协议,首期投资5000万人民币进行开发建设,同时与联合国全球生态与恢复基金会初步达成协议,拟在二滩建设联合国中国西部生态地球村。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与日本mk企画株式会社签订协议,计划分两期投资5000万人民币开发建设日式温泉旅游项目;与江苏省无锡市中安投资公司签订建设国家射击射箭训练基地项目等。6、完善和配套生态旅游区内的基础设施,改善了生态旅游区内的生产、生活以及招商引资条件。同时,也加大了对民族地区基本生活条件改善的力度。2004年2月,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将解决全市民族地区横板房问题提上了工作日程,决定以土地、水源为中心,以方便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为前提,采取相对集中或个别分散

24、的改造办法,用土木瓦结构房屋代替纯木结构的横板房,用两年的时间,完成全部改造。7、加大了宣传营销和品牌培育力度。一方面以形象鲜明的生态、绿色、环保为卖点,通过“阳光”、“温泉”、“草地”、“森林”、“裂谷风情”等口号吸引游客,一方面以独特的民族文化、饮食和悠久的民俗民风开拓市场,打造 “中国西部阳光温泉度假之旅”、“大三线工业探秘之旅”、“大裂谷奇异风光之旅”、“川滇民族风情之旅” 四大旅游品牌,将攀枝花旅游特别是生态旅游纳入到大香格里拉旅游大环线中,统一包装,使攀枝花成为四川省乃至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8、各级政府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关停了部分污染企业,取缔了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五小企业,并要求

25、各企业特别是生态旅游区内企业投入资金,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了全市人民环境保护的意识。(三)在生态旅游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攀枝花旅游产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决定,以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一手抓旅游景区(点)规划与开发,一手抓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和完善。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市旅游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旅游产业要素基本成熟,正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发展格局。1、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经过连续5年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市区视野区生态治理工程,到2002年,全市林

26、业用地面积为827.9万亩,有林地面积为531.6万亩,活立木总蓄积2942.4万立方米。林业用地中无林地114.3万亩,全市有灌木林地124.8万亩,疏林地7.8万亩,未成林造林地49.3万亩。与1998年相比,我市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44个百分点,无林地面积减少了37.8万亩,林业用地面积净增16.2万亩,活立木总蓄积增加了179.9万立方米,林分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2、旅游产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近几年来,攀枝花市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和国内旅游总收入分别以年均16.2和38.5的速度增长。如2003年我市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4.68亿元,为1998年的6倍

27、。相当于全市gdp总量的3,使我市的旅游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3、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建设形成了多元化的特色一是相继建成了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二滩国家森林公园、米易龙潭溶洞省级风景名胜区、大黑山省级森林公园、长江国际漂流培训基地和鑫岛游乐城,以及民族风情浓郁的白娜姑民族风情园等;二是度假村遍布全市,农家乐和生态农业观光游方兴未艾;三是新开辟的“阳光之旅”品牌在成渝两地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较为稳定的客源市场;四是攀钢、二滩大工业旅游作为共和国建设史上的骄傲,已成为从国家、省级领导到普通游客来攀首选的参观旅游景点;五是坚持“生态环保、民族亲和”为主题,每年一届的“中国攀枝花

28、国际长江漂流节”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漂流爱好者百舸争流,激流勇进。4、形成了市内七条旅游精品主干线科技与自然二滩水电站一日游万里长江第一漂苏铁保护区金沙江漂流一日游中华奇洞(神仙洞府)米易龙潭溶洞一日游森林度假(体验自然)大黑山一晚一日游象牙微雕(世界宝库)攀钢二滩一日游二滩攀钢米易龙潭溶洞红格温泉二日游二滩攀钢苏铁保护区金沙江漂流三日游5、旅游服务系统基本形成到今年3月,全市有各类宾馆、饭店、旅馆、招待所 家,床位15000余张,其中四星级宾馆1家,三星级宾馆2家,二星级宾馆1家,一星级宾馆2家。旅行社14家,其中国际社2家,推出了国内外旅游线路100余条,旅游直接从业人员5280人。6

29、、促进地区间的交流,实现了旅游资源的区域性合作通过对“阳光之旅”的宣传,实现了攀枝花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与合作,顺利召开了“2001年川滇十地市州旅游经济协作会”与眉山市成功开展了以“阳光冰雪、冰雪阳光”为主题的旅游互动活动,实现了我市旅游资源的区域性合作。7、成功开发了一系列旅游商品开发出了以中国苴却砚、宝玉石工艺品、矿泉水和芒果、木瓜等亚热带水果制品为代表的旅游商品。8、旅游管理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县(区)旅游局相继成立并顺利完成机构改革,市旅游局直属的旅游培训中心、市旅游执法支队和旅游协会也相继成立,使旅游管理的各项职能更加细化和完善。(四)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30、。交通主干线以及大部分生态旅游区内交通建设相对旅游发展滞后,成为全市旅游发展的瓶颈。我市生态旅游区大多处于较偏僻的贫困地区,距市区较远,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用电以及通讯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仍处于贫困线上。如攀西格萨拉生态旅游区距攀枝花市区118公里,在路上的行程要花费46个小时的时间,景区公路如遇下雨几乎无法行使;格萨拉乡的居民用水引自山顶泉水,水量有限,供给范围较小,从而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旅游发展。2、生态系统破坏较严重。由于生态旅游区内乃有许多较落后的畜牧放养、刀耕火种、轮作方式和广种薄收的生产模式,对原有的生态系统破坏极大,许多居民的生活取火、房屋等设施建设完全依赖于砍伐树木,极大地破坏

31、了当地的生态系统,使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极其艰难。如在攀西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内大面积的砍伐树木和放牧几乎使当地的九道竹林名存实亡。3、土地瘠薄,造林难度大。我市属干热河谷地区,气候特征一是干旱, 二是干热。由于雨水集中,干湿季分明,日照时间长,强烈的日照使裸地地表温度高达70,这就加强了土壤水份蒸发,40cm内的表土含水率接近零值。头年雨季造林定植的苗木,常因高温灼烧和干旱失水而死亡,至使造林保存率大幅下降。此外,该区域内土层瘠薄,土壤有机质含量极低,过份集中的降雨使土壤磷、钾等活性元素严重淋溶流失,土壤养分条件很差,造林成活率较低。4、生态环保观念相对落后,环保意识较为淡薄。在积极进行生态旅游开

32、发的同时,个别部门和企业追求一时的利益,或者抱着“先开发、先生产、后保护”的态度,对政府加强环境保护的三令五申于不顾,大肆破坏了本已薄弱的生态系统。5、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缺乏虽然攀枝花市旅游业有一支较庞大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但总的讲,存在文化程度不高,素质较低的情况。在旅游业总人数中,本科及本科以上文化的只占6。大专文化的占28,中专文化的占44,初中文化的占22,中低文化的人数居多。因此,无论是从业人员的数量还是从业人员素质水平都不能适应攀枝花市旅游业的大发展。尤其是缺乏专门人才,如有经营头脑的规划、策划者、高级管理人才、外语人才、旅游产品设计人才、旅游商品设计人才等。从客观上制约了

33、攀枝花生态旅游的发展。四、生态旅游发展对策(一)生态旅游发展思路和目标1、发展思路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攀西旅游业发展的定位和要求,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以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效整合旅游产业要素;围绕自然生态和民俗风情两条主线,搞好生态旅游规划,多渠道招商引资,倾力打造四大旅游品牌;强化旅游城市环境,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积极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努力实现生态旅游资源向生态旅游资本的转变。2、发展目标到200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2.87亿元,相当于当年全市gdp的7,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到2010年,

34、旅游总收入达到29.58亿元,相当于当年全市gdp的10。旅游资源科学有序开发,旅游产业支柱地位更加突出,建成旅游经济强市。(二)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攀枝花生态旅游规划按照突出重点、分层次推进的原则。其结构为:一个中心、一条产业带、四个重点旅游开发区、五条主干线和四条省际旅游大环线。逐步形成以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为龙头,二滩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心,攀西大裂谷格萨拉生态旅游区为龙尾的生态旅游经济大格局。1、一个中心攀枝花市攀枝花市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川西南、滇西北的交通枢纽和最大的城市,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加快,交通通讯将更加发达,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备,服务设施将更加齐全,环境将更加优美。届时

35、,攀枝花市区将建成为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她将以其强大的功能成为区域旅游服务的基地,成为川西南、滇西北旅游圈的中心枢纽城市,自身也必将成为市域内重要的旅游区之一。2、一条产业带以疗养、度假为主题的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为龙头,经过以娱乐、探险为主线的二滩国家森林公园九大景区,穿过以体育、文化为中心的渔门旅游集镇,至以观光、休闲为重点的格萨拉生态旅游区为龙尾,形成一条精品生态旅游产业带。3、四个重点生态旅游开发区二滩国家森林公园二滩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攀枝花市北郊盐边县和米易县境内,距市区26公里。公园内风景旅游资源丰富,水域面积大,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70%,集山、水、泉、林

36、、洞为一体,与现代大工业亚洲第一高坝二滩大坝交相辉应。二滩国家森林公园已完成了总体规划和详规的编制,并纳入了国家林业局20022010年森林公园建设与发展规划。规划面积732平方公里,总投资20亿元人民币,集观光、度假、休闲和特种旅游于一体,促进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成为攀枝花“阳光度假”、“裂谷风光”、“民族风情”、“工业探秘”旅游的目的地。规划建设内容包括:菩萨岩景区、高坝平湖景区、渔门湖岛风光景区、团山岛景区、马鹿寨森林风光景区、白坡山自然保护区、老君庙景区、箐河仙人洞景区、桐子林景区。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位于盐边县红格镇,地处省道310线上,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

37、。温泉日自流量大(240吨),常年水温保持在57度左右,水质属国内罕见的氡矿泉,含有氡、氟、硫化氢、碳酸等矿物质和无机盐。经专家鉴定对皮肤病、神经系统障碍、风湿性关节炎、心血管疾病、妇科病均有显著疗效。同时,周边地域拥有万亩的水果生产基地,生态农业发展前景广阔。度假区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已建成温泉浴室、露天浴场、温泉宾馆、疗养别墅、餐饮、娱乐等活动项目。度假区第三期工程计划投资总额19.36亿元,规划建设内容包括:攀枝花明基阳光温泉国际会馆一期工程、攀枝花国家射击射箭训练基地一期工程、温泉旅游一条街、温泉宾馆、温泉疗养所、温泉公园、疗养度假休闲别墅、三个标准高尔夫球场、国家小球综合训练基地以及

38、省道310线部分路段改造。攀西大裂谷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攀西大裂谷格萨拉生态旅游区位于攀枝花市盐边县西北部的岩口乡、洼落乡、温泉乡及箐河乡境内,地处四川、云南两省交界处,东邻盐边县国胜乡,西与云南丽江市华坪县接壤,北与凉山州盐源县相接。省道216线由南向北经岩口乡纵贯全区。该生态旅游区已委托四川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对该旅游区进行了实地勘察和规划,并于今年3月底通过了总体规划评审,规划空间面积100平方公里,总投资4.48亿元,规划建设的景区内容包括:一个中心:格萨拉彝家山寨旅游接待服务中心;三条环线:主环线(跑马坪“天然盆景”九道竹林原始森林索玛格泽湿地跑马坪);东环线(格萨拉彝家山寨游人中心跑马

39、坪“天然盆景”野营地格萨拉彝家山寨游人中心);西环线(跑马坪“天然盆景”九道竹林原始森林日都尼西高山牧场索玛格泽湿地跑马坪)。六个功能区:跑马坪生态环境教育区,“天然盆景”生态观光区,索玛格泽湿地生态旅游区,日都尼西高山牧场骑马牧羊旅游区,九道竹林原始森林生态旅游区,立石火普野营旅游区。米易龙潭溶洞省级风景名胜区米易龙潭溶洞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米易县宁华乡境内,规划面积约567公顷,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山、水、林、洞、草甸等品种齐全,气候适宜,环境清幽,主要景观有:溶洞群、瀑布飞溅、藤萝若织的龙吟峡以及雄峰峻峭的龙肘山。为增加景区的游览功能,拟进行深度开发,规划重点建设野生植物园、龙肘山顶杜鹃园等

40、项目,同时进一步完善旅游住宿接待服务设施,增强景区的旅游接待能力。4、其它生态旅游区在重点规划建设以上四个生态旅游区的同时,还将对其他生态旅游区的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和完善。一是大黑山省级森林公园的道路(弄弄沟至电视发射塔)、用水、用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添加旅游标识等;二是国家级苏铁自然保护区内苏铁的游客游览线路的整治,添加旅游标识等;三是集彝族洞经音乐、民族风情、民族歌舞及农业观光为主的生态农业示范区等。5、五条主干线二滩国家森林公园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一日游:客源目标市场定位为市内外游客;内容包括游览菩萨岩景区,参观二滩大坝光电展示中心、二滩大坝,洗浴红格温泉;二滩国家森林公园攀西大裂谷格萨拉生态

41、旅游区四日游:客源目标市场定位为市内外游客;内容包括参观二滩大坝光电展示中心、二滩大坝,乘船游览二滩水库,游览箐河洞瀑、一线天,游览格萨拉主景区、灵泽洞景区、岩口景区,洗浴露天温泉,品赏特色饮食,参加民族歌舞晚会,购买土特产、民族服饰;省级风景名胜区米易龙潭溶洞立体生态农业一日游:客源目标市场定位为市内外游客;内容包括参观龙潭溶洞,游览龙吟峡、龙肘山,参观全国试点的立体生态农业;品赏特色饮食,购买土特产、特色水果;国家级苏铁自然保护区长江漂流基地一日游:客源目标市场定位为市内外游客;内容包括参观苏铁园区,动手种植苏铁,感受万里长江第一漂;大黑山省级森林公园一日游:客源市场定位为市内游客。6、四

42、条省际旅游大环线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二滩国家森林公园攀西大裂谷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泸沽湖西昌旅游线路;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二滩国家森林公园攀西大裂谷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泸沽湖丽江昆明旅游线路;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二滩国家森林公园攀西大裂谷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泸沽湖丽江攀西大裂谷格萨拉生态旅游区二滩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环线;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二滩国家森林公园攀西大裂谷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泸沽湖丽江国家级苏铁保护区长江漂流基地生态旅游环线。7、旅游交通道路规划(见下表)公路名称 起止及经由地点 里程(km) 工程类别 公路等级 旅游干线公路 攀西高速路 攀枝花西昌(攀枝花段) 98 新建 高速公路 攀昆公路 攀枝花昆明

43、(攀枝花段) 60 新建 一/二级公路 省道216线 盐源界渔门镇 65 改扩建 三级 省道216线 渔门镇河石坝 59 改扩建 二级 省道214线 仁和平地镇 54 改扩建 山重二级 国道108线 挖断路平地镇 10 改扩建 山重二级 省道310线 福田镇格里坪镇 27 改扩建 二级 省道310线 雅江桥红格镇 17 改扩建 二级 省道310线 红格镇会理界 29 改扩建 二级/三级 旅游区(点)公路 二滩国家森林公园 渔门镇雅砻江渡口 36 改扩建 山重三级 雅砻江渡口团结镇得石镇省道214 34 改扩建 山重三级 雅砻江渡口胜利南坝 29 改扩建 山重三级 格萨拉生态旅游区 岩口乡政府格

44、萨拉生态旅游区主景区大门 16 改扩建 三级水泥路 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宁蒗旅游公路 26 改扩建 四级油路 米易龙潭溶洞风景区 宁华乡米易龙潭溶洞风景区 7 改扩建 山重三级 小楠路黄白段(黄草乡白凹梁) 16 改扩建 四级油路 大黑山省级森林公园 弄弄沟大黑山省级森林公园山门 20 改扩建 二级水泥 路面 金沙滩苏铁保护区 河门口苏铁保护区 6 路面改造 三级水泥 金沙滩漂流基地公路主干道 2 路面改造 三级水泥 芭蕉箐风景区 丙谷镇芭蕉青水库 10 改扩建 四级油路 攀西葡萄沟风景区 平地镇迤沙拉攀西葡萄沟 8 改扩建 三级水泥公路 岩神山旅游区 仁和镇岩神山风景区 5 改扩建 三级水泥公路

45、 啊喇自然生态旅游风景区 啊喇乡政府啊喇自然风景区(啊喇营盘山古战场遗址) 40 改扩建 三级水泥公路 啊喇自然风景区平地镇 20 改扩建 三级水泥公路 阿署达生态农业观光区 阿署达村机场路接口 3 改扩建 重丘二级公路 择木龙生态旅游区 红宝乡政府择木龙景区 48 改扩建 四级油路 (三)下一步发展生态旅游的意见和措施1、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推动生态建设事业的发展一是加强生态旅游宣传和教育,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把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与当地文化、风俗等结合起来进行宣传。同时,通过使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经营,切身体会生态环保与发展的相承关系。二是结合各生态旅

46、游区的总体规划,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重点林区内自发迁居移民集中安置,改变其刀耕火种和烧木取温的落后方式,减少对森林植被的破坏。三是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返牧还景等工程,营造好的生态环境。四是突出保护重点、科学实施和分类经营,加快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林果业、人工用材林产业,以及多种森林资源综合开发产业等林产业。通过生态产业的建设,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当地居民脱贫致富。2、切实加强规划工作,塑造攀枝花生态旅游新形象要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理念、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做好生态旅游规划编制工作。使旅游规划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与环

47、境保护、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相协调。规划要按照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富有创意、突出特色、体现个性、展示文化。要按照攀枝花市旅游总体规划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完善各县(区)和重点旅游景区(点)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尽快完成跨区域生态旅游产品线路和精品生态旅游区旅游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强化规划的实施与监督管理。3、实施精品战略,加快重点景区建设步伐第一要全力打造好中国攀西大裂谷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连动,企业参与”的模式,进一步做好祥细规划并尽快开工建设,力争在今年内形成初步接待能力。第二要落实专门机构和人员对二滩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项目进行跟踪服务,抓好落实,待具体政策和开发范围明确后,促成开发商尽快开工建设。第三要进行充分论证,加快完成米易湾丘“红色年代”主题园和仁和民族文化公园的规划方案。第四要加大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和申报工作力度,抓紧仁和“百里生态谷”和米易海塔生态旅游区筹划和规划。第五要完成金沙滩长江漂流基地第三期建设并投入使用,使旅游与体育竞赛有机结合起来,使我市旅游景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