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感与语文教学毕业论文_第1页
论情感与语文教学毕业论文_第2页
论情感与语文教学毕业论文_第3页
论情感与语文教学毕业论文_第4页
论情感与语文教学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情感与语文教学 摘要:“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情感如同一片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中学语文教师应加强课堂情感教学,让情感教学充满语文课堂。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更加和谐融洽。关键词:情感、语文、语文教学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但语文工具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极具思想与内涵的特殊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新课程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从而,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这个基本任务。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也不可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列宁全集第20卷,人

2、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55页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因为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一切使人赏心悦目的事物具有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自然美是非常广泛的,教材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往往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美。如:朱自清的春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然景物,从而表现出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荷塘月色则为我们描绘了明净清亮的月下荷塘、轻盈多姿的荷花、沁人心脾的缕缕荷香以及心怀淡淡的哀愁和喜悦独步月下的作者组成的静谧、和谐,充满着优美的诗情画意的自然之美。听潮尽情地描绘了海睡

3、、海醒、海怒的画面,真切地揭示了大海刚柔相济的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写了作者辞去彭泽令后归家时的愉快心情和隐居的乐趣,表现出一种悠闲之美。苏州园林则使读者感知到园林的图画美。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美和人的美,它包括人物美、社会斗争美、劳动美等。其中人物美在社会美中占据中心地位,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步的人生观又是人物美的核心。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就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对人类科学及无产阶级革命所做的贡献,赞扬了马克思大无畏的胆略和气魄。木兰诗中的木兰深明大义、刚毅勇敢、勤劳善良、不图功名而又胸怀柔情。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芸芝热爱学生、热情公正、温柔美丽、教导有方

4、。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塑造了敢于斗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蔺相如的形象;土地写了劳动人民为保卫土地和争取成为土地的主人而进行的斗争。以上两篇课文既表现了人的美,又体现了社会斗争的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则蕴含着劳动美。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从艺术形象的整体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接触最多的艺术美的形式即是文学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而文学美又主要表现为语言美。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的资源。借助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美是独特的,不同体裁的文章各具独特的美。如: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精致美,心理

5、描写的细腻美;散文的意境美;杂文的犀利美;诗歌的音韵美;说明文的准确美;应用文的规范美等。字句的锤炼也可以达成各种美。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作者用了“扫”、“露”、“支”、“撒”、“牵”、“拉”、“罩”等动词,语言准确、凝练。岳阳楼记骈散交错、语言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意趣无穷。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

6、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说,“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那么作为教师怎样在实际教学中将情感与语文教学融汇贯通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进行:1、 以文本导情 梁启超曾说:“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的原动力。”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课本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文学,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教学片断:有位老

7、师在教学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曾用这样的导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曾写过赞美母亲的名诗佳篇,唐代诗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颂扬母亲的诗篇,情挚意浓,脍炙人口,历经传诵。同样,人门也经常把祖国、黄河比作“母亲”。母爱历来被公认为是世上最无私,最神圣的爱。下面我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分别用一分钟时间叙述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次母爱。寥寥数语,启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无疑如投石击水,从感情上激发了学生感悟课文情感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注重挖掘出课本中极富感情的内容,经探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学生心灵

8、,陶冶学生的性情。教师的这种引导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深刻挖掘,不必面面俱到,但求深而有得。同时要让学生收集一些作家的个人经历,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艰辛与勤奋,刻苦与睿智,从而激励自己前进,还应对作品的背景作适当的介绍,并结合现实进行点拨,尽量让文章中的人活起来,直接和学生对话,和学生的心灵对话。好的作品是作者用心血和人生经历浇灌出来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信念就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工具,而是已超过了语文本身学科而成为一门极富感染力的综合教育。在各个学科中,语文课有个特点,就是它可以用生动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向学生展示人物形象的美,这也是实施情感教学作用的重要的特点。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

9、物引起的,中学语文教材共有文章几百篇,其中,情景交融的诗歌,诗意盎然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作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文章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里面表达的情感丰富多彩,每一篇都有不同的情感因素。这些文章文风不同,格调各异。有豪放激昂型的,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这类文章激昂豪迈,犹如大江奔涌,一泻千里,给人以排山倒海之势。教这类文章应激情饱满,给学生造成一种昂扬、亢奋的课堂气氛;又有清丽婉约型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春色、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这类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它突出的特点是语美、景美,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较为含蓄。教这类文章要注意授课语言的优雅洁净,还要注意把

10、重点放在充满情感的朗读上;还有严谨周密型的,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孙世恺的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这类文章语言精炼朴实,注重释义明理。教这类文章应尽量避免平铺直叙,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为打破文章因偏重于释理,教学时易导致课堂气氛的呆板沉闷的局面,可穿插一些有关的知识以活跃课堂气氛。总之,教师在讲课时,应根据不同作品类型的不同情感因素,满怀激情地分别把这些情感因素源源不断地传送给学生,使他们受到情的感染和熏陶,在情感中学到语文知识,在情感中培养语文能力。2、以诵读悟情郭沫若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 郭沫若文艺

11、论集1930年出版 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和神韵会通过朗读这个媒体,变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当然,有表情地朗读,要求语文教师有较高的艺术功底,有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满,形成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产生求知的渴望。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诵一文中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吟,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朗诵。吟咏背诵,不但能博闻强记,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到文章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毛泽东喜爱韩愈诗文,一部韩昌黎

12、集大部分能背诵,晚年坚持背诵李白、李贺、李商隐及辛弃疾的诗词,正是在这吟咏之间,才涵养了他“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浩然之气。现行语文课本中很多古今中外名篇,其深蕴的意味不借助于诵读则体会不出的,还有一些课文所渗透的谦和、友爱、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等强烈而真挚的感情无一不是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言、节奏和谐的韵律表达出来的。对此教师可通过范读或指导学生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读出美感,读出“弦外之音”等,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有情的语言,这样更能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熏陶,很快的进入审美的情感之中。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富有情感,对生活充满热爱、激情和幻想。他们在阅读课文时,容易产

13、生“共鸣”,容易在语言的激发下积极开展表象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手段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能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比如朗读课文,讲解作品时,都是要用语言,当然这些语言是带有浓郁的情感因素的,即要以情发声,以情带语。要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情感格调,“因情制宜”,该亢奋时要亢奋,当低沉时要低沉,让浓郁、饱满的情感浸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教师还应注意语言、语速、语调等的变化和结合。 比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春色一文时,采用低沉、缓慢的朗读能渲染出一种不满黑暗现实,却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彷徨之情。这样就能准确地把课文中的“淡淡哀愁”传送给学生,使学

14、生更能准确地理解课文。另外,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各种人物的身份、教养等。如周立波的分马中的老孙头、郭全海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朗读时切忌用同一种语调。总之,不管朗读哪种风格的文章,教师必须首先融之以情,然后,才能读出感情。只有教师的语言情感激发了学生的感情,他们才能进入文章所创造的意境,达到教学的目的。3、以艺术染情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将艺术中那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拿过来,以用于教学,是大有裨益的。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氛围,帮助学生想像课文描写的画面;用戏剧的形式让学生担当角色、扮演角色,利用角色的新奇感激起学

15、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后,可让写小剧本:假如菲利普一家人旅游回来后,在家门口发现一个貌似于勒的人,此时,又会发生什么?通过这种让学生自写自导自演,能够让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该课的情感目标就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得以实现,内心的爱憎情感表达也就油然而生了。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4、以体语示情 语文教师的手势、表情及走动等能传递管理信息,是课堂上师生相互感知到的各种意识信号。语文教师的手势具有状物、言志、传情的特殊本领,当它被“引进”语文课堂领域后,就成为辅助课堂管理的非语言的

16、外部表现形式,可以对学生作意识上的导向,可以把课文的表现意图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自己所启示的思路去领悟,去融会贯通,并有所发现。脸面是心灵之镜。语文教师的面部表情也有一定的潜在调控作用,表现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诚和喜爱,可以收到移情传神之功效。眼睛是心灵之窗,课堂上,教师要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地去平视和环顾大多数,不应老是两手着案,猫着腰,视线紧盯着课本或前几排学生,其余则视而不见;也不应站在讲台的一侧而使视野顾此失彼。教师不论实施哪一教学环节,都要不时地环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排的左右两角,要给予满腔热忱的关注。教师的视野所及,以目传神,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有个别学生面朝窗口,思想“开小差”,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的办法,通过目光把教师想要表达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地传送给学生。淡漠、严厉、责备的目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触目会意,精神振奋。语文教学会给学生情感美的滋养,也会给学生艺术美的熏陶,它完全应该是开放的、互动的、诗意的。一朵具体的花,远比关于她的一千种描述包含着更多的真理,情融融,意切切,方能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