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指导书(RT)_第1页
作业指导书(RT)_第2页
作业指导书(RT)_第3页
作业指导书(RT)_第4页
作业指导书(R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发布日期:2015年07月20日 编制人:夏丹 实施日期:2015年09月01日 批准人:朱红锋 审核人:孔荣文 XXXX检测有限公司 文件编号 XXXX/WJZY-02 版本号 1 承压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作业指导书 修改码 1 页码 3/233 承压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1范围 1.1本规程规定了承压设备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X射线检测技术和质 量分级要 求。 1.2本规程适用于承压设备制造、安装和在用阶段的焊接接头的射线 检测。用于 制作焊接接头的金属为钢。焊接接头的型式包括板及管的对接接头对接焊缝(以 下简称“对接焊缝”)、插入式和安放式接管角接接头对接焊缝(以下简称“管 座角

2、焊缝”)和管子-管板角焊缝。 1.3承压设备其它金属材料、支承件和结构件的焊接接头的射线检测,也可参照 使用。 14引用标准 1.4.1 NB/T47013. 1-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 1.4.2 NB/T47013. 2-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2部分:射线检测 1.4.3 GBZ117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1.4.4 GB18871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XXXX检测有限公司 文件编号 版本号 XXXX/WJZY-02 承压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作业指导书 修改码 1 页码 4/233 145 JB/T7902无损检测.射线照相用线型象质计

3、 2. 检测人员 2. 1从事射线检测人员应按国家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的相关规定取得相应 的资格(RT-皿、H、I级)后,才能从事与该方法和该资格级别相应的无损检测 工作。从事射线检测的人员在上岗前应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放射工 作人员证。 2. 2射线检测人员应具有一定的金属材料、焊接及热处理、设备制造 安装等基本 知识。 2. 3射线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 5.0 (小数记录值为1.0 ),测试方法应符合GB 11533的规定。从事评片的人员 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 2. 4底片评定和出具报告由RTH级或以上人员进行。 3. 检测设备和器材

4、 3.1射线装置 3. 1.1可以使用如下射线源: X射线机 XXXX检测有限公司 文件编号 XXXX/WJZY-02 版本号 1 修改码 1 承压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作业指导书 页码 5/233 3. 1.2经合同双方商定,允许采用其它新型射线源。采用其他射线源 时,有关检测技术要求仍应参照本部分的规定执行。 3. 2射线胶片 321胶片系统按照GB/T 19348. 1分为六类,即Cl、C2 C3 C4 C5和C6类。C1为最高类别,C6为最低类别,胶片系统的特性指 标见附录 Bo 3. 2. 2胶片制造商应对所生产的胶片进行系统性能测试并提供类别和 参数。 胶片处理方法、设备和化学

5、药剂可按照GB/T 1934 f) 底片观察技术(双片叠加或单片观察评定); g)底片质量要求:几何不清晰度、黑度、底片像质计灵敏度、标记等; h) 验收标准; i) 操作指导书的验证要求。 4. 4首次使用的操作指导书应进行工艺验证,以验证底片质量是否能达到标准 规定的要求。验证可通过专门的透照试验进行,或以产品的第一批底片作为验 证依据。在这两种情况下,作为依据的验证底片均 应做出标识。 5辐射安全防护 5. 1放射卫生防护应符合GB18871. GBZU7和GBZ132的有关规定. 5. 2现场进行X射线检测时,应按GBZ117的规定划定控制区和管理 区、设置警告标志。检测工作人员应佩带

6、个人剂量计,并携带剂量报 警仪。 XXXX检测有限公司 文件编号 XXXX/WJZY-02 版本号 1 承压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作业指导书 修改码 1 页码 16/233 6检测工艺及其选择 6. 1检测技术等级 一般应采用AB级射线检测技术进行检测。对重要设备、结构、特殊材 料和特殊焊接工艺制作的对接焊接接头,可釆用B级技术进行检测。 6. 2检测时机 621检测时机应满足相关法规、规范、标准和设计技术文件的要求,同时还 应满足合同各方商定的其它技术要求。 6. 2.2除非另有规定,射线检测应在焊后进行,且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 料,至少应在焊接完成24h后进行射线检测。 6. 3检测区

7、 6. 3.1检测区宽度应满足相关法规、规范、标准和设计技术文件的要 求,同 时还应满足合同双方商定的其它技术要求,如无特别要求,应满足以下规 定: a)对于接焊缝,检测区包括焊缝金属及相对于焊缝边缘至少为5mm 的相邻母材区域。 XXXX检测有限公司 文件编号 XXXX/WJZY-02 版本号 1 承压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作业指导书 修改码 1 页码 17/233 b)对于管座角焊缝,检测区包括焊缝金属及相对于焊缝边缘至少为 5mm的安放式接管相邻母材区域或插入式主管(或筒体、封头、平板等)相邻 母材区域。 632对于电渣焊焊接接头,其检测区宽度可通过实际测量热影响区确定,或由 合同各

8、方商定。 6. 4表面要求 在射线检测之前,对接焊接接头的表面应经目视检测并合格。表面的不规 则状态在底片上的影像不得掩盖或干扰缺陷影像,否则应对表面作适当修整。 6. 5透照布置 6. 5. 1胶片透照技术 可采用单胶片透照技术或双胶片透照技术。X射线(wlOOkV)只 允许采用单胶片透照技术。 6. 5. 2透照方式 6. 5. 2. 1在可以实施的情况下应优先选用单壁透照方式,在单壁透照 不能实施时才允许采用双壁透照方式。典型的透照方式参见附录Eo 6. 5. 2. 2安放式和插入式管座角焊缝应优先选择源在外透照方式。插入式管座 角焊缝源在内透照方式时,应优先选择射线源放置在支管轴 XX

9、XX检测有限公司 文件编号 XXXX/WJZY-02 版本号 1 承压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作业指导书 修改码 1 页码 18/233 线上的透照布置 d 图E_1纵、环向焊接接头源在外单壁谨脛方式 fflE2纵、环向焊接接头源itM壁透照方式 XXXX检测有限公司 文件编号 XXXX/WJZY-02 版本号 1 承压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作业指导书 修改码 1 页码 19/233 凰E 3坏向幄接接头源在中心周向透照方式 d EE4环向焊接接头源在外双壁单夥透照方式(门 图E.右环向焊接接头源在外双壁单影透照方式(2 XXXX检测有限公司 文件编号 XXXX/WJZY-02 版本号

10、1 承压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作业指导书 修改码 1 页码 20/233 图E. 6纵向焊接接头源在外双壁单影透照方式 图E,7小徑管环向焊接接头倾斜透照方式 d 图EB小径管环向焊接接头垂直透照方式 XXXX检测有限公司 文件编号 XXXX/WJZY-02 版本号 1 承压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作业指导书 修改码 1 页码 21/233 1 1 E E圆 焦点为直径) b-被检部位工件表面至胶片的距离。 图2是A级和B级射线检测技术确定f的诺模图,图3是AB级射线检测技术 确定f的诺模图。 有效焦点尺寸d按附录的规定计算。 XXXX检测有限公司 文件编号 XXXX/WJZY-02 版

11、本号 1 承压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作业指导书 修改码 1 页码 33/233 5040 噩曙女堡需拿H 10080 创 50403020 O 1 8 5000 n 亠 2000 3000 W 2000 Hr oo n EUVJ裡国sweHff-廳赛扁蛊 ooooo o o O 二二三三二二一二二二二 m B级射线检测技术不小于20mA min。当焦距改变时可按平方反 比定律对曝光量的推荐值进行换算。 XXXX检测有限公司 文件编号 XXXX/WJZY-02 版本号 1 承压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作业指导书 修改码 1 页码 36/233 6. 10曝光曲线 应根据每台X射线探伤机、胶

12、片、增感屏的实际状况做岀钢材料的曝 光曲 线,依据曝光曲线确定曝光参数。对使用中的曝光曲线,每年至 少应核查一 次。射线设备更换重要部件或经较大修理后应及时对曝光曲线进行核查或重 新制作。 6. 11无用射线和散射线的屏蔽 6.11.1应采用金属增感屏、铅板、滤光板、准直器等适当措施,屏蔽 散射线 和无用射线,限制照射场范围。钢制承压设备滤光板推荐的技术要求见附录 Io 6. 11. 2对初次制定的检测工艺,以及在使用中检测条件、环境发生改变时, 应进行背散射防护检查。检查背散射防护的方法是:在暗盒背面 贴附铅 字标记,一般B铅字的高度为13mm厚度为1.6mm,按检 测工艺的规定进行透 照和

13、暗室处理。若在底片上出现黑度低于周围背 景黑度的“ B”字影像,则 说明背散射防护不够,应增大背散射防护铅板的厚度。若底片上不岀现 “ B”字影像或出现黑度高于周围背景黑 度的“B”字影像,则说明背散射防护符合要求。在背散射轻微或后增感屏足 以屏蔽背散射线的情况下,可不使用背散射防护铅板。 6. 12像质计的使用 XXXX检测有限公司 文件编号 XXXX/WJZY-02 版本号 1 承压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作业指导书 修改码 1 页码 37/233 6. 12. 1像质计放置原则 线型像质计一般应放置在工件源侧表面焊缝的一端(在被检区长度的 1/4左右位置),金属丝应横跨焊缝,细丝置于外

14、侧。当一张胶片上同时透 照多条焊接接头时,像质计应放置在透照区最边缘的焊缝处。像质计放置还 应满足以下规定 a. 单壁透照规定像质计放置在源侧。双壁单影透照规定像质计放置在胶片 侧。双壁双影透照像质计可放置在源侧,也可放置在胶片侧。 b. 单壁透照中,如果像质计无法放置在源侧,允许放置在胶片侧(球罐全景 曝光除外); c. 单壁透照中像质计放置在胶片侧时,应进行对比试验。对比试验方 法是在 射源侧和胶片侧各放一个像质计,用与工件相同的条件透照,测定出像质计 放置在源侧和胶片侧的灵敏度差异,以此修正像质指数规定,以保证实际透 照的底片灵敏度符合要求。 d. 当像质计放置在胶片侧时,应在像质计上适

15、当位置放置铅字“F”作为标 记,F标记的影像应与像质计的标记同时出现在底片上,且应在 检测报告中 注明。 6. 12. 2像质计数量 原则上每张底片上都应有像质计的影像。当一次曝光完成多张胶 XXXX检测有限公司 文件编号 XXXX/WJZY-02 版本号 1 承压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作业指导书 修改码 1 页码 38/233 片照相时,使用的像质计数量允许减少但应符合以下要求: 环形对接焊接接头采用源置于中心周向曝光时,至少在圆周上等间隔 地放置 3个像质计。 球罐对接焊接接头采用源置于球心的全景曝光时,在上极和下极焊缝的 每张底片上都应放置像质计,且在每带的纵缝和环缝上沿经度方向等间

16、隔至 少放置3个像质计。 一次曝光连续排列的多张胶片时,至少在第一张、中间一张和最后一张 胶片处各放置一个像质计. 6. 12. 3小径管对接焊缝 小径管使用通用丝型和专用等径丝型像质计时,金属丝应横跨垂直焊缝 放置。像质计应放置于源侧,当无法放置在源侧时,可将像质计置于胶片 侧,但应在检测记录和报告中说明。 6. 12. 4不等厚或不同种类材料之间对接焊缝 如果焊接接头的几何形状允许,不同厚度或材料类型不同的部位应分别 釆用与被检材料厚度或类型相匹配的像质计,并分别放置在焊接接头相对应 部位 6. 12. 5管座角焊缝 XXXX检测有限公司 文件编号 XXXX/WJZY-02 版本号 1 承

17、压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作业指导书 修改码 1 页码 39/233 推荐采用丝型像质计,根据像质计能够投影到被检测区的位置而 放置。 如果允许,像质计尽可能置于黑度最小的区域。 6. 12. 6像质计影像识别 使用丝型像质计时,底片上能够识别的最细线的编号即为像质计灵敏度 值。如底片黑度均匀部位(一般是邻近焊缝的母材金属区)能 够清晰地看到 长度不小于10m m的连续金属丝影像时,则认为该丝是可识别的。专用等径 丝型像质计至少应能识别两根金属丝。 使用阶梯孔型像质计时,底片上能够识别的最小孔的编号即为像质计灵 敏度值,当同一阶梯上含有两个孔时,则两个孔都应在底片上可识别。 6. 13标记

18、6. 13.1透照部位的标记由识别标记和定位标记组成。标记一般由适当 尺寸 的铅(或其他适宜的重金属)制数字、拼音字母和符号等构成。底片标识能 清晰的阅读且不至于对底片的评定带来影响,标记的材料和厚度应根据被检 工件的厚度来选择,保证标记影像不模糊,也不至 于产生眩光。 6. 13. 2识别标记一般包括:产品编号、对接焊接接头编号、部位编号 和透照 日期。返修后的透照还应有返修标记,扩大检测比例的透照应有 XXXX检测有限公司 文件编号 XXXX/WJZY-02 版本号 1 承压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作业指导书 修改码 1 页码 40/233 扩大检测标记。 6. 13. 3定位标记一般包

19、括中心标记、搭接标记、检测区标记等。中心 标记指 示透照部位区段的中心位置和分段编号的方向,一般用十字箭 头“”表示。搭接标记是连续检测时的透照分段标记, 可用符号 或其他能显示搭接情况的方法(如数字等)表示。检测区标记米取的方式能 够清晰标识检测区范围即可。 6. 13. 4内外焊缝余高均磨平的情况,底片上不能直接正确测定和区别检测区 位置 和宽度时,应采用适当的定位标记(如采用铅质窄条)进行标识。 6. 13. 5 允许采用预曝光方式获得相关识别标记, 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保证根据射线底片上的预曝光识别标记能追踪到工件的相应被检区域,并应 采取有效屏蔽措施保证放置识别标记以外的区域不被曝光

20、。 6. 13. 6定位标记放置的部位还应符合附录J的规定。所有标记的影像 不应重 叠,且不应干扰有效评定范围内的影像。当由于结构原因,定 位标记需要放 置于胶片侧时,检测记录和报告应标注实际的评定范围,标记影像不得进入 检测区源侧表面在底片上的投影区内。 XXXX检测有限公司 文件编号 XXXX/WJZY-02 版本号 1 承压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作业指导书 修改码 1 页码 41/233 6. 13. 7识别标记允许放置于源侧或胶片侧,所有标记的影像不应重 叠,且不 应干扰有效评定范围内的影像。 6. 13. 8为了能精确的辨别底片位置,以被检工件上永久标识或部位作为参考 点;如果因

21、材料性质和使用条件而不能进行永久标识时,应采用其它方法 (如布片图)确定底片位置。 6. 14胶片处理和底片质量检测 6. 14. 1胶片处理 胶片处理一般应按胶片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可采用自动冲洗 或手工 冲洗方式处理,推荐采用自动冲洗方式处理。 原则上应采用胶 片厂家生产或推荐的冲洗配方或药剂,在按照GB/T 19384. 2,也可以使用其 它厂家的配方或药剂手工冲洗和自动冲洗胶片宜在曝光后 小时之内完成,不得超过24小时。 6. 14. 2底片处理质量的检验 暗室处理后的底片硫代硫酸盐离子的浓度一般应低于0. 050 g/m2o底片上硫代硫酸盐离子的浓度测量可参考附录 K的要求执行,

22、测量结果应记录。检验的频率由检测方确定,但在此期间暗室处置条件应保 持不变。如果检验发现,硫代硫酸盐离子浓度大于0.050 g/m2, XXXX检测有限公司 文件编号 XXXX/WJZY-02 版本号 1 承压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作业指导书 修改码 1 页码 42/233 应采取以下行动:停止暗室处理,并采取纠正措施;重新核查定影和 冲洗工序验证的符合性;重新处置所有含有缺陷的底片。 6. 14. 3灰雾度测量 胶片灰雾度应不超过0.3。应从购进胶片中按批抽样,采用与实际检测 相同的暗室处理条件处理,然后进行灰雾度测量。经过测量的胶片如果6个 月还没使用完,应再次测量。以核查胶片是否符合

23、NB/T 47013. 2-2015中422规定的储存的要求。 6. 15评片要求 6. 15.1评片一般应在专用的评片室内进行。评片室应整洁、安静,温度适 宜,光线应暗且柔和。 6. 15. 2评片人员在评片前应经历一定的暗适应时间。从阳光下进入评 片的暗适应时间一般为5mi nlOmi n;从一般的室内进入评片的暗适应时间 应不少于30s。6. 15. 3当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CK2.5时,透过底片评定 范围内的亮度应不低 于30cd/m2o当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D2. 5时,透过底片评定范围内的亮度 应不低于10cd/m2o XXXX检测有限公司 文件编号 XXXX/WJZY-02 版本

24、号 1 承压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作业指导书 修改码 1 页码 43/233 6. 16底片质量 6. 16. 1黑度 底片黑度应采用黑度计(光学密度计)进行测量,不同胶片透照 技术和底片观察技术对应的黑度范围如下: 6. 16.1. 1单胶片透照技术,单底片观察评定,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D应符 合下列规定: A 级:1. 5 D 4. 5 ; AB 级:2. 0 CK4. 5 ; B 级:2. 3 D 45。 6. 16. 1. 2双胶片透照技术,双底片叠加观察评定,评定范围内的黑度 D应符合27 i5Z5 17 (0.080) 12-2.0 2.5-4.0 16 (OJOO) 荟12叱

25、2?0 20-3.5 4.0 * 6.0 15 (0425) 2035 3.5-5,0 60 宀 8.0 14 (0460) 3.5-5.0 50-7.0 e)底片评定:底片黑度、底片像子计灵敏度、缺陷位置和性质 f)布片图 g)操作指导书工艺验证情况 h)检测结果及质量分级 i)编辑、审核人员及其技术资格 j)其它需要说明或记录的事项 XXXX检测有限公司 文件编号 XXXX/WJZY-02 版本号 1 承压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作业指导书 修改码 1 页码 57/233 10. 2应依据检测记录出具检测报告。射线检测报告除符合NB/T47013. 1的规 定外,还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26、a)委托单位或制造单位; b)被检工件:名称、检测部位、坡口型式、焊接方法; c )检测设备器材;射线源(种类、型号、有效焦点尺寸)胶片(牌号及其 分类等级)、增感屏(类型、数量和厚度)、像质计(种类、型号); d)检测工艺参数:检测技术等级、透照技术(单或双胶片)、透照方式、透 照参数F、f、b、管电压、 曝光时间(或源强度、曝光时间) 暗室处理方 式和条件; e)底片评定:底片黑度、底片像质计灵敏度、缺陷位置和性质; f)检测结果及质量分级; g)布片图; h)编辑、审核人员及其技术资格; 1)检测单位。 11存档 XXXX检测有限公司 文件编号 XXXX/WJZY-02 版本号 1 承压

27、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作业指导书 修改码 1 页码 58/233 射线检测检验报告汇总并归档,射线检测资料归档后,检测记录、报告 保存期应符合相关法规标准的要求,且不得低于容器设计使用年 限。 12射线记录报告填写说明 12. 1适用范围 包括本公司检测人员所做的工艺卡、现场检测时所填写的检测原始记 录、检 测人员出具的检测报告。 12. 2通用的填写要求 12. 2.1工艺卡、检测记录、检测报告的编号应根据本公司程序文件第 一章文件控制程序编号规则进行编写; 12. 2. 2工程名称:要填写签订的检测合同内的工程名称或是由业主单 位、监 理公司确定的无损检测委托单中填写的工程名称; 12

28、. 2. 3委托单位:填写无损检测委托单的单位全称; 12. 2. 4施工单位:填写现场安装单位全称; 12. 2. 5 X件名称:被检测工件名称,检测人员根据委托单填写; 12. 2. 6工件材质:被检测工件材质,检测人员根据委托单填写; 12. 2. 7检测时机:由委托单位根据设计或制造标准的要求进行填写,检测人 员应确认并按标准要求的检测时机进行检测,如实记录;12.2.8热处理状 态:填写热处理前、热处理后,无需进行热处理的可 XXXX检测有限公司 文件编号 XXXX/WJZY-02 版本号 1 承压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作业指导书 修改码 1 页码 58/233 以填写“ / 发

29、布日期:2015年07月20日 编制人:夏丹 实施日期:2015年09月01日 批准人:朱红锋 审核人:孔荣文 XXXX检测有限公司 文件编号 XXXXAA/JZY-02 版本号 1 承压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作业指导书 修改码 1 页码 59/233 1229验收标准:由设计说明中注明的制造、安装验收标准或是合同签订时由 合同双方商定的有效标准; 12. 2. 10检测标准:验收标准中规定的检测时应执行的标准; 12. 2.11检测等级:验收标准中规定的检测技术等级; 12. 2. 12合格级别:验收标准中规定的检测方法对应的合格级别; 12. 2. 13检测比例:验收标准中规定的检测比

30、例,或与业主协商的检测比 例,实际检测比例应等于或大于标准规定的检测比例; 12. 2.14设备(仪器)型号:设备出厂标牌上的型号; 12. 2.15设备(仪器)编号:出厂编号或单位内部为了方便管理对该 设备的 内部编号; 12. 2. 16检测示意图:所有检测人员应根据现场检测情况画出检测工 件(管 线)示意图,缺陷示意图、报告中也要附示意图; 12. 2.17报告页情况说明:对整个检测报告中的检测数量、返修、缺 陷消 除、最终结论等进行详细说明; 12.2. 18工艺卡签字人:工艺卡由公司具备相应检测方法H级及H级 以上检 测资格的人员编制,由检测责任师审核; 12. 2. 19检测记录签

31、字人:检测人、记录人应具备相应的I级以上检 测资 格,现场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或现场负责人签字,审核由具备相 应H级以H 级以上检测资格的人员签字,并对检测记录的真实情况负责; XXXX检测有限公司 文件编号 XXXX/WJZ 丫02 版本号 承压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作业指导书 修改码 1 页码 60/233 12220检测报告签字人:检测报告一般由现场参与检测的H级人员出具并签 字,如果有专门报告人员,此人也应有相应的H级及H级以上检测资格;审 核由相应的责任师签字,批准由技术负责人签字;12.2.21无损检测专用 章:由检测专用章管理人确认所有签字人员全部签完后盖章,检测章应正 向,报告加盖检测章的骑缝章,报告着页加盖公章; 12. 3射线检测 12. 3.1射源种类:X射线 12. 3. 2焦点尺寸:使用的射线机的焦点尺寸; 12. 3. 3增感方式:填写采用的增感屏的前后屏铅箔厚度; 12. 3. 4胶片牌号:检测作业时所用的胶片的名称及型号; 12. 3. 5胶片规格:检测作业时所用的胶片的长度X宽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