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花河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解析_第1页
蒲花河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解析_第2页
蒲花河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解析_第3页
蒲花河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解析_第4页
蒲花河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蒲花河旅游度假区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四川同济京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2008年5月蒲花河旅游度假区位于黔江区濯水镇区域内,受黔江区旅游局委托,四川同济京奥城 市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承担了编制蒲花河旅游度假区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工程, 工程组于2007年6月正式进场,对蒲花河及周边区域各类旅游资源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现场 踏勘,并收集了相关资料,于2007年8月完成了蒲花河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专题研究 与修建性详规的初步方案。向黔江区旅游局及相关领导汇报通过后,根据黔江区旅游局会议 纪要,修改后完成正式方案并于2007年11月向黔江区四大班子汇报通过,并于2007年12 月向黔江区规划委员

2、会汇报通过,根据会议的意见修改形成最终成果。文字成果:蒲花河旅游度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图纸成果:01区位关系分析图02旅游体系结构规划一03旅游体系结构规划二04现状地形分析图05综合现状分析图06洪水淹没示意图07产业现状分布图08现状建筑质量分析图09现状建筑风貌分析图10用地布局规划图11总平面图12功能分区规划图13产业布局规划图14水体利用规划图15交通游线规划图16景观分区规划图绿化种植规划图分期实施规划图道路丄程规划图竖向工程规划图给水燃气工程规划图污水工程规划图雨水工程规划图电力电信工程规划图建筑模式分析图核心接待区建筑环境意象图一核心接待区建筑环境意象图二滨水游览区建筑环

3、境意象图生态农业观光区建筑环境意象图山寨民俗观光区建筑环境意象图山林生态观光区建筑环境意象图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入口码头区及风貌协调区建筑环境意象图 近期现状建筑风貌改造设讣图I第一章现状概况及分析1一、现状槪况1二、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2第二章规划目标及措施2一、规划目标2二、具体措施2第三章 功能分区及项目设置规划3一、核心接待区3二、涉水游览区3三、农业观光区3四、山寨民俗风情区3五、山林生态休闲区4六、野趣区和旅游拓展区4七、入口风貌协调区4八、码头游览中转区4第四章景观及景点设苣规划4一、对原有景点的完善工程4二、对原有地而设施的改造利用

4、4三、地貌景观利用4四、新建功能区景观打造4第五章游线系统规划5一、游线系统规划思路5二、游线系统5第六章建筑风貌及建设强度控制5一、建筑风貌控制5二、建设强度控制5第七章道路及竖向工程规划5一、道路工程规划5二、竖向工程规划6第八章给水工程规划6第九章排水工程规划8第十章燃气工程规划11第十一章电力工程规划11第十二章信息工程规划12第十三章管线综合规划13第十四章综合防灾规划13第十五章环境保护规划14第十六章建设时序15第十七章投资估算15附表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附表2:建筑工程投资估算表附表3:市政工程投资估算表附表4:道路工程造价估算附表5:场地平整及室外工程造价估算附表6:河滩景

5、观工程造价估算第一章现状概况及分析一、现状概况1、现状区位及环境概况蒲花河旅游度假区位于黔江区濯水镇蒲花乡,西依蒲花洞景区,东与濯水镇区隔江相 望,属于黔江区区域范圉内的主要丘陵地带,呈明显的河谷平坝地貌环境特征,地势中间 平坦,一河蜿流,四周群山环抱,缓坡众多。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35平方公里。2、地形地貌概况蒲花河旅游度假区核心区用地山蒲花河平坝地区及周边山体构成。其中平坝区域约 101.04公顷,用地高程为404m-410 m,用地平坦开阔,坡度在5%以内,周边山体高低错 落,连绵不断,坡度多在30%左右,高程在410 m-450 m之间不等,间有部分台地穿插 其中。3、现状生态环境概况

6、(1)空气资源:拥有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的空气,为每立方厘米拥有220万个负氧离子。(2)气候资源: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为8.2 C17.TC,四季分明,春 季76102天,夏季71124天,秋季7291天,冬季93171天。日照分布在7月和 8月日光照射时间较多,8月的日照时数达到217.7ho湿度较大。(3)山林资源:区域范圉内拥有丰富山林资源,主要是伍佛岭山脉和麒麟山脉两大山 林,山林内部有许多特色动物、植物,如:雹竹、草药等。(4)水资源:规划区拥有蒲花河和阿蓬江两大水系,还有沐珠沟等儿条支流水系。4、现状水系概况规划区内现状主要河流为东西向的蒲花河和南北向的阿蓬江以及蒲花河两

7、岸的支流 蒲花河两岸共建有5公里的防洪堤,防洪标准为5年一遇。阿蓬江下游的箱子岩电站2007 年底将建成蓄水。蓄水后阿蓬江洪水位(黃海高程)分别为:常年水位:406.8m10年一遇的洪水位:410.3m20年一遇的洪水位:411.8m蒲花河现状洪水洪峰流量和洪水位分别为:5年一遇的洪水位:409.7m5年一遇洪峰流量:599m3/s10年一遇洪峰流量:838m3/s20年一遇洪峰流量:1109m/s蒲花河部分农耕用地将不能满足蒲花河及阿蓬江蓄水的防洪标准。5、农业产业概况规划区现状内的产业区主要分布在蒲花河两岸的平坝地区,有果园、桑园、鱼塘和农 耕用地。各部分的分布情况为:(1)蒲花河北岸的果

8、园产业区柚子园面积为:11.6公顷橘子园:6.7公顷梨子园:4.7公顷育苗基地:1.3公顷黑山羊养殖场:0.24公顷(2)蒲花鱼场A区:5公顷(3)蒲花鱼场B区:2.3公顷,(4)新开鱼场:2.3公顷,含0.5公顷藕塘现状产业除新开鱼场会受到排洪沟洪水影响外,其他产业园区都不会受到洪水影响6、现状建设概况(1)建设用地情况蒲花河现状平坝上除少量农业设施用地及零星的农家院落外,绝大部分为农业用地, 沿北岸山坡道路和谢家坝平台上散布着农房,并有小学校、乡卫生院各一处。(2)建筑质量概况现状建筑质量分为三类,一类建筑为九十年代修建,质量较好,结构完整,多为23 层,该类建筑在谢家坝分布较多,其次为阿

9、蓬江西岸沿线;二类建筑结构完好,多为六七 十年代修建的一层披檐式瓦房,三类建筑质量较差,多散布于山坡平台,许多已经被闲置。(3)建筑风貌概况现状建筑保持了传统建筑的一些特点,如顺应坡势建设吊脚楼、底层架空抬高儿十公 分、坡屋顶、长挑檐,围廊等,同时利用现代建筑材料,如钢筋、混凝土、水泥和贴面瓷 砖等,兼顾外观美丽和结构耐久性。(4)现状道路区域内现状对外交通依托乡道(濯水镇至水市乡),路基宽度6.57.5米,路面结构 为水泥混凝土和沥青表面处治,道路向北过濯水大桥与濯水古镇相接,南过蒲花河桥通向 水市乡;规划区内现状主要机耕道路宽35米,路面结构为泥结碎石,多条泥土小路连 通规划区内农户。(5

10、)给水工程现状规划区内现状仅有少量散居村民,无集中供水,居民用水均自行打井采取地下水,且 未经处理便直接使用。(6)排水工程现状规划片区内无污水管道及污水处理设施。污、废水量较小,均通过农田沟渠以散排的 方式排放。(7)能源供应现状规划片区现状以木材和电力为主要的能源。现无天然气输配设施及供气管道。(8)电力工程现状片区内用电主要由35KV濯水变电站供给。通过10KV的输电线架空接入。(9)通讯现状规划片区现代化通信网络不完善,仅有部分居民使用电话等通信设备。现状固定电信 服务由濯水镇电信局提供。二、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现状的仔细分析研究,我们发现,蒲花河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具有不可替代的区

11、位、交通、生态环境优势及不可多得的建设用地条件,但要将其打造为4A级旅游区,现 状建设条件尚存在以下明显不足:1、蒲花河及阿蓬江在规划区东部交汇、箱子岩电站蓄水、阿蓬江的倒灌及蒲花河季节 性山洪使得蒲花河平坝地区有2.3公顷用地处于常年内涝状态,21.8公顷处于常年(10年 及10年以下)洪水威胁之下,从而使景区建设及景观打造变得非常困难。2、蒲花河为防洪在沿线修建了混凝土河堤,使得景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景观大打折扣, 与建设4A级生态旅游度假区所需要的生态景观的原始性、多样性及独特性皆差距很大。I3、旅游区内虽已形成了柚子园等农业产业园区,亦具有一定的农业景观及产业优势, 但总体看来,农业产业

12、园所形成的景观资源较为单一,产业链亦需要延伸及拓展。4、沿平坝四周山坡有一定数量的散居农户,部分民居建筑具有土家族建筑特征,但其 建筑格局及风貌与打造土家风情旅游区的要求相差其远,其建筑功能很难满足旅游接待及 风貌展示需要。第二章规划目标及措施一、规划目标结合蒲花河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研究中提出的建设生态旅游度假区的总体LI标,并结 合现状建设条件,本次修建性详细规划明确三项具体建设LI标:1、恢复蒲花河原始生态湿地景观,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浅水涉水游览区。2、打造设施齐备,环境优美,生态景观、人文景观丰富的4A级旅游度假区。3、充分结合新农村建设,将景区打造与传统农业产业提升以及转换统筹考虑,统

13、一 规划。二、具体措施1、筑坝蓄水2007年底阿蓬江下游的箱子岩电站建成蓄水后,阿蓬江的洪水位(黃海高程)分别 为:阿蓬江常年水位为406.8m10年一遇的洪水位为410.4m20年一遇的洪水位为411.9m规划针对阿蓬江洪水位提高对蒲花河片区造成的倒灌水害和蒲花河上游的山洪问题, 本次规划决定在蒲花河下游筑坝蓄水,将不可预测的灾害转化为可控制的景观和收益可观 的水上产业体系。蓄水高度为410.5m (相当于阿蓬江10年一遇洪水位)。2、产业转换: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将内涝地转化为湿地、池塘等湿地利用:种植水生花卉、湿地药材水体利用:养殖野生鱼类3、生态景观提升形成:“水体一湿地一岸线一山地”四

14、个层次的旅游休闲环境形成:游河、游岛一涉水活动一水岸活动一观水景、游山林四个层次的旅游休闲活 动。第三章 功能分区及项目设置规划整个核心规划区圉绕蒲花河形成以下儿个片区,分别为旅游接待区、滨水游览区、山 林生态休闲区、山寨民俗风情区、农业观光区、入口风貌协调区、码头游览中转区、野趣 区和旅游拓展区。功能分区及分区项目设置如下:一、旅游接待区旅游接待区分为蒲花河以南的核心接待区和北岸沿线的休闲接待区。1、核心接待区规划利用铜车坝开敞平坝打造核心接待区,主要分为度假酒店区、会议培训中心和水 街娱乐区三个部分。主要承担会议培训、酒店度假和娱乐功能,建筑平面布置沿水岸线呈 半岛式圉合状态,建筑形式为继

15、承土家族传统建筑特色的现代民俗建筑。(1)酒店区:酒店区建筑为现代土家族民俗建筑群落,体现度假区的现代时尚感的同 时体现其民族风情意味。项LI设置:水上民族体育运动场(蹴球场等)、室内SPA水疗、生态养生系列特色 餐饮、高档住宿、水上露天茶座、室内咖啡(2)会议中心:会议中心为现代民俗建筑与现代玻璃体建筑的结合体,背倚青山,临水 设置,与水面相映生辉。.项U设置:文化研究与交流、会议、科考学习、培训、多功能厅表演、民俗风情展示(3)水街娱乐区:水街为临水布置的商业娱乐街区,高度控制在23层。项L1设置:酒吧、民俗工艺品展示、作坊制作体验、地方特色小吃2、休闲接待区休闲接待区是位于蒲花河北岸沿线

16、的水上度假木屋和水上餐厅。(1)水上度假木屋:是景观和功能建筑的结合体,圉绕可建设用地呈岛状布置,并 在半岛周圉设置荷塘种植区,建筑高度控制在1层。项U设置:木屋度假休闲、花岛泛舟赏花采莲(2)水上餐厅为在蒲花河北岸沿水散点设置的游憩功能建筑群二、滨水游览区滨水游览区指蒲花河以及两岸的浅水涉水游览区、荷塘游览区和鱼趣区。1、浅水涉水游览区(1) 水上花岛: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东西南北八个花岛游玩区,各岛之间可有浅水涉 水游览道相连。水上花岛项口设置:水上花卉种植、泛舟采花、水上栈道赏花、水上木盆船(2) 涉水游览区:处于淹没水位较浅的水草区,结合湿地药材种植设置水下游道和水 上栈桥开展游览活动。

17、涉水项口设置:湿地药材种植、浅水踩水、水上遛遛球、水上浮桥2、荷塘游览区:荷塘圉绕休闲接待区的度假木屋和水上餐厅种植,区域设置多条水 上游览栈道。荷塘游览区项L1设置:赏荷采花3、鱼趣区利用原来生态鱼虾养殖基地开展与鱼相关的活动项口设置:嬉鱼、垂钓、烧烤、新鲜鱼虾品尝三、农业观光区依托原有的农业综合生产园发展为将农业生产种植、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观光体验融 为一体的农业观光体验区。主要分为果园区、桑园区两个部分。主要游览设施设置有:果园茶楼、蚕桑养殖参观基地、果园农庄和鱼虾放生池1、柚园区项訂设置:少年农耕体验基地、果树“开花一结果一丰收”体验、果园丰收节新鲜果品品尝、河灯一“柚子灯”、柚子茶、

18、柚子饭、果脯2、桑园区利用原来蚕桑养殖基地开展与蚕桑相关的活动项口设置:“蚕、桑、丝绸”故事展示活动、新鲜桑墓、蚕蛹品尝四、山寨民俗风情区山寨民俗风情区为度假区山寨民俗风情展示和新农村建设用地,与会议酒店区呈轴 线式遥相呼应。主要游览设施设置有:山寨吊脚茶楼、山寨观景风水塔、土家民俗风情街 区。项U设置:摆手堂集体摆手舞、山货买卖、吊脚茶楼、民间杂耍五、山林生态休闲区山林生态休闲区位于蒲花河南岸缓坡地带,生态环境优美,景观可塑性强,属于静态 游玩休闲区。主要游览设施设置有:家庭式旅社区、官陵新农村居住休闲及官陵墓葬游览 区。在远期可将儿个景点串联起来,形成山林民俗休闲布道游览区。1、家庭式旅社

19、:山林家庭式旅社区为集中布置的别墅组团群落,建筑样式为与环境 相协调的现代民居风格,居住建筑高度控制在2层。项1_1设置:山林步道徒步健身、亲情生态度假养生、老年疗养基地2、官陵墓葬群:官陵墓葬群山墓葬区和守墓人后裔居住村落组成,极具地方民俗特 色,本次规划在此设置土家族白家姓氏祠堂,对周圉民居进行风貌改造,形成新农村居民 点,开展休闲观光活动。项L1设置:官陵墓葬观光体验、土家族祭祖庙会活动、休闲娱乐活动六、野趣区和旅游拓展区野趣区和旅游拓展区位于沐珠沟河两侧,主要设置了一些野外活动项U,并作为远期 功能拓展区,场地设置主要有野外宿营地和蒲花洞游览设施设置。野趣区项L1设置:野地宿营、野炊、

20、野营拉练活动、野外探险、曼妙蒲花洞体验活动 旅游拓展区项LI设置:养老疗养基地七、入口风貌协调区入口风貌协调区为旅游区的入口门户,与淞水古镇遥相呼应,是城镇发展开发用地, 是古镇的风貌协调区,主要功能是居住、沿街商业活动、滨江休闲娱乐八、码头游览中转区码头游览中转区设置有连接濯水古镇观光区与蒲花河生态休闲度假区的廊桥和连接 阿蓬江沿线旅游的游船码头。并对拦水坝进行景观化处理,增设磨坊水车景观。第四章 景观及景点设置规划一、对原有景点的完善蒲花河旅游度假区内拥有许多有景观价值的景点,本次规划对这些景点进行整治和 打造,与其他景点一起用于旅游开发。对原有景点的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儿个部分:1、佛光洞地

21、下暗河:规划对佛光洞地下暗河进行安全设施设置,并设置栈道、码头加 强可进入性的引导,将其作为旅游吸引点进入游线系统规划的范畴。2、佛光洞地下暗河滚水坝:规划在滚水坝上设置廊桥对滚水坝进行景观改造。3、官陵:设置土家族姓氏祠堂和官陵墓葬景观区。4、阿蓬江西岸江河交汇口:设置码头中转站和游船码头以及联系濯水古街的廊桥5、阿蓬江西岸滨江湿地:利用原生湿地设置游览栈道打造滨江湿地游览景观和观景 平台。6、果园、桑园:在内部设置游览步道和游憩景观小品建筑。二、对原地面设施的改造利用1、鱼虾养殖场:改造原有池塘岸线为水上栈道和环保车游览道,并在临近区域设置 平台和景观建筑小品。开展鱼趣体验活动和鱼虾养殖生

22、产。2、荷塘:山于蓄水将淹没部分桑园,规划利用被淹桑园区域种植荷花,进行产业置 换。同时用于旅游活动项H开发活动。3、联系蒲花河两岸的水上栈桥:利用原有蒲花河桥改造成为水上栈桥。4、高速路景观改造:渝湘高速横穿旅游度假区,规划对高速路高架路墩采取分层次 绿化的景观改造,使其融入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之中。三、地貌景观的利用1蒲花河:山于阿蓬江下游箱子岩电站的修建将抬拓阿蓬江及支系蒲花河的洪水位, 而且蒲花河两岸区域还面临不可控制的山洪灾害影响,规划将在蒲花河下游筑坝蓄水,山 此将形成大面积的水面和生态湿地。2、“湿地浅水花岛人工绿化岛”的生态岸线3、山体坡地:蒲花河两岸的山体是整个旅游度假区的生态大

23、背景,同时谢家坝、阿蓬 江西岸和蒲花河南岸形成与山体景观相融合的沿山吊角楼景观4、景观塔:利用谢家坝的地势和山寨聚落设置观景点风水塔,同时也是景观塔。四、新建功能区景观打造1、会议中心、酒店建筑群及附属活动场地的设置和景观环境设计,主要包括:会议中 心建筑、酒店建筑、建筑群圉合的庭院、广场和水上民族体育运动场地。2、水巷娱乐街区建筑景观和环境意向。3、山寨民俗风情区沿山建筑景观和景观环境4、滨河休闲带:水上休闲小木屋、水上餐厅、南岸沿线游憩停靠点、浅水栈道5、山林休闲步道四、新建功能区景观打造1、对拦水坝进行景观化处理,增设磨坊水车景观,利用水坝滚水带动水车运行。2、对渝湘高速公路跨过园区的高

24、架桥进行景观美化,初步可采用两种方式:利用攀援 植物覆盖桥墩、桥柱,对桥身进行表面彩绘,反映民俗风情和生态景观。第五章游览系统规划一、游线系统规划思路游线系统的规划是按照游览吸引点的分布和交通流线规划而组织的,本次规划区范圉 内的吸引点是按照现状旅游资源、景观资源点和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思路而设置的。1、游线系统规划总体思路:规划将将吃、住、行、游、购、娱与体(体验)、疗(养生理疗)、学(参观学习)、 悟(体验式旅游)相结合开展生态旅游度假系列活动,并将现状旅游资源和景观资源贯穿 于游线系统规划之中。2、吸引点设置吸引点设置主要圉绕水面设置,局部设置在山寨区。蒲花河北岸:水上餐厅、水上度假木屋、

25、农庄果园、鱼趣区、民俗风情山寨蒲花河南岸:会议度假酒店系列活动、水上迷你高尔夫、水上花岛、浅水娱乐活动区 湿地药材种植学习体验、官陵墓葬观光体验、山林式度假和野趣体验二、游线系统1、主要车行游览线(环保车游线):码头中转点浅水湿地游览(濯水古街)一一水上花岛会议酒店鱼趣体验水上度假木屋荷塘区农家庄园水上餐厅阿蓬江西岸原生湿地码头中转点2、次要车行游线: 码头中转点浅水湿地游览官陵墓葬观光区山林度假旅社野地宿 营区一会议酒店 濯水古街阿蓬江西岸原生湿地农家庄园民俗山寨风情区蒲花洞 野趣区3、步行路线:主要分布在山林之间和农庄果园之间4、水路游线: 分布在沿水各码头之间 浅水涉水路线和水上栈道第六

26、章建筑风貌及建设强度控制一、建筑风貌控制1、核心接待区核心接待区建筑分为三个组团,分别为酒店建筑群、会议中心建筑群和民俗水街建筑 群。酒店建筑群风貌控制为能够体现现代土家族民俗建筑风格的公共建筑,应该采用牛角 挑、披檐和圉廊等土家族民族建筑符号作为建筑群外部构件,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外形简 洁、古朴、生态,建筑色彩宜采用褐色、赭色为主。临水一侧应该设置观景平台。会议区建筑风貌控制为综合现代高科技建筑风格和民俗公共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形式。 采用现代特色的玻璃大屋顶和梭形作为建筑造型,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并与酒店建筑风格 相协调,外形要求古朴与现代玻璃建筑轻巧通透相结合,主要色彩为与水相呼应的淡蓝色,

27、局部使用黃褐色。民俗水街建筑群风貌控制为传统的土家族民俗生态建筑风格,采用临水吊脚楼式建筑 形式,局部加入水车、磨房等小品建筑设施,营造民俗氛围。提梁小巧玲珑,外形古朴生 态,与山水融为一体,建筑色彩宜采用褐、赭色。2、山寨民俗风情区山寨民俗风情区位于蒲花河北岸的谢家坝片区,建筑风貌控制参照武陵山区山寨依照 山势高低错落的形式,按照当地风俗设置吊脚茶楼、风水塔和摆手堂、摆手广场,统一采 用披檐、圉廊、木格式推拉窗等传统民俗建筑构件,依照地形和山势高低起落、圉绕摆手 堂零散布置,建筑体量较小,与周围山势及建成环境性协调,采用复古的形式,建筑色彩 多釆用浅褐、赭石色。3、休闲接待区休闲接待区为蒲花

28、河北岸临水设置的休闲娱乐建筑,建筑风貌控制为现代风格的悄 趣建筑风格,采用独栋式木屋形式,建筑体量为迷你型,以赭石色为建筑群主色调。4、北岸新农村片区北岸设置一处新农村居民点,建筑风貌控制为二层加坡屋顶阁楼的现代民居建筑风 格设计,建筑体量为中等,与南部的农业生产园区相呼应。建筑色彩为白色、赭石相结合 的风格。与旅游区整体风貌相协调,同时充分体现现代农村新面貌。5、山林生态休闲区山林生态休闲区位于蒲花河南岸缓坡地段,为集中式度假别墅,建筑风貌控制为现 代生态休闲建筑风格,建筑体量为中等,并与周圉山林环境相结合,采用能够体现现代 感的建筑,同时与旅游区其他建筑风格相协调,能够体现蒲花河旅游度假区

29、生态休闲的本 色。建筑色彩宜釆用米口、赭石相结合。6、官陵赛民居区官陵寨包括官陵祭祀建筑和民居建筑,山寨处于文物古迹保护区内,建筑风貌应该 严格控制,祭祀建筑风貌控制为传统土家族陵墓风格,使用石、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建筑 体量较小,建筑形式为复古的形式,与官陵墓葬区相呼应,建筑色彩采用米白色为主,辅 以赭石色。民居区建筑风貌应该严格控制,采用与官陵建筑风格相协调的传统民居风格, 釆用传统的中心式村落布局。建筑体量较小,局部为中等体量,釆用复古的形式,与旅游 区建筑环境相协调,同时能够体现新农村新建筑风貌。7、码头游览中转区码头游览中转区连接与濯水古镇相通廊桥并设置游览接待建筑,建筑风貌需严格控

30、制,与濯水古镇相协调,同时要体现旅游区生态、休闲的风格。建筑体量为中等但不失幽 雅小巧,建筑形式采用现代民俗风格建筑形式,同时能体现古镇、旅游区两者的风貌意向。建筑色彩应该结合灰白、赭石和黄褐三者相协调。二、建设强度控制建设强度控制表表61一XJZ 2m pT* zfIM z 左mzx 建积MlJXK 2m zf率 积 容率 化 绿层 筑 建数建 心区 核设93 o层四三民情 寨风 山俗区20 o层 三接 闲区 休待IX3 o层 三、二新片 岸村 北农区80IX9726374 o层 三、二生闲 林休山态区93 o层 三、二官陵民 居区7 o a层 二、一码头中 转区23 o层 二第七章道路及竖

31、向工程规划一. 道路工程规划1、规划原则(1) 本次路网规划以合理的利用现状和充分分析地形为基础,考虑近远期相结合, 注意经济的可承受性,与景观的协调性,尽量避免与规划相矛盾的临时性措施,以及避免 给将来发展制造困难。(2) 道路平面规划结合平、纵、横统一考虑,使之有机结合,布置合理,同时兼顾线路的总体性及局部路段的特殊性,使布局更加合理。(3)不强调道路的等级和车速,以环境景观为主依山就势,避免大填大挖。2、对外交通规划由于整个规划用地位于乡道濯水镇至水寺乡公路以西,两个出口均与该公路相接,因 而片区对外交通主要依托该公路,形成对外交通联系通道,该公路红线宽度为7米。该规 划区域紧邻国道G3

32、19和建设中渝湘高速公路(渝湘高速路在濯水镇的接口路段正在规划 建设中),交通区位条件好。3、路网规划根据本规划区地形地貌的特点,在尽量减少工程量的基础上,顺应山丘、河流、绿地, 自然起伏弯曲,形成曲折、蜿蜒的自山式路网格局。根据规划用地的使用性质,其道路系 统组织分为车行系统和步行系统。(1)车行系统规划中考虑电动游览车通行的最大纵坡要求,沿蒲花河两岸道路通过交通转换站形成 环线,以利于游客便利地游览整个景区和方便景区内居民出行。主路:红线宽度7米规划主要道路,其红线宽度为7米,沿整个规划区域形成环线,两端出口与乡道濯水 至水寺乡公路相接,组织内外交通。支路:支路红线宽度5米支路作为本规划区

33、道路中较低一级的道路,它将道路主骨架的车流、人流、物流分散, 是景观性和交通辅助性道路,串联各景观点。组团路、公园园区道路及宅前小路红线宽度2-4米随着建筑的布置确定,必要的宅前小路也就与之产生,便于住户出行;4米宽道路作 为景观游览道路串联相对F静的景点。(2)步行系统规划区内自111分布的多条景观步行道、梯道等连接各个景点、功能区以及新农村社区。 以上功能各不相同的道路组成的道路系统,为整个规划区的居民和游客出行,物资运 输,消防等提供了必要的便利交通条件。4、断面组织(1)组织原则保证车辆、行人的交通安全和畅通。与道路的性质和特点相结合。与沿线自然条件和建筑物协调布置。应有利于道路排水。

34、(2)道路断面分级本次规划将道路分成:主路、支路、宅前小路和组团路主路:红线宽度为:7米支路: 红线宽度为:5米宅前小路和组团路的红线宽度为:2-4米具体断面组织见道路I:程规划图。5、交通设施规划在景区南北两个入口、核心接待区、官陵寨设有大型停车场,景区内各功能区内均 设置有小型停车场,停车场面积合计约12000平方米。另在景区内根据地形特点及景观特 色设置多处绿化休闲广场。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道路平曲线半径R杯=15米(2)道路纵坡:i mx=8.37%i 附、=0.25%(3)道路广场用地面积:107001201打,占总用地面积的4.56%7、道路竖向规划(1)充分结合地形,考虑各

35、种管线的排放顺畅,尽可能使区域内填挖方达到最小量, 并且基本能达到平衡。(2)道路竖向规划应尽可能满足道路纵坡要求,还应特别注意与用地地块高程的结 合,避免街坊用地大挖大填。二、竖向工程规划1、场地平整及室外工程规划原则在场地平整过程中,结合规划用地,分析研究自然地形,结合解决规划区用地的各项 控制标高,使建筑用地与道路之间在竖向上能良好的结合。场地平整主要控制单位面积上 的填挖方量,尽量避免高填深挖,合理地、经济地组织好用地的土石方工程,做到填挖方的基本平衡和在经济运距范圉内移动。具本措施如下:(1)各类建筑用地填挖方高度小于5米。(2)在同一台地内的地面排水坡度不大于3%。(3)挡土墙高度

36、尽量减小,在可能的情况下,利用与护坡相结合的形式,降低挡土 墙高度2、室外工程室外工程包括:广场、步行道、普通梯道、宅前道路。3、场地平整及室外工程规划方法街区竖向规划釆用“结合地形、以建筑分台”的原则进行,不改变原自然地形坡向,基 本保持原地面排水体系,避免深挖、高填。(1)结合地形与建筑布置惜况,以一排建筑或单幢建筑为一台,各台地坪标高均以 图示地坪规划标高控制。因地形起伏,建筑基底有相当于1层或0.5层错台时,在单元入 口增设梯步。(2)为利于建设,建筑的室外地坪标高的确定,以基地范围内局部填挖方高度控制 在5.0米左右为宜。(3)临街建筑的室外地坪标高与道路标高不在同一平面时,视情况而

37、定。道路高于 街区自然地形2米以下时,规划建筑室外地坪填到高于道路标高2050厘米的高度,该 建筑适当加深基础。道路标高高于街区自然地形2米以上时,采用吊脚楼形式以减少填挖 工程量和增强景观效果。当街区自然地面标高高于道路标高时,建筑适当后退,建筑以梯 道同道路联系。4、场地平整及室外工程计算规划区场地平整的土石方工程釆用方格网法。街坊工程数量表表71挖方(mJ填方(mJ护坡(mJ挡土墙(mJ宅前道路而积(n*)11195.0010075.003000.006000.0045000.00河滩景观工程数量表表72挖方(m3)填方(m3)护坡(mJ木制步行道面积5*)21000.0021000.0

38、06000.0015000.00蒲花河道路广场工程数量一览表表73序红线而积机动人行道挖方填方宽度车道号(米)(m)(n?)(m2)(m?)(m3)(nF)车行道路(其中,桥梁5座,廊桥1座)177018.6349130.4149130.4135000.0033300.00251985.019925.059925.058000.007200.00343106.1212424.4812424.483100.002600.00小计12109.7671479.9471479.944610043100人行景观道路43600.001800.001800.0015001500526500.0013000.

39、0013000.001170011700小计7100.0014800.0014800.0013200.0013200.00注:3米宽道路为景观梯道,2米宽道路为景观步行道。第八章给水工程规划一. 用水量预测1、用水量标准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 999 )并结合规划区实际,确定规划区内各项用水量标准如下: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取0.20m3/ (人d),给水普及率为100%公建建筑用水量标准为20L/nr d (建筑面积)咼级旅馆用水量标准为500L/床.d中级旅馆用水量标准为30017床

40、d散客用水量标准为30L/人d道路广场用水量标准为2L/m2 d未预见用水量按上述项LI总用水量的10%计2、用水量预测规划区用水量预测表表81用水分类用水量指标人口、而积用水量(m*d)备注生活用水0.20m3/ Ad2253 人451给水普及率为100%公建用水20L/m2-d39998m2800除酒店、餐厅、旅社以外高级旅馆500L/床d500250中级旅馆30017床d9328散客30IJ人 d4846146道路用水2L7m2d70000m2140未预见用水168按前几项水量之和的10%计合计1844综上所述,规划区内最高日用水总量约为2000m3/d,时变化系数Kh=1.5o二、水源

41、选择规划区的水源选择有两个方案,方案一:山濯水镇给水厂统一供水;方案二:在规划区自建一个给水处理设施。表82比较项0方案一方案二水源水质水源为山溪水,水源水质较好水源为蒲花河,而蒲花河为山区季节性河 流,水质不如山溪水处理效果处理效果好,出水水质相对稳定受洪水的影响,在雨季可能会导致出水水 质不稳定管理山濯水镇给水厂统一管理,管理较为方便需要增加单独的管理人员。根据以上分析,推荐方案一:山濯水镇给水厂统一供水。三、给水管网布置管网采用支、环结合的布置方式,沿规划道路布置环状给水主干管,沿线分支供给各 用水区域。给水管管材采用国家建设部所推荐的新型管材,如球墨铸铁管或高密度聚乙烯 (PE)管。山

42、于景区是滚动开发,建设有一定的时限性,给水管网的敷设应随着景区的 开发而布置,近期只需敷设优先开发景区内的给水管网,远期完善给水环网,形成完整的 供水系统。四、消防给水规划规划区内消防采用低压制,同生活给水共用一套管网系统,濯水镇的规划人口规模为 2.2万人,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规划区室外消防用水量按同一时 间内火灾次数1次,消防流量15L/S,两小时消防延时考虑,则一次消防灭火用水量为 108m储存于水厂清水池和高位水池中。结合规划区的实际悄况,片区内按规范设置室 外消火栓,消火栓间直线距离不大于120m,保护半径不大于150m,在道路交义口和转弯 处须增设,连

43、接消火栓的给水管径不小于DN100,高层建筑按规定自备消防水池。 具体布置详见给水燃气工程规划图。第九章排水工程规划一、排水体制选择为保护环境和进一步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片区内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埋 设排水管网,形成完整的排水体系,雨水就近排入蒲花河,污水必须经处理达标后统一排 放。同时为保护蒲花河水质,规划区内不得向蒲花河排放污水,并注意蒲花河水面的日常 清理。二、雨水工程规划1、雨水量计算雨水系统依据顺应地势,就近、直接排放的原则进行规划。雨水设计流量计算公式:Q=TxqxF (L/s)因濯水镇无暴雨强度公式,根据气象水文资料,选择相近似的重庆市暴雨强度公式:_ 2822(1 +

44、0.775 lg/?)q (r + 12.8/076)0-77其中参数取值:t=ti+mt2, ti=10分钟,排水圆管m取2,排水暗沟m取1.2, P=1年, 径流系数屮=0.60,绿地和非碾质铺地y取0.15-0.4。2、雨水管网布置本规划区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蒲花河自西向东穿越规划区,将规划区分为南北两片 区。根据地形、道路坡向、雨水干管及河流的位置来布置雨水管渠,使雨水就近排放。规 划区内雨水全部重力流排放,不设置雨水提升泵站。雨水经干管收集后就近排入蒲花河。雨水管最大管径D600,最小管径D400,管材原则上釆用钢筋栓管。雨水管一般沿道 路顺坡敷设,以减少管道埋深,雨水管在街道下的最

45、小管径不宜小于D400,在机动车道 下,最小覆土厚度应大于0.7m,最大埋深不宜大于5-6m,管道最小坡度应保证不低于规 范要求的最小坡度。雨水管应每隔3060m,并且在管径变化处、管道交汇处设检查井或沉砂式检查井。 在道路坡度较大处,当流速超过5ni/s时应设跌水井。三、污水工程规划1、污水量标准及污水量计算污水量根据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结合当地发展情况,污水 量按平均生活用水量的80%计算,污水集中处理率取100%,日变化系数1.5。则规划区 污水远期总量为2734x0.80=2187m3/d,规划区远期最高日污水总量约为2187m3/d,平均日 污水约为15

46、00m3/do2、污水处理工艺及收集方式选择(1) 处理工艺选择Ill于规划区人口规模小,污水水量、水质都呈现出较为突出的时间不均匀性和水质不 稳定性。因此,规划区采用的污水处理工艺应基建投资省、运行费用低、节能降耗;应具 有较强的耐冲击负荷能力,去除效率高;应简便易行、运行稳定、维护管理方便,利用当 地现有的技术与管理力量就能满足设施正常运行的需要;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较好地 适应现阶段达标处理排放的要求与考虑将来进行再生利用需要的变化等。根据以上分析,可以采用以下儿种工程投资相对较小、运行费用低、处理效果好、操 作简单、管理方便的污水处理技术一一稳定塘处理技术、曝气生物滤池、氧化沟工艺。

47、(2) 处理方式选择根据规划区的布局,有两种处理方式:远期在规划区高速路东侧的阿蓬江边修建一个集中的污水处理设施,近期污水经过沼 气化粪池处理后排放。结合建设时序在规划区内分期分片区设置污水处理设施。本次建议在高速路东侧的阿蓬江边修建一个集中的污水处理厂,处理丄艺建议采用曝 气生物滤池,具体处理工艺由污水厂初步设讣及具体的污水厂设计确定。3、污水处理厂的设置山于筑坝以后减弱了蒲花河的流动性,从而降低了蒲花河的自净能力。从环境保护 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岀发,规划在高速路东侧的阿蓬江边修建一个集中的污水处理厂。4、污水处理规模及方式根据以上计算,污水处理厂远期规模为15OOm3/d,占地4000m2

48、o位于本规划区阿蓬 江下游。为保护规划区内的水环境,根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1996)要求规 划区内各种污(废)水应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 一级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水体。近期因资金困难可暂不建设污水处理厂,在会议度假中心区、家庭式旅馆区、新农村 居住休闲区、城镇发展风貌协调区、分别设置一座大型沼气化粪池,在民族风情山寨区、 蒲花乡政府中心区、新农村居住区合设一座大型沼气化粪池,污水经沼气化粪池处理后排 入蒲花河两岸的污水干管,然后引至蒲花河坝后排入阿蓬江;远期在高速路东侧的阿蓬江 边修建一个集中的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规划区的污水,处理达标后排

49、入阿蓬江。5、污水管网系统布置为控制规划区污水对水体的污染,污水厂设置于规划区南部,阿蓬江下游;污水经污水管道系统收集后输送至污水处理厂,经处理达标后就近排入阿蓬江。本规划区污水管网布置见图,污水重力流排放。本规划区采用地下埋设管道布置形式, 规划区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所以沿蒲花河两岸敷设两条主污水干管,污水管道过河采用倒 虹管的方式,由于在规划区东部污水管道埋深较大,达10米以上,故在桥旁设置两座污 水提升泵站。污水管应每隔2545m、管径变化处、管道交汇处和有污水支管接入处设检查井或沉 砂式检查井。在道路坡度较大且流速超过5m/s时应设跌水井。污水管在车行道下的覆土 厚度宜大于0.7m,最大

50、埋深不宜大于7-8mo在街道下的最小污水管径宜大于D300,其设 计流速在管道达到最大设汁充满度时不宜小于0.6m/so排水管网具体布置详见污水工程规划图、雨水工程规划图。四、排水管材雨、污水管道原则上采用钢筋絵圆管。第十章能源工程规划一、能源选择由于濯水镇离黔江城区较远,使用天然气引入有一定困难,U前尚未敷设天然气管网。 根据总规并结合实际情况、环保等考虑,近期居民生活能源规划以电力、沼气为主,远期 规划以洁净的天然气、电力、沼气为生活主要能源,近期虽不敷设天然气管道,但预留天 然气管廊通道。二、燃气工程规划1、气源及输气管压力级远期在濯水镇有配气站一座,可做为本规划区的气源,规划配气站气源

51、来自最近的天 然气长输管线。规划考虑中压一级系统,系统工艺流程如下:高压、次高压管道一高中压调压配气站一区域中压干管一用户调压箱-低压管道一用 气对象。2、用气量预测本规划区远期采用天然气作为生活主要能源,根据城镇燃气设计规范的设讣标准 进行用气量预测。居民用气指标采用O.35Nm3/人日。公建部分用气量与居民生活用气量 比为1: 1.5,未预见用气量按5%计,经计算,规划区用气量远期为2072 Nm3/do3、管网规划布置(1)管网压力级别采用中压单级管网,管道设计压力为0.3Mpa,支管末端压力不小 于0.03Mpao采用无缝纲管输送,楼栋调压箱调压,低压进户的供气方式。(2) 规划区内以

52、108管道为主干管,p89为次干管,采用环状与枝状相结合的布置方 式。管道均采用无缝钢管。配气管网沿主干道布置成环,以提高供气可靠性。(3) 规划考虑各片区采用中压一级压力级制,采用中压配气、楼栋调压箱调压、低压 进户的管网系统。(4) 为保证供气的可靠性,采用环网与枝状管网相接合的布置方式。燃气管网的具体布置详见给水燃气工程规划图三、电力工程规划1、用电指标及用电负荷预测根据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 )并结合规划区实际情况,用电指标如下:人均用电指标取800W/人规划公共设施用电指标取80W/ m2 (建筑面积)高级旅馆用

53、电指标取500W/床d中级旅馆用电指标取400W/床d规划道路广场用电取20W/m2用电同时系数取0.8其他用电按上述用点总和的10%计算具体预测结果如下表:用电分类人数、而积、床位用电指标同时系数用电负荷(kw)居民生活用电2253 人800W/ 人1442公共设施用电39998 nr80w/nr2560髙级旅馆用电500床500W/床d0.8200中级旅馆用电93床400W/床d30道路照明用电7000020w/m21120其他10%471合计5824经测算,本规划区内需用电最高负荷为5824KW,中压网容载比取1 : 1.5,则计算容量为 8736KVAo2、供电电源及城网规划(1) 电源规划本规划区电源山35KV濯水变电站提供,通过10KV的输电线架空接入。(2) 电网规划a、规划范围内10KV系统采用环网供电,开环运行,每个回路容载3600-4000KVAo 一般三级负荷用户单环供电,一、二级负荷重要用户可釆用双环网系统供电。环网电源取 自35KV濯水变电站。b、10KV变配电所应深入负荷中心位置,可根据情况建设独立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