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论文:考工记与元大都规划【精编】_第1页
投稿论文:考工记与元大都规划【精编】_第2页
投稿论文:考工记与元大都规划【精编】_第3页
投稿论文:考工记与元大都规划【精编】_第4页
投稿论文:考工记与元大都规划【精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周礼考工记与元大都规划7黄建军华侨大学旅游学院 泉州362011于希贤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北京100871 摘 要:本文从沿用了几千年的中国古都规划的本土思想出发,重新透视周礼考工记都城规划制度,并探讨其与元大都选址规划的关系,以及元大都选址规划的东方文化内涵。 关键词:中国古都、选址规划、本土思想、周礼考工记一、从中国古都规划的本土思想重新透视周礼考工记周礼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古籍,其成书时代一般认为在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其中考工记关于西周城邑制度的记载是可信的。西周开国之初,实行的是宗法分封政治制度,周王大肆分封诸侯,每分封一个侯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这导致了大规模城邑营建活动,为此,周王朝制定

2、了与宗法制、等级制相适应的一套城邑营建制度,它们见载于周礼考工记、逸周书作雒等古籍之中。周礼考工记曰:“匠人建国,水地以县(悬);置臬以县,眡以景(影)。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这是介绍营建工程之前的定平和定向。此时,对方位十分重视,而且对方位的精确性要求更加严格,建筑物乃至整个城市坐北朝南,取南北轴向,不仅是为了宫室采光、取暖的需要,而且被被制度化、礼制化了,即天子必须要“南面而治”。周礼开篇也说:“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这种方位观念是由于中国地处北半球,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古人不难发现建筑物坐北朝南有利于采光、取暖、

3、通风,所以渐成习俗。周礼对正南北方位的强调,对后世都城方位的确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南面而王”成为都城不能违背的定制。考工记关于王城规划制度的记载历来被视为经典:“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最早、最完整的记载,影响十分深远,其特征就是突出以宫为中心,讲究轴线与对称布局,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图1)。在功能分区上,也体现了浓厚的方位尊卑意识,即以中间方位最尊,所以布置宫城。以宫城为中心,南面的方位要优于北面,所以要“面朝后市”,以示重义轻利,周代对市场的设置已较为重视,专门划出一定区域作为交易市场,但市场的重要性

4、在礼制规划制度中,还是属于较次要的范畴。东面的方位要优于西面,所以要“左祖右社”,以左为贵。总之,“五方”中南方是仅次于中央方位的区域,方位尊卑的排列依次是:中,南、东、西、北。因此,图1的理想模式在实际应用时,还根据方位尊卑而进行调整,宫城往往不严格居中,而是在城的中北部(图2),如唐长安、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南朝建康等。考工记曰:“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表明宫殿区是按“前朝后寝”之制规划的。而所谓“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旧注多释为分掌治国职权,但这种解释与匠人全文不合。笔者认为这是将易经的“九宫八卦”模式用于都城的分区布局,即将全

5、城划分为面积相等的九块,中央一块(中心“五”)充作宫城,其余八块环绕在宫城四周,分别安排宗庙、社稷、官署、市、里及仓库等。周代易卦得到进一步发展,史记周本纪说周文王:“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考工记的规划思想受周易影响很大,反映在周人的数字观念崇九的特点很明显,以九为贵,九是阳数中最大的,称作“老阳”,代表阳爻,九是礼制等级最高的级别,代表天和帝王,最为尊贵,因此王都规划广泛用九。应用易经的“九宫八卦”来规划都邑,而且予以制度化,是周人的一大创举。都邑就是一个宇宙的缩影,天地、阴阳、方圆、动静相反相成,充分体现了中国本土思维之奇特,城邑的方正规整形制与布局,蕴涵着一种秩序和礼仪规范。总之,周礼

6、考工记所确立的礼制城邑规划制度是与西周宗法分封制度相适应的,目的是确立天子至尊的权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奠定了中国古都布局方正严谨,宫城居中,轴线分明的独特风格,都城显得庄严肃穆,充满了礼仪的规范和神圣的气氛。二、周礼考工记与元大都选址、布局 公元1215年,蒙古军队攻破金中都时,还无意在此建都,因此大肆掠夺并将之焚毁。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听从刘秉忠等人的建议,决定在此建都。至元四年,决定放弃金中都故址,而以金中都东北郊的大宁宫为中心,兴建新都,由曾主持建设元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以北40公里)的刘秉忠负责新都的堪舆选址与规划。到至元八年,忽必烈按照易经中“大哉

7、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改中都为大都,并从上都迁都于此,直至元为明所灭。元大都的具体选址,由于金中都已被焚毁,但位于金中都东北郊的大宁宫却幸免于难(1260年忽必烈到中都时就驻晔大宁宫),因此决定围绕风景优美的大宁宫另建新都。元大都的规划设计者是元世祖忽必列器重的刘秉忠及弟子郭守敬、赵秉温等。据元史刘秉忠传载,刘秉忠“八岁入学,日诵数百言”,“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式(指北宋邵雍)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少时曾为僧,忽必烈说他“其阴阳数术之精,占事知来,若合符契,惟联知之”。刘秉忠的这些思想观念必然会反映在他所主持的元大都的堪舆规划上。忽必烈

8、早在夺取汗位之前,就受汉族知识分子的影响,信用儒术,懂得汉法。即位后,重用信佛崇儒的刘秉忠等人,以汉族统一王朝为法式,建立一整套统治机构,颁布各种法令制度。在建都问题上,也遵循汉族的传统都城制度。元大都总体上是刘秉忠等人依据周礼考工记为经典,借鉴历代都城规划布局的成功经验,应用堪舆理论规划设计的。如外城为方形,旁三门,“九经九纬”的道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轴线分明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元大都虽然也采用三套方城的形制,但宫城并没有严格居中,而是一反常态位于城的南部正中,与传统的“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朱彝尊日下旧闻卷二引大学衍义补 ”的观念显然不合。规划选址实质就是一个多方案比较、取舍的过程

9、。元大都宫城偏南的方案是规划者经过多方面权衡作出的选择,因为规划者首先考虑的是大内的选址,结果定在太液池之东,然后考虑皇城和外郭城的位置。在大内位置已定的情况下,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依据周礼考工记“宫城居中”方案,其结果是新都与金中都旧城将有重叠(图3),这意味着必须要对重叠部分城区(元代烧毁的是金中都的宫城部分,那时这是还是密集的平民居住区)进行拆迁或改造,从而将破坏金中都旧城的完整性。为了完整保留金中都旧址,规划者放弃了“宫城居中”方案,而选择了宫城居于外城中南部的方案,但宫城居南的方案存在着明显的一个缺陷,即宫城南垣与皇城南垣之间过于促狭,以至于不得不将皇城南垣正当宫城之前的部分向南凸出,而

10、且皇城南垣与外郭城南垣之间也不开阔,无法在这狭窄的地带部署集中的官署和“左祖右社”。再者,大都中轴线宫城前的那一段相当短促,显得不是很壮观。元大都建成后,金中都旧城得以完整保留。南城的住户,多数是原住的贫穷人家,因为大都建成后曾下诏规定,旧城居民要迁往新城的,“以赀高及居职者为先”,每家可分配到八亩一份的宅地,但“力不能作室者”不得冒领,所以多数贫穷户仍然留在旧城中。此外,旧城中原有的寺庙道观多数仍得以保留。元大都是经过严格规划后逐步建设的,规划的重点是确定朝廷、宗庙、社稷、官府、库庾等的位置,其中尤以大内的选址最为重要。由于都城是“子孙万世帝王之业 日下旧闻考卷五十引”,在经过仔细的堪舆选址

11、和“辨方正位”之后,刘秉忠选择了太液池以东一带建宫城,这符合“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的堪舆原则,而且湖泊在宫城之西,也和易卦相符,因为在后天八卦中,西方是“兑”卦,代表的就是湖泊(泽)。再者,新都位于旧城的东北(艮位),日下旧闻说“今之京师,居于艮位,成始成终之地,介乎震、坎之间,出乎震而劳乎坎,以受万物之所归,体乎北极之尊 朱彝尊日下旧闻卷二引大学衍义补”。在堪选规划之后,还绘制了详细的规划平面图,按图施工,所以记述赵秉温生平事迹的赵文昭公行状说:公“与太保刘公(即刘秉忠)同相宅,公因图上山川形势、城郭经纬,与夫祖、社、朝、市之位,经营制作之方。帝命有司稽图赴功。”元大都是按照堪舆之说选址规划

12、的,析津志说:“其内外城制,与宫室、公府,并系圣(指元世祖忽必烈)裁,与刘秉忠率按地理经纬,以王气为主 析津志辑佚朝堂公宇第33页,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先取地理之形势,生王脉络,以成大业。” 刘秉忠、郭守敬师徒在确定了大内位置(所谓“龙穴”)后,接下来就是确定“王脉”,即全城的中轴线。据析津志载:“世祖建都之时,问于刘太保秉忠定大内方向,秉忠以今丽正门外第三桥南一树为向以对,上制可,遂封为独树将军,赐以金牌。每元会、圣节、及元宵三夕,于树身掛诸色花灯于上,高低照耀,远望若火龙下降 析津志辑佚岁纪第213页,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 即以大内南门对准外城南门外一颗大树来确定全城中轴线位置,这样宫城

13、的中心正好位于中轴线之上。有趣的是,一棵普普通通的大树,因恰巧位于“王脉”之上而顿时身价倍增,可见当时对都城中轴线极为重视。不仅如此,为了保证外城平面的规整方正,元大都在规划设计中首创性地确定了中心台作为全城的几何中心。对都城形状中规中矩和城市中心点的重视,充分说明元大都规划是依据周礼考工记的模式进行的。 “辨方正位”即确定大都城的子午轴线,这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做法。古代中国人认为,帝王所居应为天下之中,所以都城的中轴线对应于天上的子午线,取天人相通、天人合一之意。在这条中轴线上,刘秉忠、郭守敬布置了皇帝专用的御道和主要宫殿。其中大内正殿位置即所谓龙穴所在,是联系天地的枢纽,所以大明殿内

14、安设了郭守敬设计制造的当时最先进的计时器七宝灯漏,以象征这里是宇宙的中心。在大内正北,中心台附近建有报时用的钟、鼓楼。 元大都城设计受堪舆思想影响还表现在灵星门内、祟天门外的金水河上,这条河按风水的吉利河形要求设计成向南凸出的弧形,以取“金城环抱”、弯环有情的意象。由于宫城南墙与皇城南墙之间距离很近,为了让河道在祟天门外弯成向南凸出的弧形,特地将正对宫城南墙的一段皇城南墙也向南凸出,拉出间距。河上有雕刻精美的如三条彩虹的周桥,构成宫城前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元大都城共有五十坊,取五十坊之数也是为了合易卦的“大衍之数五十”,象征着天生地成,阴阳合德。其中一些坊名,也源于周易,如玉铉坊,以坊近中书省

15、,按周易“鼎玉铉大吉”取义;明时坊,地近太史院,取周易革卦“君子治历明时”之义;乾守坊,地在西北乾位,取周易乾卦万国咸宁之义;泰亨坊,地近东北寅方,取泰卦吉亨之义;嘉会坊,坊在南方,取周易嘉会之义;寅宾坊,在正东,取尚书“寅宾出日”之义;豫顺坊,按周易豫卦“豫顺以动,利建侯行师”取义。整个都城以积水潭、太液池为中心,深合堪舆“得水为上”的原则,对美化环境、改善城市小气候、便利水运等都起了很好的作用。由于传统的宫殿建筑一般以轴线为引导而取左右对称的布局形式,从而形成一进又一进的空间院落。这样的构图虽然具有明确的统一性,但毕竟流于程式化,其结果必然是大同小异,缺乏应有的生气和活力 彭一刚 中国古典

16、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元大都巧妙地将以湖泊水面为中心的优美风景区(阴性的)与整齐划一,雄伟壮丽,讲究轴线对称和礼制等级,突出皇权的宫殿建筑群(阳性的)紧密结合起来,是其布局的一大特色。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景观空间,深合阴阳和合的理论,取得了令人赞叹的艺术效果。整个皇城以太液池为中心布局,池中有源于金大宁宫的琼华岛,这里也是俯瞰大都城的制高点。 另外,元大都城只建十一门,不开正北之门也是和易卦有关。按照考工记的说法,都城应每面三门,共十二门,但元大都只有十一门,这是设计者取象于周易“天地之数,阳奇阴偶”的结果,有着深邃的文化象征意义。天数为一、三、五、七、九,地数为二、四

17、、六、八、十,取“天地之中和”,即天数的中位数“五”与地数的中位数“六”合而为“十一”,其意义引申为天地和合,自然万物的变化尽在其中。所以,南门三个,奇数,北门两个,偶数,呈现阴阳对应之势。于希贤认为 侯仁之主编北京城市历史地理101-104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北面少一门是因为刘秉忠奉邵雍之说:“离南坎北,当阴阳之半为春秋昼夜之门也阳主赢,放乾位在南,全用也。阴主虚,故坎位在北,不全用也是以天之南全见,而北不全见,东西各半也 邵雍皇级经世书观物外篇”。北面省去一门,以示“北不全见”。另外,依八卦方位,北为坎,易经说卦以为“坎为隐伏”,“坎入于陷则凶”,其方位“重险,陷也”,潜藏而不露

18、为吉,正北有山墙则吉,所以元大都正北不开门。实际上,这也符合中国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多西北风的特点,所以中国北方民居,北面山墙不开窗,以示牢靠严实,气不泄露。 再者,易经是汉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元大都城门的命名,也取义于易卦。朱昆田按朱彝尊日下旧闻说:“元之建国建元及宫门之名,多取易乾坤之文日下旧闻考卷三十。”日下旧闻考也云:“元建国曰大元,取大哉乾元之义也,建元曰至元,取至哉坤元之义也,殿曰大明, 曰咸宁, 门曰文明,曰健德,曰云从,曰顺承,曰安贞,曰厚载,皆取诸乾坤二卦之辞也 日下旧闻考卷三十引西濛野话。”据于希贤研究 侯仁之主编北京城市历史地理101-104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元大都城门的命名的确如此(图4)。总之,元大都的选址规划体现了中国古都迥异于西方城市规划的本土思想。这是西学东渐、西方城市规划思想传入中国之前,中华文明沿用了几千年的,在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