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 试论《在昔篇》在古文字书法学研究中的意义_第1页
doc】 试论《在昔篇》在古文字书法学研究中的意义_第2页
doc】 试论《在昔篇》在古文字书法学研究中的意义_第3页
doc】 试论《在昔篇》在古文字书法学研究中的意义_第4页
doc】 试论《在昔篇》在古文字书法学研究中的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论在昔篇在古文字书法学研究中的意义试论在昔篇在古文字书法学研究中的意义靳永(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清代学者杨沂孙的在昔篇是古文字书法学上的重要文献,是古文字书法学独立成科的重要标志.杨氏手书拓本对这篇流传极少的文章进行了录文,从而为书法学特别是古文字书法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为杨沂孙的古文字书法学理论探讨奠定了基础.他初步总结了古文字书法创作和研究的历史,明确提出:古文字书法的创作要与古文字的研究相结合;古文字书法学的研究要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研究相结合;古文字书法的研究和创作要取用新材料,用不断发现的古文字材料来丰富古文字书法的创作.关键词:杨

2、沂孙;在昔篇;古文字书法;小篆;金文;传统语言文字学中图分类号:k1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839(2005)06015605theimportanceofzaixipianinthestudyofcaligraphy|毫jinyong(schoolofchineselanguage,literature&journalismof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100,p.r.china)abstract:zaixipian,writtenbyyangxin-sun,arenownedcalligrapherinqingdynasty,isoneof

3、theimportantworksonthecalligraphyofancientwriting.itcanberegardedasahallmarkintheestab-lishmentoftheancient-writingcalligraphyasanewbranchinthehistoryofcalligraphy.thispaper,basedontheextractsandcopiesfromyangoriginalhandwriting,attemptstoprovidesomesignificanthistoricalmaterialsforthetheorticalstud

4、yofcalligraphy,expeciallyforthestudyoftheancient-writingcalligraphy.furthermore,inthispaper,aninvestigationismadeintoyangstheoriesontheancient-writingcalligraphy,thussheddinglightonhispreliminarysummaryofthehistoryofitsstudyandcrea-tion.throughacarefulanalysis,wecometotheconclusionthatyangholdsthevi

5、ewthatthecreationofancientwritingcalligraphyshouldbecombinedwiththatoftheancientwriting,andalsowithphilol-ogy,phonology,andexegesis.moreimportantly,theapplicationofthenewly-foundhistoricalmaterialsisbothcrucialandrewardingtoenrichthemeansofthecreationoftheancient-writingcalligraphy.keywords:yangyisu

6、n;zaixipian;ancient-writingcalligraphy;smallsealstyle;bronzescript;traditionalphilology收稿151期:20041106作者简介:靳永(1970一),山东章丘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书法与文字学.l56叠己i吉i>试论在昔篇在古文字书法研究中的意jii古文字书法,是以古文字为特定书写字体的书法类型.古文字书法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实用阶段和自觉阶段.两汉以前,古文字是实用字体.人们的日常书写活动,即以古文字为载体.随着字体的演变,特别是经历了”隶变”,

7、汉字逐渐由古文字发展为今文字,古文字就退出了作为实用字体的历史舞台,只有在极少数的场合,才偶或用到.在绝大多数场合,古文字是作为书法艺术的载体出现的.古文字的书写活动就由实用变为专门的书法艺术创作,成为理论家所说的”艺术的自觉”.但因为汉代以后至清代以前文字学不发达,限制了古文字书法的发展.直到清代”小学”昌盛,研究说文解字和金石铭刻蔚为风气,古文字书法才繁荣起来.但传统观念视书法为小道,即使在古文字书法繁荣的清代,也很少有人对古文字书法做理性的梳理和论述.这就使古文字书法的创作和研究长期处于偶发和朦胧的状态.活跃在清代道,咸,同,光年间的学者杨沂孙,兼具深厚的古文字学修养和高超的书艺,他以四

8、言诗形式撰写的在昔篇,打破了这种自发,前理性的状态,是古文字书法学研究独立成科,走向自觉的标志.杨沂孙(1813-1881),字咏春,号濠叟,有时候也自署观濠叟.他是江苏常熟人,少年时曾问学于李兆洛,治周,秦诸子.他耽习书法,尤致力于篆籀,曾着说文解字问耦,欲补苴段玉裁,王筠诸家所未备.他对自己的古文字书法很自信,常常在书作上钤盖”历劫不磨”的印章.光绪三年春天他撰成在昔篇;同年三月,着名的金石学家,书法家吴大潋来拜访他,杨沂孙出以示之,吴大潋也用四言诗的形式赓和了二十韵.光绪六年,他参合大小二篆的笔法,体势,将在昔篇和吴大潋的续作手书一过.光绪七年,杨沂孙就故去了.在杨沂孙身后,他的儿子杨同

9、福将杨沂孙光绪六年手书的在昔篇锓木,这篇重要的文献才不至湮没.在昔篇全文只有1040字,为了这篇文章的流传和论述的方便,我们根据杨沂孙篆书拓本的影印本做了释文,录在这里.昔杨子云橐三仓之言,作训纂篇,班孟坚继之,作在昔等篇,其文久佚矣.余喜究六书之旨,既观许氏说解,乃溯其传,以蔡邕,吕忱,江式,颜之推,李阳冰,徐铉,徐锴为适系.后妙深通是学者.迄于我朝乾嘉之际,盖绝响八百馀年矣.于时硕儒挺生,经学昌明,有段懋堂氏,首辟是涂,为许书注.而张皋文,邓完白精习篆体,掩少温,鼎臣而上之.从是英才辈出,若骖之靳,如墙而进.同文治盛,小学益兴.于是朝廷从儒臣之奏,以许慎从祀孔子庙廷.海内喁喁,庠序罴罴,皆

10、求识字,通仓雅,务正名,崇实学.沂孙不耻愚耄,爰述小学源流,协以均语,以“在昔”发端,即名日在昔篇,非敢冒班氏之作也.都一百三十均,一千零四十字.时光绪三年岁次丁丑季春之月也.在昔仓沮,定佐黄帝.始变结绳,爰造书契.仰观俯察,于央取义.雨粟鬼哭,弼成郅治.历数千年,毋敢或贰.迄乎周宣,史籀繁丽.着十五篇,大篆垂制.时际东迁,未遑推暨.孔壁六经,见于汉世.仍用古文,未尊籀体.秦皇蔑古,李斯献媚.小篆聿兴,籀古乃废.但尚匀圆,日臻茂美.古意渐漓,真形无几.求工实难,乘变趋易.程邈之徒,遂兴左隶.赵高胡毋,各有论次.仓颉爰历,博学竞制.销毁钟鼎,焚烧书纪.灭古之迹,壹民之志.汉袭秦法,同文海内.隶遂

11、通行,篆益矜贵.尉律学童,十七始试.讽诵九千,中程为吏.又试八体,郡适大吏.并课工拙,最者入仕.不正则劾,律严廷尉.爰皋宣元,小学陵替.乃诏张敞,仓读是肄.惟时真草,谬舛夥颐.凡将元尚,有乖正轨.特召儒生,文字往迹.未央廷中,将将济济.杨雄纂学,采访斯备.班固在昔,网罗益粹.史游急就,教及奄寺.杜林邯郸,崔瑗曹喜.或津于书,或审厥理.笃生许君,集成群艺.司农侍中,师承有自.俗儒啬夫,漓真即伪.其文既讹,其字日被.发愤成书,厘非归是.上之朝廷,垂之奕祀.五百四十,建首顺从.九千三百,孽乳而台湾谢鸿轩氏藏有杨沂孙楷书写本的在昔篇,是录奉鄙亭先生的.鄙亭是莫友芝的号,他是当时着名的学者和书法家.由此

12、一端,即可见杨氏对自己这篇文章的看重.可惜我无缘看到这个楷书的写本,只有根据篆书写本来录文.157口圈>系.统以六书,象形指事,转注形声,假借会意.既说其文,复解其字.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五经无双,万世攸赖.上下古今,纵横华裔.帝德圣功,民情物态.不有祭酒,斯文谁系.康成伯喈,服其精诣.吕忱江式,得其奥秘.魏晋唐宋,承之弗坠.篇韵迭兴,形义渐晦.行楷谐俗,仓雅沦弃.之推少温,二徐昆季.探厥渊源,审彼踮整.聿乎元明,俗学愈炽.睹籀则蒙,视篆若眯.刻印虚造,阔扁可图.我朝佑文,硕儒蔚起.沿流溯源,考同究异.段君铿铿,首阐精谊.江钱严桂,各树一帜.贯山继之,会通神旨.为许诤臣,献可替不.既定句

13、读,当审释例.渊乎粹乎,辩矣博矣.其时善书,张邓并峙.皋文醇雅,完白宏肆.规汉模秦,周情孔思.灵秀所钟,超徐迈李.衍其脉者,有朔山子.圣俞夫渠,攘之最似.篆法之衰,将二千岁.嘉道之朝,诸贤竞采.唯古保氏,所以教士.士无异学,文无异体.扬于王庭,谁云有厉.曲学阿世,臆说无忌.识古传后,圣道奚赖.小子实幸,生于此际.前哲如林,遗书可爱.齿虽垂暮,炳烛可继.每有心得,喜而不寐.师许勿阿,友徐毋畏.祖籀祢斯,昆邕弟喜.取资孔多,获益何隘.窃谓古文,存乎彝器.纪功追享,誓盟约剂.撰美扬名,眉寿是利.正名达辞,永宝亿载.周室之东,训词尤懿.列国文胜,各殊宣气.后之览者,所宜审谛.尊闻述知,弗遗巨细.近取诸

14、身,远征物类.达显通幽,明天察地.至道匪遥,圣迹是寄.不从其朔,焉喻厥旨.唯此吉金,亘古弗敝.得而玩之,商周如对.以证许书,悉其原委.漆墨易昏,竹帛速坏.石刻虽深,久亦茫昧.若彼猎碣,模糊难视.惟有盘叵,铭辞犹在.藏山埋土,时出为瑞.阅世常新,历世无改.我于科斗,独有神会.郭薛多疏,阮朱渐备.我发其蒙,而启其闭.不冯许书,锁钥奚恃.不搜金铸,椎轮奚始.圣朝重儒,孔庑奏祀.光绪二年,诏增许位.开物成务,颉诵莫大.巧述之明,汶长克配.言卜贾郑,孔门比萃.解说高悬,汉儒之最.通人在先,来学谁辈.金坛安丘,如亲謦敖.导我准绳,洽我沆瀣.逍遥日月,征迈文字.典籍良缘,视此故纸.获寿保年,天与撰记.光绪六

15、年六月晦,濠叟杨沂孙篆.杨沂孙曾经花费很大的精力研究说文解字和青铜器铭文,在这篇文章里,他首先从文字学家的角度回顾,总结了古文字研究的历史.但这篇文章主要还是在探讨古文字书法的问题,杨沂孙所关注的焦点在“八法”而非”六书”.他认识到,所书字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古文字书法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它必须依赖文字学知识的支撑.所以,杨沂孙在叙述古文字书法史时,是与古文字研究的历史交并论述的.他已经认识到了这样一个规律:古文字书法的兴衰,是与古文字学研究的兴替同步的.唐代李阳冰等对说文解字的研究,促成了唐代小篆书法的中兴.宋代二徐的”说文学”研究有继绝学,开来者的意义,宋代的古文字书法也因之有短暂的繁荣,出现

16、了梦英等以古文字书法名噪一时的书法家.可见,杨沂孙的结论是成立的.这里还可以举出一个反面的例证.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频毕生精研八法,他对小篆,”古文”等古文字书体有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还能看到他书写的大量古文字书法作品.单纯从书法造诣上来说,赵孟频的成就可谓冠绝一世,雄视百代.他的楷,行,草,章草等书体的创作,放在整个书法史中,都是第一流的.惟有古文字书法,虽然他也用了很大的力气,自己也希望能够有所树立,但他的小篆,”古文”作品放在整个书法史中,就黯然失色了.很明显,这种在古文字书法史上的缺席与赵孟频在笔墨上的造诣无关.造成这样的局面,是和元代古文字研究的落后分不开的.赵孟频古文字书法的成绩虽然和

17、他的整个书法成就不成比例,但在元,明两朝,已经算是复兴古文字书法的干将了.赵孟频尚且如此,其他人可想而知.杨沂孙认为学习古文字书法必须从秦篆人手,但在杨沂孙时代,秦权量,诏版以及秦代兵器上的铭文还没有大量发现,所以他的讨论止于李斯小篆及刻石文字的书法之美.杨沂孙在自己临习碣石刻石的跋语中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就是小篆字形的可靠性.他说:”秦并天下未久,故小篆之垂于金石者不多.其可见于今者,唯泰山,琅邪两石刻数十字而已.峄山碑文虽全而转相摹仿,失其真意.世所传之小篆,不知与秦类乎?其不类乎?”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知道,人们对小篆字形的认识,是通过说文解字获得的.但这书在长期的传抄过程

18、中,不管是文字的结构理据上还是篆书的美术风格上,都不158试论在昔篇在古文字书法研究中的意义_-免讹误.李阳冰,徐铉,徐锴等人对说文解字的整理校订,对说文的流传是大功德,但妄改说文之讥也在所难逃.至于小篆美术风格上的变化,就更渺乎难言了.唐代写本说文木部残卷上小篆的风格,并不是玉箸篆的样子.敦煌遗书中的唐代无名写手所书小篆千字文,其风格更迥非玉箸.今天我们能看到大量的秦代墨书简帛文字,讨论这问题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对杨沂孙超越时代的卓识就愈加钦佩了.在这篇文章里,杨沂孙明确地把具备良好的古文字学修养作为进行古文字书法创作的重要条件,甚至是首要条件.这就明确了古文字书法的特殊性:仅仅具备书法家的技

19、巧,还不能成为古文字书法家的充要条件.书法是写字的艺术.正确地书写汉字,是对书法家的基本要求.楷书,行书,草书,章草等书体,都有严格的书写规范,有自己独特的”书法语言”.不能熟练地运用这些”书法语言”,就无法进入书法艺术交流的语境.在书法艺术中,杜撰和向壁虚造造成的交流的障碍,可能比文学领域中的类似情形还要难以逾越,古文字书法更是如此.古文字书法以古文字作为书写对象,在古文字书法的创作中,面临的困难有两重:一是能否把古文字写正确;二是能否运用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综合知识,当”本无其字”时,正确地运用假借字.对于汉代以后的人们来说,小篆等古文字早从家常日用中脱离开来,近乎死文字.熟悉了今文字字形的人

20、,很容易按照隶书或楷书的偏旁,结构将今文字”翻译”成古文字.事实上,经历了隶变,文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变.这种简单的字形”翻译”很不可靠,比如人们常常举到的例子:春,泰,奏,奉,秦等字在楷书里字头相同,小篆的写法却各不相侔.有些字的楷书非同一字,在小篆里却合而为一,比如”着”,”着”,”箸”三字的小篆字形乃是一个.有些字楷书里同为一字,但在小篆里却各有本字,比如商旅的”商”和宫商角徵羽的”商”,分别有不同的写法,不可混用.有的楷书字形与其小篆的字形互不相干,比如”帆”在小篆里写作”飘”,等等.这些情形非常复杂,非精熟说文,难以落笔.另一方面,杨沂孙,吴大激之前的古文字书法家书写的书体主要是小篆,仅

21、仅局限于说文解字所记载的九千三百多个字形,这九千多个小篆字形无法满足实际书法活动的需要.许多汉代以后的常用字在小篆里找不到相应的字形,在必须的时候,就不得不使用假借字.说文解字正篆只有九千多,金文编和甲文编里所收的能辨识的古文字也不是个大数目,把这些文字的形体写准确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对于古文字书法家来说,掌握了古文字的形体,只是一个基础.要真正把古文字书法写好,仅仅具备文字学的知识是不够的.只有兼具文字,音韵,训诂三方面的综合修养,才能灵活地运用文字学知识,作到文字其数有限而其用无穷.这也是杨沂孙在这篇韵语中反复提及要兼通尔雅等训诂学专着的用意所在.杨沂孙明确地主张:要超越前人的成就,必须

22、在小篆的基础上参考青铜器铭文,折中大小二篆.这是杨沂孙,吴大激等人的经验之谈,也是他们能够在篆书创作上突破前贤的关键所在.杨沂孙说:”唯此吉金,亘古弗敝.得而玩之,商周如对.以证许书,悉其原委.漆墨易昏,竹帛速坏.石刻虽深,久亦茫昧.若假猎碣,模糊难视.惟有盘匝,铭辞犹在.藏山埋土,时出为瑞.阅世常新,历世无改.”这些话里主要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第一,新出的青铜器文字能够补说文解字字形所未备.我们前面谈到,书写小篆必须以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木部残卷有清代莫友芝的笺注本流传.周祖谟先生唐本说文与说文旧音一文,曾就此本论述到小篆的美术风格问题,收在他自己的论文集问学集里,读者可以参看.这个唐人写本的千

23、字文残卷,最近上海书画出版社曾予以印行,读者可以与说文解字的木部残卷参看.159口圈>所载小篆字形为依据,不能向壁虚造.而说文解字所载小篆字形有限,在实际的书法创作中又不敷用,这就使古文字书法的创作受到很大的局限.许慎编纂说文解字时,也看到一些青铜器的铭文,”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他在说文解字中也记录了这一部分”古文”.但许慎以一人之力编纂字书,不可能网罗无遗.清代金石学遥承宋代金石学,蔚然复兴.经过乾嘉学者的搜讨,发展到杨沂孙,吴大潋等人一辈,已经瓜熟蒂落,为古文字书法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可资使用的文字数量大大提高,为书法家的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有

24、可论者,杨沂孙敏锐地认识到了前人学习古文字书法的弊端:”石刻虽深,久亦茫昧.若假猎碣,模糊难视.”前人所什袭宝贵的秦代刻石文字,石鼓文字等,因为年代久远,字形模糊.有的原刻久佚,只有翻刻本流传.这些资料远远没有青铜器铭文来得可靠,所以杨沂孙说:”惟有盘厘,铭辞犹在.藏山埋土,时出为瑞.阅世常新,历世无改.”光绪九年,吴大潋撰成说文古籀补一书,用青铜器铭文里的文字补充说文所未备,这正是杨沂孙学术思想的发展和应用,可惜杨沂孙已经见不到了.第二,借鉴青铜器铭文,参合大小二篆,古文字书法就可以产生新质.小篆的传统写法,往往完全依照秦代刻石文字的美术风格,也就是写所谓的”玉箸篆”.玉箸篆的线条粗细绝对一律,结构讲究严格对称,书法家发挥的余地很小,所以,在清代邓石如之前,这种书体几乎没有多少发展的空间.即使有的古文字书法家认识到了这种写法的局限,想跳出李斯,李阳冰等人的窠臼,但因为缺少信而有征的参照,常常走到斜路上去,好比刚从坑里爬出来,又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