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某民俗旅游的现状分析、影响及其发展的问题研究_第1页
我国某民俗旅游的现状分析、影响及其发展的问题研究_第2页
我国某民俗旅游的现状分析、影响及其发展的问题研究_第3页
我国某民俗旅游的现状分析、影响及其发展的问题研究_第4页
我国某民俗旅游的现状分析、影响及其发展的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某地平民俗旅游的现状分析、影响及其发展的问题研究前言昌平旅游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来“民俗旅游”越来越成为昌平旅游业的亮点,吸引着众多的人们。为了更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我们从各个方面收集资料,并于2006年暑假期间着手设计调查。在考察之后,虽然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但也增加了我们的一份担心,我们深感民俗旅游业发展的巨大空间,而现状却大大浪费了资源。我们真心希望人们对民俗旅游得到足够的重视,给予其帮助,以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使农民的生活可以更迅速的提高,也为昌平旅游业即将到来的大发展勾勒出一幅美好的蓝图。在此我们感谢那些在我们背后默默关心支持我们的老师同学家长。

2、特别是对在整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和支持的聂桂英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背景当城市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时,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缺少信赖和安全感。而农村则以它贴近大自然,远离城市烦嚣,拥有民俗特色的优越条件,被看作是一个“乌托邦”:一片绿色的令人愉悦的土地,使人们回到曾经无忧的快乐时光,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面对已经逐渐成为市民出行旅游休闲新选择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的京郊民俗旅游新趋势,我和几个同学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想对此做更深一步的研究,于是利用假日期间对昌平民俗旅游做了一番调查和研究,并真切的感受到了民俗旅游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一、调查的目的 民俗

3、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给城市里的人以亲近自然,闲适放松的感受,是休闲度假、放松身心的理想之地,然而很多人只是盲目地追求“民俗热”,我们想通过对个别特色民俗村的调查使人们真正正确地了解民俗村的特色及内涵。民俗村的迅速发展虽然暂时给村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使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但民俗旅游的不足之处也会阻碍民俗村的发展,因此,我们想客观地找出民俗旅游的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使民俗旅游可以永放光彩!二、调查的方法 到实地考察,拍摄 与当地民众交流,了解当地民俗特色 从相关单位获取当地民俗发展概况的资料,了解现状 根据当地情况深入分析,找出问题 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 引言民俗艺术是我国的传统

4、文化之一,而民俗村的出现不仅使农村民俗文化得到弘扬和发展,还解决了农村的劳动力问题,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昌平位于京城西北35公里,被称为“北京的后花园”,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的天然资源成为发展民俗旅游的优势。1998年全区第一个民俗旅游度假村长陵镇麻峪房子民俗旅游度假村正式开业。三、昌平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昌平区民俗旅游业起步于1998年,经多年努力,初步成为昌平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北京市旅游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003年全区民俗旅游单位数量和旅游收入均实现了快速增长。全区民俗村总数达到50个,占全市民俗村总量的27,占全区山区半山区行政村的245

5、。转移1200户旅游接待户,安排转移劳动力3000多人。全年共接待游客70万人次,同比增长72.2%;2003年实现旅游收入4129.2万元,同比增长154%;户均收入由1998年的2000元增长到2.9万元。计划2004年底民俗村总量达到60个、民俗户1500户、年收入6000万元。目前,昌平的民俗旅游主要有四种类型:以长陵镇麻峪房村为代表的主导产业型,以德陵村、羊台子村、白羊城村、湖门村、德胜口村为代表的产业补充型:下面重点介绍:1羊台子村:羊台子首先是羊台子村,这里有军体项目匹特博,可以组织卡拉ok、篝火晚会、采摘垂钓、烧烤、浅滩戏水、冰钓、滑土冰等娱乐活动;这里有大型会议室、停车场,可

6、以同时接待600人观光旅游。这里依托佛岩寺风景区,宋朝佛岩寺遗址历史悠久,国家古树“三槐保一柏”、“巨人吐柏”等自然景观,令人感叹大自然的奇妙。 湖口村: 湖口村以省级重点土地整理项目为契机,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使耕地适应现代农业种植要求,为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创造良好基础;同时大力推广“稻稻菜”“烟稻菜”的种植模式;充分利用温泉大力开发第三产业。 得胜口村: 德胜口主要旅游活动有参观沟崖自然风景区,采摘、垂钓、民俗体育活动、篝火晚会,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等.以菩萨鹿村为代表的旅游公司主导型:菩萨鹿属于山区和革命老区,过去属于贫困区,这两年通过搞民俗旅游与休闲产业,

7、村民收入提高很快。其中农民收入主要来自旅游产业收入,菩萨鹿村具有天然的旅游资源。小山村四面环山,植被茂密。村上游是菩萨山风景区,景区内山是雄伟壮观,山秀谷幽,佛光灵气。原始自然的山川风貌,悠远古朴的乡俗民风吸引着大批游客来这里观光旅游,避暑纳凉。自2002年,菩萨鹿村引入了社会资本,将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资本,初步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该村现已成立了菩萨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该村提出了建设农民现代化居住环境、旅游休闲产业和使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以崔村镇真顺村为代表的高科技农业促进型。崔村北京市科委在科技部、以及北京市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手段,创新农村

8、科技信息服务方式,在农村科技信息服务资源体系、传播体系、以及接收应用体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崔村农民及时、有效提供科技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等,提高农民科技素养及农业生产技能,促进农民依靠科技进步增收致富。全区共52个民俗村,大约有10000个床位,以十三陵地区为例,床位的夏季利用率为90%,秋季为85%,而冬季的利用率则较差,只有30%左右。而冬春两季入住民俗村少的原因在于这两个季节没有特色的项目,而基础设施的不完备也加重了这一不利现象。政府扶植:近年来的“民俗热”使各方面对民俗旅游事业倍加关注,区政府对此也实行了几点政策:1、实施包村扶植乡村旅游工程2、建无线上网工程,用科技带动乡村旅游

9、 3、举办特色活动,打造乡村品牌4、实施“百里环形走廊”计划,带动西部山区乡村旅游5、积极发展旅游新农户和市级村,不断推出民俗宾馆和采摘园6、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规范完善村级风景区建设 、继续开展民俗旅游培训,倡导文明新风送字画进民俗户 8、强化整体宣传推荐,制作民俗村风情宣传光盘 9、“以旅助旅,以农富农”,主动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果品采摘上图为昌平区民俗旅游分布图我们有针对性对德陵村、麻峪房村和碓臼峪村进行了走访和调查。 德陵民俗村 德陵风景德陵民俗村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它建在德陵古堡内,距德陵宫500米,东邻北京国际高尔夫俱乐部和蟒山天池,西邻明陵永陵宫,南邻十三陵水库,北靠

10、潭子峪山。耕地人均0.24亩。村民500人,共160户。通过我们与村支书交谈,并在村里进行走访,了解到德陵村最早开始民俗旅游是在2001年,当时民俗产业还不是很完善,知名度低,基础设施及交通条件普遍较差。而当初最先尝试这一新兴产业的农民由于经验不足一开始也只是接待人家不能接待的人多的团体客人,但民俗旅游有它独特的吸引力,为搞民俗旅游的农户引来了众多回头客,使起初并不被看好的民俗旅游产业有所好转。德陵民俗旅游的类型是产业补充型:它以休闲度假为主体,以果品采摘,参观古迹、古堡、怪桥等为补充。大大增加了产业附加值。据统计德陵民俗旅游村2004年旅游接待人数 24300,其中外国人200。营业收入71

11、.6万,其中餐饮44.3 万,客房19.3万,实现利润45.6万。德陵村现有民俗旅游接待户30多家,它最多的时候有40多家,现在有所减少,究其原因,在于各家的接待水平不一样,做的好的有特色的回头客必然就多,有的年收入能达到10几万,而且民俗旅游对德陵村来说只是一个补充型产业,由于德陵村离昌平镇较近在外打工较多,还有高尔夫球场的占地给它解决了一部份就业。(二)麻峪房民俗村麻峪房村口居民区路线 麻峪房民俗旅游村位于昌平区十三陵西北6公里,环境幽雅、交通便利,是昌平区第一个民俗旅游村。村域面积6.9平方公里,聚落占地约7万平方米,村址海拔203260米,有常年泉两处,有多种中草药和山鸡、野兔等野生动

12、物。盛产柿子、苹果、核桃、红果等干鲜果品。全村56户,176口人,劳动力116人,其中54户搞民俗旅游。2001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2002年接待游客42万人次,2003年接待游客465万人次,旅游收入2745万元,户均年收入49万元,人均纯收入8800元。麻峪房为主导产业型,七八年前,位于北京昌平十三陵天寿山深处的麻峪房村,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村。1999年后该村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兴办旅游业,如今旅游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衣衫褴褛”的村容村貌不见了,换来的是一幢幢整洁的新房;原有的果树品种更多了,樱桃、苹果、大枣等应有尽有,极大地满足了休闲度假人群的采摘需求;农民的收入也由原来

13、的几千元增长到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麻峪房成了远近文明的旅游度假村,被昌平区授予“模范旅游示范村”的称号。登山、戏水、采摘、垂钓,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民俗游的发展,带动了这个村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的发展,也使得民俗游的项目更加丰富。村民人均收入从1997开始发展民俗游时的不足八百元,上升到2005年的10550元。麻峪房由贫困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大山深处的麻峪房人,也在“农家乐”中,享受着民俗旅游带给农家的快乐。民俗旅游为他们带去了新生活,自从开展民俗旅游以来不仅使麻峪房人摆脱了贫困,还使他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麻峪房还是星空观测的好场所:人们在适当的时间里会蜂

14、拥而至,带上望远镜,观赏这难得一见的奇观。一中也为我们提供了观测的设备,我们可以到那里去作天文方面的课业,以及观测浩瀚的星空,开阔视野。这对我们建立起宇宙观,对宇宙有一个好的感性认识有很大的帮助。科技已深入农村:高科技普及麻峪房村是京郊最早的民俗旅游度假村之一。 2005年12月29日,昌平区人民政府以麻峪房村为试点,开通无线局域网,建成北京市首个“数字民俗村”。这个“数字民俗村”是由区旅游局和计生委共同出资25万元,由区科协提供技术支持,历时3个多月建成的。村民安装互联网三)碓臼峪民俗村碓臼峪的风景碓臼峪村位于明十三陵景区西北4公里处,景色迷人,交通便利,四面环山,树木繁茂,素有“京北小三峡

15、”美称的“碓臼峪自然风景区”就在村域内,该村淳朴好客,民风清和。民俗村内建有浅滩戏水场、篝火晚会场等配套服务设施。这里盛产樱桃、杏、桃、柿子、山里红等多种果品。碓臼峪两侧山石壁立,一水中流,故有京北“小三峡”之称。风景区分“琴曲迎宾”,“高峡平湖”,“金峡胜境”和“龙潭幽谷”4个部分,50余个观赏点令游人应接不暇。“穿峡三涉水,入谷几回头。不到幽燕外,江南作梦游。”清潭瀑布相接,溪水缠绕,穿石越涧。这里是不冻水,既使冬季也不会结冰。登“听琴台”,但见水石相击,大珠小珠,直落玉盘,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哇。在崎岖多资的6华里景区内,遍布奇花、异草、峻峰、怪石,有着浓郁的“野趣”,保持着众多的自然

16、景观,很少有人工开拓的痕迹。锥臼峪最早开展民俗旅游是在1998年,由当时的村支书带头搞了几家,麻峪房村和锥臼峪村只相距一里多地,受麻峪房村的影响,再加上依托“锥臼峪自然风景区”的优美环境,慢慢的锥臼峪村的民俗旅游就发展了起来。现在锥臼峪民俗村有民俗旅游接待户40多户,还有增多的趋势,民俗旅游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主要经济来源。碓臼峪民俗度假村的村民淳朴好客,民风清和。度假村建有浅滩戏水场、篝火晚会场、垂钓场、停车场和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场等配套服务设施。这里盛产樱桃、杏、桃、山里红、柿子、板栗等多种果品。随着季节变化,可以品尝到上百种山野菜和农家饭。该村1998年成立,属镇级示范村,旅游农户48家,床

17、位500个。活动内容:游览碓臼峪自然风景区和双龙山自然风景区,可参与小河摸鱼、垂钓、烧烤小吃、烤全羊、放鞭炮等活动,享受农家带来的各种欢乐。四、昌平民俗旅游的影响1、扩大了就业途径,带动整个村庄的全面发展。到2004年底,昌平全区有7个镇60个行政村搞起了民俗旅游,民俗户从最初的几百户发展到目前的1500多户,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500余人,与此同时,实现了从民俗村到文明村的转变。在没有开展民俗旅游之前,山区农村贫困落后,村风不正,村貌不整,村民打牌赌博是常事。开展民俗旅游之后,新风尚建立起来了,环保意识也增强了,为吸引游客,清理了道路两旁的柴草粪堆,街道铺上了水泥路面,村里建起了娱乐健身场所

18、,村容村貌变得整洁美观了。为了丰富游客旅游内容,有的民俗村还纷纷成立了演出队,自编、自演、自导村歌及乡间舞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街坊四邻和睦相处。2、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由于搞民俗旅游的客人主要是城里人,虽说来农村玩,在农村吃住,但客观上要求硬件环境适应城里人的生活方式。要想搞民俗旅游的农家,硬件到位是前提条件。这些硬件包括装修房子,贴地板砖,相应的家电设备等。这次调查走访过程中,无论我们走到那一家民俗旅游户,都可以感受到农户硬件的改善,从厕所到客厅,再到厨房都贴瓷砖,从电视、电话、vcd、卡拉ok机到空调电冰箱、消毒柜、

19、洗衣机都一应俱全。单从这些设备来看,几乎和城里普通市民的家没什么区别,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待客的需要,他们的吃穿也随之改善。这些家具虽说主要为客人准备,但没有客人时,自己也照样可以享用。这样,在开展民俗旅游的同时农户已经不知不觉的享用着现代化的成果。开展民俗旅游比起作其他生意,成本相对少许多,而且见效快、回报高。更重要的是,即使投资后没有明显回报,自己也可以当作改善生活条件。对可接待十几人的农户而言,只要投资三万多元就可开张,而一年挣3万元的收入在正常年景下不是难事。通过我们对几个民俗村的走访调查发现,69.2%的民俗旅游户在去年的收入在一万元以上,有33.3%的被访户去年民俗旅游的收入

20、在三万元以上。一般来讲,在民俗户家中,早餐每人5元,午餐、晚餐每人15到20元不等。若三餐加一宿则每人50元到60元不等。这样的价格对城里人也许不是太高,比起在饭店、宾馆,吃住就便宜许多。但对农户而言,这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家庭收入。3、提高了农民的交际能力、对文化知识的需求。当你跨入民俗旅游户的家门,主人都会很热情地把你请入客厅。接着就给你倒茶、端水果、递烟。如果你需要,他就会陪你唠家常。我们到农户中访谈,主人都十分健谈,思路清晰,语句流畅,表达时面部表情也很丰富,有时也会伴随着这样那样动作帮助自己表达。从我们走进家门到离开,都没有任何的冷场或尴尬。临走时,还会送你一张名片,希望你与他常联系。

21、我们通过这次走访调查,深刻地体会到民俗旅游户的主人在递烟倒茶、接人待物、迎来送往方面表现得十分娴熟,而且特别注重礼仪,他们与客人沟通的主动性和能力都有显著提高。由于接待的大多是有文化的城里人,农民在服务客人的同时更受到他们的言谈举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与城里人的交往中,他们也意识到自己文化知识的欠缺。有时听不懂他们谈论的内容,有时不知何以应对,甚至还要接待外国客人。在这种对比下,他们深切感受到文化知识的重要。4 农民科学素质品质的提高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同样这对农村的发展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农村中不及电脑的应用就显得十分迫切了.现在民俗村的农

22、民积极学习电脑知识,获得大量有效信息,增强对外交流,提高了收益水平.在学习电脑的同时,外语也得到了普及,这使农民逐渐摆脱面对”老外”尴尬的问题.五、昌平民俗旅游发展的问题1、依托景区发展,功能单一,缺乏农家文化特色。昌平的民俗旅游基本上只停留在提供家庭接待服务,这些农家旅店均分布在旅游景区周围,为周末来郊野景区游玩的旅游者提供食宿服务。为适应城里人的习惯,农家屋都布置得像城里的小旅店。正餐除传统的农家饭外,也为游客提供包桌及大菜烹调服务,农家民俗氛围不够浓厚。而大多数农家总满足于自我比较,小富即安。2、缺乏基本的旅游产品,市场定位不明确,游客来源单一。乡村民俗旅游活动除了为游客提供必要的食宿功

23、能外,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旅游产品,甚至连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基本内容开展得也不多或没有。所以游客白天在景区游玩,夜生活多数是看电视或在简陋的迪厅中消遣。仅有的体现农村野外风趣的是晚间的篝火晚会。目前参加京郊乡村民俗旅游的游客,绝大多数是为调剂家庭假日生活的北京市民,出游的时间也都比较短,旅游消费水平也普遍偏低。由于不同的旅游村所具有的旅游资源各不相同,因而旅游产品的目标市场也各不相同。各旅游村应依据自身旅游产品特色,明确目标市场,开发现有需求并引导与培养潜在需求。3、缺乏投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目前的民俗旅游大多是以农民为投资主体,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发展起来的。这样一方面农民的投资能力有限、市场意识淡薄,造成了多数民俗旅游村项目单一、滞后,无法完全满足较高层次的游客要求;另一方面缺乏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主体,道路、卫生设施等环境设施落后,从而制约了整个民俗旅游村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4.民俗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民俗旅游的日渐兴起,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出来,这就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