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朝鲜族农乐舞的表演_第1页
浅析朝鲜族农乐舞的表演_第2页
浅析朝鲜族农乐舞的表演_第3页
浅析朝鲜族农乐舞的表演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浅析朝鲜族农乐舞的表演农乐舞是朝鲜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综合性民俗表演艺术,是朝鲜族人民在继承祖先文化遗产以及开拓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艺术形式,在朝鲜族人民的心目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农乐舞在我国境内主要流传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一带的朝鲜族聚居区内,是随着朝鲜族人口大量移居中国而随同带入的,在新中国解放后得到继承和发展,而后成为居住在我国境内的朝鲜族人特有的一种民族民间舞蹈。居住在长白山下的朝鲜民族在悠久的农耕生产生活中多采用集体劳动的形式,每逢下地劳作时,他们往往都会将乐器与农具一起带往田间,在耕种劳累休息时,便会在欢畅明快的乐鼓声中即兴起舞,以欢乐的歌舞来舒缓身体的疲倦。随

2、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这些自娱自乐的即兴歌舞形式便逐渐演变成为游乐性的民间舞蹈农乐舞。因此,农乐舞是朝鲜族人民对艺术文化的创造,也是朝鲜族民间舞蹈的代表和象征。作为朝鲜族传统的民俗舞蹈,农乐舞集音乐、演唱、舞蹈等表演形式于一体,表演时场面热烈奔放、激情火热,舞蹈动作强劲有力、舞姿优雅活泼、节奏欢快舒畅,体现着一种奋发向上、昂扬积极的精神气概。农乐舞独特的表演形态充分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在农耕生活中的喜悦之情以及活泼大方的民族气质,也展现着朝鲜族人顽强的精神意志、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朴素的审美意识。舞蹈表演的形态特征是舞蹈以塑造人物为核心,并具有鲜明的节奏,表达多种层次的舞蹈形态且能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蕴含着

3、内在美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朝鲜族农乐舞在表演形态上折射着朝鲜族人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以及对于生活的乐观豁达。一、农乐舞的表演形式朝鲜族农乐舞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朝鲜族民间,关于农乐舞的称谓就有很多,如风物、风作舞、丰争舞、乞粒舞、庭院游戏、踩地神等。一般来说,农乐舞的表演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节性的表演,以舞蹈或者哑剧形式表演 ;另一种是技巧性的表演,以丰富多彩而热烈非常的传统舞蹈为表演内容的群众性表演。农乐舞的表演队伍一般是由 29 人组成,由手持小锣的舞者来指挥。舞队在行进时一般列为一队,举“农旗”或者“令旗”者走在整个队伍的最前面,后面跟随着乐队依仗部分,由唢呐、太

4、平釜、上剑、副剑、从剑、首长鼓、无杖鼓、首鼓、1 副鼓、首法鼓、副法鼓等组成,再后面是舞队中参加表演的各种演员,有官吏、猎人、执事、农妪、假女、舞童等人物。农乐舞表演队伍在村落中走街串巷,边击乐边舞边行进。此时,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闻声都纷纷出门观看,还会端出自家的鸡肉(必须是整只鸡)、朝鲜族打糕和狗肉等食物,妇女们则头顶着装满了米酒的酒坛跟随着舞队,前往村外空地或者场院中较为开阔平坦的场地上。到达表演的场地后,舞队和尾随者都先要绕场一周,随后最前方的举旗者将令旗或者农旗插在场地的边上,这时村民们也会将所带的食物暂时放到地上。二、农乐舞表演的程式农乐舞的表演一般包含十二个部分:首先登场的是作为“农

5、乐舞”程式化的开场节目,由青年男子表演的“小鼓舞”;紧随其后出场的一群舞童在“燕风台”乐曲的伴奏之下,以快速旋转的舞蹈动作进行各种各样的队列、队形变换以及“叠罗汉”的表演;再接下来是由多人表演的传统“扁鼓舞”,男女都可以参加,表演时所使用的扁鼓的大小会因表演者性别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区分。男子表演时一般以群舞为主,舞者在激越而热烈的鼓声中或跳跃、或奔跑,表现着男性的阳刚之气。而女子表演时一般为独舞,表演时一面要展现娴熟而花样不断变换的击鼓技巧,使“扁鼓”发出有节奏的顿挫以及急缓相交错的鸣响声,另一面又要表现出女性的刚柔并济、潇洒有力的舞姿形态;再后面登场的是男女(以女性为主)都可表演的“长鼓舞”。

6、乐曲声中,胸前系着长鼓的舞者,踏着轻柔的舞步流转于舞台之上,体态轻盈,动作柔美,一段慢板之后忽而进入狂放急旋的节奏,舞者也必亮出自己的绝活,将表演气氛推向高潮 ;再接下来是由多人手持大型花扇所表演的“扇舞”(源自于古代的巫舞),舞者以单扇或者双扇舞动并摆出各种图案和造型,极具有表演特色;接着还有假面舞蹈的“鹤舞”上场,舞者美丽的装扮和舞蹈动作犹如展翅欲飞的长颈仙鹤,迈着轻盈的脚步翩翩起舞 ;最后压阵的是“象帽舞”,一般由男子表演,表演时舞者头上戴着系有长短两根飘带的特殊斗笠,一边击打着小鼓一边转动斗笠上的飘带翩翩起舞,并通过花样百出的舞蹈动作将表演推向高潮。三、农乐舞的动作姿态朝鲜族农乐舞的舞

7、蹈动作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雀步”,是农乐舞的基本步一般多用在模拟劳动生产的农乐舞表演中。“雀步”是模仿狩猎时代2 猎人瞄准野兽放箭的动作,后来又发展成为骑马射箭的一种动作。表演时舞者手持小鼓和鼓棒,做弓身碎步前进。第二种是“阵巫”,是从古代军士的操练、厮杀场面演变而来的,反映了农乐舞曾被当作古代的一种军事训练的手段。第三种是甩象帽,据说是从人们使用工具诱捕野兽的活动中转化演变而来。表演时舞者以颈的力量带动头部频频摇动,通过头部、脖子以及身体的摆动来甩动头上的象帽条,使象帽的飘带如风般旋转,在舞者的头顶和身体的前、后、左、右划出道道耀眼的彩环,主要有“平甩象”“立甩象”“左右甩象”和“抖露

8、珠象”等几种动作。四、独特的“象帽舞”和 “乞粒舞”表演形态“象帽舞”是朝鲜族农乐舞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表演形式,亦是农乐舞表演的最高表现形式。相传“象帽舞”是由古时候的朝鲜族人在耕作时将大象的毛绑在帽子的尖上并左右摇摆,以此来驱赶野兽的侵扰而演变形成的。“象帽舞”的种类十分繁多,有“短象帽”“中象帽”“长象帽”“羽象帽”“线象帽”“火花象帽”和“尾巴象帽”。“象帽舞”最基本的表演动作是“甩象帽”,这也是它表演技巧的独特之处,主要有单甩、双甩、左右甩、前后立象尾,有站立甩、跪甩、蹲甩、扑地甩等动作类型。在表演时,舞蹈者以颈项的力量不断地摇动着头部,做出花样翻新的甩象帽动作,并边甩边跳跃,有时甚至表

9、演出“甩象跨步和俯身甩象等高难度的动作姿态。“象帽舞”在表演时有固定的步骤和程序,音乐响起时,先甩“短象帽”,配以手鼓做较为简单的舞蹈动作 ;紧接着再甩“中象帽”,配以长鼓做钻圈、旋子、扶地翻转等动作;最后由一到三人甩“长象帽”,做圈人、跳纸条和上台阶等高难度的动作,将表演推到高潮。“乞粒舞”也是朝鲜族农乐舞的一种,是集朝鲜族民间舞蹈中的“双层舞”和“乞粒”活动中的舞蹈于一体而形成舞蹈形式。“乞粒舞”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风格,在表演时有相对稳定的传统程式,但又具有很强的即兴性,表演时表演者可以根据现场的气氛和情绪起舞。当舞者情绪高涨时,男性的表演者便会晃动头顶的象帽,使象帽顶端的长缨旋转飞舞,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 ;女性表演者则会边敲击着长鼓边快速地旋转身体,以形体的动感和美感来传达舞者心中的情意;年老的表演者则更加注重表演的姿态和动作的变化,往往通过即兴的表演将心中的欢悦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3 综上所述,舞蹈的表演形态是“以塑造人物为核心,具有鲜明的节奏,表达多层次的舞蹈形态并且满足观众所需求的内在美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农乐舞是朝鲜族人民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其鲜活的舞姿动作,栩栩如生的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