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文化与中医养生_第1页
中国科技文化与中医养生_第2页
中国科技文化与中医养生_第3页
中国科技文化与中医养生_第4页
中国科技文化与中医养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科技文化与中医养生 第一节中国科技文化概述 一、天文 二、数学 三、地学 四、中医药学 五、农学 六、土木工程 七、四大发明 v“中国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之中国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之 间保持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间保持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 识水平。识水平。” 【英英】李约瑟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译本,中译本, 卷卷1 1,第,第3 3页,科学出版社,页,科学出版社,19751975 v“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 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 种是在战争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 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竟至于任何帝国、任 何教派

2、、任何星辰对人类的力量和影响都仿佛无 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 v【英】弗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 v新工具,中译本,第103页,商务印书馆,1984 一、天文学 v(一)天象观测(一)天象观测 v(二)历法制定(二)历法制定 v天象观测记录 v完备的历法 v天文仪表 v天体测量 (一)天象观测天象观测 v太阳黑子太阳黑子 “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 大如线,居日中央大如线,居日中央” 汉书汉书五行志五行志 v哈雷慧星哈雷慧星 “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春秋春秋文公十四年文公十四年 v“七曜七曜”与与“二十八宿二十

3、八宿” 汉代彗星图 “七曜七曜”与与“二十八宿二十八宿” v二十八宿: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分野:斗、牛、女斗、牛、女三宿,对应吴越吴越和扬州扬州; 虚、危虚、危二宿,对应齐齐和青州青州; 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 v夏历 v汉武帝 太初历

4、v南宋 杨忠辅 回归年365.2425天 v元 郭守敬 授时历 历法二十四节气 v春季春季 正月(孟春) 二月(仲春) 三月(季春) v夏季夏季 四月(孟夏) 五月(仲夏) 六月(季夏) 立春雨水 惊蛰春分 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 小暑大暑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 v秋季秋季 七月(孟秋) 八月(仲秋) 九月(季秋) v冬季冬季 十月(孟冬) 十一月(仲冬) 十二月(季冬) 立秋处暑 白露秋分 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 大雪冬至 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 v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v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v七月 立秋、处暑

5、v 八月 白露、秋分 v九月 寒露、霜降 v十月 立冬、小雪 v 十一月 大雪、冬至 v十二月 小寒、大寒 十二时辰 v子时(夜11-1点) v丑时(夜1-3点) v寅时(夜3-5点) v卯时(早5-7点) v辰时(上午7-9点) v巳时(上午9-11点) 午时(中午11-13点) 未时(下午13-15点) 申时(下午15-17点) 酉时(下午17-19点) 戌时(晚19-21点) 亥时(夜21-23点) 干支纪年、纪日 v天干: 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v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 一日之内的记时 v日出:旦早朝晨 v食时或蚤食:日出后隅中前 v

6、隅中:将近日中 v日中:太阳正中(午11-13时) v日昃:太阳西斜 v晡食:日昃后日入前 v日入:夕暮昏晚 v黄昏-人定-鸡鸣-昧旦(昧爽)-平旦、平明 二、数学 v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v简捷的运算方法 v圆周率、天元术 v负数概念和正负数的运算法则 九九歌九九歌 勾股定理勾股定理 九章算术九章算术 祖冲之祖冲之 圆周率圆周率 三、地学 v地图学 西晋裴秀创“制图六体”奠定古代地 图学的理论基础 康熙时绘成皇舆全览图 v地貌学 徐霞客的石灰岩地貌考察记录 石油、煤的最早发现和使用 v地震观测 张衡的地动仪 地学著作 v山海经五藏山经最早的地质著作 v禹贡 载土壤、矿产、动物资源 v管子地员 世

7、界最早的植物地理学著作 v史记货殖列传 最早的经济地理学著作 v汉书地理志最早的疆域地理学著作 v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北魏郦道元著综合性地理学著作 四、中医学 v医学理论内经 v临床诊治伤寒杂病论 v经络学、针灸学 v外科学 v法医学 宋代宋慈编撰的洗冤集录 v传染病学 明末吴有性著温疫论 内经 v成书约在公元前世纪 素问、针经各九卷 v强调整体观念 人体局部病变与全身和其他器官的关系 人体健康状况、调节机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v运用阴阳学说 v脏腑、经络学说 阴阳学说 v生理:体表阳内阴,背阳腹阴,六腑阳 五脏阴等 v病理:“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 胜则热,阴胜则寒” v诊断:“善诊者,察色

8、按脉,先别阴阳” v调整机体平衡方面:“阴平阳秘,精 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v治疗:“阳病阴治,阴病阳治”,“寒 者热之,热者寒之” 药学 v主要著作: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 千金方 本草纲目 v七类分法:陶弘景首创 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和治疗属性分类 v草、木、米食、虫兽、玉石、果菜、有名未用 v制药法古称 “炮制”或炮灸 水制、火制、水火共制 古代炼丹术及其成就 v周易参同契 世界最早的关于炼丹术的理论著作世界最早的关于炼丹术的理论著作 东汉末年魏伯阳作东汉末年魏伯阳作“丹经王丹经王” 参同参同“大易大易”、黄老黄老“、”炉火炉火 “三家理法而归于一三家理法而归于一 根据阴阳五行相生学说根

9、据阴阳五行相生学说 炼丹术的发展 v晋唐:黄金阶段 葛洪;抱朴子内篇 v“金丹”、“仙药”、“黄白”等篇 陶弘景:炼丹家、医药学家、擅房中之术 孙思邈:太清丹经要决 v宋元:衰落,转练“内丹” v明代:为“本草学”取代 炼丹术的主要内容 v内容 无机物(金属、矿物)经化学处理炼制 v水银、硫磺、雄黄、矾石、盐类、曾青(硫酸 铜)、铅丹、云母、丹砂等 “药用”人造黄金、白银的冶金研究 寻找植物性“长生药”的药用植物性研究 v“五芝”(菌类) 炼丹的方法和设备炼丹的方法和设备 v方法: 火法冶金性质的无水加热法 水法溶解处理固体金石药物的方法 v工具设备:鼎器 丹炉、鼎、水海、石榴罐、甘埚、抽汞器

10、、研磨 器、华池、绢筛、马尾罗等 中国古代炼丹术的成就 v化学: 红色硫化汞的制造 铁对铜盐的置换反应 v火药:硫磺、硝酸钾、炭等成分 v医学: 与医药学关系密切 所得化学药物为广泛采用 v对近代化学的产生起推动作用 五、农学 农田水利 都江堰、郑国渠、白渠 农书农书吕氏春秋(上农、任地、辩土、审 时) 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 元 王祯 农书 明 徐光启农政全书 七、中国科技的四大发明 v“中国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之中国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之 间保持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间保持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 知识水平。知识水平。”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译 本,卷1,第3页,科学出版社,19

11、75 丹药引爆图 铜炮(元) 架火车(明) 火箭模型(明) 写经纸(唐) 暗龙纹宣纸(清) 转轮排字盘(元) 活字印刷版 缕悬法指南针(北宋) 水悬法指南针(北宋)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 v整体观整体观 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阴阳五行学说 v方法论方法论 b重技术轻科学的倾向 v重实用重经验重实用重经验注重现实的实践功用注重现实的实践功用 v轻理论轻创新轻理论轻创新忽视系统理性的分析忽视系统理性的分析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 v文化传统 儒学重政务重伦理轻自然研究儒学重政务重伦理轻自然研究 的倾向的倾向 传统文化的封闭性、保守性和传统文化的封闭性、保守性和 排他性排他性 传统思维方式的缺陷传统思

12、维方式的缺陷 v重整体、直觉,重整体、直觉, v轻分析、推理轻分析、推理 v社会制度社会制度 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不良习气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不良习气 重农抑商的思想和政策重农抑商的思想和政策 v影视资料: 中国史话 编钟 秦始皇陵 第二节 中医与养生文化 v(一)、定义(一)、定义 v(二)、中医基本思想(二)、中医基本思想 v(三)、藏象、经络(三)、藏象、经络 v(四)、四诊八纲(四)、四诊八纲 v(五)、方剂学(五)、方剂学 一一 中医概述中医概述 一、中医概述 (一)中医的概念 西医 藏医 汉医 (二)、中医的基本思想与思维方式 1、“道

13、” v老子 象元: v“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此观念源 于认为人与宇宙万物同生于“气”,故受 同一规律支配” 2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 土曰稼樯;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3、五行 五行与天人合一的观念 v “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 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 4、天人合一 (四)、四诊八纲 (五)、方剂学 二、二、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 (一)、养生概述 (二)、黄帝内经 养生的 流派 方法 原理 理论 v晋稽康: v“养生有五难, v名利不去为一难, v喜怒不除为二难, v声色不去为三难, v滋味不绝为四难, v

14、神虑精散为五难, 道德日全,不祈喜而自福,不求寿 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总之: 养生的根本在于锻炼身 体,调整心态。 调整心态的关键在于敛 欲止贪、行善止恶,收心 养神、蓄精。 二、中医经典阅读 黄帝内经素问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 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 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 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 登天。 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 阳 ,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 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 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

15、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 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 也。 v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 风 ,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 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 安面不惧,形劳而不倦 ,气从以顺,各从 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 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 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 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 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v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 数然也? v 歧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 长。二七,而天至葵至,任脉通,太冲脉 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 均,故真牙生而长

16、极。四七,筋骨坚,发 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 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 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 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 w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 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 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 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 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 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 气衰,筋不能动,天葵竭,精少,肾藏衰, 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 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 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葵尽矣。 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17、w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歧伯曰: 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 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w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呼?峻伯曰: 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挚天 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 肉若一 ,故能寿敞、蔽天地,无有终时, 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 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 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 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v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 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 于世,被服章,举不

18、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 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 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v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 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 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 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 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 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 少。 v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 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 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 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v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 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 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 则伤肺,冬为飨泄,奉藏者少。 少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