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标题】浅析红与黑小说与电影的差异 【作者】周 征 燕 【关键词】红与黑小说与电影电影改编对比分析 【指导老师】周 仁 成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引言司汤达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童年,是在法国大革命的疾风暴雨中度过的。从1806年到1814年,司汤达随拿破仑的军队转战欧洲大陆。在1812年从莫斯科大撤退时,他担任后勤军官。长期的斗争实践,使他坚定了共和派的观点,更加憎恶腐朽没落的封建贵族与教会的黑暗统治。因此,以后他脱下戎装,投身于文学创作时,他的批判的笔锋总是指向贵族和教会。司汤达是以长篇小说闻名于世的,他的长篇代表作红与黑,于1829年动笔,1830年脱稿,传
2、世一百多年,魅力分毫未减,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红与黑是一部充满魅力的作品,西方关于研究红与黑的数量足以与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红学”等量齐观。红与黑是西方传统文学五大文学思潮中的高潮期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它标志着小说取代诗歌和戏剧占领文学制高点,它也兼有多种小说样式的混血优生素质:社会历史小说、政治内幕小说、情爱小说、传记纪实小说、成长发展小说、个人奋斗小说、心理分析小说融为一体;它改革了欧洲小说的传统结构:以政治历史为经,个人情爱为纬,引领西方小说由时间漂流模式向东方小说的空间凝聚模式过度,正是因为多种超前性,它才被同代人冷落,而为后代人所推崇。作品对世世代代的青年都有着重要
3、的警示教育意义。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并非一部彻头彻尾的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作为世界文学名著,红与黑展现了男主人公如何利用女性往上爬,而其故事主角“形象”不仅不“高大”,反而“真实饱满”地充满争议,可以说它极具现实主义批判意义。对这样一部享誉世界的批判现实主义杰作,自然有许多导演想把它搬上银幕。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红与黑有多个版本,1954年由钱
4、拉菲利浦主演的和1997年吉姆?罗斯?斯图尔特主演的电影红与黑相对比较著名。1954年的版本是意法两国合拍、导演克劳特?乌当-拉哈完成的作品。影片不仅忠实再现了主人公于连“为红而黑”的人生步履,也使观众领略了他枪杀揭露他秘密的女人时的无情。而杀人是要尝命的,这就是主人公最终落得的下场。红与黑借主人公的行为作风,揭露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1997年的版本是著名导演让?丹尼尔?维哈吉拍摄的。制作和内涵都很难达到高水准,但选角却是出类拔萃的。在小说中,于连的人生路线展开以两段爱情为主,两个版本的电影也大体继承了这一路线,只是在具体细节上做了改动。而电影最终的结局都还是忠于原著的,于连骄傲地死亡,带
5、着两份女子对他不同的感情执着。一、从红与黑的小说到电影红与黑标志着以当代社会生活为题材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虽然司汤达活着的时候并未引起广泛的注意,他曾宣称到1880年才会有人读他的作品,到1935年才会被人理解,如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公认,他对现代小说艺术发展的贡献已载入史册。作品中的“红”代表了充满英雄业绩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特别是拿破仑帝国;“黑”代表了教会恶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作品对社会的种种罪恶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同时,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尤其强调环境对人物的影响,也使这部作品成为典范。红与黑通过于连这个人物生动的描写,深刻地分析了青年人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命运。它之
6、所以拥有如此众多读者,与其塑造了丰满而鲜活的人物形象密不可分。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于连的敏感和细腻、倔强是天生的,他还拥有着超群的记忆力,而他的高傲和自尊、崇拜权势则是后天环境的赋予。于连确实是十分自我的,在他的心目中,尊严被提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可以放弃轻而易举就能到手的钱财,因为他需要的是别人的尊重。董红钧曾指出:于连的第一大特征便是“傲”,一种平民青年特有的,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异乎寻常的傲气。当他获知被高薪聘入德?瑞那府当家庭教师时,他首先关心的是“我同谁一起吃饭?”当德?瑞纳夫人出于感激之情试图给他一点额外的馈赠时,他竟然勃
7、然变色。他将人格、尊严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最受不了的便是别人的的鄙视,是别人那种居高临下的神气。于连形象的又一大特征是“俊”。他使德?瑞纳夫人和玛蒂尔德小姐这两个上流社会的绝色佳人都为之倾倒,“俊”不能不说是个重要原因。他家乡的姑娘都称他“漂亮的小伙”;初到德?瑞纳府,年轻的厨娘一见到他,就禁不住叫道,“啊,哪!多漂亮的小神父啊!”。1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公判那天,于连的命运会牵动那么多年轻貌美的女士的心。连小贩都趁机兜售于连的画象,审判大厅的包厢里更是挤满了上流社会的名媛淑女,都说亲眼看到于连后,觉得他比画上的还英俊。审判结束后,众女士都不忍离去,个个双眼红肿,泪水涟涟。众女士的这番表现,固
8、然是出于对于连的不幸的同情,对于连的才华的钦佩,同时不能不承认是为于连的俊美所倾倒。可见“俊”是于连形象的又一大特征。但他对于“自尊”的理想和追求又最终把他引向了歧途。于连虽然有着民主的思想和英雄主义的热情,但当他得到了拉莫尔公爵的赏识时,他却逐步地向贵族势力妥协了,这时的于连仿佛只知道为拉莫尔公爵的一场政治阴谋走足报信。在他的个人奋斗历程中,他经历着一次次的反抗和妥协。他是机智聪明的,然而在很多方面,我们只能说他是天真而无知的,比起整个社会中精心钻营的人们来,他是无力的,也是无助的。众所周知,全世界电影总量中,由文学名著改编而来的约占三分之一,正如前苏联电影理论家波高热娃所言:“没有对莱蒙托
9、夫和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巴尔扎克的作品的改编,那么电影的历史也是不堪设想的。”所谓改编,即把一种艺术形式改编为另一种艺术形式的再创造,因此改动是不可避免的。2但夏衍认为:“假如要改编的原著是经典著作,如托尔斯泰、高尔基、鲁迅这些巨匠大师们的著作,那么我想,改编者无论如何总得忠实于原著,即便是细节的增删、改作,也不该出以至损伤原作的主题思想和他们的独特风格。”(见夏衍杂谈改编)这就足见对名著的改编是有原则的改编,其中主要一点就是要保持原著主旨风貌。小说与电影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媒体,这两种媒体对观众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西格尔认为:“一本畅销书的读者可达百万,如果是最畅销的书,则可达四五百万。一出
10、成功的百老汇舞台剧可有一百至八百万观众,但一部电影如果只有五百万观众,则被视为失败之作。如果一部电视系列剧只有一千万观众,它就要被停播。电影和电视剧必须赢得巨量观众才能赢利。小说的读者和舞台剧的观众档次较高,所以它们可以面向比较高雅的市场。它们可以重在主题思想,可以写小圈子里的问题或采用抽象的风格。但是如要改编成电影,其内容必须符合大众的口味。”3比之小说,电影更时尚、更通俗、更大众化,电影更要考虑观众的审美趣味和心理接受能力。电影对情爱的叙述也更多地表现出时代的大众心理色彩,触及到当代人情感困惑的敏感神经。因此,对小说情爱叙事的改编必然也会遵循这样一些法则:只有能引起观众强烈反应,契合当代人
11、情爱追求,表达当代人情爱心理,探索当代人的情感困惑,能引起人们对情爱重新认识,让人玩味爱情的乐趣,领悟爱情的真谛,给人以想象和快乐,总之,对情爱的叙事既有探索性、趣味性又能满足大众的情爱心理期待的小说是最适合改编成电影的。电影和小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文学作品是一种充满想象与诗意的文字符号系统,电影是直观的声像符号,文学与电影之间的相互翻译必然会碰上一系列的问题。电影借助声、光、色、影、形的手段比小说更富有形象感,在表现场面的真切,人物行动的逼真,甚至对人物心理的探索、人物情绪的渲染,电影都有其独到之处。4在一个具体的情爱故事中,电影的讲述为了在一定的时间内(电影的时间限制比较大)将一个故事
12、讲完(也有不讲故事的,但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一个整体的“意义”),必然会对改编的小说作出较大的改动,除了这种形式上的要求和媒介的不同之外,大众的社会接受心理,改编者的文学观念和思维意识也会影响到叙事内容的变化。小说和影视的叙事语言是不同的,小说叙事使用的是文字语言。文字语言有着抽象性、间接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等等特点。而影视叙事则主要使用的声像语言,它是由画面、声响、符号等组成。画面是一种活动的图像,声音则包括话语、声响、音乐等三个方面。声像语言具有着直观性、具体性、可感性、确定性等特点。这样,小说叙事实际是一种文字线性的组构,而影视叙事则是通过画面运动和蒙太奇剪辑与声音符号连接来完成的。5
13、因此,将小说改编为影视剧,首先就需将文字语言转换为声像语言,使其可视、可听。小说红与黑将叙述与描写、动态与静态、书面语与口语,内在心理与外部行动等有机结合,特别是那些场景等的描写,都为电影的改编,提供了坚实的可能性。在电影红与黑改编的过程中,很显然,导演为了突出画面语言,强化具体形象的可视性,特别是色彩对人观赏的震憾力,就将主观感受式的语言变为客观叙述式的语言。电影虽然也用了画外音,去叙说内心独白,但更为重要的是,电影将那些动作,场面以及内心独白等语言,转化为动态的、具像化的、口语化的、叙述化的语言。通过画面色彩语言,将小说中那种主观情感性语言中所蕴含的强烈情感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二、小说与
14、影片的对比由名著改编的电影总是吃亏的,因为名著本身的深入人心,电影即使拍得再出彩也会归功于脚本的出色。而对于名著的情节压缩与艺术处理也会使忠实的读者感到失望,错觉电影的干瘪与草率。女人认为电影红与黑减少了于连与玛蒂尔德的爱情周旋,男人则认为电影过于着重于情感部分而忽略了红与黑是作为一部出色的“政治小说”而流传于世的。小说红与黑环境描写简洁有力,人物依次登场于连、市长德瑞那、哇列诺先生、瑞那夫人、玛蒂尔德等,且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都作了描写。人物关系介绍,事件起因、发展、结局都一一详细展现。因为关涉到心理世界,小说的视角也一再流动于人物之间。于连和瑞那夫人大段的心理独白,几乎成为整部小说的象征性语
15、言。回忆和内心独白占了很大的空间,但在主要情节上,则采取了很传统的单线型模式,小说自始至终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有头有尾的情节,使主题在完整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中表现出众。1954版影片红与黑全片长约180分钟,被分为上下集二集。电影中的表现有点流于俗套,基本上按照原著所描述展开情节,影片表现出的原著中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剧情高潮使本片依然能够打动观众。小说中最为出彩的应该是于连细腻而近乎冗长的内心活动,影片则是用旁白的形式表现内心独白。它最为直观而全面地展示了这个倒霉的野心家一切行为的动因,如果没有这些内心独白,也许于连会成为一个面目可憎的靠女人起家的形象。他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也有着比女人还甚的敏感,
16、他憎恶上流社会,鄙视那些虚伪的贵族,却又一心想要挤身上流社会。当他刚进市长家时,市长要他穿得庄重体面,拿给他一件很久没穿过的衣服。于连感到很懊恼,他独自一人在房中有一大段的内心独白,这一个情节在小说中是没有的。“要是我的母亲还在世,我就不只带两件衬衣来了,可是我现在什么也没有,没有母亲,没有衬衣。”而当他看着拿破仑的画像时,他表现得非常兴奋,“我只有这个,啊,多么伟大的人物,要是我生在你这个时代就不会给财主的孩子做家庭教师,你一定在战场上使我成为将军。”他苦心经营着名誉,不敢向任何人透露自己崇拜着拿破仑。他羡慕拿破仑通过自身的奋斗来取得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也想着“30岁之前我要当上将军”,可是当
17、时的社会又重新被贵族所垄断,除了当教士,没有第二条路可以晋升。他厌恶这样等级分明的社会,他自诩有足够的才华让贵族闻风丧胆,缺的只有地位。就是地位,他先后成功勾引了德?瑞纳夫人与公爵的女儿。影片中最大的主题还是情感,你可以在于连和德?瑞纳夫人的偷情中感到两颗心的碰撞,那并非只是一场肉体的欢愉;而与侯爵小姐的偷欢,那只是一场有目的的交易,最终于连向德?瑞纳夫人射杀的那一枪,其实是于连向社会阶层的报复性攻击,他的情感没有什么神圣,但也不那么卑鄙,一个想缔造神话的生命,用死亡对社会的现实发出了怒吼,他的死也随之升华。1997版电影红与黑开头淡化了小说中大段描写的时代背景(因为背景的介绍是用第三人称全知
18、叙述的,没有借任何人物之口,所以电影确实很难呈现),直接从木场开始,于连的两个哥哥与他厮打着,将他的书互相扔来扔去。于连穿着破旧的白衬衫和一条紧身黑色长裤,头发凌乱,有短短的胡碴,他的眼神深邃到甚至有些呆滞,这个出场应该是非常惊艳的。之后他去市长家,小说里的情节设置是于连在门外徘徊,德?瑞纳夫人为他开了门,并且当即对他英俊的外表有所倾心,而电影里则是他自己走进去,遇见了德?瑞纳夫人。之后的台词与小说里无多大差异,但总觉得电影里将德?瑞纳夫人处理得过于冷淡了些,而温情不足。读者似乎普遍认为于连真正爱的是德?瑞纳夫人,然而这段上流爱情的开始却纯粹是野心的驱使。于连命令自己必须在钟响之前握住德?瑞纳
19、夫人的手。在电影中他假装谈笑风声,内心却矛盾无比,最终他紧紧握住德?瑞纳夫人的手,德?瑞纳夫人惊恐地看向他,而他更加用力地握住。他应该认为“我赢了”。在他与德?瑞纳夫人偷情之后,他也说“我赢了”。他的第一次爱情就是为政治野心而来,甚至可以理解为“由性生爱”。在他走到德?瑞纳夫人的卧室里时,电影里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小说里是没有这样具体描写的),于连有些僵硬地走进去,而德?瑞纳夫人穿戴一新,试图庄重却又掩饰不住狂喜地问他“你有什么事吗?”于连似乎是下定决心一般扑到德?瑞纳夫人脚下说“我爱上了您!”此时于连的姿势是跪在德?瑞纳夫人脚下,头恰好碰到德?瑞纳夫人的小腹的位置,这似乎有些不雅,我以为如果设
20、计成他抱住德?瑞纳夫人的腰,头在德?瑞纳夫人的手下会更加好一些。不过无论如何我们可怜的于连是迈出了这一步了,无论爱还是不爱。在向德?瑞纳夫人开枪的场面也非常精彩。他一路奔驰,对于爱情的愤怒超越他的理智,也超越他一直苦心经营的名誉,他来到教堂,贵夫人的背影几乎一模一样,而他一下子辨认出了德?瑞纳夫人。他毫不迟疑地走过去,扣动扳指。在这里有一个细节,是小说里没有的当于连即将开枪的时候,德?瑞纳夫人身边的贵夫人好象都有感应似地齐齐回过头,而德?瑞纳夫人略有迟疑地、略慢一步地回过头来,还没有来得及与于连对视,就中了枪。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场景,似乎德?瑞纳夫人已经有了钝钝的预感,甚至她是心甘情愿地承受
21、的,所以才会缓慢而淡然的回头。也许是为了突出这一点,导演又加了一句她的台词,在她中弹之后她呢喃着说“不要伤害他”这就有些莫名其妙了。最后于连上断头台,他与德?瑞纳夫人吻别,之后镜头一路正面拍摄他行进的过程,全程都是正面的长镜头,没有转换镜头,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气氛。他穿着白色的囚服,没有领子,所以露出漂亮的锁骨。他面无表情地快步走着,背景音乐越来越响,压过情节的流动,覆盖住所有观众的思维,大家就默默地看着于连被斩首。他有生的希望,却选择死。他经营的一切都没有了,进入上流社会没有希望了,也不可能再和玛蒂尔德在一起了。努力那么久,白费那么多内心独白,原来都是徒劳。这就是一个不允许你上升的社会
22、。电影还是很完整地保留了原著中的重要情节与感情思想,主角的衣服和一些舞会场面也非常华贵。相比之下,由原著改编而来的电影红与黑中,虽然男主人于连可感可触的出现在我们面前,而且也被他那射出火一般的光辉的眼睛所触动,然而观毕却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究其因只为片中闪亮登场的于连,与你期待视野中的那个已或多或少有了差别。这正如鲁迅先生曾指出的那样:“我们看红楼梦,从文字上推见了林黛玉这一个人,但须排除了梅博士的黛玉葬花照相的先入之见,另外想一个,那么,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但试去和三四十年前出版的红楼梦图咏之类里面的画像比一比罢,一定是截然两样的,那上面所画的是那时的读者的心
23、目中的林黛玉。”6为何会出现如此情形?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指出,文学文本是一个不确定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所谓召唤结构,是指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者将其具体化的文学作品本身。无论作家的描写如何具体、丰富、细腻,与生活中的实际人物、事件相比它又总是不完整和留有许多空缺和空白的。正是这种空白让我们对作品中的人物情景感觉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让我们对整部作品充满想象与期待,让我们再三地咀嚼、回味。7但是荧幕上那些确定无疑的主人公,不仅破坏了读者心中的潜在形象,同时也剥夺了读者再创造的空间,在艺术上也留下了难以言传的缺憾。三、两部影片对小说的逐步改进红与黑
24、在电影史上有多个版本,1954年版和1997年版的这两部影片因所处的时代不同,各有各的特点和吸引观众的地方。新时期,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对电影的制作与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不但成为电影内容表现和形式的承载手段,同时,由于高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艺术情趣,因此,1997年版的片子更受现代人的喜爱。多数观众认为54版的片子有些做作,人物表现有些落于俗套。其实不然,54版的更多的忠实于原著,更多的用旁白的形式表现了于连的内心活动,从而凸显出于连的形象及性格。他的敏感、细腻和倔强,他的高傲、自尊和崇拜权势,他的想像中别人对他的轻蔑与尊重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贵族们对于连的
25、态度表现得非常直接。市长在安排于连住房时对于连说:“你看,我让你住在你主人住的这一层。”很直接地表现出对于连的蔑视,于连则告诉自己“这又是一个侮辱,不过我的心是清高的,他们的自大是侮辱不了它的。”而德?瑞纳夫人表现出非常热情,当神父介绍于连给她时,她的眼睛闪着亮光,交谈过后,她非常高兴地去叫两个孩子来认识于连。97版的影片省去了于连的内心活动,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来表现出他的性格特征。贵族们则显得更虚伪一些,对待于连比较客气,这更加突出了贵族们那丑恶的面孔。德?瑞纳夫人见到于连时显得非常平静,没有表现出被于连那俊朗的外表所打动的神情。于连第一次走进德?瑞纳夫人的房间这一情节在两部电影中是
26、完全不一样的。在1954版影片中,于连走进德?瑞纳夫人的房间时,德?瑞纳夫人正在睡觉,她被惊醒后赶快叫于连离开,然后跪在地上祈祷,此时的于连站在一旁望着他。旁白阐述了他的整个心里过程:“我可以发誓说她在祷告,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祷告。她在向上帝求救,因为向上帝求救是不用大声喊的,她不向丈夫求救,说明她在爱我,我真是让自己的勇气得到了证实。你瞧她现在多美啊,难道我还能说我不喜欢他是的,先生,这罪你是一定要犯的,这罪是犯得多美啊!”于连走过去抱住德?瑞纳夫人,她没有反抗,只是在说:“于连,你愿意和我一起祈祷不犯这个罪吗?”德?瑞纳夫人一边喊着让于连出去,一边却紧紧与他拥抱在一起。这里影片表现出了德?
27、瑞纳夫人矛盾的心理,自己喜欢于连,也做着违背道德的事情,也表现出她的矜持。而在1997年版的影片中德?瑞纳夫人则更开放一些,于连则带有一点羞涩。当于连走进房间,德?瑞纳夫人已经坐在那,似乎专门在等于连。他们对望了一小会儿,于连对她说出了我爱你,然后抱住她的腿,头靠在她的腰间。德?瑞纳夫人简单地推迟了一下便与于连吻了起来。在第二天早上醒来,于连望着德瑞那夫人说了一句“我终于赢了。”她迟疑了一下,用怀疑的眼神的眼神看着于连问他还爱不爱自己,于连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在向德?瑞纳夫人开枪的场面两部影片也呈现不同。在1954年的版本中,于连在收到匿名信后便悄悄来到教堂,在一个角落里,他望着德瑞那夫人良久,眼神里充满了哀怨,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当时于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锰基催化剂对等离子体活化水组分的调控研究
- 矿业权评估师职业资格考试矿业权评估实务与案例经典试题及答案
- ACC脱氨酶促生菌制备纳米硒混合菌剂对水稻生长的研究
- 2025年多层电容器用陶瓷介质粉料项目建议书
- 地理中考试卷及答案昆明
- 铅笔制造工安全防护评优考核试卷含答案
- 2025年美容、护肤、护发产品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客运计划员道德测试考核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法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中药材种植技术实操指导方案
- 2025年河南入团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北京)
- 中国移动长春市2025秋招笔试性格测评专练及答案
- 第一单元《精神信仰力量情感》《大路歌》教学设计湘艺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 动火作业现场安全防护设施布置与维护更新方案
- 2025年高考化学试卷(湖南卷)(解析卷)
- 河湖划界评审汇报
- 小学英语词汇语法知识点归纳总结
- 核心素养导向课堂教学反思
- 《机器学习》课件-第3章 监督学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