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伊河河道采砂规划(保存稿)_第1页
XX县伊河河道采砂规划(保存稿)_第2页
XX县伊河河道采砂规划(保存稿)_第3页
XX县伊河河道采砂规划(保存稿)_第4页
XX县伊河河道采砂规划(保存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1年xx县伊河采砂规划前 言xx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北依洛阳,东望中岳,南达襄宛,西通崤函,全县总面积1243km2,辖14个乡(镇)373个行政村,总人口74.5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2.1万人,全县农业人口比重较大,耕地面积82万亩,水浇地面积37.62万亩。xx县地处豫西山区,东临登封市,西和宜阳县相连,南靠汝阳县和嵩县,北与洛阳市及偃师市接壤,东南与汝州市毗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焦枝铁路贯穿全境,洛界、洛卢、郑卢三条省级干线公路和太澳高速、少洛高速、洛栾旅游通道及洛阳市西南环高速公路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xx县周围环山,伊河贯穿南北。境内地形起伏,沟壑密布,山、陵、川兼有。

2、有较大河流8条;长1000m、宽30m以上的沟354条;较大山峰8个,最高的万安山主峰海拔高程937.3m。全县地势东西高,中间低,成河道形,东西两陵逐渐向伊河倾斜,海拔高度在154.0937.3m之间,相对高度783.3m。海拔高500m以上的地区占总面积的68.7%,称为“一山、二川、七分陵”。近些年来,我县河道砂石资源随着城镇、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增加,河道采砂也日益俱增,为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河道砂石资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确保河道防洪安全,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河道采砂管理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2011年xx县伊河采砂规划1、概要1.1河道概况xx县地处豫西丘陵区,河流泉溪遍布全境

3、,伊河为伊川境内最大的河流,从伊川中部自南向北穿过,境内还有伊河较大支流14条,地表水较丰富。伊河发源于栾川县陶湾乡闷顿岭,先后流经栾川县、xx县、郊区到偃师杨村与洛河汇流后,流经巩义到神堤村注入黄河,河道全长268km,流域面积6120km2,多年平均径流10.55亿m3,河道平均干流比降1/3701/420,平均每公里落差5.8m,龙门口以上伊河属于山区河道,汛期洪水具有暴涨暴落特性,水流湍急,而枯水期水量较小。1.2河道采砂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1.2.1河道采砂状况1995年以前我县河道砂石资源较为丰富,城镇建设、交通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缓慢,建筑市场需求的砂石量较少,主要的城镇、

4、公路及农村房屋等建设所用砂石是伊河河道范围内,且砂石质量好,当时砂石开采方式,主要是以人力挖采为主,个体户拖拉机、马车零星、分散自采,供应市场。2000年以来随着工农业发展,砂石料供不应求,县水利部门作为河道管理的主管单位,依照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先批准了16条采砂船,分布在鸣皋桥上游段、鸣皋桥下游段至伊河桥上游段、伊河桥下游段等采砂段。由于魏梁大道修建和豫港大道扩宽等工程建设使伊河砂石料资源临近溃乏,目前办理采砂许可证的共有12个采砂厂,采砂许可规定了采砂许可证和有关要求。而对三五成群的个体村民及拖拉机零散采砂石的无法进行集中管理,还有少数人乘夜晚开着挖掘机、运输车擅自到河道内偷采砂

5、石行为。1.2.2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目前河道采砂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1)管理人员少, 乱采行为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和查处。水政执法工作人员少,而河道面广线长,管理任务重;(2)河道界线不清,争地纠纷时有发生。由于历史原因,河道定权化界时工作不到位,没有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办许采砂许可证划界时经常出现争河地现象,与河争地河现象时有发生。(3)一些干部群众水法规意识还比较淡薄。由于老观念,许多农户还认为,采砂是河里打来的,取砂还办什么证件,谁地边的砂子就是谁的。 还有个别乡村干部,对有关水法规认识不到位,河道管理权限不清,越权擅自批准下河采砂。河道采砂由于具有高额的经济效益驱动,投入少,产出多。据

6、调查了解,采砂者大都是当地农民,大都是当地有点势力的“能人”,法律意识淡薄,个人利益占主导思想,受暴利的驱动,是导致滥采乱挖的主要原因。加上采砂废弃料清理费用较高,实施统采成本较大,效益降低,这又是河道采砂废弃料堆积的较主要原因。 1.3河道采砂规划的原则与任务1.3.1河道采砂规划的原则根据我县的建筑市场的实际情况,坚持河道采砂与河道治理、河道防洪安全相结合;坚持河道采砂与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和土地治理规划相统一;坚持河道采砂与我县旅游开发相结合;坚持宏观控制与微观调节相结合,保障市场供需,合理开发和利用河道砂石资源相结合为原则。1.3.2河道采砂规划的任务1、按照河道砂石资源量,划定河道可采

7、区和禁采区,确定开采期禁采期。2、建立健全河道采砂许可制度。申请在河道采砂的单位或个人,必须向县水利部门提出申请,提供有关材料,按河道采砂管理有关规定进行审批。3、加强对河道采砂许可证的管理和检查验审。河道采砂单位和个人要按照审批和采砂许可证规定要求进行采砂作业。禁止无证采砂和违章作业。1.4河道采砂规划我县的河道砂石资源主要分布在鸣皋桥上游段、鸣皋桥下游段至伊河桥上游段、伊河桥下游段等河道段。根据各河道的砂石储存量及市场对砂石资源的需求,考虑到河道断面的宽窄及河道防洪安全,保护水环境及全县六条万亩灌区渠首取水需求划定河道可采区和禁采区。1.4.1可采区划定我县可采砂石的河道仅有伊河,鸣皋桥上

8、游段、鸣皋桥下游段至伊河桥上游段、伊河桥下游段至郭寨大桥。其它河道砂石资源量较少,加上河道断面较小且窄,不宜进行开采砂石。1.4.2禁采区划定河道内禁采区严禁一切经营性采砂活动。划定河道采砂禁采区范围为:六条万亩灌区渠首上下游100m以内、跨河桥上下游100m以内、伊滨橡胶坝上游1800m下游200m、在堤防内外各30m为禁采区。1.5河道采砂影响分析1.5.1水污染现状我县沿河两岸工业废水基本上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河道,生活污水、建筑施工用水及部份垃圾也排放、倒入河道,是河道主要水污染源。1.5.2采砂对水环境和水生态的影响按照批准许可的范围采砂,既可以扩大河道的排洪断面,加大河道

9、的行洪能力,有利于防洪安全,又有利于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因此,采砂对水环境和水生态的影响不大。特别是对我市旅游景区的沿线河道,要做好禁采期的安排,保证旅游高峰期河道是碧水蓝天。但是,对无证无序乱采滥采以及偷采河道砂石,残渣弃料随意堆放,就会防碍河道行洪,影响河堤或护岸安全,甚至损毁沿岸农田,破坏水工程及其他工程,对当地会造成经济损失,对水体也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1.6环境影响评价1.6.1河道采砂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我县由于河道防洪体系不完善,防洪标准低,洪涝灾害频繁。流域内的沿河城镇防洪标准多数只有3-5年一遇。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xx县中心城区河道防洪规划按50年一遇设防,增建

10、加高防洪护岸,清淤疏通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增强城区中心的防洪能力。部分主要河道及农田、村庄、公共设施和公路的重要河段、水利、公路部门都修建了防洪护岸。但大部分河道仍是原始河堤或护岸,甚至受历次洪水冲毁的护岸,至今仍未修复。防洪标准低,河床抬高,砂石淤积严重,影响行洪能力。因此,对大部分河床抬高,淤积严重的河道段规划合理采砂,疏通河道,加大河道断面,扩大行洪能力,是河道整治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可以改善水环境,保持青山绿水相衬映。1.6.2河道采砂是充分利用矿产资源举措河床抬高,淤积严重,对河道行洪是一大障碍,但这些砂石资源在河道里,不进行充分利用,其实就是废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市场对砂石材料

11、迫切需求,规划好河道采砂方案,充分变废为利,一方面使砂石资源得到利用,为社会服务,一方面又为国家创造财富。1.7结语与建议1.7.1结语我县是洪涝灾害较重的丘陵区,现状防洪治涝标准低,频繁发生的水患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威胁,此外,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目前,大部分主要河道的河堤、护岸没有得到整治和恢复、解决河道行洪能力,只有通过对河道的淤积河床进行治理。疏通河道与合理采砂相结合,编制河道采砂规划,分期实施,可以加大河道断面,扩大行洪能力,以达到河道防洪安全。1.7.2建议河道整治是一项涉及到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也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及社会稳

12、定的大事。河道整治要搞好规划方案,国家要加大对河道整治的投入,水利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河道采砂的管理力度,严格审批采砂许可,做到合理有序进行河道采砂,确保河道安全行洪,机关部门有关乡镇村要大力配合,共同做好河道整治。2、河道基本情况2.1河道概况2.1.1地理位置xx县地处豫西山区,东临登封市,西和宜阳县相连,南靠汝阳县和嵩县,北与洛阳市及偃师市接壤,东南与汝州市毗邻,位于东径1121211246,北纬34133433之间,东西长50.7km,南北宽34.5 km,是河南省西部县邑之一。2.1.2地形、地貌xx县周围环山,伊河贯穿南北。境内地形起伏,沟壑密布,山、陵、川兼有。有较大支流14条;长1

13、000m、宽30m以上的沟354条;较大山峰8个,最高的万安山主峰海拔高程937.3m。全县地势东西高,中间低,成河道形,东西两陵逐渐向伊河倾斜,海拔高度在154.0937.3m之间,相对高度783.3m。海拔高500m以上的地区占总面积的68.7%,称为“一山、二川、七分陵”。xx县土地总面积1234km2。其中浅山丘陵区面积829km2,耕地面积82万亩。这些丘陵地均以农业和林业生产为主。这些土地地势较为平坦,光照充足,水利化程度较高,是本地区粮食生产的主要产地。县城位于xx县中部,伊河自南向北穿越城区。城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2.1.3地质、土壤全县低山在xx县东部(嵩山南侧一部分)和南

14、部(伏牛山北伸余脉)的边缘地带。地势陡峭,海拔高在500m以上,一般坡度在20左右,最陡处可百叶窗70以上。基岩发育,植被甚少,水土流失严重,是xx县生产条件最差的地方。据土地资源概查及对123点的土壤取样速测情况来看,全县土壤分褐土和潮土两个土类,五个亚类(黄潮土、褐土、碳酸盐土、淋浴褐土、褐土性土),九个土属(沙土、两合土、白土、垆土、红土、红粘土、红黄土、褐土性土、褐土性黄土)。其分布情况是:伊河东部丘陵浅山区多为褐土性土、红土、红粘土,其丘间低地多为红黄土;岗丘地多为砂礓红黄土;伊河西部丘陵区多为红土和礓土;中部伊河川区为垆土、两合土、沙土、白面土,兼有黄垆土。xx县属温带落叶植被型。

15、全县宜林面积10.68万亩,占全面总面积的6.9%,已造林3.5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22%。伊河东部丘陵浅山区和伊河西部丘陵区,均以村旁、田间、路旁的桐、杨阔叶树为主,但数量甚微,两区的边缘地带则以刺槐,麻栎等阔叶林为主;林木覆盖率为:伊河东部丘陵浅山区4.08%,伊河西部丘陵区3.71%。粮食作物以小麦、谷子、红薯、烟叶等为主形成植被片。中部伊河川区的农田林网和四旁植被树较多,林木覆盖率为6.1%;粮食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形成植被片。2.1.4气象与水文xx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受地形和季风气候影响,加之人类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气温、降雨量则随地区和季节的变化而有较大差异。据伊川

16、气象站19572003年47年实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4.5,极端最高气温44.4,极端最低气温-21.2。东西两陵温度低于中部川区12,月平均气温以7月份最高为27.3,1月份最低为0.5,相差26.8。17月份气温为递增过程,7月至次年1月为递减过程。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12天,最长为267天,最短为185天,霜冻平均初日为11月3日,平均终日为4月4日,年日照时数为2311.7个小时,年平均日照率52%,58月份平均在200小时以上。据xx县境内8个雨量站47年降水资料分析,多年平均降雨量652.9mm,因受地形和小气候的影响,降雨则由南向北递减,由伊河川向东西两陵递减,如:南部的鸣皋

17、站679.7mm,北部的伊川站659.3mm,东陵的刘瑶站632.8mm,西陵的范店站629.1mm。年最大降雨量1186.5mm,最小降雨量346.6mm,季节降雨量以夏季最多,多年平均为296.3mm,占多年平均降雨量的46.9%,秋季166.6mm占多年平均降雨量的21.7%,冬季最少,多年平均32.1mm,占多年平均降雨量的5.1%。在月份变化上,7月份最多,多年平均139.2mm,12月份最少,多年平均8.2mm,由于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就形成了“春短干旱风日多,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晴和日照长,冬长寒冷雨雪少”的特点。2.1.5河流水系情况伊河发源于栾川县陶湾乡闷顿岭,到偃师县杨村

18、与洛河汇流,全长268km,流域面积6120km2,多年平均径流量11.9亿m3,1960年在伊河中游建成陆浑大型水库一座,总库容13亿m3,控制流域面积3740m3,占总流域面积的61.2%。伊川河段位于伊河中下游,伊川段干流全长41.3km,流域面积1131.1km2,河道平均干流比降1/370,沿岸汇入较大支流14条,其中右岸8大河,白降河、曲河、永定河等,左岸干河、顺阳河等6条。2.2水文、泥砂特性及床砂质2.2.1水文xx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受地形和季风气候影响, 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5, 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12天,多年平均降雨量652.9mm,冬季最少,多年平均32.

19、1mm,由于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降水量差异也很大,因而洪旱灾害较为频繁。2.2.2泥砂特性及床砂质伊川段地质属三迭纪后,受燕山运动影响发生整体抬升,形成的岩岐都遭受构造变动和块状断裂,断块之间的下陷地带是河谷发育的构造基础,并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断陷盆地,燕山运动之后地壳相对稳定,山间断陷盆地接受堆积和积水,第三纪的喜马拉雅运动,山间盆地被抬升的同时又受河流切割,湖盆干涸,盆地与河流相通,喜马拉雅运动以后,地壳又趋相对稳定,伊河穿过伊川盆地,经外力剥蚀堆积,形成伊河中下游类形平原的伊河区现状地形。伊河川区上层广泛发育着由残积、坡积、洪积、冲积等成因形成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下伏地层为晚第三系粘

20、土夹卵石组成,呈水平状分布,川区两岸丘陵地带的岩基零星出露。伊河伊川段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的砂卵石、泥砂卵石及砂壤土淤积层等组成,经地面勘探调查,砂卵石部分占总面积的23.5%,泥沙卵石部分占总面积的27%左右,砂壤土淤积部分占总面积的49.5%左右。砂卵石:青灰色,卵石由火成岩组成,粒径一般为2-10cm,个别大者达25-40cm,浑圆度较好,卵砾石含量占60-80%左右,其余主要被砾石、沙及极少量粘性土松散充填,主要分布在河床、低漫滩及高漫滩砂壤土层之下。砂壤土:黄褐色,层中含植物根系,局部层底夹有薄层粘性土层和中细砂层,层厚0.5-1m,主要分布在河床两岸高漫滩上部。伊河伊川段河槽

21、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砂卵石、泥沙卵石及砂壤土等组成,工程地质特性较好,具有较高的承载力,是良好的天然地基土,河床内有储量丰富的砂卵石。伊河泥沙含量较少,据龙门水文站实测资料分析,水蚀模数为64t/km2/年,多年平均输沙率108.10kg m2/s,多年平均含沙量2.60kg/ m3。由于陆浑水库调蓄泥沙沉降,伊川段含沙量公为1.92 kg/ m3。2.3地质概况该流域内分布的地层主要由太古界登封群何家沟组斜长角闪片麻混合岩、三叠系上统上油房庄组砂岩夹泥岩及第三系砂粘土岩。部分处被第四系松散地层覆盖,局部基岩出露。(1)流域北部地表岩性为太古界登封群何家沟组斜长角闪片麻混合岩,第三系砂粘土岩、红

22、色粘土岩及红褐色亚粘土,第四系上更新统、全新系统含砾低液限粘土,含少量钙质结核,局部夹卵砾石透镜体等。(2)中部出露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上统上油房庄组砂岩夹泥岩及第四第松散沉积物,上更新统考成绩低液限粘土,小孔隙较发育,质地不均匀,局部含钙质结核及小砾石,一般呈可塑硬塑状,全新统级配不良砾,卵石成分以石英砂岩、灰岩等沉积岩为主,呈松散稍密状,分布在沟骨段表层。(3)南部岩性为第三系泥灰岩及大营组基性火山岩夹火山碎屑岩,表层为第四系堆积物,主要为残坡积层和冲洪积层。 该流域沟壑纵横,冲沟发育,坡高壁陡,岩石受裂隙作用、土体受垂直节理的切割,在重力作用下,使沟底分布少量的崩塌体。局部沟谷段处分布有滑坡

23、体,因下部分布致密岩土,形成了隔水层,致使地下水富集,形成软弱带,外有陡岸坡形成的临空面,从而形成滑坡,一般属浅层牵引式滑坡,滑坡规模不大。2.4已建涉水工程与拟建涉水工程规划概况2.4.1已建涉水工程概况1、修复、新建防洪河堤、护岸工程概况自古以来,频繁的洪旱灾害给xx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人们与大自然的斗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昔日建成的河堤、护岸仍在继续使用,发挥应有的效益。解放初期至今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全县人民齐心合力修复和新建了河道的河堤总长62.69余公里,有效地保护沿河两岸的农田、村庄及公共设施,减轻了洪水灾害带来损失。特别是县城中心城区防洪护岸的加固加高,

24、大大减轻洪水灾害所带来的危害,起到抗灾减灾的效果。2、修建蓄水工程概况2005年4月至11月,在我县伊河县城段修建橡胶坝一处,设计标准为20年一遇,坝总长320m,分三跨组成最大坝高4.0m,拦水量120万m2,左岸设有控制室,左右岸设有管理房,总投资1360万元。橡胶坝工程对河道拦蓄洪水,调节洪峰起到了显著作用,为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及县城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2.4.2拟建涉水工程规划概况根据xx县新区规划,确定在伊河上新建伊河大桥2座,橡胶坝2座,分别是:伊河二桥在伊河大桥上游伊龙大道东至白元乡王庄村处;伊河三桥在伊河大桥下游城关镇罗村至水寨镇韦村处;在伊河大桥上游1000m

25、处、下游3000m处各建橡胶坝一处。2.5生态环境现状2.5.1依法审批河道采砂许可证我县河道原有砂石资源较为丰富。20年代以来,随着工农业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建设速度加快,公路及农村公路,房地产业开发建设等一大批基础设施紧锣密鼓动工建设,河道砂石资源也随着建筑市场需求而开采成风,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河道采砂户接连不断,县水利局依照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经现场勘测,当时审批了16个采砂点,主要分布在伊河河道的鸣皋桥上游段、鸣皋桥下游段至伊河桥上游段、伊河桥下游段等河道段。2.5.2依法采砂,保持河道生态环境当时审批的河道采砂点都在鸣皋桥上游段、鸣皋桥下游段至伊河桥上游段、伊河桥下游段等河道段

26、,为了伊河的安全运行,对这些采砂点县水利局及时采取以下措施:(1)对堆积在河道内的弃渣弃石,限期推平回填,确保河床平顺,行洪畅通。(2)规定每年旅游黄金周、重大旅游活动及重大会议期间,通知公路沿线的各采砂户停止采砂作业,保证河水清洁。(3)按期验审,按期缴纳规费,对审批开采范围到期户,不再审批。所以我县的河道采砂对生态环境没有大的影响。3、河道演变分析3.1历史河道演变伊河伊川段属山区向平原河道的过渡段,兼具山区型和平原型河道的特性。xx县段洪水兼有山区河道的凶猛性和平原河道的左右摆动性。群众讲“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实际是“一水一势”,河床变化频繁。1935年河床的平均宽度仅有800m,

27、1964年已达1500m。伊川段河道干流比降大(1/3701/420),洪水来势猛,流速急,涨落快,冲刷力强,洪峰流量随河道延伸而递增。据1982年8月洪水调查表明,伊川段洪水从入境到龙门口出境,洪峰流量增加三分之二,由1000 m3/s,达到5500 m3/s。据洪水后,对130多个石垛调查,冲刷深度3m左右。伊川段沿河汇入支流多,且流域面积大,造成洪水相互顶冲,加剧了河道的纵、横向冲刷。伊河河道由730m厚的砂卵石层组成,抗冲刷能力差,陆浑水库建成后,上游推移质被阻,伊川段河床逐年下降,滩地抬高。尤其是经过大规模河道治理,河槽缩窄,下切更为明显。据沿河6条万亩灌区渠首及伊河桥等多个固定点调

28、查,河槽20多年来,平均下降1m。由于上述特性,形成伊川段河道多,主河槽变动频繁的自然河势。19822006年间,不少河段主河槽变动6次,出现了9个险村,78个险工段。3.2近期河道演变及趋势伊河流域地处豫西黄土丘陵沟壑区,由于地形支离破碎和降雨时分布不均且暴雨强度大等特点,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塬面蚕食、土地退化、自然灾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暴雨的强烈溅击,植被低的坡面形成的径流,带走了大量的泥土进入河道,产生自然水蚀现象,属自然水土流失,对河流的危害影响不大。但人为因素加剧了水土的流失,其表现是:政策失误,大量森林遭到滥伐。1958年大炼钢铁时,伐木烧炭,农村办集体

29、食堂,村前屋后挡砂避风的防护林木及风景林大量被砍伐;“文革”运动中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山区也要搞“粮食自结”,我县在坡地上毁林开垦,种植粮食,林地一次再次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山区新公路的开辟,大量废弃土石毁坏了沿线植被,以至发生泥石流;人口的成倍增长,建房用材及生活燃料柴薪也大幅度增加,造成森林大量不合理的砍伐;林业生产上采用全垦造林和全垦抚育,加剧了山地的面蚀,破坏原有的植被,使土地裸露,失去了保护等等。数十年来,森林面积锐减,水土长期严重流失,加上山区历年暴雨和大暴雨连续不断,水土大量流失,造成了河道淤积,河床普遍抬高,再加上坡地水土大量流失,河道淤积却越来越严重,山洪暴发,河道受阻,水位上升

30、,过水断面窄,河道弯曲段河道的护岸被冲毁,农田冲毁受淹,有的河道段危及村庄安全。曾在1965年全县河流调查规划测量时,发现当时的河道与原有的河道,在断面上,弯曲段河道都大于原河道的尺寸。出现河道宽度,在变宽,变曲河道的凸、凹越变越大,凸侧为浅滩,凹侧为深潭。由于洪水毁坏的河道护岸线太长,修复跟不上毁坏速度,只能修复危及农田及村庄的和城镇的重点河道地段。所以洪水造成河道创伤至今仍未修复,到现在止,今天的河道状况与1965年河道状况相比,其过水段面及弯曲段断面可能尺寸又有增大。这说明河道没有进行综合治理,河道年年都在演变。演变的趋势,没有设防河道,靠近农田的,农田继续冲毁,靠近村庄危及村庄安全,河

31、道的演变也随着自然演变。如按规划实施,进行综合治理,河道的演变的可能性小,洪灾危害轻,损失小。3.3河道泥沙补给分析从目前的河道泥沙补给来源分析(1)河道上游及两岸的水土流失进入河道是泥沙补给的来源。(2)河道两岸河堤及农田冲毁后的泥土砂进入河道是泥沙的补给来源。(3)裸露的岩石风化剥落后进入河道运动后演变为泥沙也是补给来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县旅游事业不断升华,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生态环境。近些年来,国家重视生态示范区建设,大量推进退耕还林,项目建设、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各乡镇村都进行了封山育林,对荒山、荒坡进行了造林等。这些项目的实施,

32、效果显著,起到了保土保水功能,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但是对河道的泥沙补给也相对减少,从发展前景看,河道内的砂石是永远跟不上建筑市场的需求,今后一个时期的砂来源主要是靠人工砂供应建筑市场。4、规划的必要性4.1河道采砂基本情况1995年以前我县河道砂石主要是城乡基础设施及群众新建房屋所用的地方材料,均由个体、拖拉机、马车直到易取的河道地段自采,作为当地群众增加经济收入的一种来源,对河道的危害不大。随着招商引资项目在我县落户,城镇和公路建设日益增加,建筑市场对砂石资源的需求也随着增大,且城镇建设、公路建设、厂区建设等主要工程所用的砂石资源均依赖伊河地段储存的资源,河道砂石开采方式有:由采砂户供应建筑

33、市场,二是对公路建设采用的砂石天然料,根据县政府的意见采取选定的河道批准临时河道采砂许可证,批准期限为12个月,定时、定点开采。三是三五成群的马车及个体拖拉机各自另散在河道内采砂石。四是有的个别项目承包者,乘夜晚,纠集运输车,开着挖掘机擅自开往河道内偷采砂石等。上述的四种采砂石户中,前两种虽然已批准获采砂许可,后两种属非法采砂石行为,都是法律意识淡薄和受经济利益驱动,致使我县河道采砂存在滥采乱挖现象。4.2河道采砂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河道采砂,获取合法许可开采的采砂户与非法采砂户的法律意识淡薄和受经济利益驱动,滥采乱挖河道现象仍然存在,后者造成的危害更大。目前河道采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残渣

34、弃料随意堆放,严重危及河道行洪安全和河堤安全,造成毁田的严重后果,损害群众利益。(2)非法采砂引起的水事纠纷多,群众反映及举报事件相应也多,影响社会稳定。(3)监督管理难,执法难度大,受经济利益驱动,无证无序偷采乱采活动屡禁不止。(4)采砂点分散,战线长,监管人员少,工作开展深度不够。4.3制定规划的必要性河道砂石沙土是河道稳定、水砂平衡的物质基础,可供开采的河道砂石土是一种有限的难以再生的宝贵资源,有限度地开采,有助于疏通河道扩大行洪能力,但无限制地、掠夺式的开采,将会破坏河道的河势和河床的冲淤平衡。对河道采砂,必须对河道的储存量进行全面勘察测量计算,严格控制总量,控制过度开采。河道砂石是有

35、限的,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敏感性和突发性,实践告诉我们,对于河道采砂,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强化采砂管理,合理有序开采河道砂石资源,才能确保河势稳定,安全行洪,保持良好水生态环境。5、规划原则与规划任务5.1规划的原则(1)河道采砂是加强河道管理的重要内容,一定要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2)河道采砂必须服从河道整治规划,保持河势稳定,确保防洪安全为原则。(3)坚持河道采砂与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和土地治理规划相统一的原则。(4)坚持河道采砂与我县旅游开发相结合、宏观控制与微观调节相结为原则。(5)坚持砂石储存量及市场需

36、求,合理开发和利用河道砂石资源相结合为原则。(6)河道采砂必须按河道主管部门批准的开采范围、深度和作业方式进行,并在作业区边缘设立安全警示标志。5.2规划的任务(1)要按照河道管理权限,科学制定河道禁采区、保留区和可采区,确定开采期和禁开期。(2)要建立健全河道采砂许可制度。申请在河道采砂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按照河道管理权限分级审批。(3)要加强对河道采砂许可证的管理和检查验审。河道采砂业主必须严格按照审批和河道采砂许可证规定的要求进行采砂作业。禁止伪造、涂改或买卖、出租、转让河道采砂许可证,禁止无证采砂和违章作业。(4)要建立信息通报制度,水行

37、政主管部门应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向本县政府通报河道采砂管理工作情况,并向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6 、采砂规划河道采砂规划的控制条件:(1)凡是影响人民群众生活和对生产有不利行为的河段禁止开采。(2)影响河道行洪、危及河堤、护岸安全,有可能破坏农田、房屋的河段严禁开采。(3)对河道上的水工建筑物、铁路、公路、桥梁等建筑物有可能造成影响的河段严禁开采。(4)对主要旅游线路及旅游景区、景点地段河道禁止开采。2011年xx县河道采砂规划是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各河道的砂源和砂石储存量、河床地质构造、河道的防洪安全,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保护水环境和旅游线路及景区视线等情况划定禁采区、保留区、可控

38、区。6.1禁采区划定6.1.1禁采区划定原则以维护河道与河道治理,确保河道防洪安全与水生态环境,造成沿河损失及危害性为原则。6.1.2对采砂影响到河道、河堤、护岸、农田、水工程及其他重要设施安全的河段划为禁采区,禁采区内严禁任何开采活动。下列范围划定为河道采砂禁采区:(1)草店伊河大桥、郑少高速伊河大桥、县城伊河大桥、鸣皋伊河大桥、洛栾高速伊河大桥上下游100m范围为禁采区。(2)堤防河道内外侧30m为禁采区。(3)六条万亩灌区八个取水口上下游100m为禁采区。(4)伊滨橡胶坝上游1800m下游200m以内为禁采区6.2保留区划定6.2.1保留区划定原则保护河道生态平衡,确保河道原貌及河势稳定

39、。6.2.2保留区划定对开采条件较差,或因暂时无砂可采或因采砂对河势稳定、防洪安全以及水生态环境有潜在影响的河道划定为保留区,保留区一般不宜采砂。下列范围划为保留区:(1)酒后段油房至嵩县段划为保留区。(2)彭婆段至草店龙门段划为保留区。6.3可采区规划6.3.1可采区划定原则可采区要以服从河势稳定、防洪安全、水环境与水生态保护为原则,要保证沿河两岸工农业设施正常运用为原则,要考虑河道泥沙补给情况,避免掠夺性开采,做到河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原则。6.3.2可采区规划根据我县河道演变基本规律和河道近期冲淤变化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对可采区河道采砂要严格采砂审批许可,确定开采范围、深度,禁止

40、无证无序在河道采砂,确保河道采砂不给沿河两岸造成危害和损失,做到合理开采,文明开采,保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可采区的划定:鸣皋桥上游段、鸣皋桥下游段至伊河桥上游段、伊河桥下游段等河道段。详见附表1。6.3.3年度控制开采量确定按照可采区的河道现有河砂的储存量及河段的分布情况,合理规划好年度控制开采量,制定年度河道采砂实施方案,使河道采砂正常有序的开采。6.3.4堆砂场、弃料的堆放处理采砂堆场要一律设在河岸上,开采弃料要随时清理上岸,按水利部门要求堆放,采掘坑要随时回填,不得乱挖乱堆,影响河道行洪及工程安全。6.3.5禁采期每年的主汛期(6月1日9月30日)、“十一”旅游黄金周以及重大活动和重大接

41、待日,为“禁采期(日)”。“禁采期”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采砂,洗砂及取料活动。主汛期采砂作业机械撤离河道,严禁人员留宿,并设警示标志。6.3.6采砂机具型式和数量及采砂作业方式河道采用机械船和挖掘机、铲车采砂作业,在采用挖掘机、铲车采砂时做到大小石子一起上岸,用履带式破碎机进行破碎石子碾碎成砂,河道的废石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也提高经济价值。7、规划方案采砂影响分析7.1对河势稳定和防洪安全的影响分析河道内的砂、石、土料等是河床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保持河势稳定和水流动力平衡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本次规划方案对河道采砂进行总量控制,按计划进行开采。并对河道分段审批开采,对采砂活动统一、有效的管理,

42、按照批准的作业的范围,深度,作业方式合理、有序的开采,结合采砂与疏浚河道相结合,减少河床淤积,理顺河势,控导主流的作用,使合理采砂对河势稳定,水生态环境和防洪安全得到保护,避免产生不利影响。7.2对通航安全的影响分析鉴于本县河道没有通航要求,所以河道采砂按照规划方案实施只对河道的河势稳定、行洪安全,水生态环境进行影响分析,对通航安全则不必进行影响分析。7.3对涉水工程正常运用的影响分析河道采砂是对河道淤积地段进行合理开采,同时也是对疏后河道,加大河道断面,扩大行洪能力的有效措施,对于上、下游左、右岸的涉水工程(桥梁、护岸等工程)设施必须限制具体的开采距离及深度,确保水工程的正常运行安全,避免因

43、河道采砂对现有的涉水工程造成损坏,影响河道安全行洪。8、环境影响评价8.1规划采砂区采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次规划的河道采砂区的采砂机械均以采砂机开采作业为主,原有的采砂船已封禁停采。采砂机作业采砂是从河道内将砂石直接拉到岸上周边,所冲洗的浑浊污水经过岸上设立的过滤池沉淀过滤后,再将经过滤后的清水排入河道,改变了以往在河内直接拉砂直接冲洗将浑浊污水直接排河道的做法,这样保持河水清洁流畅,对河道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大。由于采砂作业方式的改变,按照规划的实施方案进行合理、有序的开采,不仅有利于河道的河势稳定,防洪安全,还对生态环境无障碍作用。8.2环境影响评价结语本河道规划实施后,将明显提高我县河道的

44、防洪和排涝能力,避免洪涝灾害对沿河两岸和城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对沿河两岸的工农业生产及农田、村庄的安全起到保护作用,加上对河道采砂的统一管理,结合采砂与疏浚河道相结合,仅拓宽河道断面,扩大泄洪能力,对河势稳定,防洪安全都起到有利作用。另外对于河道上游采取相应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工程发挥治理成果效益及保护环境措施后,河道的环境问题可以得到进一步改善,可见河道采砂规划方案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较小,也不存在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等因素,因此,从环境角度出发,河道采砂规划方案是可行的。9、采砂管理9.1体制和主管部的职责河道砂石既是道路交通建设,城镇建设和农村房屋等多项建设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也是涵养

45、水源,维护河势稳定、保护河岸堤防安全,固定河床的重要组成部份,开采与保护存在矛盾对立因素。因此,依法加强河道砂石的管理,维护河道行洪安全,势在必行。县水利局作为法律、法规、规章赋予本行政区域内河道采砂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的河道主管机关,应履行职责、依法加强对河道砂石的有序开采和管理,制定河道采砂规划与实施方案,使我县河道采砂步入良性循环。县水利局作为本行政区域内河道采砂管理和监督检查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1)积极主动与县公安、交通运输、国土资源、旅游等行政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本区域内河道采砂的监督检查,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做好河道采砂管理工作,依法查处违法采砂活动。(2)编制河道采砂规划与年度实施方案,实行对河道采砂的统一管理,确保河道采砂不影响河道防洪安全、涉水工程正常运行和河势稳定的要求。(3)编制的本县河道采砂规划,必须经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经批准后的本县河道采砂规划,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9.2管理机构与管理设施9.2.1管理机构xx县水利局河道管理为xx县水利局二级机构,所成立于1990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