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纪导学案(学生版)_第1页
高祖本纪导学案(学生版)_第2页
高祖本纪导学案(学生版)_第3页
高祖本纪导学案(学生版)_第4页
高祖本纪导学案(学生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祖本纪导学案【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词语,巩固文言语法知识,加强文言语感,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 了解与高祖刘邦相关的史实,认识高祖刘邦的性格为人,理解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3. 了解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写史风格。【重点难点】1. 根据选修课的特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2. 全面认识评价高祖刘邦。【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导学知识卡片 1.“本纪”是史记中给帝王作传,共有12篇“本纪”。高祖本纪中是司马迁给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写的传记,不仅收录刘邦起事以来的所有征战、封赏、诏诰等朝政大事,而且把刘邦的生活琐事,起沛以来的谈论、谋略等

2、细节叙写出来令人如观一幅丹青长卷,在这篇洋洋万余字的鸿篇巨制中,形象地记录秦汉之际的战争风云,生动再现我国古代富有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刘邦的真实形象,深刻揭示了刘邦灭楚兴汉的成功奥秘。2.伯、仲、季:古代兄弟按照长幼序列的排序。3. 汉族之名:源于刘邦的汉朝。在刘邦创立汉朝之前,没有“汉人”、“汉族”之说。而在汉朝创立之后,西方、北方等汉边界之外的民族,便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至于“汉族”一名起于何时,有些争论。现代历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史中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另一个同时代的历史学家吕振羽在中国民族简史中说:“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之后,便开

3、始叫汉族。”他说的华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以上两说虽有些时间差异,但他们都是说,汉族之名,源于刘邦创立的汉朝。语言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媪( ) 陂( ) 贳酒( ) 酤酒( ) 酒雠( ) 繇( ) 单父( )( ) 绐( ) 相人( ) 郦食其( )( ) 玺符节( ) 轵道( ) 属吏( ) 跂( ) 东乡( ) 阳夏( ) 垓下( ) 氾水( ) 给馈饷( )2.解释1-4节重点字词陂( ) 隆准而龙颜( ) 大度( ) 家人生产作业( ) 狎侮( ) 贳酒( ) 酒雠数倍( ) 岁竟( ) 折券弃责( )繇( ) 素易诸吏( ) 乃绐为谒( ) 无所诎( ) 酒阑( ) 后(

4、 ) 臣有息女( ) 公始常欲奇此女( ) 卒与刘季( )3、翻译下列句子: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2、高祖常繇咸阳,纵观。 3、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公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刘季? 诵读感知1-4节写了刘邦的那些事情? 悟读质疑 你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 二、课堂导学自主学习1、明代董份说:“意豁如也四字,最善状高祖。”你如何理解? 2、观看秦始皇时情不自禁地发出“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慨叹,体现了高祖怎样的内心世界? 合作探究1、根据前四节,试分析探究高祖的性格特点。你如何评价史家“不虚美,不隐恶”的传统? 2、问题释疑 读写结合写作素材1、刘邦的:“嗟呼,大

5、丈夫当如此也!”角度:人要有锐气、豪气和自信;人要有远大的志向。2、吕父将女儿吕雉嫁给刘邦。角度:眼光的敏锐和独到来自对世界的准确的认知与把握。第二课时一、课前导学语言积累1.解释5-14节重点字词乃求见说沛公( ) 摄衣谢之( )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啖以利( )掠卤( ) 秦军解( ) 系颈以组( ) 属吏( ) 止宫休舍( ) 诽谤者族( ) 偶语者弃市( ) 案堵如故( ) 定约束( ) 今则来( ) 内( ) 距之( ) 然其计( ) 欲以求封( ) 旦日合战( ) 因以文谕项羽( ) 见谢项羽( ) 得解归( ) 非有功伐( ) 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 实不用其命( ) 兵罢戏下

6、( )诸侯各就国( ) 东乡( ) 期会( ) 复入壁( ) 堑( ) 自当之( ) 淮阴候先合( ) 纵( ) 复乘之( )2、翻译下列句子(1)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2)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3)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 (4)项羽王诸侯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诵读感知第5-14节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悟读质疑 你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 二、课堂导学自主学习1、这一部分从哪些方面对比刘邦和项羽? 2、刘邦为什么在鸿门宴中能够逃脱? 合作探究1、试探究刘邦节节胜利的原因。 2、问题释疑 读写结合“或说沛公距项

7、羽。”角度:善纳人言。解析:刘邦的众多关键性决策均来自小人物的建言,如陈恢提出的招降纳叛建议以及帮刘邦“千金买骨”,招降宛城秦军的做法,使刘邦抢先入关,实力增长为群雄第二位。又如刘邦率先挑起内战,进攻项羽时,董公提出:“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明其为贼,敌乃可服”促使刘邦为义帝发丧,反而占据了道义上的制高点,使项羽落入了孤家寡人的地步。纳言是一种机制,通过人人都明白,人人都遵守的规则,激励人人开动脑筋想点子,促进人人畅所欲言,以成千上万个“臭皮匠”取代纳才体制中的“诸葛亮”。第三课时一、课前导学语言积累 1.解释15-20节重点字词。空言虚语,非所守也 ( )臣等以死守之( ) 诸君必以为便,

8、便国家( ) 有功者害之( ) 给馈饷( ) 无赖( ) 复其民( ) 世世无有所与( ) 道旧故( ) 比沛( )大王起微细( ) 2、翻译下列句子。 (1)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2)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3)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4)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诵读感知第15-20节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悟读质疑 你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 二、课堂导学自主学习1、刘邦的经验之谈说明了什么? 2、如何理解大风歌? 合作探究1、结合全文分析刘邦是如何统一天下? 2、问题释疑 读写结合历史上的楚汉争霸,实力弱小的刘邦却最终战胜了实力强大的项羽。由此,刘邦总结出了智慧的重要作用,说:张良、萧何、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擒也。”角度:人才的重要性。三、课后导学知识链接互见法:靳德俊先生总结为:“一事所系数人,一人有关数事,若为详载,则繁复不堪,详此略彼,详彼略此,则互文相足尚焉。”(史记释例)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来说,互见法其实起到了典型化的作用。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大可先生认为,互见法“最基本的形式是本传着意刻画人物形象,集中描写和叙述矛盾最尖锐、斗争最激烈的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