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慢”的回归_第1页
教育需要“慢”的回归_第2页
教育需要“慢”的回归_第3页
教育需要“慢”的回归_第4页
教育需要“慢”的回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需要“慢”的回归 在知识井喷、 信息爆炸的今天, 我们的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 速度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教育也无例外地被裹挟在速度与效 率的激流之中驶进了“快车道”。 可是,教育偏偏又不是一个能 快得起来的过程。“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 空间和时间,需要舒缓的节奏。” 1 一、“慢”是教育的理性回归 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有一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 思是说踮着脚跟、伸长脖子,翘首以盼,是难站稳的,大劈叉或 跨大步是难以走得动、走得快和走得远的。用今天的话讲,就是 欲速则不达。唐朝诗人卢延让在诗苦吟中的一句“吟安一个 字,捻断数茎须”着实让人敬佩。 宁愿“捻断数茎须”也要把一

2、 个字吟得自然,吟得妥当,吟得心安理得。这是一种态度、一种 精神,是诗人严谨治学的崇高境界。 老子和卢延让似乎都在警示 后人,教育来不得半点浮躁,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教育不 可能急功近利, 教育需要俯下身躯, 需要坚持不懈的劳作和耕耘, 需要耐心的等待。 如今的教育稀缺的正是这种等待, 我们要重拾 古人的精神与品质, 重塑教育形象, 我们的教育真的需要“慢” 下来,回归教育的本源。 二、“慢”是教育的本真追求 教育的本真就是教育要回归本源, 皈依教育的本质, 释放人 的智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的生命权利。回归本源就必 须遵奉客观实际, 依循科学法则, 引导学生探求真理、 遵奉真理、

3、捍卫真理。 1. “慢”是对人性发展的成全。 管子 ?权修中的“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 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道出了树人的艰难。人才培养 是一个长久之计,急不得也快不得,教育就是培养人才的工程。 但今天教育的功利化践踏了教育的本意与初衷, 致使出现了“教 育已死”等过激的言论。 2009 年 2 月南方周末曾经刊登过 安徽一名高三学子的文章我被中国教育逼疯了。文章发人深 省,大凡有点良知的人都能体会到学子的呐喊, 这是对教育现状 的鞭挞。 这难道是教育的应有之意吗?非也! 教育之本意是教化 培育,是强健体魄,获得知识,训练思维,完美人格。教育的本 真是一种对人的尊重、生命的关

4、怀,是一种人性发展的成全。叶 澜教授曾经说过:“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 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作为学科教师把对人 的生命关注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是对教育的最好诠释, 要把对人性 的关怀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 教学中要留出时间与空闲, 让学生 去思考、去消化、去感悟;给学生一些闲暇,让学生自由地探索 与享受, 在这“逗留”与“闲适”中充盈学生的智慧, 丰富生命 的意义。 2. “慢”是对科学法则的尊重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自身规律和基本法则,学习科学亦如 是。认识论认为,学习是从感性到理性,并经过多次反复循环才 能使知识得以升华、 活化和内隐, 并最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

5、践 和接受实践的检验。 认识论告诉我们,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 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学是一个缓慢的浸润过程, 在这一 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到理性, 从具体到抽象, 从简单到复 杂的思维转变。 现代学习理论则认为, 好的学习不是来自教师找 到了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而是来自给学习者更好的机会去建构。 2 这种“机会”就是教师把学习者带入到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学 习任务中去,以已有知识和经验及科学观念作为新的教学起点, 并给学生留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 去探索, 给学生多预留些机会 去学习和建构。 三、“慢”植根于教学之中 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科教学, 不同学科都有其自身知识 架构和特点,都

6、承载着育人功能。 学科教学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要慢而有序,慢在高效,慢在情理之中。 1. “慢”在“起、承、转、合”处。 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 ?文概中写道:“起、承、转、 合”“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 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刘熙载讲的是写文章的谋 篇布局,课堂教学亦如此,“起、承、转、合”是课堂教学的关 键节点。“起”是起始、启动和驱动,是启发、诱导和引导,是 教学的逻辑起点,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打开思维天窗的 “导火索”;“承”是传承、衔接,是唤醒学生对原有知识经验 的认识,是对先前知识引申和拓展,领悟生成新的知识;“转” 是转向、拐弯,是学习

7、内容或学习任务的转换与转化,“转”是 承上启下,是一种思维对另一种思维的激活;“合”是小结、概 括,是对一节课或一个段落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和提炼, 使所学知 识系统化,以利于学习者内化和吸收。 3 在教学的“起、承、 转、合”等关键处放慢脚步,“喘口气”,停一停,等一等,对 促进学生全面和深度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大有裨益。 苏教版化学 1专题一“原子结构模型的认识”的教学中, 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原子结构演变的过程, 没有“慢”下来帮助和 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 更没有进行深度的挖掘, 使得很多潜 在的知识流失,失去了育人的良机。笔者认为,在学习本节内容 之后,可将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按时

8、间轴线做如下梳理归 纳。 学生自然会从此路线图中获得很多启发。女口:对科学和真 理探索要有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 在攀登科学的征程上没 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到处都是荆棘丛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 科学的探寻既需要有积累和传承, 也要有批判和创新; 未知世 界的探秘需要技术的支持。2. “慢”在方法指导中。 化学教学中有很多定律、 规律性的知识, 这些内容的学习是 一种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自主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将结果或结 论强塞或“恩赐”给学生。 只有经过师生共同细析慢推, 才能最 终为学生所拥有。如在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的学习 中,三大守恒(电荷守恒、质子守恒、物料守恒)式的建立是教 学

9、无法回避的要点。 实际教学中, 一些教师没有和学生共同分析 和推导,只是给出结论。以电荷守恒为例: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 等于阴离子所带电荷总数。如,H3PO4容液中电荷守恒式为: c( H+)=c( H2P O4-)+2c( H P O42)- +3c(PO43-) 在教师看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无须多费口舌,但在 学生眼里它却不那么简单。在学生看来,H3PO况一个中强酸, 是分步电离的且每一步电离程度也不知晓, 现在讨论的是离子浓 度关系,理应从离子浓度的角度思考。 教师如能揣摩学生的心思, 利用具身模拟的方法分析, 则容易被学生所接纳和理解。 针对学 生的困惑,将H3PO4勺电离隔离为3

10、个部分,且每部分都是完全 电离的(综合起来仍是分步电离),浓度关系为: H3PO4=H+H2PO4-(cH+)=c(H2PO4-) H3PO4=2H+HPO42-(cH+)=2c(HPO42-) H3PO4=3H+PO43- (c H+)=3c(PO43-) 显然,溶液中H+总浓度为三者总和,故有: c( H+)=c( H2P O4-)+2c( H P O42)- +3c(PO43-)。 经过上述分析推理(隔离法),磷酸溶液中离子浓度等量关 系是水落石出,对电荷守恒式的理解也是顺理成章的。 3. “慢”在解决问题时。 无论在习题教学还是新授课中师生都会遇到各种问题, 在问 题解决过程中不要急于

11、求成, 不要抢时间赶进度, 而要引导学生 仔细推敲,深入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讨论 氯气与水反应产物的过程中,通过 pH 试纸测定溶液呈酸性,与 硝酸银溶液反应有白色沉淀, 得出溶液中有氢离子和氯离子, 可 以证明氯气与水反应有盐酸产生,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浅尝辄止, 对次氯酸的生成不做更多的探究。其实,在该反应中最有价值、 最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正是次氯酸的生成, 故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直至问题真正解决。 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使有色物质褪色 的物质是盐酸; 使有色物质褪色的物质是氯气; 使有色物质 褪色的其他物质。 然后针对各种假设提出实验方案: 将有色物质 放在稀盐酸中; 将有

12、色物质放在干燥的氯气中; 将有色物质湿润 后放在氯气中。 可观察到现象是: 只有湿润的有色物质在氯气中 褪色。得出使有色物质褪色的不是盐酸,也不是氯气,结合元素 化合价升降,说明能使有色物质褪色的是次氯酸。 4. “慢”在活动探究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规律的揭示、 知识的建构 都是以事实为依据。当下,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教学的常态,然而 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 当教师提出一个探究性问题, 学 生还没有弄明白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达到什么要求、 采用什么方 案,就匆忙上阵,教师还不停地要学生加快速度。教学中还有教 师为了节省时间,将学生分组实验改成演示实验,更有甚者,就 连不多的

13、演示实验也省略了, 改成了动画模拟或PPT展示。众所 周知,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都要在实验过程中 得到锻炼和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 “有经验的教师只 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往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 ”课堂上应该 给学生打开一扇扇窗子, 这个窗子就是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自 由,让学生去动手操作、去思考和交流。 5. “慢”在知识生成处。 课堂不是由一堵围墙、 一圈篱笆围成的自留地, 教师也并不 只是它的看守,学生也不会按预先确定的轨道按部就班地发展 4 ,课堂教学总会出现无法预设的生成。例如,曾经在“乙烯 性质”教学过程中, 做乙烯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的演示实 验,实验

14、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反应容器中溶液的颜色怎么会发黄 甚至变黑”的问题。 针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不是回避, 而是引 导学生思考。 根据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硫酸和乙醇的组成元素分 析,得出黑色物质是被浓硫酸氧化生成的碳, 那么硫酸的还原产 物又是什么?其产物对乙烯的性质实验有无干扰?可对实验作 怎样的改进?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和研讨, 不仅完成了本节课的 学习任务, 还使学生体验到有机化学反应的复杂性, 培养了学生 的质疑能力及批判精神。 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要细心甄别判断, 对于能促进知 识生成、拓展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要舍得投入,不 惜花费时间引导和研讨, 充分利用这种资源; 对于一

15、些无法当堂 解决的问题可先缓一缓、放一放,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给 予学生一定的时空去自我完善; 对于一些价值不大或是无趣甚至 是无理的问题要巧妙地规避, 不要以“没时间”“无意义”“以 后再说”等简单粗暴的办法处置。 6. “慢”在知识重难点。 在化学核心知识的重点和学生学习困难的难点处, 要舍得下 功夫、花大气力, 要放慢脚步, 要给学生留足时间去分析和思考, 并给以科学的指导,以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比如,盐类水解的 概念是化学学习的核心概念, 也是教学的难点。 盐类水解的教学 中涉及水解的实质、 水解产物确定、 水解后溶液的酸碱性规律等。 教学中不要急于直奔主题, 可从“水的电离”出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