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_第1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_第2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_第3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_第4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学习要点】1、了解古代诗歌的一般艺术特点;2、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和重要术语;3、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第一课时一、真题引路: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里万里江山。(1) 这首词上片的第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答案】拟人手法;破碎的窗纸,随着斜风急雨飒飒作响,好像自言自语。“自语”二字,将风吹纸响拟人化了。(2) 古人评词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说。你认为这首词的景与情的感情基调致吗? 请依据词意鉴赏。

2、【答案】不一致。面对如此破败凄凉的景象,词人并不因此伤感消沉,而是由此回忆起自己一生走遍南北、奔走国事、晚年罢官归隐、壮志未酬的经历,激发“眼里成里江山”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词人虽然英雄失意,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伟大抱负。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语“眼里万里江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反衬作用,结语突兀的转笔突出了词人宽阔博大的胸襟。【解析】本题考查了对宋词的鉴赏能力,考查点落在分析表达技巧方面。二、考点诠释: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因诗歌表达的意境和形象,大都与其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有关。三、知识充电:(一)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

3、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等。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

4、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二)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三) 表现手法: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

5、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附:鉴赏诗词表达技巧的术语及运用第二课时一、真题引路:1、(06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 凤城:京城。(1)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解析】 严诗所写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

6、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诗的前两句是写送行。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来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写望中所见。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地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

7、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这首小诗可谓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把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都渗透在了景物的描写中。 诗的一、二句中的“古今情”逗出了三、四句的抒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行人”指面前送别的远行之人。“宫前水”即浐水。诗人就是选取了“宫前水”这个意象抒发了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 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解析】 此题应在原诗语

8、句理解的基础上作答。“绿暗红稀出凤城”。序值春杪,已是叶茂枝繁,故说“绿暗”;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凤城”指京城。友人辞“凤城”而去,作者依依惜别,心情很不平静。“暮云楼阁古今情”。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衔山之际,引领遥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也将慨然勾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总之,作者此时脑际翻腾着的种种激情都由“古今情”三字含蕴了。并且作者排除

9、了歧路沾巾的常态,把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巧妙地借“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飒形象掬出,组成了一幅感伤画面,形成了融情于景的特色。二、考点诠释:本题考查了对唐诗的鉴赏能力,考查点落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抒情方式上。解题规范:情景鉴赏题:记住下列公式即可关系+景+情。 关系术语: 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前景后情触景生情 前情后景以景衬情三、典题练习:2、(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画堂春 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 捻(nin):持取

10、,捻弄。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解析】要抓住上阙的落红、小雨、杏园、杜鹃等意象,分析它与残春之景,惜春、伤春之情的关系。落红即落花,飘零凋落的花瓣已铺满了小路,时令已到残春。晴朗的天空,突然下起小雨,霏霏小雨好像在逗弄晴天;杏园早已失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动人景色,像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颜憔悴而没有光泽,再听枝头杜鹃鸟泣血啼叫,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意象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句句景语皆情语,字里行间表达的是一种“无奈”之情。情景分析题,答题关键在把握景物

11、的特点(哀伤、欢乐),再分析感情的内涵。答题分三步:第一步指出景物特点,第二步指出情与景的关系,第三步揭示情感的内涵。如此题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第一步)以哀景写哀情,(第二步)表现作者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第三步) “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答案】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解析】此

12、题将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结合起来考查,属综合程度较高的题目。有关“表现手法”的判定,先要推测圈定。关于表现手法,我们明确为三块: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运用排除法,就圈定到了描写手法中的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回答“怎样的感情变化”,要抓住融入景中的情感、动作中体现的情感、直抒胸臆表达出的情感,理出变化过程,答案自然就出来了。组织答案可分三步,即手法+分析+作用。所不同的是手法较灵活,不固定,关键看考生能否自圆其说,当然,要在合理分析的情况下圆,而不是牵强附会。如此题答案:这两句词主要用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的表现手法。(第一步)作者用“捻花”表达对春天的喜爱,用“放花”表达对春去的无奈。(第

13、二步)这两个细节(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第三步)【赏析】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这首词就是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应是一首伤春之作。词的上片写春归景物。先写飘零凋落的花瓣已经铺满了园间小路,池水上涨已与岸齐平了,时间分明已进入残节令了,天气乍晴乍雨,晴郎的天空,突然会下起小雨,说晴不晴,说阴不阴,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样。观看杏园已失去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动人景色,它像一个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颜显得憔悴而没有光泽了。再听枝头杜鹃鸟儿,传来声声“不如归去”,泣血啼唤,多么令人伤感。杜牧诗有:“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

14、插花人”,这句可能化用小杜诗意。片末,总括一句“无奈春归”,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词的下片,侧重写人。写她独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树枝头的画楼,斜倚栏杆,手捻花枝。这句似由冯延巳:“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词意化来。她信手捻着花枝儿,一会儿又放下花枝,默默无语上视天空,弄晴的小雨也不下了,只见远处一道残阳从云缝露出来,把霞辉洒在她满是愁容的脸上。她心中的“恨”有谁能理解呢?诚然,词人没有写她“恨”什么。但从词人给我们描绘的这幅春归图里,分明看见她面对春归景色,正在慨叹春光速人易老,感伤人生离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全词蕴藉含蓄,寄情悠远。真是义蕴言中,韵流弦外,具有言尽而意无

15、穷的余味。3、(08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答案】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解析】 做此类题目要注意对诗歌表现手法相关的概念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16、);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的主要方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另外,诗歌创作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这样才能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定向分析。分析时分三步:第一步部叙定向的角度,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围绕定向角度具体展开,第三步小结这种手法的好处。如此题答案:此诗用虚实结合手法进行写景,(第一步)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国家不统一,人民不能自由往来的残酷现实。(第二步)作者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形

17、象地表达了渴望国家统一,人民能过上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第三步)【赏析】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之界。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波痕交涉”之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含思婉转,颇具匠心。诗人采取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弛、波痕相接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愿望。4、(08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卜算子送鲍浩然之

18、浙东 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 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风格特色。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

19、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答题模式: 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第三、四课时一、真题引路:1、(0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吕本中 范成大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 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这两首诗都

20、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答案】 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赏析】 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广大人世、爱国志士的象征了。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 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已无言,用宋高宗和秦桧以及对女真贵族俯首贴耳、没有骨气和勇气的主和派,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慨。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极为深刻。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

21、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二、考点诠释:诗歌的表达技巧一直是诗歌鉴赏的重点,答题格式一般为:第一步指出表达技巧;第二步在诗歌中找到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再说表达技巧的效果。要注意的是手法分析要全面。修辞鉴赏题:对于考生而言这种题型是最好把握的,只要我们对修辞辞格比较熟悉,且能准确判断,回答这样的题目相对比较容易。三、典题练习:2、(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22、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注】 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答案】 (3分) 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比拟,如说新月“学”扇。(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答案】 (5分)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

23、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 这首元散曲写浔阳的景色。浔阳,即今九江市。长江流经此地这一段又名浔阳江。在一个新月初生的秋夜,作者江干极目,饱览了逍酣的秋色,不禁逸兴遄飞,发出了深情的咏赞。一上来就连用四个属对工整的排句,铺叙江天的景色,有如贴锦、刺绣一样,使江山秀色更加集中、更加动人。万里长江止息了它卷的惊涛,静静地向东流去。在月光的映照下,反向

24、出银色的光泽,宛如平铺着一条白色的绸带。远处的青山肃穆地矗立在江边,苍茫的夜色把它映衬得更加翠绿。如果说一、二句描绘山水是从大处落墨,取神于静穆的话,那么三、四句则着眼于刻画具体景物的动态美,使之大小相形,动静相映,增加其层次和变化的美感。几片征帆东去如箭,一泓山泉直泻如电,这是多么健捷的景观啊。置身其间,能不令人神观飞越吗?“晚云”两句也是排偶句法,转写天际的秋色,同样充满了诗情画意。晚霞收尽,天气变凉,水气凝成了白色的露珠。初升的新月,虽未团圞,却也有欲圆之势。因为团扇是圆的,用它来形容待圆之月,故曰“初学扇”。写了如珠的秋露和如珪的秋月,接下去就轮到秋天的宠禽鸿雁了。作者在徜徉水际、目送

25、征帆的当儿,回首北顾,只见一行塞雁隐现天际。它是那样高、那样远,看上去宛如悬在云端的一缕细线。当诗人把我们的目光引向无尽的碧天时,曲子也就戛然而止了。这种结法韵味高远,俊爽有致,是很耐人寻味的。从艺术手法上讲,它采取大排偶法,将一些典型的景物整齐地组织在一起,用所谓意象叠加的技法,直叙景物,不加评议。纯用形象来感动读者,征服读者。这是很成功的。3、(08江苏卷)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 一水:亦作“二水”。(2)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

26、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比喻。 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 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解析】 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此题考查辨明诗歌的修辞手法和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诗句思想感情类的答题步骤有二:第一步解释诗句的含义,第二步指出诗句中包含的感情,要全面具体。如上述题目答案为:尾联用比喻修辞,“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眺望长安的目光,使人心生无限哀愁。(第一步)这里的愁含义甚广,作者一愁君王为

27、奸邪所蒙蔽,二愁奸邪为非作歹,三愁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四愁国家如何才能繁荣昌盛。(第二步)4、(08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 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趱:赶快。 苫:用草覆盖。(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答案】(4分) 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 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 夸张,将“风景”比

28、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一直是诗歌鉴赏的重点,答题格式一般为:第一步指出表达技巧;第二步在诗歌中找到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再说表达技巧的效果。要注意的是手法分析要全面。如此题答案:本散曲用了对偶、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第一步)“春花闻杜鹃”与“秋月看归雁”构成对偶,“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既用比喻,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又是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用了夸张的方法。(第二步)【赏析】这首元散曲一般的选本都有一个题目叹世。叹世,既慨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这类题材,往往有愤世嫉俗之意。此曲则着重在慨叹人生苦短,流光易逝,鼓吹急流勇退,及早归隐,摆脱名利羁绊,求得闲适自在。这就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消极避世的色彩。但末句却透露出作者其实并未忘情世事。开头两句是说,春暖花开不久,杜鹃鸟就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