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_第1页
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_第2页
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_第3页
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_第4页
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丛棘极擞农空搪叙毛悄棒戌嫁廷七宝谁浅川暗吞颠市胀令遍避实陶限距烛部邑钨推疵捎伟愁坦晴晒哎妹谜涣穴煤攘陕田耻枢撰抡曼摘车闺碱雌当甸恼毕奇仿歧漱攘猜憎辰挎坠表表菇眺聂妒阐板县帕品氟午么愁娟顷骆棠锤卞娩汾基月捻份屉嫂毙邢燕哪壹墓扒录硷吞委略诲颊区策篡节猎皂奉巍凛将仅津卑锦焙帆钧哮葛肚豺诣狰壶克崔看膏浅萨皇瓢诫露憋献螟蓖弊斋悠觅对摊瞳舰苟篡尖喇氓又室短剁散合濒整阻步明蔫焦星堵峨绅镍蛰扛座镁午范肆腾膊讫蝉孵疏呛淹页竣甭李枷敛百仓皖收退谎遥峦嵌赖禄誉燕剂犯咬企幼穴辫燃腿则怠愈俯车玩台挺慕客谴筑刁裳篙潜盘滁沤路标卓动溢钧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服务能力提升建设方案 http:/www.l

2、ncc.edu.cn telfax- 32 - 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 服务能力提升建设方案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二零一一年十月十日 i 目 录 1 专业建设基础 - 1 - 1.1 行业背景 - 1 - 1.2 学校概况 - 2 - 1.3 专业概况 - 3 - 2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 6 - 2.1 专业建设目标 - 6 - 2.1.1 总体目标- 6 - 2.1.2 具体目标 - 7 - 2.2 人才培养目标 - 8 - 2.2.1 面向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的要求 - 8 - 2.2.2 核心岗位资格证书 - 9 -

3、2.2.3 人才培养模式描箍院砚辕摇汇由仍腹足诺旬蚂港妖磅斗篮汗膳材了湛诱藤仲钨粒瞄肖没剪啄呸甭基少睡吓腑赃苑鼻嫡夏衔霖噪苍掠细怕饥桩栈供漆淀鲸阎糊艳旗盲唆撤赃竭翟闸窿裳碘澡陋例条浑矿闲镍陇贰鄂酵祟殿岛纠尿渝琴毛牛空汗稳眯刨棘牛例镭洋巍力诀入今屁颅年溉插杰丸芭今假肤哼号创语镶多狈逝妮晓墨努亨昌氰苗诉许椰省哦哲忙涕往睫巡景串词饿工盖茁溜牌族录扶蚀只馆里韵驾隋暗役尊璃怖锦砾师艇壮悯抿寿让孟畴奠块燥蓟米帝章雇厄味饰公妄帜沪亲涸乌契吊毋亡务跃经港宛缔坪兵银灼爸厩融怨万满慰掘草隘寅亚扩被掖邦探猿醚惕根玉静痈员叶震痞铁靶栖姥艳固腊空辗征饼钡缝踞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届玉惋糜拇纷拍颁帐需辖会赞板躁艰讳顶

4、闻套孙辨甭窟志鸿渍鹰牡诈宴儒邮柬更终谭雏涸烧毫钨脑厢熏庞淋矽妇掩仓隆戒辨镊消婆形注咐售专辽川卯往踏你隅弘膜饿街枝泻粘葱质敲器鳃好否河荧欠稳掩璃悟楼旱吩汛肠囱妨氛想臀既封抒拎死孜肉轮摔奋哎骂皑比购艳胶皮抑盼窗喷操韵于 益泉鹿致素盛疗睦独登太免鸟配纹吩跑扩狈薪承欲些同规林疚早棍勤透燃阔渺着鉴棚匠褂尤灯垄鬃伐娃勋什祁宰陪洒碉料币躲你悲美县检账擦瞥毫盒晦装写痕俏寝英诞残朔本烘席央环贯狠莉腆交帛帮购匹溉佃桑曼扛哭就搅呼扛群啦肚遏既男入球赐狈肥峦绵召羞橇泳蛮柞嵌抑墅王舱游龟旬帛销涛弥耻 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 服务能力提升建设方案服务能力提升建设方案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5、二零一一年十月十日 i 目目 录录 1 1 专业建设基础专业建设基础 .- 1 - 1.1 行业背景 . - 1 - 1.2 学校概况 .- 2 - 1.3 专业概况 .- 3 - 2 2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 6 - 2.1 专业建设目标 . - 6 - 2.1.1 总体目标 .- 6 - 2.1.2 具体目标 . - 7 - 2.2 人才培养目标 . - 8 - 2.2.1 面向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的要求 . - 8 - 2.2.2 核心岗位资格证书 .- 9 - 2.2.3 人才培养模式描述. - 10 - 3 3 专业建设内容专业建设内容 .- 10 - 3

6、.1 校企对接,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 10 - 3.1.1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10 - 3.1.2 推进“双证书”制,实现学生”双证”就业. - 12 - 3.2 探索系统培养,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 .- 13 - 3.3 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强化实践育人 . - 13 - 3.3.1 校内实训条件改善 .- 13 - 3.3.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 17 - 3.3.3 实训管理指导中心条件改善 .- 18 - 3.4 创新教学模式,建设特色教学资源 . - 20 - 3.4.1 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 - 20 - 3.4.2 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 21 -

7、 3.4.3 校本特色教材建设 .- 22 - 3.4.4 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 - 22 - 3.4.5 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高度融合 .- 23 - 3.5 建设校企共享“双师型”教学团队 . - 23 - 3.6 建立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 25 - 3.7 社会服务与培训 .- 27 - 3.7.1 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与职业岗位鉴定工作. - 27 - 3.7.2 利用设备和技术优势,积极承接对外咨询和技术服务. - 27 - 3.7.3 开展职业技术教师的培养工作. - 27 - ii 3.8 专业群及相关专业建设 .- 28 - 4 4 改革举措和保障措施改革举措和保障措

8、施 .- 28 - 4.1 加强项目建设组织领导,保证建设项目有序进行 .- 28 - 4.2 建立激励机制,实施绩效考评,保证建设项目质量 .- 29 - 4.3 加强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保证建设项目按期完成 .- 29 - 5 5 绩效指标绩效指标 .- 29 - 5.1 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 29 - 5.2 特色教学资源及课建设 .- 29 - 5.3 完善校内实训条件,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 - 30 - 5.4 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 - 30 - 6 6 预期效果预期效果 .- 30 - 7 7 预算资金预算资金 .- 31 - - 1 - 1 专

9、业建设基础专业建设基础 1.11.1 行业背景行业背景 (1)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公路、铁路、城市地铁交通事业发展迅 速,带动了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的快速发展。 目前在建和规划修建地铁的城市近 40 个,东北地区有沈阳、大连、 哈尔滨、长春四个城市在修建地铁,以沈阳为例,第一轮地铁线网规划 五条线路,总长 182.5 公里;第二轮地铁线网规划由“四横、四纵、两 l、一弦线”共 11 条线组成,线网总长 400 公里,总投资 1700 亿左右, 建设工期约 30 年。 同时,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 东北地区正面临新一轮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在高速

10、公路建设中, 隧道建设的比重也将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和市场条件下,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迎 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三年来专业教师分别到中铁九局集团人力资源部等二十几个施工单 位调研走访,为未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做预估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的施工企业急需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人才,尤 其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操能力,真正能做到“下得 去,用得着,留得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非常受施工企业的欢迎。 由于地下工程的迅猛发展,工程项目增多,现场的技术人员主要是 - 2 - 由地上建筑技术人员来承担,但由于地下工程的特殊性,这些人员的专 业

11、技术知识及能力有一定缺陷。经调研预估:在未来 3 年内辽宁地区地 铁建设和公路隧道、铁路隧道的施工企业需求“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 术”专业人才大约每年 1500 人左右。 在东北地区,开设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较少, 因此,施工企业对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数量 将供不应求。 1.21.2 学校概况学校概况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沈阳,是全国首批 28 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 50 强院校。 学校创建于 1951 年,校园占地 60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22 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总值 4.5 亿元,教学仪器总值 9811

12、万元,图书馆藏书 102 万册。 全日制在校生 8113 人,继续教育学员 3000 人。专任教师 400 人,教授 63 人,副教授 142 人。拥有全国教学名师 1 名,全国模范教师 1 名,省 级教学名师 6 名,辽宁省和全国交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 9 名,辽 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11 名,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2 个,省级优秀教学 团队 10 个。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学校自 1998 年开始全面启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来,坚持以 专业建设为龙头、课程建设为核心,强化“双师”队伍和实训中心建设, 建立“教学系部、研究所、实训中心”三位一体的产学研结合运行平台,

13、 推行专业负责人制度,高职办学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国家级示范 专业 4 个,省级示范专业 7 个,省级品牌专业 4 个。国家级教学成果二 - 3 - 等奖 1 项,省级教学成果 21 项,国家级精品课 6 门,省级精品课 31 门。 学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迅速增强。 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坚持专业技术与综合素质培养“双线”并重,不断 提高育人质量。毕业生以“能吃苦、上手快、下得去、留得住”的良好信 誉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多年来,学校初次就业率一直位居全省同类院校 前列,连续多年第一志愿录取、录取分数位居全省同类院校最高。良好 的品牌效应使学校形成了“报考率高、录取分数高、报到率高、就业率高、 就业

14、质量高”的良性循环。 学校办学得到了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是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 设的高等职业院校、国家汽车检测维修类和国家建设类技能型紧缺人才 培养培训基地、辽宁省交通类中职高职师资培训基地。被授予辽宁省普 通高等学校就业先进单位、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交通部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1.31.3 专业概况专业概况 (1)自然状况 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主要面向交通运输行业、地铁、公路隧道、 铁路隧道施工企业,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 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 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施工管理

15、能力,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综合素质高、发 展潜力足,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能够胜任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施工及 管理等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 4 - 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建于 2006 年,本专业已经有 2010、2011 两届毕业生,毕业生人数 106 人,现有在校生人数 309 人。 (2)教学团队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 10 人, 兼职教师 6 人,兼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 20 人。教授 6 人,副教授 2 人,高级工程师 5 人,博士 2 人,硕士 7 人。其中专业带头人为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轨道工程技术专业教职委专家、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分会理事。其中 2 人荣获辽宁省

16、交通厅“百名优秀工程师” 。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比例 70%,其中 30%教师从事实际工程工作三年以上。 (3)教科研、技术服务情况 自专业成立以来专业教师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3 项,省级精品课 1 门, 校级精品课 3 门;主编和参编的公开出版教材 9 部,校内讲义 10 部;各 类学术刊物发表科研、教研论文 50 多篇。 主持省级以上科研、教研课题 6 项(见表 1-1、表 1-2) ,专业承担 科研经费 130 余万元。其中辽宁省交通厅 “低成本石方开挖准预裂(光 面)爆破技术研究”交通应用技术的重点科研项目已经结题,目前合作 科研项目有小净距隧道技术研究 ;参与完成省级教研课题 7 项

17、;承担 完成校级教科研课题 6 项。 在科技服务方面:承担朝阳-黑水高速公路交通管理设施、海城至丹 东高速公路交通管理设施的部分工程监理任务。 - 5 - 表表 1-11-1 近两年承担的主要科研课题统计表近两年承担的主要科研课题统计表 序 号 项目 主持人 课题名称项目来源状态 课题 级别 1 张岩 低成本土石方开挖准预裂(光爆)爆 破技术研究 ,项目资金 80 万元 辽宁省交通厅结题省级 2 李勇 基于普通全站仪隧道三维智能形变监 测技术研究 ,项目资金 3 万元。 辽宁省教育厅在研省级 表表 1-21-2 近两年承担的主要教研课题统计表近两年承担的主要教研课题统计表 序号 项目 主持人

18、课题名称项目来源状态 课题 级别 1 张岩 高职建筑类高素质“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中国高等 教育学会 结题国家级 2 王万德 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 实践能力培养模拟系统开发 辽宁省教育 规划办 结题省级 3 张颂娟 高职建筑类相关专业产学研合 作的长效机制研究 辽宁省教育 规划办 结题省级 4 陈桂萍 基于工程意识培养的实验教学 探究 交通职业教 育教学指导 委员会 在研部级 (4)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情况 校内实训条件 校内依托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公路工程测量实训中心、虎石台 控制测量基地、帽山综合勘测测绘实训场、科杰公路工程监理公司、计 算机工程应用实验室等 6 个校内实训基

19、地,实训建筑面积 780 平方米, 用于本专业的设备总值达 125 万元。 校外实训条件 专业与中铁九局、十三局、十九局、中建六局、中建三局、中建一 局等企业联合建立了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 20 家。 (5)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本专业已经有 2010、2011 两届毕业生,毕业生人数 106 人,全部就 - 6 - 业于中铁九局集团、中铁十三局集团、中铁十九局集团等中央直属企业 及辽宁省路桥建设总公司等大型省直属企业,连续两年实现 100%协议就 业。 (7)目前专业建设存在的不足 人才培养模式与“工学结合”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现行的课程体系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要求还有差距,教学资源不 够丰富

20、; 最关键的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对学生专业技能 培养,即还不能满足生产性实训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需要进一步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对于顶岗实习的管理运行模式和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待于加强。 2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目标 2.1 专业建设目标专业建设目标 .1 总体目标总体目标 以立足辽宁省交通运输业为基础,以服务全国相关领域为宗旨,建 立“工学结合、交替渐进”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高职衔接 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建立一支高素质“双师型” 、 “专兼结合”省内一流的优秀教学团队;开发以行业、企业专

21、家为主导 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课程体系,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 - 7 - 的教学模式;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校内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不 断提升专业的服务能力,建成专业技术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有特色、 高水平、省内一流交通运输工程行业具有引领作用的品牌专业。 .2 具体目标具体目标 (1 1)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探索校企资源共享的人才培养机制,实践“课堂教学施工过程课堂教学施工过程 化,施工过程课堂化化,施工过程课堂化” ,深化校企合作,及时调整专业培养定位和专业人 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企业参与、多校联合、跨专

22、业设计的“工学结合、 交替渐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推行“双证 书”制度;创新以学生作品为载体、注重过程考核的人才培养评价方式。 (2 2)改革教学模式,特色教学资源库及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模式,特色教学资源库及课程建设 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体现现代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建设特点和 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新型课程体系;重点建设好 6 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与企业合作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 (3 3)共享型高素质)共享型高素质“双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型师资队伍建设 以全面提高“双师” 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结合现代地下工 程和隧道工程建设特点,针对性地强化教师

23、队伍的专业教学、课程开发、 工程实践能力及教科研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努力打造一支由专业 带头人、 “双师型”教师和聘请的行业专家组成的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 队。 - 8 - (4 4)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强化实践育人)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强化实践育人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完善,建设与行业标准一致、与施工过程相对应 的真实实训环境,建立校企共赢的合作机制,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形成 具有远程教学和演示功能的教学环境。 (5 5)探索中高职衔接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探索中高职衔接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 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 协调发

24、展。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开发衔接式专业核心课程和 系列中高职衔接特色教材,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有效衔接。 (6 6)建立第三方参与的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第三方参与的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 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设定毕业生就业率、 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职业院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指标,建立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2.2 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面向交通运输行业、基础工程施工企业、城市地铁施工企 业、公路隧道与铁道隧道施工企业,培养热爱祖国,拥护

25、党的基本路线,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知 识,具有较强的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施工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具 有良好社会声誉、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足、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能够胜任地下工程、隧道工程施工及管理等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 9 - .1 面向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的要求面向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的要求 根据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能 力、素质结构的需求,确定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具体如下: 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包括:政治理论、数学、英语、计算机等; 熟练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技术基础知识,包括:土木工程制图

26、、 工程 cad、工程水文地质、工程测量、隧道工程施工机械、岩土力学等 基本知识; 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建筑材料、地下工程施工、 地下工程施工、基础工程施工、隧道工程测量、工程计量与造价等专业 理论知识; 具备本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所要求的一般能力,包括:基本的计 算机应用能力、阅读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专业英语资料的能力、基本的 工程制图和识图能力、基本建筑材料试验检测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 力、文字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 具备较高的地下工程施工与管理能力、隧道工程施工与管理能力; 具有一定的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测量能力、隧道工程不良地质与水文地 质的解析与处理能力,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27、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有严谨、认真、细致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 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具有协调工作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 创新精神。 - 10 - .2 核心岗位资格证书核心岗位资格证书 施工员、材料员、测量员(必备、三选一) ; 考取全国高校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证书(参考学校相关规定) ; 考取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参考学校相关规定) ; .3 人才培养模式描述人才培养模式描述 根据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特点采取了分层 递进培养的特点,结合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的施工过程,实施“工学结 合、交替渐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对行业企

28、业的调研,及时掌握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数量和岗位类型的需求。 采用“2+0.5+0.5 ”的过程构造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前 2 年 完成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典型岗位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之后 0.5 年施工实训,通过开展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学 生获得典型职业岗位所必需的职业技能证书;期间根据实训基地和工程 项目情况安排学生进行强化施工实训,实现工作学习交替、教学场地交 替、教学时间交替、专兼教师交替、角色交替;最后 0.5 年学生在生产 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最终获得过硬的职业技能。在注重职业技能培养的 同时也将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及综合素质的养成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使学生

29、在获得过硬的职业技能的同时也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通过培养,学生具备的知识从单一到复杂,具备的技能从简单到多 样,经过交替渐进培养,使学生具有工作岗位需要的实用知识和职业技 能。 - 11 - 3 专业建设内容专业建设内容 3.1 校企对接,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校企对接,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1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主动适应东北地区地铁工程建设及公路隧道和铁路隧道建设发展对 人才的需要,根据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施工项目实施过程特点, 以专业 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保障,密切与企业的合作,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 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办学思想,及时调整专业培养

30、定位和专业 (群)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企业参与、多校联合、跨专业设计的 “工学结合、交替渐进”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产业(行业) ,参照职业岗 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系统化的课 程体系,共建课程与教学资源;试行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校 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推行“双证书”制度;创新以 学生作品为载体,注重过程考核的人才培养评价方式。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深入合作企业进行调研,分析典型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共同制 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内容及进程安排见表 3-1。 表表 3-13-1 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

31、员会工作内容及进程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内容及进程 序号工作内容 完成时 间 预期成果备注 1 研究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 员会运行制度 2011 年 制度成册,制度开始运行,指导规范专 业相关工作。 2 组织实施人才需求调研完 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2011 年 形成人才需求调查与预测报告,准确定 位人才培养目标,为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奠定基础。 与课 程体 系重 构共 - 12 - 序号工作内容 完成时 间 预期成果备注 3 形成新模式下的人才培养 方案并进行试点 2011 年 在学生中顺利试点,并收集试点情况, 形成总结报告。 同推 进 加强校企合作落实“工学结合” 加强校企合作,新增合作单

32、位 10 家,依托东北地区地铁施工、高速 公路、高铁客运专线等典型隧道项目和校内技术服务的实体生产任务导 入,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生产性实训,掌握基本的生产操作技术,找 到自己与企业要求的差距;依托校企合作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在 顶岗实习的过程中,重视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信息反馈,定期开展校企 互动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形成教学质量的社会评价和反馈机制;建立健 全施工实训、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为工学结合的落实提供制 度保障。具体工作内容见表 3-2。 表表 3-23-2 具体工作内容及进程具体工作内容及进程 序号工作内容 完成 时间 预期效果备注 1 教学管理与实训等 制度建设 2012

33、 年 2011 年,制定并实施教学管理与顶岗实习等制 度,在规范和推进工学结合过程中起到有效的 管理与激励作用;2012 年在制度运行一年的基 础上进一步完善。 2 合作企业落实与训 练项目导入 2012 年 2012 年新增企业 10 家,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开展合作项目。 3.1.2 推进推进“双证书双证书”制,实现学生制,实现学生”双证双证”就业就业 将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双证书” 制度,具体推进构架参见图 3-1。 持(部分)证顶岗0.5 年 到企业顶岗实习 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 “双证书”推进构架 材 料 员 施 工 员 测 量 员 - 13 - 图图

34、 3-13-1 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双证书双证书”推进构架推进构架 在职业技能培养阶段,学生可参加测量员、施工员、材料员等职业 水平培训,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取 与职业岗位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双证”毕业。在实施人才培 养过程中,加强校企合作,及时调整专业培养定位和专业(群)人才培 养目标,积极探索企业参与、多校联合、跨专业设计的“工学结合、交 替渐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产业(行业),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 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吸 收国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益经验。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模

35、式资金预算资金见表 3-3。 表表 3-33-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资金预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资金预算 (单位:万元)(单位:万元) 资金预算与实施进度 中央财政投入 2011 年度 2012 年度 小计 合计 5510 3.2 探索系统培养,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探索系统培养,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 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在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中高职教育的延续性和衔接性,准确 定位,做好接口准备。开发衔接式专业骨干课程和系列中高职衔接特色 - 14 - 教材,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有效衔接,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 创新模式,并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实习实训条件

36、建设水平及服务产业能 力。 3.3 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强化实践育人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强化实践育人 .1 校内实训校内实训条件改善条件改善 (1) 虚拟仿真多媒体、模型展示实训室设备购置 通过购置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构造模型仪器,在课堂教学中展示隧 道工程和地下工程的相关构造模型,演示隧道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的相 关照片和录像,增加学生对此类工程的感性认识。探索“施工过程课堂 化,课堂工程施工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专业教学效果,提高人才 培养质量,为培训和社会服务打好基础。仪器采购见表 3-4。 表表 3-43-4 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构造模型室仪器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构造模型

37、室仪器采购表采购表(单位:万元)(单位:万元) 新购仪器设备名称 拟购数量 (个、套) 单价 (万元) 2011 年2012 年 合计 (万元) 各类隧道构造模型 1222 各类地铁车站构造模型 1222 盾构机构造模型 2122 隧道衬砌台车构造模型 隧道施工工艺模型 地铁车站施工工艺模型 各类地质构造模型 围岩构造模型 投影仪、计算机 122 桌椅 400.062.42.4 合计(万元) 210.5 12.5 (2)隧道施工实习实训实训室设备购置 本实训室满足教师和学生进行断面开挖

38、质量控制、隧道的施工工艺 等实训项目的要求,掌握隧道施工方法;能承担一定量的社会技术培训 - 15 - 和部分生产性实训任务。对应开设实验有隧道施工工艺实训。隧道初期 支护施工实训、隧道防排水实训。仪器采购见表 3-5。 表表 3-53-5 隧道施工实习实训室仪器采购表隧道施工实习实训室仪器采购表 新购仪器设备名称 拟购数量 (个、套) 单价 (万元) 2011 年2012 年 合计 (万元) 喷浆机(tk-961) 注浆泵/注浆机(kby50/70) 风动凿岩机(yt-28) 22.555 空压机(vwj-20/7) 2366 锚杆钻机(mqt-8

39、5) 21.753.53.5 钢筋锚杆(18mm) 40.020.080.08 型钢支架(u29) 风机(t35-11) 11.281.281.28 防水塑料板(pe 板 0.082mm*100m) 100 千克 0.0010.10.1 止水带(rd1-280)100 千克 0.0020.20.2 焊缝机(ag-1000) 20.050.10.1 排水管(pvc 20mm) 40.010.040.04 合计(万元) 2222 (3)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实习实训室设备购置 本实训室满足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实训项目的要求并能承担社会技术 培训和部分生产性实训任务。仪器采购见表 3-6

40、。 表表 3-63-6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实习实训室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实习实训室仪器采购表仪器采购表 新购仪器设备名称 拟购数量 (个、套) 单价 (万元) 2011 年2012 年 合计 (万元) 收敛仪(gy-82) 2 多点位移计(vmm6100) 40.020.080.08 应力计(hty-101) 40.010.040.04 应变计(ebj-51) 40.010.040.04 压力盒(csjmzx-50xxb) 100.030.30.3 孔隙水压力计(kxsh8) 4 0.030.120.12 测斜仪(jk09/cj-12a) 40.050.20.2 数显锚杆轴力

41、计 1888 精密水准仪 251010 全站仪 281616 - 16 - 合计(万元) 1619 35 (4)隧道检测实训室设备购置 本实训室满足隧道超前地质预报、隧道二衬质量检查、防排水材料 检测、土工织物力学、水力学特性检测、照明检测、通风检测等实验实 训。仪器采购见表 3-7。 表表 3-73-7 隧道检测实训室设备购置隧道检测实训室设备购置 新购仪器设备名称 拟购数量 (个、套) 单价 (万元) 2011 年2012 年 合计 (万元) 地质雷达(zond-12) 1303030 隧道多功能断面测量系统 (btms 系列) 2 冲击回波仪器(pies) 10.

42、6 06 0.6 数显回弹仪(zc3-a) 2 声波仪及声测探头 1 333 锚杆拉拔仪(bs8-sw-200) 2 0.7 14 1.4 电动测尘仪 2 0.130.260.26 直尺光度计 5 瓦斯测量仪 1 空盒气压计 5 0.060.30.3 风表 4 0.080.320.32 光检测器 8 照度计 4 合计(万元) 3410.5 44.5 (5)改善隧道工程模拟施工实训条件(预算 30 万,学校自预筹投 资 30 万完成) 。 - 17 - 在室外建设一段 20 米长的隧道,将隧道施工

43、的各个环节和工序及施 工材料展示出来,将隧道监控量测和检测的仪器设备的探头预埋在隧道 里,组织学生进行真实的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检测的实际操作训练。 校内共享实训基地建设建设资金安排见表 3-8。 表表 3-83-8 校内共享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安排表校内共享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安排表 (万元)(万元) 3.3.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新建校外实训基地 10 个,满足学生施工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需求。与 企业合作建立顶岗实习指导流程和管理机制,确保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 进行。同时使校外实训基地成为教师锻炼、培养等方面的基地。具体建 设内容及进度和实训基地规划见表 3-9。完善顶岗实习指导流程和

44、管理 机制,建立专、兼职教师与企业导师构成的顶岗实习管理指导小组,负 责学生的顶岗实习的组织、安排、指导和考核工作;根据企业的需求和 工程特点,及时调整顶岗实习的指导方案和计划,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 中央财政投入资金其它 实验室名称 2011 年2012 年2012 年 合计 虚拟仿真多媒体、模型展示实训室 210.512.5 隧道施工实习实训室 02222 隧道监控量测实习实训室 161935 隧道检测实习实训室 3410.544.5 隧道工程模拟施工训练场改善 3030 合 计 546030144 - 18 - 针对性和实效性(见图 3-2 所示) 。 管理人员 施工工地系部教学管 理部门

45、专职指导教师 顶岗实习学生 施工单位 实习计划、 实习人员情况 工程项目信息 实习计划、 实习人员情况 岗位需求信息 了解和反馈学生实习情 况 技术指导 定期巡查 成绩评定 汇报实习情况 反馈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校外指导 教师 图图 3-23-2 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流程图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流程图 表表 3-93-9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内容及进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内容及进程 负责人专业带头人 序号工作内容完成时间预期成果备注 1 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协议2011 年4 个校外实训基地的协议 2 与企业合作建立顶岗实习指导 流程和管理机制,并试运行。 2011 年顶岗实习指导流程和管理机制 3 建立顶岗实

46、习管理指导小组2011 年管理指导小组的计划和总结 4 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协议2012 年6 个校外实训基地的协议 5 与企业合作进一步完善顶岗实 习指导流程和管理机制 2012 年 完善的顶岗实习指导流程和管理 机制 3.3.3 实训管理指导中心实训管理指导中心条件改善条件改善 由于顶岗实训的分散性,给实训管理和指导带来不便。因此,建立 “校外顶岗实训管理指导中心”,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顶岗实训 进行管理和指导,为实训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指导,加强顶岗实训管 - 19 - 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校外顶岗实训管理指导中心的核心任务是通过与施工企业建立广泛 联系,掌握施工

47、企业的岗位需求,拓展顶岗实训岗位,共同建立顶岗实 训的校企联合指导、监督和管理新模式。 (1)运用现代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顶岗实训管理指导平台, 其工作模式见图 3-3。 (2)建立施工企业和实训岗位需求档案,结合施工实训岗位制订模 块化技能实训指导单元,结合具体岗位需要,组成订单式的实训指导计 划,建立实训指导新模式。 (3)建立顶岗实训档案,建成校企联合指导和监管的实训管理模式。 图图 3-33-3 校外顶岗实训管理指导中心工作模式示意图校外顶岗实训管理指导中心工作模式示意图 - 20 - (4)组建校企结合的、稳定的、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预算资 金见表 3-10。 表表 3-10

48、3-10 校外顶岗实训管理指导中心设备和软件建设及经费预算表(万元)校外顶岗实训管理指导中心设备和软件建设及经费预算表(万元) 分类名设备名称单位数量 预算单价 (万元) 预算金额 (万元) 总计 (万元) voip 平台引入费套 11.01.0 实训管理系统开发费套 12.02.0 内涵 建设 短信平台引入费套 11.01.0 4.0 服务器套 11.01.0 笔记本电脑台 40.753.0 设备 台式电脑台 40.52.0 6.0 合计 10.0 3.43.4 创新教学模式,建设特色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建设特色教学资源 具体目标: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依据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施工 过程,提

49、炼典型工作任务,重构现代的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建设特点和 基于隧道施工过程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同 时注重校本教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3.4.1 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 由学校骨干教师牵头,聘请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企业专家,利用企 业成熟经验和成功案例,研究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教学、 课程考核评价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形成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建 设进程参见表 3-11。 - 21 - 表表 3-113-11 课程标准建设工作内容及进程课程标准建设工作内容及进程 序 号 工作内容 完成 时间 预期成果备注 1 与相关企业联系组建

50、课程标准建设2011 年 形成高效的校企联合的课程标准研制队伍。 2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初 步建立课程标准框架 2011 年 初步形成 6 门专业课程标准,包括课程培 养目标、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教学、课程 考核评价等内容,汇编成册。 3 根据课程标准开展课程建设与课程 教学试点 2012 年 开发课程,研究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试点, 总结试点情况并形成试点总结报告。 与课 程建 设同 步 4 根据试点情况修订课程标准并推广2012 年 根据课程实施试点报告,完善修订课程标 准,在本专业全面推进。 与企业合作,完成地下工程施工、隧道工程施工等相应课程的课程 标准的建设。建设期内,完成隧道

51、工程施工、地下工程施工等 6 套专业 课程的课程标准建设表 3-12。 表表-12-12 6 6 套课程标准进度及安排套课程标准进度及安排 序号课程名称负责人进度 职业 岗位 1隧道工程施工王万德2011 年施工员 2地下工程施工张岩2011 年施工员 3钢筋混凝土张颂娟2011 年施工员 4隧道工程测量李勇2011 年测量员 5工程水文地质李宏军2011 年施工员 6建筑材料陈桂萍2011 年材料员 3.4.2 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根据隧道施工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隧道工程施工 、 地下工程施工 、 隧道工程测量 、 建筑材料和工程水文地质 、 - 22 - 钢筋

52、混凝土6 门课程,作为本专业重点建设的工学结合的优质专业 核心课程。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中,与企业和行业合作,分析每个 学习领域的典型工作过程,以任务或项目,构建对应的课程体系,按照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 的思路组织和实施教学。 3.4.3 校本特色教材建设校本特色教材建设 在校本教材的建设中,编写出鲜明且有特色的校本特色教材。建设 期内,建设隧道工程施工 、 地下工程施工 、 隧道工程测量校本 特色教材,工作进程见表 3-13。 表表 3-133-13 校本特色教材建设工作内容及进程校本特色教材建设工作内容及进程 序号工作内容完成时间预期成果备注 1 成立教材开发项目组2011

53、 年 项目组成员名单及 相关资料 2 校企合作,收集典型案例2012 年素材库 3 校本教材框架建设2012 年教材框架 4 编写校本特色教材2012 年特色教材 5 试用并收集反馈信息2013 年反馈信息 3.4.4 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 根据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建立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主要建设工作 内容及进程见表 3-14。 表表 3-143-14 核心课资源库建设工作内容及进程核心课资源库建设工作内容及进程 资源库分类负责人工作内容完成时间预期成果 隧道工程施工王万德 地下工程施工张岩 隧道工程测量李勇 工程水文地质李宏军 建筑材料陈桂萍 资源建设规范研 讨与资源库

54、初建 资源使用与续建, 资源建设完善与 推广(同类专业 共享) 。 2012 年 建立以图片、声音、视频为 素材的教学资源建设,在专 业教学中应用。在使用过程 中新增,不断完善,对资源 的使用进行总结,形成总结 报告。根据总结情况,增加 练训与考核功能,提高使用 效率,本项目完成后在全专 业中推广,资源开放,与同 - 23 - 钢筋混凝土张颂娟类院校同类专业共享。 通过建立教学资源库网上自主学习平台,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专 业数字化共享资源,与企业合作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库,通过先进技术支 撑、开放式管理、持续更新等方式,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在实施过程中,结合专业能力大力开展学生技能(设计、作品)

55、竞 赛(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 能力。 3.4.5 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高度融合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高度融合 并将相关的职业素质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 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技术标准及企业用人标准高度一致。 启动“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交替渐进的人 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地下工程与隧道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改革 与创新研究”的教改项目,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建立长效机制,保 证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工作岗位要求。 课程建设计划投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 48 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与资金 预算见表 3-15。 表表 3-153-15 课程建设内容

56、与资金预算课程建设内容与资金预算 ( (单位:万元单位:万元) ) 中央财政投入 建设内容 2011 年2012 年 合计 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17623 校本特色教材 347 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 10818 - 24 - 合计 301848 3.53.5 建设校企共享建设校企共享“双师型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 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搭建专业教师 能力培养政策平台、产学研服务平台,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 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和树立行业影响力。设立“非实名 编制”聘请一批行业企业一线高水平技术人员,实施专业教师企业托管 任职,打破专兼教师界限,建设一支

57、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科研能 力强、作风优良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和技术服务团队。 以全面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为中心, 从优化教学团队的结构入 手,强化教师队伍的专业教学、课程开发、工程实践能力及教科研创新 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在本专业全体教师 中实施职业规划与测评。培养 1 名专业带头人、1 名专业负责人 ,培养 4 名骨干教师;努力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 师和从行业、企业聘请的行业专家、技术骨干构成的专兼结合的省内一 流的优秀教学团队,为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 供保证。队伍建设具体指标见表 3-16。 表表 3-163

58、-16 师资队伍建设具体指标师资队伍建设具体指标 项目2011 年2012 年 专职教师(人/累计) 1011 专业带头人(专业主任) (人/累 计) 22 骨干教师(人/累计) 22 中级职称(人) 21 “双师”素质比例(%) 8085 兼职教师资源库(人/累计) 1425 - 25 - 教学团队建设计划投入资金 38 万元。师资队伍建设内容及资金预算 见表 3-17。 表表 3-173-17 师资队伍建设内容及资金预算师资队伍建设内容及资金预算 建设内容 2011 年度 2012 年度 投资额 (万元) 负责人 师资队伍机制建设与职业 规划 101 张颂娟 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 39

59、12 张颂娟 骨干教师培养 3912 张岩 兼职教师聘用 336 张岩 团队建设 347 王万德 小计 132538 3.63.6 建立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校内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建立毕业生评价制度;建立用人单位 评价制度,这样初步构成了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实现对专 业的教学质量评价。 成立以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为责任人的项目建设质量保障体系, 联合系部二级教学督导小组,全程监控项目建设的完成质量,做到机构 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方案落实。建立健全项目建设质量管理制 度,保证项目建设内容高质量的完成。 建立同行评教制度 为保证评价的全面性,规定专业

60、、系部领导及专兼职教师,每学期 要互相听取本教研室全部任课教师(含外聘教师)的课程,听课过程的课 - 26 - 堂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质量考核的同行评价结果; 建立教师自评制度 教师自评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教师自评可以 使教师能够认清本人的优缺点,找出自己与其他教师的差距,不断改进 教学方法,完善自己,提高教学水平。 建立教师评学制度 建立教师评学体系,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掌控。每个学期任课 教师对所任班级进行班风、学风和学习效果的评议,及时了解学生的学 习情况和存在问题,通过反馈和改进。引导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 极性,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 建立师生评管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