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一种新范式_第1页
生态文明一种新范式_第2页
生态文明一种新范式_第3页
生态文明一种新范式_第4页
生态文明一种新范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态文明一种新范式: Characteristicsof mod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isthe split between cultural evolution and ecology evolution. To integrate the split, we will rebuild paradigm, realize a revolution of cultural concept and ethics paradigm shift. Ecology especially human ecology is our common belief system

2、 and the solution to our present ecological crisis. Because a view about the world directly determines what we see, only do we realize idea conversion of gestalt, people moral concern possibly extended from humancommunity to the whole earth ecosystem and biosphere.1 范式提出:从生态危机到生态文明 现代工业文明的基本准则是从启蒙运动

3、中发展起来的整个 现代思想, 工业化生产是工业文明的主要生产方式, 通过科学技 术力量来控制、 驾驭和改造自然, 制造出在自然状态下不可能出 现的人造物产品。 征服自然和统治自然, 是其对待自然的态度和 方式。其结果一方面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人 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和丰富。 另一方面, 人口出现 “爆炸性”增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短缺,更重要的全球 生态系统遭到全面破坏。因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推进,荒 野急剧缩减, 作为野生生物多样性根据地的原始荒野迅速地趋向灭绝, 地球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结构接近紊乱的临界点,生物圈生态系统出现严重的生态过程失调等等。 所以,

4、我们所面临的生态 危机的根源主要在于追求经济与技术发展时忽视了生态知识。 正 如唐纳德?沃斯特在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中所说 “整个文化的发展已到了尽头, 自然的经济体系已被推向崩溃的 极限,而生态学将形成万众一心的呐喊, 呼唤一场文化的革 命。” 1 所以,人类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就不仅要采取切 实有效的技术和经济措施, 而且要彻底改变近代以来所形成的一 些根深蒂固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改变现有的政治和 经济结构,建构新的国际关系秩序,选择新的范式,新的文明模 式。一个新范式要出现的只有在常规的问题解决活动宣告失败 之后才会凸显出来。 我们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其意义在于它在解 决

5、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上比旧范式更具有效率。 我们知道这 场生态危机是引起范式革命的原因 , 而范式革命必然导致范式的 转换。应对这场生态危机需要做出的变化是如此彻底 , 以至于我 们把它称为创造一种新文明也不算太夸张。文明涉及“价值观、 规范、制度和思维方式,涉及连续几代人对社会的重要性的认 同”。2 生态文明最初是由叶谦吉 1984 年在前苏联提出, 1987 年又在我国呼吁, 1999 年罗伊 ?莫里森( RoyMorrison )在美国 提出,正如他们呼吁的那样,我们需要创造一种“生态文明”。2007年 10月中共在十七大的报告中将生态文明的理念作为我国共产党的政治方针。 作为一种全球

6、文明, 生态文明在工业文明的 世界秩序中产生, 它又扬弃了这种文明。 因为它要涉及到不同于 工业文明的深层设定、 思维方式和终极目的、 生活方式和社会组 织方式, 这种转型的力度之大, “正如农业文明产生时或者中国 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中世纪文明和现代文明产生时所发 生的那样 , 但是, 它仍会保存这些文明或者其他文明中最优秀的 东西。” 3 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基础的文明。这 个文明的灵魂是生态世界观、 价值观, 生态伦理是生态价值观的 核心内容之一。 而生态伦理的实质, 就是要超越狭隘的人类中心 主义, 把道德的关怀从人扩展到人之外的其他自然存在物,重新确认人类生活的价值根

7、基与意义指针, 最终实现人类文明的生态 转向。2 范式信念:从生态学到人类生态学 现代工业文明的特征是文化进化和生态进化之间的分裂。 要 整合这种分裂, 我们就要重选范式, 生态学尤其是人类生态学就 是我们共同的信念系统,这是我们解决目前生态危机的基础。 “生态学”( Oikologie )一词是 1865 年由勒特( Reiter )合并 两个希腊字 logs (研究)和 oikos (房屋、住所)构成, 1866 年德国动物学家E?海克尔初次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其 有机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特别是动物与其他生物 之间的有益和有害关系。从此,揭开了生态学发展的序幕。 193

8、5年英国的坦斯勒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的有机结合, 生物系统包括植 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分别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环境 系统包括光、热、空气、土壤和其它化学元素。生态系统中生物 因素和环境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 在结构和功能上形成 一个有机整体。现代生态学主要研究生态系统。 1942 年,美国 的年轻学者林德曼发表了食物链和金字塔营养结构的研究报告, 确立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理论。近年来, 生态学已经创立了自己独立研究的理论主体, 即从生物个体与环境直 接影响的小环境到生态系统不同层级的有机体与环境关系的理 论。它们

9、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 实验 物质定量三个过程。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进了生态学理 论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生态学上的问题,而且还 是一个社会问题。随着人类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力量不断增强, 人类已成为生物圈演化的最重要的因素, 人类活动渗透到了地球 的每一个角落, 到处都以人工生态系统代替自然生态系统, 一切 生态学都朝着人类生态学转变。1923 年美国地理学者巴罗斯( H.H.Barrows )在美国地理会 开幕词中首次提出“人类生态学”概念一词, 主张地理学研究的 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 而是研 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上世纪 50

10、6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 展,人口急剧增加,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和环境 问题引起生态学家和地理学家的关注。 地理学从人地关系论出发再次引伸出人类生态学概念, 认为人类生态学以前的人地关系只 停留在地理哲学研究阶段; 而现代的人地关系则注重于人类与环 境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全球生态效应研究。 70 年代以来有更多的 人类生态学论着问世,例如,Ehrilichu 的人口,资源,环境人类生态学课题(1972年),Smith的人口生态学一一一个 生态系统的方案( 1972年) , Ehrilichu 的人类生态学:问 题与解决(1973年),Mikllin 的人口与环境人类学的 当前课题( 19

11、73 年) ,Richerson 的人类生态学:一个环境 方案( 1976 年)等,学者们把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全球性问 题综合定义为全球性生态问题, 把研究该问题的综合科学定义为 人类生态学。 4 人类生态学研究的是要综合掌握人在其文化上 的适应及在生物上的适应, 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如何和谐与统 一的问题。 人既具有生物生态属性又具有社会文化生态属性。 作 为生物人, 人对环境的生物生态适应使人类形成了不同的人种和 不同的体质形态; 作为社会文化人, 人对环境的社会文化生态适 应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让我们回忆一下人类在地球上的基本矛 盾:人类文明涉及到一系列周期性的,有着内在联系的过程,这 些

12、过程都有一种固有的增长倾向,但是有一个除外,即天然的、 不可代替的,由地球中的矿物和生物圈所代表的绝对基本的资 源。在这个圈子里人所依附的部分在增长的特性, 与这个圈子里 难以支配的自然部分的极限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作为拉开环境生态学序幕的卡尔逊女士在其着作寂静的春天 中所描 述的情景正是作为社会人的人类在其中扮演了主角。 现实世界是 “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也就是说,世界存在是: 自然存在(自然生态系统)、社会存在(社会生态系统)和精神 存在(精神生态系统)。“依据生态哲学的整体论观点,在 “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 各种事物相互联系相 互作用,在这里没有中心,是三者相互联

13、系相互作用统一的过 程。” 5 而“在地球上,只有人类主体才是道德代理人。人的 特长就在于他是一种能发展出文化的动物, 他有道德、语言能力、 推理力、自我意识等等。只有人才能够反思、思考、知道他在这 个世界的生存方式是对或是错。” 6 因此,人类作为明智的观 察者,自然的操纵者,又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现在,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人类开始懂得我们的 经济发展应建立在不超过自然承载阈限和不破坏生物利益的基 础之上;人类已经在加深着对“其他人”的意义的理解,这个 “其他人”既包括人自身也包括其他生物体、 生态系统等; 人类 已知晓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 稳定而又美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 责。整合这种

14、认识,我们就会超越科学和人文的对立,消解事实 与价值或是与应当的截然二分。 我们能理解到人类的生物学和文 化的相互作用, 尤其是文化上的适应, 那么将会重新定义自身和 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样随着生物共同体或生态共同体意识的形 成,人们也将承担起对这个共同体的其他成员 (植物、 动物、水、 高山等)以及大地共同体本身的义务。很清楚,如果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文明,要保持在与整个地球系统和谐一致的状态 中,那么,生存就必然能适应自然部分一一生态圈的要求。所以,从生态学到人类生态学发展就为我们提供了生态世界观理论的 支撑,这一点类似于托勒密的地心说向哥白尼的日心说的转变。 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态化的思

15、维方式。 生态学的最近发展 在推进科学并因此立足于现代性的最先进成果之上的同时 , 不仅 为克服传统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提供基础, 而且为克服工业文明的 缺陷提供基础。这些进展提供的基础,使人们可以理解目的论 , 使人们可以理解感性, 它克服了肉体和心灵之间、 科学和人文之 间的二元论, 而且, 通过把人类定位为自然界中自然出现的过程 的和结构的合成体, 为人们理解工业和前工业文明的成果和局限 性提供了基础。 生态学这样做阐明了这样一种思维方式, 我们需 要这种思维方式来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之间和个人与其社会之 间的关系, 重新思考文化和文明的本质, 并因此改变人们生活和 组织自身的方式。 因为“它

16、为人们以一种不同于那些曾经统治现 代性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建构一种不同的未来景象提供了基础。 这就是说,生态学阐明了一种创造生态文明所需的思维方 式。”7 生态学尤其是人类生态学的发展涉及到文化的转型, 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和组织设施等, 更重要的是给 予我们生态文明范式的选择的信念体系。3 范式转换:从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义 不同的范式使人们所看到世界的面貌不同,随着范式的变 化,世界的画面也变化了。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义是 伦理学发展的一次范式转换。 人类中心主义 ( Anthropocentric ) 伦理观强调以人为尺度, 实现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 人是自然的

17、 目的与主宰, 自然则是人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和手段。 人类中心 主义伦理观是在近代的机械论自然观基础上形成的。 随着工业文 明和弗朗西斯 ?培根所倡导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成功,人们逐渐掌 握和拥有了自然,借助人的知识力量,自然通过实验被控制、被 分解,使得掠夺自然资源合法化。 在这种主客二分的基础上人与 自然的关系是分离和对立的, 最终人类征服了自然、 主宰了自然, 形成一切均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 而无视其他自然存在体的价值 和权力。在这时讲人对自然伦理关系是不存在的。但是 20 世纪 后半叶以来,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 有机自然观开始复苏, 以动物权利 / 解放论、生物中心论、生态中心论和深

18、层生态学等 为代表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它们要求人们从机械论的、二元论的世界观转向一种生态世界 观,实现自然的价值,扩展人的道德范围。今天人们的道德共同 体已从人类扩展到动物、再从动物扩展到植物和所有生命共同 体,进而扩展至大地、岩石、河流乃至整个生态系统。人类中心 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联系和区别, 类似于牛顿力学与爱因斯 坦相对论力学之间的整合关系。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 义的伦理发展轨迹表明 , 道德共同体和价值权利主体的范围不断 扩展。从思想进化史的角度看, 这的确是一场革命从人际伦 理学到生态伦理学。 生态伦理是完全不同于工业文明下的人际伦 理和社会伦理的一种新型伦理。 这种新型的伦理在于人类的道德 所关怀的对象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它要求人们能自觉地从对人 类自身的道德关怀推广到非人类乃至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之中。 这 种道德观念的出现之所以是革命性的, 因为它要求人们重新理解 自身,重新思考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和作用, 以及重新调整人们的 思维方式和基本方法等等。所以,正如杨通进所说:“作为一种 生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