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复习剖析_第1页
环境保护复习剖析_第2页
环境保护复习剖析_第3页
环境保护复习剖析_第4页
环境保护复习剖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环境保护课程要点 、概念 环境:从哲学上来说。环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其与主体相互依存;他的内容随 主体的不同而异。对于环境科学而言: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干洁空气:(除去水汽和各种杂质)氮: 78.09 % ;氧:20.95 % ; 氩:0.93 % 二氧化碳:0.033% 合计:99.98 % 氖、氦、氟、氙、臭氧等气体的总含量不足0.02 % 大气污染: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了有害程度,以致破坏人类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 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

2、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 造成城市 高温化”。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大气稳定度:垂直方向大气的稳定程度 。 气温垂直递减率: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 干绝热递减率:干空气在绝热运动中,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称为干绝热递减率 大气逆温:大气温度一般是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当随着高度增加,大气的温度增加或不 变,称为逆温。 光化学烟雾: 是在一定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和低温度等 ),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发生 化学转化形成的高氧化性的混合气团,是一种带刺激性的淡蓝色烟雾。是典型二次污染。 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长期悬

3、浮于空中。 水污染: 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 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 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生物化学需氧量: BOD表示在好气条件下,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所 需溶解氧的量(单位体积的污水所消耗的氧量毫克/升) 化学需氧量:以氧(mg/L)计。 总有机碳:水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中存在的全部碳量。 溶解氧:溶解于水中的氧气的量(毫克/升),洁净水一般8-10mg/L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N P营养物质富集,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水体溶 解氧下降,使鱼类或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 活性污泥:

4、 如果在一桶粪便污水中不断地打入空气,维持水中有足够的溶解氧,为微生物 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经过一定时间后,就会产生褐色絮花状的泥粒。把泥粒放在显微镜下 霉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如轮 细菌和霉菌能分解复杂的有机化合 原生动物又被后生动物所消耗,这 观察,可以看到里面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细菌、 虫、昆虫的幼虫和蠕虫等, 它们相互连结成一条食物链。 物,通过自身的繁殖,产生作为原生动物食物的细胞质, 种充满微生物的絮状泥粒就叫活性污泥 水体自净化作用:1)稀释扩散(2)耗氧与复氧作用有机物的分解 易氧化有机物被化学氧化分解,微生物对有机物的生化氧化分解 (3) 重金属的转化 重金属化合物的沉淀

5、-溶解作用:与迁移能力有关 重金属的氧化还原作用 重金属的络合作用:羟基的络合过程 胶体化学吸附转化:是将重金属转为固相的主要途径 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生物将环境中低浓度的化学物质,通过食物链的转运和蓄积达到高浓度 的能力。 生物积累: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内都在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 生物积累 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生物的生长发育,浓缩系数 不断增大, 这种现象称为生物 积累(又称生物学积累),生物积累的程度用浓缩系数表示。 生物放大:生物放大指某些在自然界不能 降解或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通过 食物链的 延长和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逐级 富集,浓度越来

6、越大的现象。 总量控制:所谓总量控制,就是在规定时间内,对某一区域或某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 的污染物最终排入环境的数量的限制 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指排入环境中的 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用下发 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 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 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 絮凝法: 废水中悬浮物大多可通过沉淀法去除,但胶体颗粒如黏土颗粒、细菌蛋白质、硅 胶、腐殖质等胶体则不易沉淀去除,可用本方法去除。通常与气浮法结合使用。 原理:絮凝剂产生絮状沉淀,絮状沉淀具有巨大表面积可吸附上述悬浮物而沉积。 气浮法:向废水中注入微气泡,微气泡附着于悬浮物表

7、面而上浮分离。 可去除:乳化油类、细煤粉、细小纤维、纸浆等 活性污泥法: 如果在一桶粪便污水中不断地打入空气,维持水中有足够的溶解氧,为微生 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经过一定时间后,就会产生褐色絮花状的泥粒。把泥粒放在显微镜 下观察,可以看到里面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细菌、霉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如 轮虫、昆虫的幼虫和蠕虫等,它们相互连结成一条食物链。细菌和霉菌能分解复杂的有机化 合物,通过自身的繁殖,产生作为原生动物食物的细胞质,原生动物又被后生动物所消耗, 这种充满微生物的絮状泥粒就叫活性污泥。环境视频 矿化作用:矿化作用是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有机态化合物转化为无机态化合物过 使污

8、染物在土壤环境中 程的总称。 土壤盐基饱和度: 吸附的全部阳离子中,盐基性离子所占的百分数称为盐基饱和度。 盐基饱和度=盐基离子交换总量/阳离子交换总量X 100% 土壤的自净作用: 土壤环境的自净作用是指通过土壤自身的作用, 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 土地荒漠化:1.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 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酸雨: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如雾、露、霜),是一种大气污染现象。 食物链:食物链是指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生物,彼此之间不是以其他生物为食,便是为其他 生物所食,这种藉食性关系而直接串联起来的一组生物,便称为食

9、物链 营养级是指生物在食物链之中所占的位置 “三同时”制度 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固体废物管理“三化“原则: 减量化 减少固废的产生量和排放量(数量、体积、种类、降低有害成分的浓度、减轻或消除有 害废物的危险性)。 资源化 采取管理和工艺措施从固废中回收物资和能源(物质回收;物质转换;能源回收。)。 无害化 对已产生又无法或暂时尚不能综合利用的固废,经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对环境 无害的安全处理,达到废物的消毒、低毒或稳定化,以防止或减少固废的危害。 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将综合性、预防性的环境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 中,以提高效率和降低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人口环

10、境容量: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全球或者地区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 称为人口环境容量 二、填空、简答题、论述题 大气的结构及各层特点。1.对流层 高度:对流层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赤道低纬度区为17-18 km;在中纬度地 区为10-12 km ;高纬度地区为8-9 km。夏季较厚,冬季较薄。 温度变化: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约0.6 C /100m (地表热能辐射)。 空气运动:在垂直方向上强烈对流。 大气质量:3/4大气质量集中在此层。 摩擦层:距离地面1-2 km 以下,污染物大部分在此层。 自由大气:距离地面 1-2 km以上,受地表影响较小。主要天气过程雨、雪、雹的 形成在此

11、层。 2. 平流层 高度:对流层顶到约 50 km的大气层。 温度变化:平流层下层,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稳定,所以又称同温 层; 在20-35 km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氧气及臭氧因为吸收了来自太阳的紫 外线而升温。因此越靠近其上界,其气温便越高; 在高度约为15-35km的范围内,有厚约为 20 km的臭氧层;能够吸收紫外线(导 致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 在平流层的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显著优势,空气比对流层稀薄得多且干 燥,水汽,尘埃的含量甚微,大气透明度好,很难出现云雨天气。 3. 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 80km 高度;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热量来自平流层),

12、中间层顶温可降至-83 C(-113 C); 有强烈垂直对流运动 ; 4. 暖层(热成层、电离层) 中间层之上为热成层,80 - 800 km 。 暖层下部基本是由分子氮所组成,上部是由原子氧所组成。 氧原子强烈吸收波长小于 175 nm 的太阳短波辐射,因而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 升,甚至可以高达 2000 C 。 太阳辐射使该层大部分空气发生电离, 具有较高密度的带电粒子, 故称为 “电离层” 对全球性无线电通讯有重大意义; 极光现象:高纬度地区因磁场而被加速的荷电粒子与大气分子碰撞,使大气分子受 到激发及电离。激发态回到基态的时候,就会产生发光现象。 5. 逸散层 大气圈的最外层,高度:

13、 800 km 以上,顶界约为 2000 3000 km 的高度 ; 空气分子大部分发生电离; 空气极为稀薄,其密度几乎与太空密度相同; 由于空气受地心引力极小,气体及微粒被碰撞而进入太空逸散。 随高度增加,温度略有增加。大气分子是因为吸收了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而被加热 的。 散逸层是人造卫星、空间站、火箭等航天器的运行空间。 室内主要危害性气体: ( 1 )氡: 氡是由镭衰变产生的自然界唯一的天然放射性惰性气体,无 色,无味。 室内氡的主要来源: A. 从房基土壤中析出。三层以下住房室内氡含量较高。 B. 建筑材料是室内氡的最主要来源。如花岗岩、砖砂、水泥及石膏之类,特别是含有放射 性元素的天

14、然石材,易释放出氡。 C. 从户外空气中进入室内的氡; D. 从供水及用于取暖和厨房设备的天然气中释放出的氡。 ( 2)甲醛 :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 来源:室内所用的家具、地板、胶合板、刨花板、密度板等都不断地释放有毒气体甲醛, 其释放期可达 3 10 年之久。 毒害:甲醛对人体危害很大。 长期接触低量甲醛,可引起呼吸道疾病、眼部疾病、女性月 经紊乱、妊娠综合症、新生儿畸形、精神抑郁症。致癌、致畸 ( 3)苯 :苯是一种无色具有特殊芳香味的液体 来源:油漆、各种油漆涂料的添加剂和稀释剂;胶粘剂;防水材料、防水涂料。 施工作业后15小时后检测,室内空气中苯含量超过国家允

15、许最高浓度的14.7倍。 危害:长期接触一定浓度的甲苯、二甲苯会引起慢性中毒致癌。 神经系统:出现头痛、失眠、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样症候群。 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可使骨髓造血技能发生障碍,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并可引起白血病。 导致胎儿的先天性缺陷。女性对苯同系物危害较男性敏感。 苯化合物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强烈致癌物质。 AQI评价的主要污染物:PM2.5、PM10 S02 N02 03 C0等六项 产生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有城市下垫面、人工热源、水气影 响、空气污染、绿地减少、人口迁徙等多方面的因素。 大气稳定度与气温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递减率的关系

16、:丫 丫 d时,大气处于不稳 定状态,这时上升的热空气团和下降的冷空气团垂直运动强烈,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丫 = 丫 d时,大气处于中性状态,这时不影响空气团在其中作垂直运动,但对大气污染物的 扩散和稀释也不起作用。 逆温分为几种类型? 1.辐射逆温2.下沉逆温3.平流逆温:4.湍流逆温:5.锋面逆 温 。目前主要有哪些烟尘治理技术 ? ( a )机械力除尘器: 重力沉降室、惯性沉降室、旋风 除尘器。(b)过滤式除尘器:袋式除尘器、颗粒层除尘器。(c)静电除尘器:干式静电除尘 器、湿式静电除尘器。(d)湿式除尘器: 喷雾塔、填料塔、文丘里洗涤器等。 大气主要污染物有那些?1、颗粒物:按粒

17、径的大小,可以分为: (1) 总悬浮颗粒物(TSP (Dr v 100卩m) (2)飘尘 (Dr v 10卩m) (3)降尘(Dr 10卩m) (4)可吸入颗粒物(PM 10) (Dr V消耗,从而使水体中有机物积蓄,其后果: A促进细菌类微生物繁殖,一系列异养生物的食物链都会有所发展,使耗氧量大大增加。 B生长在光照所不及的水层深处的藻类因呼吸作用而大量耗氧。 C沉于水底的死亡藻类,在厌氧分解过程中促进大量厌氧菌繁殖。 D富氨氮的水体使硝化细菌繁殖,然而在缺氧条件下又会转向反硝化过程。 最后,水底有机物 V消耗 V生长,使其处于腐化污染状态,并逐渐向上层扩展。严 重时,可使一部分水体区域完全

18、变成腐化区。 有时为周期性的交替过程。 水体自净机制 1) 稀释扩散 (2) 耗氧与复氧作用一一有机物的分解 易氧化有机物被化学氧化分解 微生物对有机物的生化氧化分解 (3) 重金属的转化 重金属化合物的沉淀-溶解作用:与迁移能力有关 重金属的氧化还原作用 重金属的络合作用:羟基的络合过程 胶体化学吸附转化:是将重金属转为固相的主要途径 废水的一、二、三级处理。一级处理 去除废水中的漂浮物、悬浮物和其他固体物,调节废水的pH值,减轻废水的 腐化和后续处理工艺的负荷。悬浮物固体的去除率为70%- 80%而BOD的去除率为25% 40% 二级处理 可以大幅度地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有机污染物和部分金

19、属污染物。生物处理作为污 水二级处理的主体工艺。 BOD 5可去除80%- 90%废水基本具备排放标准的要求。但还有部分微生物不能降解 的有机物、氮、磷、病原体及一些无机盐等尚不能除去。 三级处理 又称深度处理,它是将二级处理未能去除的部分污染物进一步净化处理,常用超滤、 活性炭吸附、离子交换、电渗析等 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有那些?按原理:物理法 化学法 物理化学法生物法 生态处理法 按处理程度:一级-物理法:达不到排放标准 二级-生物法:可达到排放标准 三级-物理化学法:达到饮用标准 工业三废指的是什么?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 废 气 二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氢 固体废弃物工业排放的废渣。 论述大

20、气污染的综合防治对策。1.调整工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 2. 选择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排放方式 3. 区域集中供热 集中供热比分散供热可节约3035%的燃煤,且便于提高除尘效率和采取脱 硫措施,减少粉尘和 SO2的排放量 4、改变燃料构成 城市燃气化:天然气 液化石油气 煤气 普及民用型煤:节煤 20 % 减少烟尘排量5060 % 减少SQ排放量3050 % 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开发水电、地热、风能、海洋能、核电及太阳能等。 5、绿化造林 臭氧为什么在15-35Km高度处浓度最大? O2 + h u (w 243nm) t O + O (493.8kJ/mol) O 2 + O t O3 O + h

21、 u (v 290nm) t O2 + O 高于 35km , w 243nm 光线强,但 O2 、 O 浓度低; 低于 15km , w 243nm 光线弱, O 浓度极低 环境要素及其特点。 环境要素, 是构成环境整体的基本物质组分。 各要素的特点是独立、 性 质不同、服从整体环境的演化规律。 环境要素可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 环境科学所指的环境要素通常为自然 环境要素。其中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指水、大气、生物、岩石、土壤、阳光、温度等。 最小限制律 等值性 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 环境各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互相依存 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阶段 采集、狩猎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

22、四阶段 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 第二次浪潮” 的环境问题(八大公害事件) 第三次浪潮” 的环境问题 什么叫环境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 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 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 第一、 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 第二、 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使人 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第三、 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 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 害的机理及

23、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健康的生活服务。 第四、 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1. 自然灾害 天文灾害:天体撞击、太阳辐射异常、电磁异暴、宇宙射线 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岩崩 气象水文灾害:水灾、旱灾、风暴、冰雹、雪灾、热浪、寒潮 生物灾害:病虫害、森林火灾、物种灭绝 2. 生态破坏 : 水土流失、 沙漠化、荒漠化、土壤次生盐碱化、 森林锐减、 草场退化、 土地退化、水体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3. 资源耗竭 : 矿产资源危机、能源危机、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紧缺、土壤资源的 退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土壤 4. 环境污染 : 水

24、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 环境污染、生物污染、物理环境污染 5. 人口巨增 : 使上面所有问题都被放大了 土壤的组成: 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空气,水分 土壤的吸附作用: 生物吸收: 是指植物和微生物对土壤营养物质的吸收保蓄作用。 作用:生物吸收具有选择性和提供表层土壤养分的能力。 生物吸收是促进土壤肥力发展的动力。 某些植物兼有从土壤吸收降解有毒物质的能力 。 机械吸收 : 能把大于孔隙的物质阻留在土壤颗粒外, 小于孔隙的颗粒也能阻留在土壤中。 物理吸收(分子吸收) : 是指土壤颗粒对分子态物质的吸附作用。 土壤对不同的分子态物质的吸附能力各不相同, 土壤

25、越细, 分子态物质极性越强, 物 理吸附性能越大。 饲养牲畜时常以土垫圈, 就是利用细土吸收尿液及气态氨分子, 减少养分损失。 但物 理吸附能力较小,不是土壤保持肥力的主要因素。 化学吸收是一种化学固定作用: 一方面防止养分流失,但降低养分的效力; 另方面对于有毒重金属起净化作用。 土壤污染的危害及特点。 2. 土壤污染的特点 (1)隐蔽性或潜伏性 土壤污染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不像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那么样直观。印染 废水污染有颜色,气味变化,工业烟囱排入大气中黑烟,黄烟,一看就清楚。 如, 农业上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它能够使农作物增产,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发现,它 能够造成土壤板结。 日本 60

26、年代发生的“骨痛病”就是使用了含镉废水灌溉农田,使农作物造成了镉污 染,人吃了以后,产生了骨痛病,具体原因也是在事件发生 10 年后才知道的。 (2)不可逆性和持久性 有些有机污染物很难降解,一旦污染了土壤很难根除。 如:多氯联苯、多环芳烃等具有高稳定性、低水溶性和抗微生物降解的特性。 重金属进入土壤也是一个不可逆过程。 ( 3)危害的严重性 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危害动物和人的健康。 如前面讲的“骨痛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3. 土壤污染的危害 (1)严重的经济损失; (2)食物品质不断下降; (3)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4)导致其他环境问题,如水体、大气、土壤生态破坏等。 荒漠化的成因、

27、危害。 1. 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 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2. 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1)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矿山开采等 (2)植被资源不合理利用 (3)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4)不合理耕作及粗放管理 水土流失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水土流失: 在水力和风力作用下, 地表物质发生剥蚀、 迁移或 沉积的过程。 2. 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因素条件 人为因素催化剂 3. 水土流失的防治 (1)严禁毁林、草,开荒为农田等; (2)进行工矿建设,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提出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工矿建设和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必

28、须同步进行; (3)保护好现有森林,大力植树造林,兴建防护林体系工程来控制水土流失面积的蔓延。 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有那些? 土壤的修复就是对已经污染的土壤进行改良和治理。 生物修复 : 微生物的降解 植物提取 植物挥发 电化学法、热解吸法 : 电解法、加热法 农药的类型 :1、有机氯类农药 DDT ( 二氯三苯基三氯乙烷 ) 六六六 ( 六氯环乙烷 ) 艾氏剂 ( 六氯一六氢化一二甲萘 ) 狄氏剂和异狄氏剂(六氯-环氧-一八氧化-二甲萘) 氯丹七氯等。 特点:化学性质稳定,环境中残留时间长,短期内不易分解,易溶于脂肪,并积累。我国于 85 年禁止生产使用。 2、有机磷类农药 剧毒类: 对硫磷(

29、 1605)、甲基对硫磷、内吸磷 中毒类: 敌敌畏、二甲硫吸磷 低毒类: 乐果、敌百虫、马拉硫磷等 特点:毒性剧烈,易于分解,环境中残留时间短,在动植物体内,受酶的作用不易蓄积。被 认为是比较安全的农药。 但有机磷农药具有烷基化作用,可能引起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对哺乳动物和昆 虫起到破坏神经细胞分泌的乙酰胆碱,阻碍刺激的传递机能等生理作用 3、氨基甲酸脂类 具有苯基-N-烷基氨基甲酸脂结构,它与有机磷农药类似,属低残留农药。 4、除草剂 ( 除莠剂 ) 具选择性,只杀草不伤苗,如2,4 - D(2,4-二氯苯氧基醋酸)和2,4,5 - T(2,4,5 -三氯苯氯基醋酸)及其脂类。此类农药可分

30、解,对哺乳动物、人、畜毒性不大。也未发现 在人体内有积累。 固体废物的概念及其危害 : 固体废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以及生活等过程 中丢弃的固态或泥浆状的物质。 1. 侵占土地 : 据估算,每堆积 1万吨废物,占地约需 1 亩。 截止 1993 年,我国单是工矿业固体废物历年累计堆存量就达 59.7 亿吨,占地 52052 公顷。 2. 污染土壤 : 当废物堆置或在没有适当防渗措施条件下对垃圾填埋时, 有害组分很容易随沥 滤液浸出而污染土壤及地下水。 这些有害成分的存在会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产生影响, 并改 变土壤性质和结构, 不仅有碍植物根系的发育和生长, 而且在植物有机体内积蓄

31、, 通过食物 链危及人体健康。 3. 污染水体 4. 污染大气 在适宜的温度下,由废弃物本身的蒸发、升华、发生化 学反应而释放出有害气体; 某些有机物在微生物分解过程中产生恶臭气体; 废弃物中的细颗粒随风飞扬,加重大气的粉尘污染; 运输、处置和利用过程中产生有害的气体和粉尘。 5. 影响环境卫生 固体废弃物被随意倾倒,堆放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既影响市容、妨碍景观,又 容易影响环境卫生,传染各种疾病。 固体废弃物管理特点 : (二)固体废弃物管理特点 固体废弃物与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相比,在管理方面有自己的特点: 1. 要作最终处置 废水、废气处理过程所产生的残渣物质,浓集了多种污染成分。在无法或暂

32、无法加以利用的情况下 与生物圈隔离 ( 填埋 ) 2. 要作妥善的途径管理 有害废弃物 产生 收集 - 贮存 运输 处置 每一环节:都可能导致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 ; 都可能直接危害人体和其它生物物种。 对固体废弃物实行全过程的污染控制管理,这就是途径管理。 3. 要注意潜在危害 固态的有害废弃物有长期的滞留性和不可稀释性,一旦造成环境污染,往 往很难补救恢复。浸出液在土壤中的迁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危害可能在数年至数十 年后才能发现。 4. 提高公众意识 做好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公众对固废污染环境的认识。 加强公众监督。 固体废物固化处理技术有那些? 1. 水泥固化 将水泥以一定

33、比例混入废物中,水化反应后将废物包容在3CaOSQ2水化结晶中间, 以降低废物中有害物质的浸出,达到无害化的目的。 2. 沥青固化 将固体废物与沥青混合后, 加热固化。 经沥青固化后得到的固化体空隙小、 致密度高, 难于被水浸透,与水泥固化相比,有害物质的浸出率小 2-3 个数量级。 3. 玻璃固化 将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废物进行玻璃化, 使有害物质固定在玻璃体内部, 这就是 玻璃固化。 该法具有固化体结构致密,在水中以及酸性、 碱性溶液中的浸出率低; 减容率非 常高等优点。 4. 自胶结固化 自胶结固化是利用废物本身的胶结特性进行固化处理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处理硫酸 钙体系和硅酸盐体系的固

34、体废物。其原理是二水硫酸钙(CaSO 2H2O)和二水亚硫酸钙 (CaSQ-2H2O)在一定温度下加热,可脱水形成半水硫酸钙, 这些半水化合物具有胶结作用。 5. 塑料固化 热塑型固化 如聚乙烯、 聚氯乙烯等在常温下呈固态, 高温时可变成熔融胶黏性液体, 这时将废物 掺合并排出,待混和物冷却即完成固化过程。 热固性固化 热固性材料如脲醛树脂、 未饱和树脂等单体在加热或在常温条件下加入催化剂可聚合 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稳定固体化合物。 在我国, 固化方法主要用于处理放射性废弃物。 沥青固化已达到工业化规模, 水泥固 化达到中试阶段,玻璃固化还在继续研究之中。 危险性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有哪些。1)填

35、埋法 将废物永久、安全的与周围环境隔离。 填埋法历史最悠久,应用也最广泛。 占用大量土地, 技术关键是填埋场的防渗漏系统。 ( 2)焚烧法 焚烧法适用于处置有机废物。 在高温条件下将有机危险废物分解、转化为可向环境排放的产物并进行热能利 用。 ( 3)固化法 固化法是将水泥、 塑料、水玻璃、 沥青等凝结剂同危险固体废物加以混合进行固 化,使得有害物质封闭在固化体内不被浸出,从而达到稳定化、无害化、减量化的目的。 固化法在日本、欧洲及美国已应用多年,我国主要用此法处理放射性废物。 什么是人口环境容量? 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 全球或者地区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 口数,称为人口环境容量 人口膨

36、胀对环境的哪些方面造成压力? 人口激增导致:土地资源危机 自然资源危机 环境污染 1. 人口爆炸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绝对面积减少: 工业建设用地、道路交通、城市建设等占用大量耕地。我国耕地面积以17 67 万 hm2/a 的速度减少。 耕地质量下降: 庞大的人口对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 迫使高强度使用耕地, 加之不合理开发土 地,导致土地沙化、污染、次生盐渍化等。 人均面积减少 世界人均耕地: 1975 年: 我国人均耕地:建国初期 2000 2 0.31 hm2, 2000 年: 2 0.1 hm 22 0.18 hm 2, 1 980年: 0.1 hm2, 年: 0.08 hm 2. 人口爆炸

37、对生物资源的压力 (1) 人口爆炸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木材需求的不断增加,导致森林资源的危机。造成两个方面严重问题: 一是使林业企业陷入无林可采的困境,普遍亏损; 二是森林过伐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森林消退,水土流失,大大加剧了干旱、 洪水等灾害。 (2) 人口爆炸对草场资源的压力 草场的功能: A. 从经济学角度,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肉类、乳制品、皮革和动物纤维。 B. 从生态学角度,可以防止风沙侵袭、涵养水源、保护土地、净化大气、美化环境。 由于人口的激增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肉类、 乳制品、 皮革等的需求量越来越 高。导致牧民们不顾草地的承载力,盲目增加畜牧头数,不惜以破坏草地生态环境为代

38、价。 谋取经济利益,给草地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 3. 人口爆炸对水资源的压力 由于淡水资源不足,加之人口膨胀,用水量不断增加,致使目前地球一半以上 地区缺乏淡水。 我国淡水资源缺乏更为严重,人均径流量仅为世界人均径流量的1/4 ,不但远 远低于那些人均水量较高的国家, 甚至还赶不上人均水量较低的印度尼西亚、 墨西哥、 印度 等国家。 4. 人口爆炸对气候资源的影响 如大量排放 CO2 、致冷剂,破坏臭氧层,产生温室效应等。 5. 人口爆炸加速矿产资源耗竭 什么是温室效应?其危害是什么? 温室气体具有不吸收短波光辐射而吸收长波光辐射的特 点,使阳光能够长驱直入到达地球表面, 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

39、辐射则被温室气体吸收截留 在大气层,使全球气温不断地升高,称之为“温室效应” 。 1. 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首先表现为全球性气候变暖。 (1)气象灾害加剧 大气环流发生变化;气流更强,热带风暴、龙卷风的能量比现在更大, 台风和飓风将 更加频繁。 (2)导致大范围的土地干旱、沙漠化 中纬度地区和南半球的降雨量增大。 北半球的亚热带地区的降雨量下降, 会导致大范 围的土地干旱、沙漠化。 (3)病虫害增加 有效积温法则。 2. 海平面上升 英国自然本世纪末上升 163cm A. 海水升温膨胀; B. 极地或高山冰川融化,极地冰川占有地球淡水总量的75%。 淹没大量沿海城市、低地和海岛。 约占世界 1

40、3 的人口受到威胁。 3. 生态变化 气候的变化, 将使农业和自然生态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 可能导致大量物种灭绝和农 作物的减产。 对农业的影响: 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挪威可种植玉米,公元1500-1800年,西 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降低1-2 C,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 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 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 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能力不同, 气 候变化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竞争力。 自然界的动植物, 尤其是植物群落, 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 性转移,

41、从而惨遭厄运。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小的地带,如果北 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 4. 影响人类健康 增大人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某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疟 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 带地区和国家。 温室气体包括哪些? 水汽、CO、C3、CH4、N2O以及人造温室气体氯氟碳化物(CFCs)、全氟碳 化物(PFCs)、氢代氯氟碳(HFCs)及六氟化硫(SF6)等。 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有哪些? 1. 提高能效或采用替代能源 目前的能源结构是以石油和煤炭为主 ( 在全球商业能源

42、产量中,石油约占43%,煤炭 约占 31%),利用生物能、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等,可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2.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不合理的耕作和施肥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 过去1万年来全球土壤有机碳含量呈下降趋势,大气中每IppmvCO相当于 2.12Gt碳,由此推算,全球土壤有机碳的下降已使大气中CQ浓度提高了 140ppmv。因此制 止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把碳素贮于土壤中是避免温室效应加剧的最佳战略之一。 3. 提高生物圈生产力与海洋吸收量 限制森林砍伐和提高森林生产力可增加固碳量。 海洋通过生物及化学沉积等过程不间断的吸收大气中的CQ,年吸收1.2 2.8Gt ,并运输储存于

43、海底或转换成其它含碳物质。加速浅层海水与深层海水间的交换有利 于提高海洋的CQ吸收量。 4. 加强政府行为与国际合作 1992年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每个缔约国都承诺“采取国家政 策及相应的措施, 通过限制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 保护和增强温室气体的汇和库, 以减缓气 候变化”。 解释臭氧的形成和损耗机制 臭氧的形成: Q2+hv(入 w 224nm) 宀 2Q ; Q+Q2+ M t Q 3+M 2Q+2Q3+M t 2Q 2+2M Q 3+hv(210 w 入 w 310nm) t q 2+Q 臭氧的耗竭: 排入大气层的NQ、CFCs它能清除臭氧而本身不被消耗。 其反应式是:CFCl

44、 3+hv t CFCl 2+C1 CF 2Cl2+hv t CF 2CI+C1 C1+Q 3 t C1Q+Q2 C1Q+Q t C1+Q2 Q 3+NQ t N0 2 +Q2 NQ 2+Q t NQ+Q2 由上述反应不难看出,臭氧层中 Q3会不断受到破坏,而 C1原子的净耗却为零(一个 氯原子可以破坏 10万个臭氧分子) 。只要有少量的 Cl 达到平流层, 即可使臭氧不断被消耗。 为什么臭氧空洞在南极的春季发生?CFCs和Halons :对流层是化学惰性一紫外线弱 平流层紫外线强,光解产生原子态的氯和溴 冬季CFCs和Halo ns在南极积累: 南极地区冬季7-8月温度极低-80 C,冷空气

45、下沉形成“极地涡旋;极冷低温 使水汽凝结成云 CFCs 和 Halons 被保留在云滴相中。云滴长大后沉降到对流层,其它区域 的CFCs和Halo ns继续向南极扩散。其结果是造成 CFCs和Halo ns等组分在南极的不断积累。 春季CFCs和Halo ns在南极光解: 南极冬季紫外光极少, CFCs和Halo ns很少光解。春天来临时,阳光返回南极 地区,太阳辐射中的紫外射线使 CFCs和Halo ns开始发生大量的光解, 释放出高活性的原子 态的氯和溴,破坏臭氧。非均相更加速了臭氧的破坏。 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个区域内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 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总和。 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生物多样性破坏体现在哪些方面?遗传多样性丧失;物种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多样性丧 失。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境破坏和破碎 生物资源过度开发 外来物种入侵 环境污染 农业和林业的品种单一化 1. 生境破坏和破碎 生境破坏: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自然的或人为的破坏,使很多生物失去栖息地。比如, 过去大量地围湖造田,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