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袁世凯的变革图强观念的由来与实施_第1页
2021袁世凯的变革图强观念的由来与实施_第2页
2021袁世凯的变革图强观念的由来与实施_第3页
2021袁世凯的变革图强观念的由来与实施_第4页
2021袁世凯的变革图强观念的由来与实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袁世凯的变革图强观念的由来与实施 欢迎阅读袁世凯的变革图强观念的由来与实施,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袁世凯因壬午之变去朝鲜,因维护清朝在朝鲜的宗主国利益,遂与日本在朝鲜角逐、较量,最后引来了甲午之战。甲午之战是近代中国最为耻辱的战争之一。此时的清王朝,虽然经过洋务和自强运动的发展,表现上看似还有些强大,但制度远落后于已经迈入现代化的日本。甲午之战是日本觊觎中国已久的集中爆发。甲午战败后,举国伤痛、愤怒,一个小小的日本,居然把中国给打败了,而且还割地赔款。于是有了从学技术到学思想的根本转变。虽然,此前,也有郑观应、王韬等人的思想探索。但真正让变革图强思想活跃起来,则是甲午战败刺激的产物。其中以 _为

2、集中代表。在马关条约即将要签订时, _就联合各省举人一千三百多人,起草了一份一万四千多字的上皇帝书。在上书中, _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建议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虽然 _的上书并未送到都察院,更未送达光绪帝手中,而此时倒有湖北、浙江、江西、四川等地举人和官员上书皇帝十五起,恳求变法富强,以报血仇)。此后, _连续给皇帝上了几次书。在这些上书中, _较为系统地发挥了自己的变法思想,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政治方面, _提出了变君专制为君主立宪的要求。经济方面, _提出了发展工业,振兴商业,保护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主张

3、。文化教育方面, _提出了“开民智”“兴学校”的主张。这几个方面的主张构成了 _变法维新的基本纲领。随后的1895年8月, _在北京又组织了强学会。强学会成立之后,每三天举行一次例会,相互讨论“中国自强之学”,批判顽固势力。 对于这些,袁世凯是怀有几分敬重的,他在徐世昌的引见下,也参与了维新的讨论。但 _等人原本无权,只是一下子被光绪看中,所以就会急切地想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谋取权力,进而继续他们的改革主张。他们想一夜之间改变整个帝国的面貌,这在当时显然是不现实的。与日本较量了十几年的袁世凯,参与了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目睹了朝廷的种种弊端,痛定思痛,也力主变法图强。袁世凯深感列强“蚕食生心,逼

4、处日近”,“侵骚图我,决无餍心”,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发愤图强,大力变法维新,那中国将无法生存,必被列强继续侵辱。因此应该公正地说,袁世凯这个时候的图强思想,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但同时,袁世凯于朝廷内部,他深知变法只能循序渐进,知道改革的艰难险境,知道解决问题的要害,因此他的图强主张更切合实际,更成熟,更具操作性,这可以从他的新政万言书看出。在这份万言书中,袁世凯以充满新鲜的气息和见解,让人耳目一新。他从分析甲午战败的原因入手,一改当时内外臣工那些传统的腔调,提出了变法图强的紧迫性。他以高瞻远瞩而又符合实际的见解,提出了变法的系列主张,建议清王朝讲求西法, _更张;培育新型人才,选拔新型人才;

5、改革经济,发展经济;推行新法,改革军事。袁世凯的新政万言书,是袁世凯早期图强思想的集中体现。从中看来,其思想并不比康梁逊色,即使今天读来,也同样有可取之处,何况是一百多年前呢。袁世凯条陈之事,涉及朝廷的用人、理财、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所提建议,大胆而富有前瞻性,重实践而具操作性,可谓一针见血,切中要害。只要翻阅一下那个时期的内外臣工的建议,几乎没有一个人能达到这样的水平。袁世凯对西法的认识并不在 _之下,应该说比 _等人更为成熟、更为系统。 那么,袁世凯对局势的观察分析为什么能如此深刻呢?为什么他能有这么开阔的变革图强思想和视野呢?这与袁世凯善于学习,以及在朝鲜的历练有关。袁世凯在朝鲜

6、十二年,广泛接触外界,比晚清的一般外交官,更具开拓的国际视野。虽然当时的朝鲜也是闭塞之地,但各方力量在朝鲜相互角逐,朝鲜身处西方列强的浪尖之上。袁世凯在朝期间,耳濡目染,知道别人的先进之处以及我们的差距。甲午战败,对他更是警醒。条呈新政万言书后,袁世凯被举荐小站编练新军。中国近代军事由此发端。袁世凯督练新军,可谓尽心尽力,他以此来作为自己的试验田,希望能以强兵之举,达强国之梦。这也是袁世凯小站练兵之所以能有那么大的成效,能为后来整个国家军事的近代化奠定基础的原因之所在。从这点上也可以说,袁世凯是改革图强的实干家、实践者。 袁世凯的图强变革思想,最后得以更大深度更大广度地实践,则是他就任直隶总督

7、后。辛丑条约后,慈禧决定推行新政,这给了袁世凯更大的舞台,特别是就任直隶总督后,袁世凯一下子如鱼得水起来,从整饬吏治,革新锢弊;扩充北洋,强盛军力;到创办警察制度;改革司法、狱政;再到废除科举,兴办教育;注重人才,鼓励留学;再到发展经济,倡导实业;改革财政金融,创办银行;振兴农务,发展交通;等等。在晚清新政十年的时间里,袁世凯成了改革的急先锋,他把原先的变革图强思想,化为一件件具体的实践。许多近代制度在他手上得以创办,有开一代先河的意义,特别是袁世凯力主的废除科举,鼓励留学和倡导立宪,开明政治,为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这对近代中国发展的意义是不可言喻的。更为深层次的是,留学引发了思想

8、的激荡,直接推动了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袁世凯鼓励留学,本想为朝廷效力,但随着事态的发展,在国内学堂的反满运动遭遇镇压后,留学生的反满运动不断发展,尤其是留日学生。袁世凯虽不赞同倒戈皇室,但与留学生多有密切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民主思想生根发芽的土壤。晚清学人许指严在新华秘记中说,凡新自留学东西洋归国之学生,袁世凯多能“竭意延揽,而于东洋归国之昌言革命自由者,尤嘉纳无忤,且私有所馈遗甚厚”.当袁退居彰德时,出洋留学者,更是“必绕道谒袁”,“袁分别其才之高下以为待遇”.留学兴,思想兴。袁世凯力主的留学实践,大大促成了晚清新旧思想的碰撞,留学者最后成了王朝的掘墓人。 袁世凯的立宪主张,虽然比起暴

9、力革命来说,要“落后”得多,但事实上立宪并非思想落后的代名词。当时的日本就是通过君主立宪走上强国之路的,再远的来看,英国、德国也都是这样,立宪没什么不好,时到今日,还有不少国家是君主立宪政体。袁世凯的君主立宪主张,也是他变革图强的具体实践,而且是相当核心的实践。晚清新政以来,清王朝在试图完成一个国家的转型,在文教、经济、法制、军事等方面都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比早些年的维新变法还走得更远。但对于朝章国政,这关系到国家根本的东西,还是没那么容易进行的。而其中,袁世凯是最为积极的官员,甚至有点一意孤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当政体改革还无人问津的情况下,袁世凯就初步提出了立宪的建议,要求清廷

10、在宪政、官制、地方自治三方面,实行改革,其核心内容是宪政改革。这在当时,无疑是大胆、富有远见的。但袁世凯的建议遭到反对,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最后只好搁浅。日俄战争爆发后,特别是君主立宪制的小日本战败了庞大的君主专制的俄国,使人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 _的优劣,遂朝野上下立宪呼声日起,随后袁世凯联合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立宪。“简派亲贵,分赴各国,考察政治,以为改政张本。”在袁世凯的推动下,慈禧同意委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分赴各国考察政治,以期择善而行,袁世凯也慷慨“拨银十万两,解京应用”,以示支持。五大臣考察归国后,立宪虽再遭受激烈反对,但立宪的种子已经播下,呼声渐起,并

11、形成风气。袁世凯也在自己地盘天津,搞起了实践。他拟定直隶天津县地方自治公决草案110 条,推行地方议会选举,进行民主自治实践。天津因此成为地方自治的样板。时人云:天津之自治既先成立天津既可为直隶全省之模范,亦各省所急欲仿办者,是亦即全国自治之模范也。全国之自治成而立宪之基础成矣,此所以为中国前途贺也。“天津自治在袁世凯的推动下,卓有成效,直接推动了宪政思想、制度在中华大地的传播,加速了晚清立宪运动的推进步伐。 袁世凯看起来老化腐朽,但实际上思想开明,锐气锋芒,敢于尝试,而且着眼全局,着眼将来。虽然他力主立宪,以达国强政顺,但他也知道,君主立宪是个系统工程,绝非一跃而就,所以他主张循序渐进地改革

12、,以局部到整体,以专项带动整体。袁世凯不是激进派,不是盲目主义者,他凡事都主张因时、因国情,循序渐进,有如后来胡适的改革主张。中国的事情确实牵一发动全身,各种利益错综复杂,只有循序渐进,才能最后有所成效。如果过于激进,往往以夭折告终。在袁世凯看来,立宪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推行官制改革。袁世凯主张取消军机处,设责任内阁,开议院。袁世凯的这一主张,在当时可以说是前卫的,也抓住了宪政的根本。当然,袁世凯的这些主张,可能有自己的小算盘,因为推行责任内阁,权力集中在内阁总理手上,而这内阁总理的位子,当时非奕匡不可。奕匡任总理,他也准能谋个总理协理,也就是副总理的角色。但同时,他也绝不是一个纯粹的投机者,

13、推行君主立宪,的确是他变革图强的核心实践。甲午战败以及自己多年跟日本打的交道,都让他更加明白,立宪整体对于当时中国的意义。强烈的 _心理,驱使袁世凯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搞出点立宪的名堂来。所以即使后来立宪主张四面楚歌时,袁世凯也没有放弃,始终坚持着。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袁世凯调任外务部尚书、军机大臣,削消了掌管内阁权力,是个失宠的信号,但他依然没有放弃立宪的主张,而且似乎更为积极了。袁世凯成了众多立宪人士的精神领袖。袁世凯借助自己军机大臣的便利,希望能出台些举措,为立宪铺平道路,”枢桓各政,多系世凯主之“.这本是良性的开端,如果能给袁世凯稳固的权力,如果能按照袁世凯的改革设想,立宪政体或许在当时可以平稳实现。可惜正当立宪沿着快速步伐前行的时候,1908 年 11 月,光绪帝与慈禧相继去世,因为长期不和、立宪主张不一、差点一枪崩了袁世凯的醇亲王载沣摄政,袁世凯的立宪实践就此算是夭折了。中国与立宪政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