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文字学概要》“形体的演变”二章_第1页
评《文字学概要》“形体的演变”二章_第2页
评《文字学概要》“形体的演变”二章_第3页
评《文字学概要》“形体的演变”二章_第4页
评《文字学概要》“形体的演变”二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评文字学概要“形体的演变”二章: Summary of Literature written by Qiu Xigui introduces systematically the Chinese characters form evolution. It absorbed the forefathers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results, and divided Pre-Qin runelore by age and region into four parts : Shang Dynasty character, Western

2、 Zhou Dynasty and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haracter, Qin series character, hexarchy characters.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past, according to its date, Jinwen is grouped into Shang Dynasty character, Western Zhou Dynasty and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haracter, Warring States character. The author corr

3、ected the habit view of considering Jinwen as character later than Oracle. From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Jane Silk character,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ancient official script originated in folk characters of Qin series character in the later period of Warring States and Ba Fen and Zhang Cao re

4、spectively root in folk characters and regular script regular script regular script of ancient scribe at Emperor Xuan period in Western Han, thus it corrected some distorting legend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authorargumented the key role of folk characters in promoting the evolution of chirography,

5、and revealed the internal causes and motivation of characters evolution.0 引言初读裘锡圭先生所著的 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1988), 深感受益匪浅。 这部文字学著作总结了旧小学和二十世纪以来文 字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其中也涵盖了裘先生三十年来古文字研究 和汉字学研究的体会,确实是一部关于汉字的通论性的重要著 作,同时也是一部非常适用的教材。 它全面讨论了有关汉字的性 质、形成、发展、演变、结构、假借、分化、合并、形音义关系、 整理和简化等问题。 内容充实, 资料丰富,分析深入, 论证严谨, 见解深刻,方法科学,对汉

6、字学的研究和教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形体,是指构形(形体结构所反映的造字意图)、笔道形态 (笔画形态)、书写体势(运笔规则)三个方面的综合。这三者 的变化是相关的。就汉字演变形成篆书、隶书、草书、楷书等不 同字体, 对这些字体产生的时代及其原因, 自晋代以来就有许多 书法家作过讨论。不过,流传的说法只是推测,有的是辗转的传 说,不一定符合实际的情况。 至于说文 中的“古文、 籀文”, 历代书法家或小学家都视为最古的字,更是与实际不相符合的。 清末以来,由于甲骨金文的大规模发现,人们对“古文、籀文” 乃至篆、 隶、真、草的认识提高了很多。 王国维史籀篇疏证序 和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见观堂集

7、林),明确 提出战国时东土西土存在用字的不统一现象, 对传统把“古籀” 视为一体的观念是一大突破。 本世纪以来的文字学著作, 几乎都 讨论到字体问题。 近四十年来, 还出现了一些专门讨论字体的专 著,如郑诵先执笔的 各种书体源流浅说 (1962)和启功的 古 代字体论稿 ( 1964)。过去的研究,在辨析各种书体的名实方 面有一定的成就, 但对于汉字演变的过程和原因的研究仍然很薄 弱,或流于概念化。汉字古文字阶段的形体演变,大多数的文字 学著作和教材中采取的是人们习惯上按照书体的不同, 先甲骨文 后金文,后大篆即籀文,小篆,隶书,然后楷书这样一个演变的 过程。如图所示:甲骨文 f 金文 f籀文

8、(大篆)f小篆 f 隶 书f楷书这种模式既不能完全反映汉字演变的原因和动力, 也并不完 全符合汉字演变的实际过程。而裘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一书中用第四、第五两个章节分 别对汉字演变的过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其研究过程和结果在吸 收了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有批判,也有突破。1 继承 对先秦古文字的发展阶段, 以官方正式字体为主干, 过去人 们人为地划分六个阶段: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古 文字;(秦汉之际的古隶,又称秦隶一一过渡字体)隶书、楷书一一 今文字。裘先生继承了自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中的讲法,按时 代和地域划分阶段, 将先秦古文字分为商代文字、 西周春秋文字、 秦系文字、六国文字等四个部分。我

9、们先以分析甲骨文为例来说明这样做非常有道理。1.1 甲骨文又称卜辞、 殷墟文字等, 主要是指商代锲刻在龟 甲兽骨上的文字,内容都是商代王室贵族在祭祀、征伐、田猎、 收成、疾病、气候、出入等方面进行占卜活动的记录。甲骨文是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主要出现在商代后期二百多年 间周代也有少量的甲骨文。目前见到的甲骨文有4000 余单字,已经识读的字约有 1000 个以上,已经能够完整地记录当时的语 言。这表明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因此,甲骨文不是 汉字的最早源头,而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阶段。并且裘先生在汉 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 一文中指出: “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应 该已经不是非文字的图

10、形, 而是原始文字了。 ”因为这些单个出 现在用作礼器的陶尊边缘之上, 无疑是东方民族的一些氏族的族 徽,就这点来说,它已经具备了形音义的要素。而这些陶尊距今 大约四千五百年到五千年左右。1.2甲骨文以下特点:以象形、象意为主,形声字在 其中占的部分很小。 其与图画已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但也有不 少字依然保留着较强的图画性。 形体结构没有完全定型化, 其 中存在不少同字异构现象。正反没有差别。笔画可多可少。 偏旁位置可移易。 可更换意义相近的义符。 可添加义符或 声符。笔画方折,线条瘦直。因此甲骨文能否看作后世字体的源头这都是疑问, 实际上甲 骨文只是特殊材料上的文字, 并非当时日用文字的主体

11、, 充其量 只能算作是主流字体的分支, 不宜看作后世字体的直接源头。 当 时的主流字体是什么样现在已经不得而知, 所以权且用朝代名称 来代指,以免发生误解。所以,依次类推,用朝代名称来指代文 字的发展阶段不失为一种稳妥的方法。 裘先生参照继承了唐兰先 生的划分正体现了这一理性的分析。这样,既反映了商、西周春 秋、战国之间时代上的差异, 又反映了秦系和六国之间的空间差 异,构成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状况的立体系统,这是比较科学的。1.3 我们以分析“秦系文字、 六国文字”的命名来说明其分 类的科学性秦统一中国推行“书同文”政策的结果是实现汉字 在当时的标准化、规范化。许慎在说文解字 ?叙:“秦始皇 帝

12、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 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 爰历篇 、太史令胡毋敬作 博学篇 , 皆取史籀大篆, 或颇省改, 所谓小篆是也。 ”所谓“史籀大篆”, 研究者大多认可即战国时期秦国文字的结论。但是籀文(大篆)只是秦国文字的一种风格,它是否具有承 前启后的字体阶段作用目前尚无法证明, 仅仅依据许慎所说的小 篆“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就把它置于金文和小篆之间, 似不可靠,然而实际上小篆本身是否汉字发展的一个阶段还是问 题,用它来证明大篆的合法地位颇为勉强。而且,如果大篆能够 代表战国时期(周宣王以后)的社会字体,那六国文字又该置于 何种境地,它们跟大篆以及前后时代的

13、文字关系又该如何定论 呢?战国时期文字风格如同其社会内部多种多样,就秦国而言, 说文解字 ?叙:“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 刻符,四曰虫书, 五曰摹印,六曰署书, 七曰殳书, 八曰隶书。 ” 就六国文字自身而言, 其字体也多有异同, 很难说用哪一种字体 来代表那个时代。就文字阶段来说,裘先生的称法“秦系文字、 六国文字”还是科学的。2 批判 裘先生把过去视为一体的“金文”按其断代分别归入商代 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和战国文字之中,纠正了笼统地把金文当 作迟于甲骨文的文字的习惯看法。2.1 汉字总体书写风格包括社会风格 (字体)和个人风格(书 体)两种。各种风格有的具有历时替换性, 有

14、的具有共时并存性。 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 物上的文字。两周盛行在铜器上铸文, 两周的古文字留传下来的, 也以金文为最多。 所以,讨论两周的古文字, 当然以金文为代表; 研究金文, 也多研究两周的金文。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金文只是在 两周存在, 而当时代交替更迭后, 这种文字即刻消亡或者被下一 种文字所替代。2.2 甲骨文是用刀在龟甲或者兽骨上刻, 而金文是在青铜器 上铸刻,所以甲骨文多用笔细长瘦硬,多为直笔,少有圆笔,即 使是转弯之处也是硬角, 有些本应填实的肥笔, 也只能刻成轮廓, 或改用其它线条代替。金文的象形性弱化,符号性增强,注重字 形美化。这两种文字

15、的铸刻方式决定了它们的形制特点的差异, 但是这种差别是非本质的。 不能以两种文字的书写载体的差别武 断的断定孰先孰后。2.3 青铜器文字按其性质分为族徽文字和记事文字, 商代青 铜器铭文多为族徽文字,其时代,一般不早于五丁朝。每器铭文 通常才三五个字, 少者仅一字, 直到商晚期帝乙帝辛时期才出现 较长的铭文, 从时间上看, 殷商金文与甲骨文基本上是同时并存 的。不能因为较长篇的甲骨文多出现在殷商早期, 而较长篇的金 文却出现在殷商晚期而断定甲骨文早而金文迟。裘先生此举, 对于研究文字发展过程中, 透过历时和共时的 现象去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3 发展 对于隶变以后的文字,裘先生从简

16、帛文字的实际情况出发, 指出隶书中的古隶发源于战国晚期秦系文字的俗体, 八分和章草 则是西汉宣帝时期前后分别由古隶的正体和俗体发展而成的文 字,从而纠正了一些不合实际的传说。3.1 从考古发现的秦系文字资料来看, 战国晚期是隶书形成 的时期。因为秦国文字虽和战国时代其他国家的文字相比显得比 较保守, 但是秦国人在日常使用文字的时候, 为了书写的方便也 在不断破坏、改造正体的字形,由此产生的秦国文字的俗体,就 是隶书形成的基础。3.2 裘先生以字形构造和书体两个方面说明了汉代隶书的 发展, 而且在古人对于八分和章草产生时代的分析的基础上, 以 马王堆帛书、凤凰山木牍、敦煌居延竹简、铜器以及石刻上

17、的文 字考释得出八分和章草则是西汉宣帝时期前后分别由古隶的正 体和俗体发展而成的文字。3.3 根据传统习惯的观点, 人们认为隶书是由小篆发展而来 的,但是从睡虎地秦简不用小篆而且存在许多与小篆不同的字形 就可以判断的出来, 小篆并非秦国的通用字体。 小篆实际上是在 秦统一后由个别专家在当时通用文字基础上整理改写而成的规 范字体。但秦王朝的短命,并没有使小篆得到真正的推行,只在 少数象征皇权如“虎符”“权量”之类的特殊载体上使用过, 而 且这些小篆与许慎整理的说文小篆也不完全一致,综上,所 以不能简单的认为隶书由小篆发展而来。4 创新 裘先生第一次论证了俗体字对书体演变的关键推动作用, 揭 示出

18、汉字演变的内在原因和动力。早在七十年代初, 郭沫若曾经指出, “广义的草书先于广义 的正书”,“草率化与规整化之间,辨证的互相影响。”这种见 解是很有启发性的, 但未受到学术界的注意, 而裘先生正好证明 了这个道理。5 商榷5.1 小篆是不是自然演变而来的字体, 有没有继续演变为新 的字体。 根据传统习惯的观点, 人们认为隶书是由小篆发展而来 的,但是小篆并非秦国的通用字体, 小篆这种规范字体是否可以 认为是在秦统一后具有一种正字法的性质。可否根据小篆的性 质,断定隶书并不是源于小篆。测查早期隶书,如西汉初年的马 王堆帛书、 银雀山竹简等可以发现, 其中许多字形直接源于睡虎 地秦简或者六国古文, 并没有经过小篆阶段, 能否说隶书与小篆 是并存的,不存在传承的关系。5.2 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秦系文字、六国文字这种分 类确实很有科学道理, 但是, 时代间的交叉字体的出现不免会给 学习研究者带来遗漏的现象,受李运富老师汉字学的启发, 认为这样划分似乎更为合理:?J 古文殷商文字f西周文字f战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