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触控技术的发展动力及趋势作者:升达科技总裁 林招庆博士上网时间:2009年01月07日 引言 人机界面产业在长期的蕴酿之中,由苹果计算机(Apple)之iPhone手机正式呜锣揭开序幕、粉墨登场、全场惊讶连连、涟渏波动,久久不能平息,演出者与观众之间眉来眼去,秋波迭送,似乎两厢情愿,深情日款,大有一时天雷勾动地火,一发不可收拾之势。 触控技术在与蓝天为幕,昭日引导,响亮的前进曲之氛围中,引发广泛之回响,确实为近年来产业界罕见的现象,因为: (1)新人机界面引进之新产品概念在一片了无新意之3C产品中活化了生机。 (2)模块化设计概念下,日渐褪色之系统整合创意的末梢神经突然恢复知觉,让系统设计者在
2、模块组合经验活化创意,开始擦脂抹粉。 (3)新技术之引进连动出整个上下游产业链重新组合换位,俱认机不可失,期待美人青睐! (4)应用层面无远弗届,NB、手机、PDA,掌上型游戏机、MP3音乐播机,导航系统、ATM提款机等皆受全面之冲击,宛如巨星临降,万人空巷。 以下将就主要触技术做介绍比较及产业现况做简介,并针对目前最夯之多指应用所需之技术、专利、整合、应用等做更深入之讨论。一、主要触控技术简介 目前市面上触控技术主要如下几种,分河饮水,各立门庭: (1)电阻式:藉由压力接通在上下二层电阻网络,由电阻分布以决定压力点之位置。目前市面上有四线、五线、六线、七线、八线式各种组合,各类均有其优缺点,
3、但以四线及五线最为普及。电阻式技术原理简单,门槛低,上下游整合完整,但无法进行多手指侦测,且反应较不灵敏,寿命较短为其主要缺点,目前手写式手机屏幕多为此类。下表比较各式电阻式之不同,如表(一)。 表(一)、电阻式触控面板技术比较 资料来源:IEK(2)表面电容式(Surface Capacitive):原理类似电阻式,但使用电容值而非电阻值为计算量以决定触摸位置。主要应用在中大尺寸上的应用,但如同电阻式,虽为感应式较电阻式灵敏,技术门槛低,且无法进行多手指侦测。 (3)表面声波式(Surface Acoustic Wave, SAW):利用声波发放器传送至平面玻璃,造成均匀分布之表面声波,当表
4、面波手指或软性界面触碰,即产生声波遮断以藉此计算触碰位置。惟其成本高,上下游整合不易,且无法做多点侦测,是其较大之限制。 (4)振波感应式(Dispersive Signal Technology):为3M发明,主要原理在强化玻璃基座上利用触摸,使玻璃内部之振动波传导至其四个角落之感应及控制器以决定触摸位置。其优点为不受表面脏污与刮损影响,且可适用于大尺寸(32吋以上),缺点是无法多点触控,价格高,产业上下游整合不完整。 (5)红外线式:原理是以红外线的发射与接收构成X、Y之矩阵,当红外线波在特定位置被接触物阻隔即可计算出接触物(如手指)之位置,主要应用大尺寸应用及多点触控,但功耗高、分辨率差
5、,机构需架高做为红外线的信道。 (6)投射电容式:投射式电容与表面式不同,主要在于表面使用上下两电极做为电容,而投射式则将上下电极细分成矩阵式分布以画出X轴、Y轴交叉分布做为电容矩阵,当手指触碰时透用X、Y轴之扫描即可侦测在触碰位置电容变化,进而计算手指之所在。苹果计算机 (Apple) 之i Phone即以此技术为基础,其技术门槛高但后市可期。 (7)电磁式:主要是透过一个特殊的电磁笔与感应面板做触控而去计算电磁笔在感应面板上之轨迹,因其需用特殊之电磁笔及无法做多点,某些特殊机种外,无其它应用产生,某些应用尝试使用电磁与电容或与电阻结合,但成本极高,恐也非长期可靠。 除上述之技术外,尚有其它
6、方法引入触控领域,如微软的光学成像式 (Microsoft Surface) 造价昂贵,反应速度慢,可用度不高,另外友达、TM D、夏普之内嵌光 (In-Cell design) 检器技术更为复杂,价格仍难被终端厂商所接受,其期初面板之良率,恐也是另一难题,故亦都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表二比较各式的优缺点,各式触控面板之主要应用则整理于表三。 表(二)主要针对各式面板特性做基本之比较: 表(三)、触控面板主要应用: 由表(二)及表(三)基本上就触控面板可得结论如下: (1)中大尺寸仍以电阻式面板为主,主要是其成本较低但功能有限,若需较多功能,则红外线与电磁式将为主流。 (2)小尺寸或可携式产品
7、初期仍会以电阻式为主,但由于i Phone之风潮,投射电容式面板之比重将持续增加,甚至全面取代。 (3)复合面板(电阻式电容式,或电阻式电磁式,或电磁式电容式)将成为各家商研发之主要方向。(如N-Trig开发,电磁式与电容式组合,WACOM的电磁式电阻式,但贵。) (4)除多手指侦测外,手写或笔写或手笔并进亦将是未来主要之研发重点。二、触控产业的主要关键 触控产业其实行之有年,无声无息直到苹果计算机 (Apple) i Phone的多手指应用方才引爆,平地一声雷,因此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尤其是投射电式面板。其它面板技术只在突破以既有之基础实施多手指应用。而投射电容触控技术本也非新技术(原笔记型计
8、算机之触控板鼠标即是),以下将讨论投射电容式面板在应用却也面临一些关键问题: (1)透光感应表面的技术。 可透光感应面基本上是上下二层电极矩阵形成,中间以绝缘层隔开以形成电容,结构甚为简单。触控面板基本上是由轻薄透明之感应面与一控制IC以及IC内部相对应之软件 (Software)及韧体(Firmware)组合而成。导电电极而溅镀或蒸镀透明导电材料(目前都为ITO,氧化铟锡)于透明基材上,一般为玻璃或PET薄膜以Film/Film、Film/Glass或Glass/Glass三种结构上下贴合而成。感应面的主要规格为透光率与耐久性,玻璃上之溅镀或蒸镀,原为面板厂所熟知,因此传统中小尺寸面板厂也积
9、极投此一领域,然玻璃厚、重、贵且易碎,显然并非长期饭票。因此电阻式触控面板业便挟其在光学PET溥膜的经验挺进。 (2)控制IC之来源。 不同于电阻式面板,原理简单、门槛低,其感应控制电路无需独立控制IC,而多由系统上之主控CPU以软件处理,投射电容式目前尚无法由系统上的主IC处理而须独立IC处理,因此也吸引国内外多家IC设计公司相继投入,如美商新思(Synaptics)、塞普拉斯 (Cypress) 及台湾升达 (Sentelic)、义隆 (Elantek) 等等。但投射电容式触控IC因其门槛相当高,若非具相当研发实力恐难完成。其主要技术门槛在 (a)系统噪声之处理 (b)手指上之汗、油、膏、
10、污之克服 (c) Cover lens或机构保护面之厚度使感应灵敏度之降低 (d)人体体质不同造成系统稳定度降低 (e)在小尺寸应用上手指分辨率低使光标分辨率不易提升,往往使Demo容易,量产困难,若无长期经验之累积是无法克服量产之稳定问题。目前只有美商新思(Synaptics)与台湾升达(Sentelic) 在此方面有长期之基础,其它厂商恐将需渡过一段学习曲线。 (3)系统整合的关键。 投射电容式本身最大之障碍在于系统整合与应用时的状况,毕竟面板终究得安装在屏幕面板,其噪声与系统其它电路所产生之噪声极易对触控产生干扰,造成定位不准,若只是手势之应用或许可行,若未来手写与指针之应用、控制IC便
11、是关键,第二:因系统机构的设计致使Cover lens变厚,原则上问题将益形严重。另外,模块厂是否需含客制化Cover lens亦是产业供应链的一大挑战。最后,当面板整合到LCD屏幕面板上之贴合,亦将考验制程的能力,因为目前面板贴合良率本身也只有80%85%而已,另一段的贴合势必将使良率再低,而且尺寸愈大、贴合愈难。 (4)产业上下游整合模式。 表(四)举例粗分之触控面板产业链,上游其原本都掌握在日本业者身上,中游材料加工则在日本与台湾,下游面板之贴合、压合、测试,则在台湾,少部份在大陆完成,由于投射电容式面板于面板加工制造,系全新领域,多数仍在摸索与试车阶段,良率之提升仍有一段路途。而面对全
12、新投射电容式面板,目前之面板厂均无整合、测试与系统支持之经验,此段仍必须由IC设计厂来执行,而IC厂本身有无整合前段制程之能力仍待考验,届时势必率动整个上下游产业链之定位与重组,约在2009年Q2后将更为明朗。 表(四)、触控面板产业链 资料来源:拓墣产业研究所、升达科技整理表(五)、全球触控面板主要厂商 资料来源:拓墣产业研究所、升达科技整理(5)专利保护壁垒 十多年来在触控面板的发展,各家在专利上的布局已使这个产业地雷布满各式触控面板,当然其原创者皆会有所保护。单就投射电容式面板相关之专利即有100多种。后继者几乎完全没有插手的空间,目前在投射电容面板主要掌握在美国Synaptics(新思
13、)、苹果计算机(Apple)及台湾升达(Sentelic)科技手上,此三家之专利布局绵密,几乎涵盖现在与未来发展所需的技术。下表反应了目前可查到之专利数量。 表六、触摸屏相关专利统计 (不含申请中之专利)举个简单例子,触控板上要单击双击、要多手指侦侧、要在板子上做滑动的动作,对不起这些都已有专利,多手指侦测后要做其它翻页动作,那更是苹果计算机(Apple)的专利,其它更底层技术性的便不在话下了。目前投射电容式尚未有多家及大量产品投入,可见未来之不久,一定刀光四射、狼唣不止。系统设计者必须凌波微步、左躲、右闪! 三、多手指侦测应用以及系统整合: 丑媳妇终究是要见公婆,技术终归要上台面,入应用。自
14、从i Phone多手指应用之后,此项功能已成触控面板之主要功能,当然手写、笔写、单击、双击、卷动等传统之功能,更不在话下,因此针对各不同应用所需之技术趋势也便可想而知,成本则是另一重要考量,已不再赘言。就多指之应用而言,可想而知,只有投射电容式与红外线式,可做多指侦测并分占中小尺寸与大尺寸之市埸。有了多指侦测后,其它单击、双击、卷动、手写、笔写等也只是软件或韌体之应用而已。各式各样的屏幕上之变化也大都可由软件或韌体程序完成,因此基本问题便可带出:何种系统的架构整合最易、效率最好、成本最低、壁垒最少?以上考虑是系统业者最需深思之课题,因此我们可清楚地推论其最终之轮廓: (1)是塑料而不是玻璃。
15、虽塑料(压克力,光学胶,PET Film)的光学特性与耐刮耐久性不如玻璃,且常需低温制程,但玻璃厚、重、加工难、制程贵、不耐摔,在长期成本压力之下,塑料仍是首选,尤其是PET Film(PET光学薄膜),因可导入Roll-to-Roll制程,故相当看好,其光学特性也在可接受范围,且传统电阻式触控面板厂亦有长期的经验,上下游整合完整,最终相信应是PET光学薄膜Film on Film的结构。 (2)手势辨识在控制IC,不在系统端。 一般是将手指的坐标传到系统,再由系统藉软件程序辨识手势,虽属可行但反应速度较慢,尤其是多指触控或手输入时更为明显,而当X、Y轴之讯号受外部杂干扰时,坐标的信息将更不可
16、靠,造成手势辨识的困难,使得更复杂之手势无法支持,像i Phone也只有滑动与Zoom-in/Zoom out之动作而已。另外以目前之扫描方式(红外线或投射电容式或有建置X、Y轴扫描者),为了降低扫描线的数目都采所谓Load Grounded的做法,此一做法会造成不同之二手指坐标,而只有一个相同坐标,系统亦不可辨识。而IC内可用其它额外讯号辅助判断,此额外讯号通常因算法不同而形成各家不同整合之困难。 (3)软硬兼施而不是吃软不吃硬。 由于投射电容式面板门槛高,因此很难以纯软件/韌体的方法直接解决,更非一般低阶8bit MCU可有效解决,尤其需平行处理不同复杂讯号时,硬件方案与软件方案需做适切的
17、分割搭配,方能降低高速CPU的耗能。这也是目前一般面板整合者相信用软件即可解决迷思。 (4)善事必先利其器(客制化、开发之软/硬件开发工具)。 终端系统整合工程师,一般并非都熟稔面板特性而为了应付多方使用情境的客制化需求,控制IC提供者是否提供一套,完整方便的软硬开发工具,是系统整合者决定其解决方案的开发时程与品稳定度的重要关键。 四、结论 就以上之讨论,在整个触控技术在现在产业链,约可做成如下几点结论: (1) 目前触控面板仍以小尺寸之应用主(尤其是多指触控)而投射电容式面板势将成为主流而逐渐取代电阻式方案。 (2) Demo不等于量产,目前多指应用之解决方案,Demo者多但可量产者少,其间
18、仍有相当大的距离。 (3) 控制IC厂商本身的研发能量决定未来/电子/产品使用情境的发展。 (4) 选择适当面板技术是系统厂商最重要量。 (5)与控制IC厂商的合作关系攸关触控面板厂商之生存。 (6)虽困难度高,但垂直整合势在必行。 总结触控面板技术,就多指触控其技术成本及普遍应用性来看,目前以投射电容式为发展主流,但仍有诸多的障碍需克服解决,以上提供给触控产业界朋友做一些参考。投射电容式技术投射电容式(Projected Capacitive)技术是实现多点触控的希望所在。相较于表面电容式,投射电容式采单层或多层样式化(patterned)ITO层形成行/列交错感测单元(sensing el
19、ement)矩阵。如此一来,整个使用生命周期中,不需透过校准就能得到精确触控位置,而且可以使用较厚的覆盖层,也能做到多点触控操作。* J0就技术原理,有2种方式可实现投射电容式触控感测,一种是自电容型(self capacitance,也称absolute capacitance),另一种为互电容型(mutual capacitance,也称transcapacitance)。自电容型是指触控物与电极间产生电容耦合,并量测电极的电容变化确定触碰发生;互电容型则是当触碰发生,会在邻近2层电极间产生电容耦合现象。2 |1 F8 ! F( Q8 Y: g2 c* Z+ c. |# p根据这2种原理,
20、可以设计不同的投射电容式架构,不同架构能做到的多点触控功能也就不同。多点触控其实可细分为2种:一种是手势辨识追踪与互动(Gesture interaction),也就是仅侦测、分辨多点触控行为,如缩放、拖拉、旋转等,实现方式为轴交错式(Axis intersect)技术;另一种则是找出多点触控个别位置,此功能需采复杂触点可定位式(All point addressable;APA)技术才能达成。投射电容触摸屏从IC驱动和感应电容的角度,分为自电容和互电容式两种。两种方式可以用同一种ITO图案,比如说著名的双层菱形ITO。; o+ I M( 1 y2 V# H& w4 R8 R$ a! e) 5
21、 Multi-Point Gesture和Multi-Point All-Point是从触摸屏IC提供给Host的信息角度来讲的,只和投射电容屏有关。我们简称MPG和MPA。MPG的话,不管是自电容式还是互电容式的触摸屏都支持,只要IC增加些处理即可。但我们叫native(即不是软件模拟的)的MPA的话,一定要互电容才好做到真正的多点触摸。$ K N0 L9 A% d% X6 Z0 ?; a u, e& R( F这里面有几个误区。支持真正的两点并不一定需要互电容,自电容也做得到,只要ITO图案特殊一点就可以。但比如5个点以上,最好还是用互电容去做,自电容做非累死不可,效果也会很差。粗略理解呢,
22、就是互电容在支持真正多点时性能很好。简单的说,所有电阻式和表面电容式一般只支持单点触控,而我们要实现多点触控(不管是多点识别Multi-Point Gesture还是多点定位Multi-Point All-Point)都要采用投射电容式,而投射电容式分为自电容式和互电容式(Iphone)。感应电容并不是一种具体的触摸屏类型。因为包括投射电容和表面电容的触摸屏都是要感应的,不会直接接触,就算你接触了还隔了一层玻璃或硬塑料。# c& p/ u d j2 z j% u: O+ Z % T9 T) 2 7 O; 9 c$ _主流的电容技术只有投射电容和表面电容两种。投射电容式触摸技术(图3)正在促进触
23、摸屏在消费电子中的应用。它需要一个或多个精心设计的、被蚀刻的ITO层,但可比其它触摸技术提供更多技术优势。这些ITO层通过蚀刻形成多个水平和垂直电极,所有这些电极都由一个电容式感应芯片来驱动。该芯片既能将数据传送到一个主处理器,也能自己处理触摸点的XY轴位置。通常,水平和垂直电极都通过单端感应方法来驱动,也就是说一行和一列的驱动电路没有什么区别,我们把这称为“单端”感应。不过,在一些方法中,一根轴通过一套AC信号来驱动,而穿过触摸屏的响应则通过其它轴上的电极感测出来。我们把这称为“横穿式”感应,因为电场是以横穿的方式通过上层面板的电介层从一个电极组(如行)传递到另一个电极组(如列)。在任何情况
24、下,位置都是通过测量X电极和Y电极之间信号改变量的分配来确定的,随后会使用数学算法处理这些已改变的信号水平,以确定触摸点的XY坐标。目前分辨率高达1024x1024、厚度为5mm的触摸屏已被公开演示。电容式触摸屏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LCD本身非常靠近ITO层,如果没有在气密堆叠时事实上接合到一起的话,由于它不停地扫描像素,因此总是不断地发出大量的电气噪音。这一最大频率可以达到20kHz的噪音,在几乎所有情况下都要求在ITO感应电极和LCD模块之间安装一个屏蔽层。这意味着在通常情况下电容式触摸屏需要三个ITO层:两个用于XY感应矩阵,一个用来进行噪音屏蔽,而这一屏蔽ITO层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
25、更低的透明度。其结果是,大多数触摸屏供应商都采用至少两个ITO感应层和一个屏蔽层来实现无噪音工作。值得注意的是,Quantum Research Group现在已经开发出了一种不需要屏蔽层的独特单层投射式XY矩阵设计,并将于2008年下半年公开上市。目前一家主要手机制造商已经在其进入生产阶段的三款手机产品中采用了这一设计。当只使用一层ITO时,成本可以大幅下降,层堆叠厚度可以变薄,透明度会得到改善,背光功率要求也会降低。更重要的是,单层ITO技术也使得可制造性得到大幅改善。触摸屏应用领域的另一热点话题是“多指触摸”,即触摸屏能够同时感应到多个点的触摸,这一性能由于在苹果的iPhone上得到了实
26、现而变得很流行。表面电容式触摸屏在同一时间无法感应到多指触摸,因为它采用了一个同质的感应层,而这种感应层只会将触摸屏上任何位置感应到的所有信号汇聚成一个更大的信号。同质层破坏了太多的信息,以致于无法感应到多指触摸。不过,双层投射电容式触摸屏可以识别两指触摸,尽管单端变量无法充分地区分开两指触摸,并在整个屏上单独跟踪它们。再增加一个感应层可以解决剩下的模糊性问题,但这样会极大地提高成本。而使用横穿感应方法的双层投射电容式触摸屏则在理论上能非常清晰地识别两指或多指触摸,并独立在整个屏幕上跟踪每个触摸点。与电阻式和表面电容式触摸屏不一样,投射电容式触摸屏不需要经常或由用户进行校准,甚至在工厂中也不需
27、要,因为其电极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屏幕的响应,而这些都是固定的。同质触摸屏技术经常需要反复进行实质补偿,因为其表面电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品质下降和不均匀。基于投射式电容技术创建一款有吸引力的、功能可靠的和稳定的触摸屏,包括选择正确的基本技术,以及选择由哪一家供应商来提供这一技术。有些供应商提供交钥匙解决方案,该方案由一个控制器和一个触摸屏感应单元组成,且它们常常被集成在一起。有些供应商提供芯片方案,并在ITO薄膜的设计和选择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持。在这一发展市场上,供应链的选择包含许多超越上述技术的权衡,关键的权衡因素包括:薄膜供应的多源化能力、可制造性、质量控制和测试。即便到了最后的工序,
28、即将薄膜层压到最终产品上,也需要非常小心,因为这是一个由于压力不当和层压工艺不够精确而容易引入许多错误的关键步骤。投射电容式触摸屏正是我们需要的方案。这种触摸屏解决了之前各种触摸屏的许多问题,目前至少两家芯片供应商已经可以提供这一技术。正确供应商的选择将取决于设计的技术要求,以及成本和供应链管理要求,而后两者刚刚开始成为重要的选择因素。苹果的iPhone手机,微软的Surface电脑,这两样东西现在都很火。两样东西拥有一个共同的器件多重触摸屏,或者叫“多点触摸屏”,苹果叫它“Multi-Touch”。那么,Multi-Touch是怎样实现的呢?MS Surface computer多重触控屏与
29、单点触摸屏的结构是不同的。从屏幕的外部看,单点触摸屏只有很少几根信号线,而触多重触控屏有很多引线;从内部看,单点触摸屏的导电层只是一个平板,而多重触控屏则是平板上划分出许许多多相对独立的触控单元,每个触控单元通过独立的引线连接到外部电路,所有触控单元在板子上形成一个矩阵。因为有这些不同,当用户的手指触摸到多重触控屏上的某个部位时,会从相应的检测线输出一个信号,手指移动到另一个部位时,则从另外的检测线输出另一个信号。由于具有较多的信号输出通道(不像普通触摸屏那样只有唯一的信号通道),所以系统就能够对多个接触点同时做出反应了。Normal touch screen(click to enlarge
30、)目前,常用的多重触控屏有两类:互电容型(mutual capacitance)和自电容型(self capacitance)。从使用角度来看,两种触摸屏并无区别,所不同的是它们的构造。互电容型触摸屏有相互隔离的驱动线和检测线,而自电容型触摸屏里只有一层透明的电极。互电容型触摸屏 mutual capacitance touch screen自电容型触摸屏 self capacitance touch screen顺便谈谈多重触摸屏的触摸点数量问题。iPhone可以有2个手指头同时触摸,Surface则最多允许有52个触摸点。同样都是多重触摸屏,触摸点的数目为什么不一样多呢?大家知道,在围棋的
31、棋盘上横竖各有19道线,最多可以放得下1919=361个棋子。但是,因为有“两眼活、一眼死”的基本规制,最终摆到棋盘上的棋子不可能达到361个。我们的问题与此相似,多重触摸屏上纵横交错的检测线有许许多多的交汇点,照理说每个交汇点都可以作为触摸点。仅从触摸屏方面来看,确实可以支持非常多的触摸点。实际能支持几个触摸点,主要由DSP芯片以及应用软件来决定。电容式触摸屏系统解决方案Projected Capacitive Touchscreen Solutions作者:鲁冰 时间:2008-12-25来源:电子产品世界 浏览评论摘要:简述投射电容式触摸屏技术及触摸屏系统解决方案。关键词:触摸屏;投射电
32、容式触摸屏;触摸屏控制器触摸屏广泛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各个领域,如手机、媒体播放器、导航系统、数码相机、数码相机、数码相框、PDA、游戏设备、显示器、电器控制、医疗设备等等。通用的触摸屏技术包括适用于移动设备和消费电子产品的电阻式触摸屏和投射电容式(projected capacitive)触摸屏以及用于其他应用的表面电容式(surface capacitive)触摸屏、表面声波(SAW)触摸屏和红外线触摸屏。电阻式触摸屏应用比较多的电阻式触摸屏(图1)具有空气间隙和间隔层的两层ITO(Indium Tin Oxide,铟锡氧化物)。电阻式触摸屏是大批量应用、经过验证、低成本的技术。其缺点是:薄
33、弱的机械性能;堆叠厚,相对较为复杂;不能检测多个手指的动作;前面板实现方案易损坏;有限的工业设计选项;光学性能不良;需要用户校准。图1 电阻式触摸屏投射电容式触摸屏触摸屏的电容触摸控制采用一个用传导物质(如ITO)做涂层的表面来存储电荷。传导物质沿屏的X轴和Y轴传导电流。当传导(如手指)触摸时控制电场发生变化,而且可以确定沿水平轴和垂直轴触摸的位置。在带按键触摸位置的应用中,把分立的传感器放置在特定按键位置的下面,当传感器的电场被干扰时系统记录触摸和位置。投射电容式触摸屏示于图2。图2 投射电容式触摸屏投射电容式触摸屏比其他触摸屏技术的优势是:出色的信噪比;整个触摸屏表面具有高精度;能够支持多个触摸;通过“厚的”电介质材料进行感应;无需用户校准。QTouch技术QTouch技术是Atmel触摸技术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布病检测课件
- 2025年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检查(露天矿山)试题题库(附答案)
- 市政消防用电安全知识培训内容课
- 精神文明活动方案
- 202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素养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试题与参考答案
- 在2025年全县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上的讲话
- 市场相关行业知识培训课件
-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油田一中2026届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答案
- 巴黎圣母院中英课件
- 2025年版!药食同源物质目录(106种)
- 2025年证券投资顾问专业考试新版真题试卷(附答案)
- 2025年高端眼科设备报告-国产有望全面崛起市场格局重构中-动脉智库
- 矿山收购居间人合同协议
- 皮带工培训课件
- 《教育系统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指南》知识培训
- 2025【合同范本】国际贸易合同中英对照模板下载
-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红色经典作品教学策略研究
- 三方协议合同范例
- 2025年宜宾新高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肾穿刺病理分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