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章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章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章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章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第一章 导导 论论 一一 、概说、概说“文化文化”和和“文明文明” n1 1文化的词源文化的词源 n文:文: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文,错画也,文,错画也, 象交文。象交文。”各色交错的纹理(本各色交错的纹理(本 义);义);周易周易:“物相杂,故曰物相杂,故曰 文文”。 n 引申为:引申为: n (1) “修饰修饰”、“文采文采”、文物、文物 典籍、礼乐制度等。典籍、礼乐制度等。 n (2)品德修养)品德修养人文,文德教人文,文德教 化化 n 化:化:说文解字说文解字 :“教行也教行也” (“教行于上,则化成教行于上,则化成 天下。天下。”) ;“变也变也” (庄子庄子 逍遥游逍遥游:“鲲

2、之大,鲲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吕氏春秋吕氏春秋 顺民顺民:“则汤达乎鬼神之化。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习也习也”(风风 俗习惯,俗习惯,人物志人物志:“国有俗也。国有俗也。”) 。 n引申为:教化、教行、迁善、感染、化育的意义。引申为:教化、教行、迁善、感染、化育的意义。 n “文文”与与“化化”连用,见于连用,见于易经易经:“观乎天文,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n文化:文化:“文治教化文治教化”,即礼乐和典章制度等。即礼乐和典章制度等。 文化:文化: “文治教化文治教化”,

3、即礼乐和典章制即礼乐和典章制 度等。度等。 n将将“文文”与与“化化”二者合并而用,则始见于西汉二者合并而用,则始见于西汉 末年末年 刘向所著之刘向所著之说苑说苑 指武指武。其中说:。其中说:“圣人之圣人之 治治 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 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今天所说的今天所说的“文化文化”,是,是19世纪末通过日文从西世纪末通过日文从西 方转译而来的。在西方,方转译而来的。在西方,“文化文化” 原意为耕耘、原意为耕耘、 居住、操作。中世纪以后,引申为对人类心灵、居住、操作。中世纪以后,引申为对人类心灵、

4、情操、知识的培养情操、知识的培养对应于中国文献中的对应于中国文献中的“以以 文教化文教化”,进而涵盖了神明祭祖、道德法律、精神进而涵盖了神明祭祖、道德法律、精神 修养诸领域。修养诸领域。 “文化文化”概念使用的泛化概念使用的泛化 n考古发现某一处古代遗考古发现某一处古代遗 址,通过这一遗址的研址,通过这一遗址的研 讨,揭示其历史内蕴,讨,揭示其历史内蕴, 就称某某文化,如就称某某文化,如“玛玛 雅文化雅文化”、“仰韶文化仰韶文化” 等。等。 n评价一个人的学识涵养:评价一个人的学识涵养: “某某人很有文化。某某人很有文化。” n企业文化:企业的经营企业文化:企业的经营 理念、价值追求。理念、价

5、值追求。 n其它还有其它还有“社区文化社区文化”、 “商业文化商业文化”、“校园校园 文化文化”、“寝室文化寝室文化”、 “厕所文化厕所文化”、“课桌课桌 文化文化”等等。等等。 讨论、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讨论、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文化”的含义的含义 n*现在这社会,没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文化 是不行的。是不行的。 n n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北京大学有很浓的 文化文化氛围。氛围。 n(知识知识) n(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 中所中所 创造的物质财富创造的物质财富 和精神财富,特指精和精神财富,特指精 神财富,如文学艺术、神财富,如文学艺术、 科学等科学等) 2文化的定义 n西方学

6、者的观点:西方学者的观点: n文艺复兴时期孕育了文艺复兴时期孕育了“文化文化”的科学的科学 概念。到了概念。到了18世纪,在人文传统深厚世纪,在人文传统深厚 的德国,出现了著名的哲学家康德、的德国,出现了著名的哲学家康德、 赫尔德和文学家歌德,依据于中世纪赫尔德和文学家歌德,依据于中世纪 迥然不同的关于人的看法,对迥然不同的关于人的看法,对“文化文化” 做出了划时代的界定。做出了划时代的界定。 n n康德康德1790年在其名年在其名 著著判断力批判判断力批判中中 认为:文化乃是人作认为:文化乃是人作 为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为有理性的实体为了 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 有效的创造。康德把

7、有效的创造。康德把 道德观念看成人类文道德观念看成人类文 化的最高表现。这个化的最高表现。这个 看法曾影响了我国学看法曾影响了我国学 者者辜鸿铭辜鸿铭和和唐君毅唐君毅等。等。 n赫尔德赫尔德探讨了人、社会、文化的关系,认探讨了人、社会、文化的关系,认 为文化是社会的产物,是人活动的产物,为文化是社会的产物,是人活动的产物, 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们活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们活 动的重要手段。文化既促进了人,也限制动的重要手段。文化既促进了人,也限制 了人。文化和哲学的中心是人的问题。了人。文化和哲学的中心是人的问题。 n歌德歌德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与思想认为,文化是一

8、个民族的生活与思想 的集体方式,即人类对自然的长期斗争的的集体方式,即人类对自然的长期斗争的 结果,此集团的思想、感觉、行为的方式结果,此集团的思想、感觉、行为的方式 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气氛、特殊的美,即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气氛、特殊的美,即 是文化。是文化。 n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被称为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被称为“人类学之父人类学之父” 的的泰勒泰勒1871年在其名著年在其名著原始文化原始文化里,里, 对对“文化文化”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所谓所谓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的意义来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的意义来 说,乃是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说,乃是包含知识、信

9、仰、艺术、道德、 法律、风俗及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法律、风俗及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 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n此后,西方学者纷纷给文化下定义,据说此后,西方学者纷纷给文化下定义,据说 目前已有目前已有200多种。多种。 中国学者的观点:中国学者的观点: n受康德影响,我国学者受康德影响,我国学者辜鸿铭辜鸿铭在在20世纪初出版的世纪初出版的 春秋大义春秋大义(又译作又译作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精神,原原 华华)中指出:文化不是房子、不是道路、不是器中指出:文化不是房子、不是道路、不是器 具、不是制度、不是科学、不是艺术,而是人格,具、不是制度、不是科

10、学、不是艺术,而是人格, 文化的实质就是道德文化的实质就是道德。唐君毅在上世纪中出版的。唐君毅在上世纪中出版的 巨著巨著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中,以中,以“道德自我道德自我” 或或“道德理性道德理性”为中心,论述为中心,论述“人类一切文化活人类一切文化活 动,均统属于一道德自我或精神自我,超越自我,动,均统属于一道德自我或精神自我,超越自我, 而为其分殊表现而为其分殊表现”,并建立了道德的理想主义的,并建立了道德的理想主义的 文化哲学体系。文化哲学体系。 n胡适胡适在在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一文中指出:一文中指出:“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文明是一个

11、民族应付他的 环境的总成绩,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 n梁启超梁启超在在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里说:里说:“文化者,文化者, 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易言之,凡人类心能所开创,历代积累起易言之,凡人类心能所开创,历代积累起 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的和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的和 精神一切共同的业绩,都叫做文化。精神一切共同的业绩,都叫做文化。” n梁漱溟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说: “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式。” 他认为文化包含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 神生活

12、三大领域。梁氏在中国文化要义 中认为文化涵盖了人类各民族如何进行生 产,其所有器具、技术及相关社会制度、 宗教信仰、道德习惯、教育设施乃至语言、 衣食、家庭生活等等 n钱穆钱穆在文化学大义中认为:“文化只 是人生,只是人类的生活文化是指集 体的大群的人类生活而言。” n贺麟贺麟在在文化的体与用文化的体与用、文化与人生文化与人生中指中指 出:出:“文化是经过人类的精神陶铸过的自文化是经过人类的精神陶铸过的自 然。然。”“”“文化是名词,同时也是动词;化字含有文化是名词,同时也是动词;化字含有 改变的意义;文要化,要影响其他的一种东西,改变的意义;文要化,要影响其他的一种东西, 要感化或支配别的一

13、种东西;譬如教育、譬如诗要感化或支配别的一种东西;譬如教育、譬如诗 歌,可以使人向善,可以使人有优美的情操;这歌,可以使人向善,可以使人有优美的情操;这 就是文化之一。就是文化之一。”“”“所谓文化乃是人文化,即是所谓文化乃是人文化,即是 人类的精神活动所影响、所支配、所产生的。又人类的精神活动所影响、所支配、所产生的。又 可以说是文化即是理性化,就是以理性来支配处可以说是文化即是理性化,就是以理性来支配处 理任何事、从理性中产生的,即谓之文化。文化理任何事、从理性中产生的,即谓之文化。文化 包含三大概念:第一是包含三大概念:第一是真真、第二是、第二是善善、 第三是第三是美美,即是真理化、艺术

14、化、道德化。,即是真理化、艺术化、道德化。” n据说东西方学者给出的文化定义,目前已有据说东西方学者给出的文化定义,目前已有200 多种。多种。 归纳为归纳为“广义广义”与与“狭义狭义”两个定两个定 义:义: n广义的广义的“文化文化”: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非: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非 自然的成果,可归纳为三种类型或三个层自然的成果,可归纳为三种类型或三个层 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行为文化);精神;精神 文化。文化。 n狭义的狭义的“文化文化”:特指人类创造的:特指人类创造的“精神精神 文文 化化”;文化都具有民族性,;文化都具有民族性,“民族文民族文 化化”是代表一

15、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理论 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 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n讨论: n文化与文明的异同? 3文化与文明 “文明文明”中之“文”实指文采、文藻、文华; “明”指开 明、明智、昌明、光明。 “文明”一词首 见于尚书 舜典之“睿智文明”。按 孔颖达的说 法,则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 明”。他在疏 解易 乾 文言“见龙在田,天下文 明”时说: “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和万物,故 天下文章而 光明也。” 在中国古典载籍中也有将“文明”看作一种进步状 态 来与“野

16、蛮野蛮”相对,如李渔闲情偶寄中就有 “辟 草昧而致文明”。 n文化” 与“文明”两词常相混用。如清末 民初时常出现于极端的“西洋文明”, “西洋文化”。而将两者加以区分,则始 与胡适。胡适胡适1926年在其我们对于西洋 近代文明的态度一文中,将“文明”定 义为“一个民主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 而将“文化”定义为“一种文明所形成的 生活方式”。显然,他是将“文明”先于 “文化”的。张元济张元济先生则提出“文化是 活的,文明是结果”,则“文化”先于 “文明”。 我的看法:我的看法: n广义的广义的“文明文明”是指人类进入了脑体分工、是指人类进入了脑体分工、 创造了文字记载,进入了一种创造了文字记

17、载,进入了一种“开化开化”状状 态,与态,与“蒙昧蒙昧”状态相对应。状态相对应。 狭义的狭义的 “文明文明”是标志人类社会或个是标志人类社会或个 人言论人言论 行为进步状态的一个概念,与行为进步状态的一个概念,与“野野 蛮蛮”概念相概念相 对应。对应。 4、文化的构成与分类 n文化是一个大概念,由于 其内涵的广泛性而决定了 其外延的宽泛性,文化研 究者往往根据各自不同的 视角,对文化作不同的分 类。 n文化的构成分为四个层面: 物质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 表层,制度文化和行为文 化处于文化结构的中层, 精神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 深层。 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1) 物质文化 n物质文化又称物态文化,

18、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 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是 构成整个文化的基础,是 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 n 物质文化以满足人类自身 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 行等各种条件为目标,直 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反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利用和改造的程度和结果。 石器人类最古老的物质文化成果 n物质文化中不仅积淀 着制度文化的因素, 同时也凝聚着精神文 化的内涵。在传统农 业宗法社会里,人们 根据不同的年龄、职 业、辈分等,对每一 具体个人的衣食住行 作了明确规定。 唐装。 古代服饰与人的身份相一致 (2) 制度文化 n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 会实践过程中所建立 的各种行为规范、准 则的总和,包括婚姻、 家庭、政治、

19、经济、 宗教等制度。 n制度文化是文化系统 中最具权威的因素, 它往往规定着文化的 整体性质。 自由女神像:制度文化的一个标志 n制度文化建立在物质文化 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时 代性,同时又带有精神文 化的深刻烙印。 n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 思想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 社会意识形态,一切制度 都要符合儒家思想精神, 甚至科举考试也必须以 “四书”、“五经”为准 绳。 古代龙的形象也是为专制的制度文化服务的 (3) 行为文化 n行为文化直接反映着制度 文化的时代内涵,同时又 受到精神文化的深层约束 和影响。一般来说,人的 行为除了受各种有形的、 物质的、他律的、带有强 制性或暴力特点的规范 (制度

20、)约束外,还要受 来自各种无形的、非物质 性的、一律的和不带任何 强制性的内在良知(精神) 的制约。 暴力也是行为文化的 一种表现形式 (4) 精神文化 n精神文化义称心态文化, 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 和意识活动中孕育升华出 来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 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 教感情、民族性格等的总 和,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 分。 n精神文化分为社会心理和 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美术:精神文化产品 5、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n(1) 文化的特征文化的特征 n第一、时代性第一、时代性 n从石器时代、青铜器从石器时代、青铜器 时代、铁器时代、时代、铁器时代、 蒸汽机时代到现在的蒸汽机时代到现在的 信息

21、时代,都是生产信息时代,都是生产 力发展水平和文化变力发展水平和文化变 异的结果。异的结果。 蒸汽机火车。 第二、地域性 n 农耕文化特色 逐水草而居:草原文化特色 第三、民族性 蒙古族少女与藏族少女 人类社会都是按照民族或国家来区分的,法 兰西民族、日耳曼民族、犹太民族、日本民 族、阿拉伯民族,甚至藏族、蒙古族等等在 文化上的差异是有国共睹的。 第四、阶级性 n当社会集团内部分当社会集团内部分 化为不同的阶级时,化为不同的阶级时, 文化不可避免地被文化不可避免地被 打上阶级的烙印,打上阶级的烙印, 文化自然具有了阶文化自然具有了阶 级性。级性。 人权宣言:人权宣言: 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产物新

22、兴资产阶级的文化产物 第五、同一性 n文化的同一性包含两个层面:超自然性与 超个体性。 婚俗, 文化是靠社会群体传承积累和延 续的,人类活动总是带有社会性。 (2) 文化的功能 n人类的需要无不与文人类的需要无不与文 化息息相关,即使是化息息相关,即使是 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也随着社会的进步,也 日益获得了文化的内日益获得了文化的内 涵。涵。 人类的酒文化,把动物满足纯人类的酒文化,把动物满足纯 生理需要的液体摄入变成了具生理需要的液体摄入变成了具 有社会性的行为。有社会性的行为。 第二、认知的功能 n通过文化的积累延通过文化的积累延 续,人类得以将有续,人类

23、得以将有 关知识一代一代传关知识一代一代传 递下去,并不断加递下去,并不断加 以充实。以充实。 人类在改造地球的基础上,如今 又开始了对太空的探索。科技文 化的发展,必将把人类送上更遥 远的太空。 第三、规范的功能 n社会规范是文化的重要组成社会规范是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通过规章制度、社部分,它通过规章制度、社 会舆论表现出来,并渗透在会舆论表现出来,并渗透在 大众的风俗习惯、感情倾向大众的风俗习惯、感情倾向 和理想信念中,是人们辨别和理想信念中,是人们辨别 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 规范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是规范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是 社会得以在一定秩序中存在社会得以

24、在一定秩序中存在 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规范有时是强制性的,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违犯了 就要受到制裁或惩罚;有时又是自觉和习惯性的,是约定俗成 的惯性行为定势 。 第四、凝聚的功能 n因为有了共同文化, 人们才感到自己属于 某一民族,从而很自 然地仿效自己同胞的 语言、服饰、习俗、 风度甚至思维方式。 这样,共同文化就成 了民族成员紧密团结 的基础,产生出一种 巨大的凝聚力。 我国各民族的大团结,是建立在高度的文化 认同 的基础之上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三、中国传统文化 n1、何谓何谓“传统传统”? n传统一词的拉丁文为tradium,意即从过去 延传到现在的事物,这也

25、是英语中tradition 一词的最基本的涵义。从这种操作意义上 来说,延传三代以上,被人类赋予价值和 意义的事物都可以看作传统。它们包括物 质产品,关于各种事物的观念思想,对人 物、事件、习俗和体制的认识。 n庞扑:庞扑:传统就是立足于今天来讲,是历史传统就是立足于今天来讲,是历史 上得到的并经过选择的东西。也就是说,上得到的并经过选择的东西。也就是说, 能够传到今天,传到现在而且影响着未来能够传到今天,传到现在而且影响着未来 的那些东西。的那些东西。 n由于社会非常复杂,人们的需要非常多样,由于社会非常复杂,人们的需要非常多样, 好坏的标准都在变化,因此,按今天的标好坏的标准都在变化,因此

26、,按今天的标 准,在历史长河中,人们选择了一些好的,准,在历史长河中,人们选择了一些好的, 也可能选择了一些坏的,还可能选择一些也可能选择了一些坏的,还可能选择一些 不好也不坏的中性的东西,不好也不坏的中性的东西, 都叫传统。都叫传统。 2、何谓何谓“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n传统文化是从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是从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 己脚下这块土地上创造出来并传播到世界己脚下这块土地上创造出来并传播到世界 各地的文化的总和。各地的文化的总和。 n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的四大文中国传统文化是

27、世界上最早产生的四大文 明之一,跟埃及、巴比伦、印度及希腊文明之一,跟埃及、巴比伦、印度及希腊文 明不同,是唯一延续到现代,且从未中缀明不同,是唯一延续到现代,且从未中缀 过的文化体系。过的文化体系。 3、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特点、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特点 n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人”为核心的文化,为核心的文化, 以研究以研究“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怎样做人怎样做人”为主为主 旨的文化。旨的文化。 n因此,相对古代西方神本文化而言,中国因此,相对古代西方神本文化而言,中国 传统文化具有如下重要特点:传统文化具有如下重要特点: 人文精神人文精神 n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

28、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 的关系重要。中国虽然也有神学,但沒有严格意的关系重要。中国虽然也有神学,但沒有严格意 义上的宗教;神学也没有取得像欧洲那样无上权义上的宗教;神学也没有取得像欧洲那样无上权 威地位。中国没有教皇、没有宗教裁判所。中华威地位。中国没有教皇、没有宗教裁判所。中华 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或者崇拜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或者崇拜 那些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凡那些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凡 贡献的人,例如孔子、李冰父子、司马迁,虽然贡献的人,例如孔子、李冰父子、司马迁,虽然 都有祭祀他们的庙宇和祠堂,但他们还是人而

29、不都有祭祀他们的庙宇和祠堂,但他们还是人而不 是神。是神。 “神神”(天天)与与“人人”的关系的关系 n尚书尚书里说:里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天 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连上天也要顺从。连上天也要顺从 人民的视听,以决定其好恶取舍。人民的视听,以决定其好恶取舍。 n左传左传里还有这样的话:里还有这样的话:“夫民,神之主也夫民,神之主也”。 应该先办好人的事,然后再致办神的事应该先办好人的事,然后再致办神的事 n说文解字说文解字解释解释“人人”这个字的时候说:这个字的时候说:“人,人, 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天地之性最贵者也”。人是和天地并

30、列的三才之。人是和天地并列的三才之 一,是万物之灵。一,是万物之灵。 n孔子孔子对鬼神的态度:对鬼神的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 矣。矣。”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如何做人如何做人 n中华文化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注重人之中华文化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注重人之 所以成为人的那些道德素质,进而追求人所以成为人的那些道德素质,进而追求人 格的完美。格的完美。 n人和禽兽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人的道德,人和禽兽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人的道德, 这可以叫做道德意识和人格意识。这可以叫做道德意识和人格意识。 n孔子孔子说: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朝闻道,夕死可矣。”

31、 又说又说 “杀身以成仁杀身以成仁” ;“仁者爱人仁者爱人”。 n孟子孟子说:说:“舍身而取义。舍身而取义。” 孟子还有一段孟子还有一段 名言: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不能屈。” 崇尚群体崇尚群体 n中国传统文化是尚中国传统文化是尚“群群”的文化,崇尚群的文化,崇尚群 体利益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体利益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先公后私,。先公后私, 对群体负责的精神在千百年文人墨客的文对群体负责的精神在千百年文人墨客的文 字中不可胜记。字中不可胜记。 n礼记礼记中说:中说:“天下为公天下为公” 。 n孔子孔子说:说:“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君子贵人

32、而贱己,先人而后 己。己。” n苏辙苏辙说:说:“不以私爱害公义。不以私爱害公义。” n顾炎武顾炎武也认为也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n杜甫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说:里说:“安得安得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足矣。吾庐独破受冻死足矣。” n范仲淹范仲淹在在岳阳楼记岳阳楼记中说:中说:“先天下之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n鲁迅鲁迅在在自题小像自题小像里说:里说:“我以我血荐我以我血荐 轩辕轩辕。” n夏明瀚夏明瀚的就义诗: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砍头不要紧,只

33、要主 义真。杀了夏明瀚,自有后来人!义真。杀了夏明瀚,自有后来人!” 注重平和注重平和 n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平和的文化,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平和的文化,所谓“平平”是是 注重平衡、均衡,所谓注重平衡、均衡,所谓“和和”是注重和谐。是注重和谐。 n西周末年西周末年史伯史伯提出: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n老子老子说: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n孔子孔子倡导:倡导:“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 倾。倾。”(这里的这里的“均均”

34、 不是平均、均匀的意思,不是平均、均匀的意思, 而是而是“均衡均衡”的概念。均衡就是公平、衡定,让的概念。均衡就是公平、衡定,让 人信服。孔子特别反对士大夫人信服。孔子特别反对士大夫“超标超标”享受的僭享受的僭 越行为,越行为,“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n中庸中庸以以“致中和致中和” 为修养的最高境界。为修养的最高境界。 平和的精神渗透到各个方向,城市的规划,平和的精神渗透到各个方向,城市的规划, 房屋的设计,室内的摆设,都讲究对称。房屋的设计,室内的摆设,都讲究对称。 n书法和绘制讲究结构的对称与力度的平衡,作诗书法和绘制讲究结构的对称与力度的平衡,作诗 讲究对偶,审

35、美讲究讲究对偶,审美讲究“乐而不淫乐而不淫”、“哀而不哀而不 伤伤”。 n 做人要兼顾文和质两方面,质朴超过文采就粗野做人要兼顾文和质两方面,质朴超过文采就粗野 了,文采超过质朴就浮华了,两方面配合适当,了,文采超过质朴就浮华了,两方面配合适当,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 ,才称得上君子。,才称得上君子。 n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人体的各个器官及其功能达中医讲究阴阳平衡,人体的各个器官及其功能达 到平衡和协调,就可祛病延年。到平衡和协调,就可祛病延年。 n中国人早就懂得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道理,强中国人早就懂得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道理,强 调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古代哲学家们讲调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古

36、代哲学家们讲“天人天人 合一合一”,就含有这种光辉思想。,就含有这种光辉思想。 n这些都是强调把握一个恰当的度,以求得均衡,这些都是强调把握一个恰当的度,以求得均衡, 均衡才能稳定,均衡才美。均衡才能稳定,均衡才美。 四、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简要历程四、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简要历程 n1、前文明时期:、前文明时期: n此时期上启自人类的初始至传说中的大禹此时期上启自人类的初始至传说中的大禹 传子。它包括旧石器时期。传子。它包括旧石器时期。 n我们的初民我们的初民(蒙古人种蒙古人种),在经历,在经历100多万年多万年 的采集和渔猎后,开始农业栽培和家畜驯的采集和渔猎后,开始农业栽培和家畜驯 养,成为

37、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在我养,成为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在我 国黄河、长江有众多初民生活的遗址被发国黄河、长江有众多初民生活的遗址被发 现,说明中华大家庭并非是所谓现,说明中华大家庭并非是所谓“西来西来” 的。的。 2、文明奠基时期、文明奠基时期(夏、商、周及春秋战国夏、商、周及春秋战国) n这一时期中国首先出现了甲骨文,文字的出现使人们可以这一时期中国首先出现了甲骨文,文字的出现使人们可以 记录下大事及多种思维的结果,无疑是人类的巨大进步。记录下大事及多种思维的结果,无疑是人类的巨大进步。 n 由于有了文字,在这一阶段出现了影响万代后世的中由于有了文字,在这一阶段出现了影响万代后世的中

38、华元典:华元典:诗诗、书书、礼礼、易易、春秋春秋、 论语论语、墨子墨子、孟子孟子、老子老子、庄子庄子等。等。 这些元典系统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中坚概念、人文精神、这些元典系统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中坚概念、人文精神、 忧患意识、天道自然的宇宙生成论,以及阴阳、道器、有忧患意识、天道自然的宇宙生成论,以及阴阳、道器、有 无、理气等范畴,并且在诸子辩难、百家争鸣的时代已张无、理气等范畴,并且在诸子辩难、百家争鸣的时代已张 扬展开,在这一时期象形会意的文字、诸子思想、宗法伦扬展开,在这一时期象形会意的文字、诸子思想、宗法伦 理已臻完善,并对后代开始产生其深远的影响。理已臻完善,并对后代开始产生其深远的影响

39、。 n 在这一时期中华大地上已开始使用青铜器。与西方文在这一时期中华大地上已开始使用青铜器。与西方文 明不同的是,青铜器被优先应用于生产工具。作为祖先崇明不同的是,青铜器被优先应用于生产工具。作为祖先崇 拜的天、地、人三大祭祀活动,在此时已经成立了定势,拜的天、地、人三大祭祀活动,在此时已经成立了定势, 它形成了慎终追远、重史立言的一种宗法制。它形成了慎终追远、重史立言的一种宗法制。 n3、秦汉时期(公元前、秦汉时期(公元前220公元公元220年)年) n 这是一统帝国文化的探索定格期。秦始这是一统帝国文化的探索定格期。秦始 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从而使这一时段成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从而使这一时

40、段成 为古代帝国的完成期。在这一时期里,中为古代帝国的完成期。在这一时期里,中 国文化的很多基本层面都已固定,如度量国文化的很多基本层面都已固定,如度量 衡的统一,文字的厘定;教育模式、户籍衡的统一,文字的厘定;教育模式、户籍 控制、官吏的铨叙都有一定规范;经学和控制、官吏的铨叙都有一定规范;经学和 史学体系有了一定范式;集权制已经形成,史学体系有了一定范式;集权制已经形成, 儒家文化已被经学化、官学化;各王朝的儒家文化已被经学化、官学化;各王朝的 家天下制度已经肇始。家天下制度已经肇始。 4、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中叶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中叶时期 n这是胡汉、中印文化的融会期。历史上的这是胡汉、

41、中印文化的融会期。历史上的 “五胡乱华五胡乱华”,促成了我国农耕文化与游,促成了我国农耕文化与游 牧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南亚次大陆的牧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南亚次大陆的 佛教文化,中国本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佛教文化,中国本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 化的相互影响,使得中原文化向东南推进。化的相互影响,使得中原文化向东南推进。 5、唐中叶至明代中叶,是我国近古文化定型、唐中叶至明代中叶,是我国近古文化定型 期。期。 n在此期间过去的领主庄园经济已经渐趋破在此期间过去的领主庄园经济已经渐趋破 产,地主产,地主自耕农经济逐渐定型。唐末宋自耕农经济逐渐定型。唐末宋 初,初,“实物经济实物经济”式微,货币(

42、纸币)大式微,货币(纸币)大 量流通,城市已由单纯的政治、军事中心量流通,城市已由单纯的政治、军事中心 演变为经济和文化的集散地。随着工商业演变为经济和文化的集散地。随着工商业 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市井文化趋于活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市井文化趋于活 跃,反映市民生活及情趣的小说、戏曲,跃,反映市民生活及情趣的小说、戏曲, 在内容及形式上都别具一格。此一阶段的在内容及形式上都别具一格。此一阶段的 宋明理学,在一定意义上是儒家人文理性宋明理学,在一定意义上是儒家人文理性 的复归。的复归。 6、明末至五四运动是中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明末至五四运动是中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 n明朝中叶以后,

43、商品经济渐趋活跃,出现了明朝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渐趋活跃,出现了“资资 本主义萌芽本主义萌芽”。到了清代,由于国家内部压力和。到了清代,由于国家内部压力和 外力的冲击,渐使清末的社会向着现代化社会转外力的冲击,渐使清末的社会向着现代化社会转 型,东南沿海成了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而中华型,东南沿海成了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而中华 民族在空前危机与共同奋斗中形成了新的凝聚力,民族在空前危机与共同奋斗中形成了新的凝聚力, 在新崛起的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基础上,开始向在新崛起的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基础上,开始向 现代民族转变,国家形态终于结束了持续两千年现代民族转变,国家形态终于结束了持续两千年 的君主制体制

44、,开始向现代化国家体制转变。由的君主制体制,开始向现代化国家体制转变。由 于新型工业文明的诞生和成长,传统的中华文明,于新型工业文明的诞生和成长,传统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面临着千年未有的巨变,但是,所有的中华文化面临着千年未有的巨变,但是,所有的 这些转变无论在时间范围内还是空间范围内仍在这些转变无论在时间范围内还是空间范围内仍在 进行中,而距离转变的完成还将有很长的距离。进行中,而距离转变的完成还将有很长的距离。 n观看影像资料:(10分钟) 中国文化起源 n本章结束 n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中 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包 括其他五十五个少数民族 的共同体。各民族在中国 内地的东西南北及周边岛

45、屿创造了若干既有联系又 有区别的区域文化,这些 不同类型的区域文化,都 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 n它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 程中,经过多次复杂的撞 击、裂变、吸纳、整合, 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 同凝聚成多源一体的中华 文化。 唐代中国版图元代中国版图 n从地理环境看,我国处于一种半封闭的、高度稳从地理环境看,我国处于一种半封闭的、高度稳 定状态的大陆性地域;定状态的大陆性地域; n从物质生产方式看,我国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的从物质生产方式看,我国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的 基础之上;基础之上; n从社会组织结构看,宗法制度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从社会组织结构看,宗法制度在我国漫长的历史 中成为维系社会

46、的重要纽带,专制制度在中国延中成为维系社会的重要纽带,专制制度在中国延 续两千年。续两千年。 n1.中国传统文中国传统文 化的地理环境化的地理环境 n相对封闭的疆相对封闭的疆 土是中国地理土是中国地理 的第一大特点。的第一大特点。 1)东方南方)东方南方 大海大海 2)西方北方)西方北方 高山和沙漠高山和沙漠 喜马拉雅山 n中国地理 的第二大 特点是地 势西高东 低,自西 向东呈现 出三大阶 梯式的地 形地貌。 中国地形图 n中国地理的第 三大特点是季 风气候显著, 各地干湿冷暖 差别悬殊。 n就干湿度而言, 中国内地以距 离海洋远近形 成了从东南向 西北由湿润、 半干旱到干旱 的逐渐递变。

47、西部沙漠地貌 n中国传统文化赖 以生存发展的地 理环境是处在不 断变化之中的。 n 地形地貌方面, 从辽东湾到杭州 湾的大部分沿岸 地区都是最近两 三千年陆续成为 陆地的。 n 近万年来,中国 气候总的发展趋 势是由温暖转向 干凉。 昔日极度繁华的西域楼兰古国所留下的遗址, 是中国古今气候大变迁的证据。 n2.地理环境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影 响: n 一是文化的多样 性。 北方草原游牧地区 n这些区域差别,在客观上构成了中国多民族共居, 多种经济成分共立,多种文化类型并存的自然物 质基础。 n二是文化的开放与封二是文化的开放与封 闭闭 n概括中国与外部世界概括中国与外部世界 联系的历史,我们可联

48、系的历史,我们可 以得出两点结论:以得出两点结论: n第一,第一,中国所谓“封 闭”、“半封闭”的 地理环境,从秦汉算 起,已经存在了2000 年,但是,中国人并 未放弃对外部世界的 探求和接纳。汉唐时 代,中外文化交流的 繁荣,正来自人类对 地理隔绝的突破。 中国古人设想自己生活在“四海” 之内,“天下”之中,而由中到外 的顺序是京师、诸夏、四夷。 n第二、第二、中国文化具有阶段 性开放的特点,即抱着对 外部世界的兴趣,同化和 吸收来自异域的文化。这 种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和” 的传统机制上,它使中国 人的探索视线不断延伸, 视野不断扩大,从黄河流 域而至整个中国疆域,又 从中国而至域外,再继

49、续 扩大到遥远的西方。没有 这种开放性的特点,便没 有中国延绵5000年而又不 断进化的文化史。 中国古人设想自己生活在“四海” 之内,“天下”之中,而由中到外 的顺序是京师、诸夏、四夷。 n长期以来,由于绝大 部分人口都集中在地 理环境相对优越的中 原、东南农耕区域, 因而造成了人口增长 与土地面积不足的矛 盾,人们对土地产生 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 n由于长期的农耕生活 和对土地的过分依赖, 又限制了中国人的视 野,影响了对外的扩 展与开放。 南方梯田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 n中国传统的经济形态 是农耕经济,农业给 古老的中华民族提供 了基本的衣食之源, 创造了相应的文化环 境,影响

50、了中国传统 的畜牧业、手工业和 商业的发展而貌。因 之我们说,农业是中 因传统文化最深厚的 经济基础 。 麦田。小麦是我国最早的农作物之一。 n在四五千年之前, 中国北部的气候 发生了由温暖向 凉干的转变。 n受此影响,长城 以北地带的农业 人口纷纷向黄河 中下游一带内聚, 这就导致了长城 以北地带的产业 结构由原来以农 耕为主向以游牧 为主的转变,并 由此形成了我国 历史上长城以南 的农耕经济和长 城以北、以西的 游牧经济的分野。 n炎黄之际,受黄河中下游 一带优越地理环境的吸引, 周边各地包括江南一带的 部族纷纷向中原内聚,这 就是夏、商、周三代奴隶 制文明大国出现的深厚历 史背景,而夏、

51、尚、周三 代灿烂的农业文明,为中 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打下了 最为深厚的基础。 尚书,主要记载了夏商周三代 圣贤的言行,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 文化典籍之一。 经济基础对文化的影响 n1、农耕经济的延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农耕经济的延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n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n 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n (1)以农为本)以农为本 n (2)对民族心理及思维方式的影响)对民族心理及思维方式的影响 n A、重实际而黜玄想、重实际而黜玄想 n B、重故土而轻远游、重故土而轻远游 (三)中国传

52、统文化的创造主体 n中国传统文化的创 造主体是以汉族为 主的中国所有民族 的人民,即中华民 族,包括历史上延 续至今的和已经消 亡了的民族。 北京猿人。 n夏朝是我国第一个 奴隶制政权,其民 众称“夏人”,即 “中国之人也”, 因其崇拜玫瑰花, 又称“华人”。 n秦汉之际,华夏族 在同周边民族的冲 突与交往中逐渐有 了“汉族”之称。 n 秦汉虽然实现了统 一,但统一的只是 农耕区域。 洞庭湖。黄帝时期居住着苗人。 n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 “五胡” 乘中原混乱之 际纷纷内迁并建立政权。 这些政权都对中原汉文化 都一致认同,于是继春秋 战国之后,中国历史出现 了第二次民族大融合。 n隋唐时期,在中

53、原文明的 强大吸力下,周边各族纷 纷臣服,唐朝把辉煌灿烂 的大唐文化传播到亚洲各 地,长安成为当时世界的 中心。 n五代宋辽夏金时期,虽然 南北对立分裂,但少数民 族政权无一例外地都以中 华传统礼制作为治国方略。 身着民族服装的藏族少女。 n元明清时期,中华各 民族在中央政权的推 动下,民族杂居、民 族融合的趋势继续发 展,中华民族在深层 上实现了南北混一、 天下一统。 n近代以来,随着同西 方列强的抗争,中华 民族作为统一的民族 实体日渐巩固。 桑树。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农桑结合,粮棉结合,集约化程度高。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政治环境 n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 政治环境特点就是宗

54、法制度的长盛不衰和 君主专制制度的高度 发达。 n1.宗法制度 n所谓宗法,就是以血 缘关系为基础,在尊 祖敬宗的前提下,区 分尊卑长幼,规定继 承秩序,确定宗族成 员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故宫文物。 在家天下中,君主是一国之共主。 n宗法制起源于父系氏族公 社的家长制。 n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宗法 制逐渐形成。夏启时“家 天下”的局面已经形成 。 n商王及各级奴隶主的继承 实行“父死子继”和“兄 终弟及”制度。 n西周时期,宗法制趋于严 密。在严格区分嫡庶,确 立嫡长子优先继承权的前 提下,又增加了庶子继承 的原则,这就是“立嫡以 长不以贤,立庶以贵不以 长”。 商周酒器。宗族活动重要器物。 n

55、秦汉以后,严格意义 上的宗法制已不复存 在,但它的基本精神 却以另外的形式顽固 地存在于整个中国封 建社会,这就是家族 制度或者叫宗族制度。 清代年画合家欢 宗族活动的写照。 n宋代以后,士族丧失 了他们的社会影响。 一些人主张重建古代 的宗法组织,在经过 一定的调整之后,修 族谱、建宗祠、置族 田、立族长、订族规 等这些中国封建社会 后期家族制度的具体 内容被人们逐渐接受 了下来。 清明扫墓。宗族活动的重要内容。 n2.中国古代社会政治 结构的另一显著特点 是存在着一个延续了 两千多年且不断得到 强化的君主专制的官 僚政治体制。 故宫中的皇帝龙椅 第三节 课程 介绍 n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范围

56、是 一个非常宽泛的大课题。广 义地说,应该包括中华人民 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范围 内的56个民族自有史以来创 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以及心理文化的总 和。 n本课程拟侧重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 形成、演变、沿革及其规律 性的探讨。 马家窑陶器 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目的 n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 动过程,任何一种民族文 化,都有它发生、发展与 不断更新的历史,都有她 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 了明天,我们就必须研究 她的昨天和今天。这就要 求我们不能再一味简单地 破字当头,不能再对传统 作全盘否定的判断和文化 实践。 以新青年为代表的五四社会 思潮,对传统文化否

57、定多于继承 n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中国 传统文化,是为了加强对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 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精神、 民族智慧的系统了解,接 受一次古典爱国主义的洗 礼,总结、考察、分析和 批判地继承文化传统,以 便更加清楚地认识我们今 天所处的时代,鉴往而知 来,温故而知新,做一个 全面发展、素质优良、继 往开来的中国公民。 廊桥遗梦海报。 正确对待中外文化的关系。 三、学习概论的现实意义 梯田 2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 我们当前的国情 编钟。中国音乐文化重要文物。 3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求实精神去继承传统, 做好文化创新的知识准备 舞狮。 许多民俗文化不仅属于历史上的中国 人,也属于今天的中国人。 四、学习概论的方法 n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 演化,内容异常丰富。我 们既要对它的来龙去脉有 一个明晰的了解,又要避 免被无法穷尽的枝节材料 所淹没,只有将历史的方 法与逻辑的方法有机地结 合起来,才能收到事半功 倍的学习效果。 2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n中国历来提倡“读万卷 书、行万里路”的学习 方法,这种方法是中国 传统文化概论学习的基 本方法。 n这就要求我们将研究视 野扩大到文本之外的历 史遗迹和社会生活的宽 阔领域,将听课、阅读、 讨论结合起来,将典籍 研习与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