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缓蚀剂的作用机理_第1页
有机缓蚀剂的作用机理_第2页
有机缓蚀剂的作用机理_第3页
有机缓蚀剂的作用机理_第4页
有机缓蚀剂的作用机理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有机缓蚀剂的作用机理- 冀衡酸洗缓蚀剂产品部有机缓蚀剂分子中通常同时具有极性基团与非极性基团,极性基团中存在氮、氧、磷、硫等元素,这些元 素均含有孤对电子,而且电负性大,有机缓蚀剂通过极性基团牢固地吸附在金属表面上,而非极性基团排 列在介质中,这样一方面有效地隔离了金属与腐蚀介质的接触,阻碍了腐蚀反应产物的扩散,同时还改变 了双电层结构,提高了腐蚀反应的活化能,最终抑制了腐蚀反应的进行。有机缓蚀剂的缓蚀性能有赖于其 极性基团在金属表面吸附的强度,而极性基团的吸附可以是物理吸附也可以是化学吸附,或者两种吸附共 同存在。(1)有机缓蚀剂极性基团的物理吸附?关于有机缓蚀剂的物理吸附行为,Mann最早

2、做了深入的研究,他指出在酸性溶液中,吡啶(C5H5N)、 烷基胺(RNH2)、硫醇(RSH)及三烷基磷等的中心原子(N、S、P等)含有孤对电子,这些中心原子与酸性 溶液中的氢质子结合,最终形成阳离子:? RNH2+H+ = (RNH3)+?形成的缓蚀剂与金属之间存在的范德华力使缓蚀剂吸附在金属表面,这就是物理吸附。物理吸附速度 很快,是可逆过程,容易脱附,吸附过程产生的热小,受温度影响小,而且金属和缓蚀剂间没有特定组合。?物理吸附会受到金属表面过剩电荷的显着影响,如上所述,大多有机缓蚀剂在酸性介质中都以阳离子 形式存在,如果金属表面带有过剩负电荷,那么金属表面与缓蚀剂之间就会存在强烈的静电引力

3、作用,使 得缓蚀剂更容易吸附在金属表面,而且吸附作用力也更强;相反,金属表面如果存在过剩的正电荷,则会 一定程度上抑制缓蚀剂向金属表面的吸附。金属表面究竟携带何种过剩电荷,可以通过零电荷电位(即金 属表面没有电荷存在时的电位)测量进行考察,零电荷电位可以通过微分电容曲线测试进行确定,即为金 属电极双电层电容最小时的电位。当金属开路电位大于零电荷电位时,金属表面带有过剩的正电荷,相反,金属表面则带有过剩的负电荷。在缓蚀剂的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改变金属表面携带的过剩电荷量来促进缓 蚀剂的物理吸附,如在酸性介质中,添加少量碘化物后,有机胺的缓蚀性能将为显着提高,这主要是碘化 物吸附在金属表面后,使得金

4、属表面带有更多的过剩负电荷,促进了有机胺类缓蚀剂在金属表面的吸附; 同样有机胺类缓蚀剂之所以在盐酸介质中有着卓越的缓蚀性能,也部分归因于氯离子使得金属表面带有更 多的过剩电荷。?相比物理吸附来说,化学吸附作用力更强,吸附更稳定,因此大多数有机缓蚀剂与金属表面的作用力主要是通过化学吸附实现的,而化学吸附实质就是缓蚀剂分子或离子与金属表面原子之间形成了配位键。 与物理吸附不同,化学吸附与金属原子类别、缓蚀剂中心原子附近基团的推电子能力等均有密切关系。以铁原子为例,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为:Ar3d64s2,可以发现铁原子中有空的 d轨道存在,而缓蚀剂的中心原子如氮、氧、硫、磷等存在孤对电子,缓蚀剂中

5、心原子的孤对电子会与铁原子的d轨道形成配位键,通过配位键这种化学键的强作用力,使得缓蚀剂分子或离子牢固地吸附在金属表面。通过配位键使得 缓蚀剂在金属表面发生的吸附,我们称之为化学吸附。其作用过程如下:HHR N : 一 M RN : M (吸附)HH上世纪五十年代Hackerman 首次提出了缓蚀剂的化学吸附,他指出由于N原子的孤对电子在金属表面供电子能力存在差异,使得缓蚀剂在金属表面可能存在不同的吸附,即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相比物理吸附,化学吸附作用力更强、吸附更缓慢、受温度影响显着。经过后来的深入研究发现,在很多情况下缓蚀剂的 吸附是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如在酸液中,碳钢表

6、面带有过剩负电荷,而有机胺类缓蚀 剂在酸液中是以阳离子形态存在的,首先通过物理吸附使得有机胺阳离子靠近金属表面发生吸附,然后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与金属的 d轨道形成配位键,通过配位键使得缓蚀剂分子牢固地吸附在金属表面。??供电子型有机缓蚀剂的化学吸附作用力的大小取决于缓蚀剂分子中含孤对电子的原子上的电子密度,电子密度越高则越容易发生吸附,吸附更为牢固。因此当有机胺类化合物的胺基附近有推电子基团(如甲 基),则会使得氮原子上的电子密度增加,更有利于氮原子与金属形成配位键;相反,当胺基附近有吸电子基团(如硝基),则会使得成键能力下降。?(3)极性基团的化学吸附一一供质子型缓蚀剂??藤井晴一通过实验发

7、现了缓蚀剂化学吸附的另外一种方式,即供质子型或质子给予型。这种缓蚀剂通过向金属表面给予质子,从而使得缓蚀剂分子吸附在金属表面上。例如在酸性介质中,十六硫醇的缓蚀性能要显着优于十六硫醚,如图1.4图1.4硫醇和硫醚缓蚀性能的比较??硫醚分子中存在推电子基团 (甲基),使得硫醚分子中的硫原子电子密度高于硫醇分子中硫原子的密 度,根据供电子型吸附机理,硫醚的缓蚀性能应该优于硫醇的缓蚀性能。而硫醚具有很差的缓蚀效果这一 实验结果表明硫醇并不是通过供电子效应吸附在金属表面。事实上硫醇是通过向金属表面提供质子而吸附 在金属表面,由于硫原子电负性很高,使得与它相连的氢原子如同带正电荷的质子一样,吸附在金属的

8、阴极区。?键吸附?? 键中的双键或三键可以与金属原子的d空轨道结合,形成配位键,从而使缓蚀剂分子吸附在金属表面。如图1.5所示。MM图1.5 n键吸附??含有n键的化合物一般都具有较好的缓蚀效果,表1-1列出了一些含双键化合物的缓蚀情况。表1.1钢在85 C的添加有双键化合物的3mol/LHCI 中的缓蚀率缓蚀剂丙胺丙烯胺丙酸丙烯乙酰胺丙烯酰胺缓蚀剂%18.9 丄33.623.6 丄46.9:21.072.3 丄从表中可以得知,分子中引入双键后,由于键的吸附作用,使得缓蚀性能显着提高。含有键缓?nn蚀剂的取代基对其缓蚀性能有着显着的影响,特别是当有极性基团靠近键时,由于共轭作用而形成大nn键,增强了缓蚀剂的吸附作用力,进而提高缓蚀性能。C共辄 -H H2?与双键相似,含有三键化合物有具有较好的缓蚀剂效果,如表1 2。从表中可以看出,在酸性介质中,炔醇对金属的缓蚀效果特别显着,这是由于炔醇不仅可以发生键吸附,特别是将羟基(一)引入到nOH这类化合物中后,缓蚀性能更高。这是由于炔醇类缓蚀剂除了以电子吸附在金属表面外,同时与三键相n邻的氢原子非常活泼,可以向金属表面阴极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