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整理)《千字文》与日本近世文学中的忠与孝_第1页
(2021年整理)《千字文》与日本近世文学中的忠与孝_第2页
(2021年整理)《千字文》与日本近世文学中的忠与孝_第3页
(2021年整理)《千字文》与日本近世文学中的忠与孝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千字文与日本近世文学中的忠与孝千字文与日本近世文学中的忠与孝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千字文与日本近世文学中的忠与孝)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 业绩进步,以下为千字文与日本近世文学中的忠与孝的全部内容。千字文与日本近世文学中的忠与孝内容摘要:在镰仓时代以前,日本社会主要通过孝经孝子传等中国典籍接

2、受儒家忠孝思想,并在律令社会上层知识分子中广泛传播。到了近世,随着千字文在日本教育史上的地位不断上升,纂图附音增广古注千字文逐渐被广为阅读,其注释中引用的中国孝子故事,成为近世文学成功塑造在忠孝两难境地中挣扎人物形象的原型。 关键词:千字文 日本 近世文学 忠孝 中国儒家思想很早就东传日本,早在近江奈良时代,日本上层统治阶级就把儒家思想观念运用于治国理政之中,圣德太子制定的宪法十七条就明显地受到了儒家思想的侵染,这早已成为学界共识。“忠君与“孝亲”作为儒家的重要思想体现,自然为日本统治阶级所推崇。通过流传下来的有关论述忠孝主题的科举对策文文献可知,最迟在奈良时代中期日本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忠孝

3、观。到了近世,“忠”与“孝的话题开始大量进入文学作品,正是通过成功塑造在面对“忠与“孝”,“公”与“私这对矛盾冲突中艰难选择的人物形象,使近世文学获得了空前成功.与早期主要通过孝子传接受中国忠孝观念不同,到了近世,文学家们主要通过千字文注释所引孝子故事来接受和理解儒家的忠孝观,并成功地用之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下面对千字文注所引孝子申明的故事与日本的近世文学中的“忠”“孝命题进行简单梳理。 一。日本近世文学中的“忠“孝”命题 虽然儒家的忠孝观念早在奈良时代就已伴随着儒家思想的东传而在东瀛广为传播,但这时候的忠孝思想还仅仅只是影响于上层统治阶级,对于一般平民而言,其影响十分有限,这是由于当时日本

4、主要通过孝经孝子传等这些中国典籍接受中国孝子思想,而接受方式也基本以科举试策的方式,通过命制有关忠孝的论题来考察律令官人们对这些中国经籍的掌握情况.所以,儒家忠孝观只能为律令官人等上层统治阶层所接受。 进入近世,情况开始大为改观,随着近世町人文化的兴起,新兴“士族”开始通过“说话”、军记物、净琉璃等大众文艺形式接受文化教育。忠孝命题也伴随着这些文艺形式进入大众视野。要分析近世文艺作品中的忠孝观念,首先不能不提平家物语,这是一部成书于近世以前的作品,在卷二“烽火事件”故事中,平清盛欲拘捕“鹿谷谋反”事件的幕后主使后白河法皇,此时长子平重盛向父亲谏言到:“多么悲痛啊!欲行忠君之大义,则必违背恩重如

5、山的父恩.多么痛苦啊!若要避免陷于不孝之罪,则必将成为大逆不道之臣。进退维谷!i 看过平家物语的人想必都会对这句话印象深刻,此时的平重盛身陷两难境地:要对主君尽忠,则将违背父命;要遵循父命,势必陷入对法皇的大逆不道之中。m山阳在日本外史中用“欲忠则不孝,欲孝则不忠”这句著名的话对重盛的这一两难境地进行了概括。 可以说,平家物语开启了忠孝观进入文学领域之先河,到了近世,很多文艺作品都成功塑造了深陷“忠君与“孝亲”这一两难境地中的人物形象。下面再举近松门左卫门的净琉璃作品国姓爷合战的例子进行分析。 国姓爷合战是近松门左卫门最具代表性的净琉璃作品,甫一问世即获得了空前成功。第五段中,国姓爷和藤内当上

6、了延平王,为了光复大明,率领众军准备在龙马原与吴三桂、甘辉率领的鞑靼军决一死战。面对吴三桂、甘辉等所施的飞镖、毒药战术,和藤内镇定自若:“今天一战,我决不用飞镖、毒药等诡术怪略,而要和鞑靼军正面交锋,非亲手杀了鞑靼王和奸臣李踏夫不可!” 和藤内的母亲为使儿子抛却顾虑,完成灭掉鞑靼,光复大明的重任,自绝了性命。为母亲报仇以非凡的意志突入敌阵的和藤内及其部下,勇往直前、奋力杀敌,眼看鞑靼军就要大势将去、弃城投降,此时意外发生了,鞑靼军把和藤内的父亲绑到了阵前,威胁道:退回日本,就可保你父亲性命,继续攻城,即刻杀掉你父h!一向勇猛果敢的和藤内此刻“眼前漆黑,动弹不得” 此时,和藤内的父亲则冲儿子大喊

7、:“老朽已经年迈,命不足惜,我儿尽快攻城!”父亲的喊声使和藤内恢复了镇定,欲重新杀入敌阵。但是,在李踏夫举剑刺向父亲脖子的刹那,和藤内“又泄了气”,作品如此形容道:“此刻,哪怕山崩地裂,也不能使他动弹一下吧!”在光复国家,向主君尽忠的大义感召之下,他亲眼目睹母亲自杀,这已经是大不孝,如今,要是再置父亲性命于不顾,使自己陷入双重不孝之境地,他如何承受得了。 当然,近松门左卫门最终给读者安排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尾:吴三桂和甘辉转向,和藤内不仅成功地救出了父亲,还一举灭掉了鞑靼军。 可以说,恰恰因为近松在故事发展的最高潮阶段成功塑造了在“忠与“孝之间游走、挣扎的和藤内形象,从而深深地抓住了观众的心.近松

8、把和藤内置于一个普通人,对其烦恼和弱点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也正因为这一点,使近松取得巨大成果. 作品有一个细节,和藤内在敌阵前重复着母亲自尽后自己的无力呐喊:“忠君也好仁义也罢,失去母亲则是最大的不孝。”这也为故事的最高潮父亲的出场埋下了伏笔。可以说,“忠与“孝”的问题成为了一切问题的焦点,当陷入这一两难选择时,该如何处理?这成了一切问题的关键. 当然,类似的情节不仅在国姓爷合战中,在近松的其它作品以及纪海音等的净琉璃作品中也多有塑造,可以说它成了日本近世演剧的重要主题之一。这一困扰和藤内的“对主君之忠义与对父母之不孝”的纠葛,究竟是如何进入日本近世文学,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主题的呢? 二.千字文与孝子故事在近世日本的传播 在奈良时代,也即是律令制社会草创期,在选拔官吏所举行的科举试策中,一些对策文的命题常常涉及到儒家的忠孝问题,例如收录在经国集卷二十中主金兰的一篇对策文,就是阐述关于“忠”与“孝”应何者为先的问题,应试者主金兰在对策文中大量引用了中国的孝子传说进行论述.由此可知,在早期的日本,律令官人在处理“忠”与“孝”的问题时,毫无疑问这些流传到日本的中国孝子故事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关于这一点,笔者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