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必修3 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3讲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命题时空坐标 内容索引 主干梳理 断点弥补 概念理解 重点深化 史料考法 定向突破 高考感悟 押题演练 课时作业 主干梳理 断点弥补 一、西汉初年:黄老之学 1.背景 (1)西汉建立之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3)道家“ ”适应了汉初“与民休息”政策的需要。 2.内容 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的学说,“老”指老子的学说, 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因时制宜”,既 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
2、种“积极的无为”。 无为而治 3.评价 (1)积极影响: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黄老之学一直是政治上的指 导思想,对恢复经济和巩固西汉政权起到积极作用,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 盛奠定了良好基础。 (2)消极影响: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使中央权威被削弱。 二、汉代儒学 1.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经济 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 了物质基础 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主张。 为加强君权,宣扬“君
3、权神授”。提出了“ ”和“天人感应”学说。 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 ”和提倡孝道。 (3)特点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 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春秋大一统 天人合一 三纲五常 【易错辨析】 (1)罢黜百家禁绝百家。 “罢黜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仅仅意味着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 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 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 (2)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 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2.儒家思想主流
4、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的举措 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 起用大批 参与国家大政;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 中央任官,儒学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 教育 教科书:规定儒家“五经”为官方教科书,教育被儒家垄断。 中央:兴办 ,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家 太学 (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对汉代政治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 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 对民族精神 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 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对学术文化 一方面结束了
5、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 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 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对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 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宋明理学 (一)程朱理学 1.背景:儒学危机 (1)客观上:儒学受到冲击 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信徒众多,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 危机 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 ”,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 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三教合一 (2)主观上:儒学的自身缺陷
6、 儒学自孔子以来主要探求人间的道德和秩序,注重人间世界,而忽视了对天 地万物本原和宇宙规律的探讨。 2.内容 主张 代表 宇宙观伦理观认识论 二程 是宇宙万物 的本原,先有理后 有物 把天理和_ 直接联系起来 提出“ ”, 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 能掌握天下之理 朱熹 理之源在于天理, 天理就是“_ ” 强调“_ ” “格物致知”的目的 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 求科学之真 天理格物致知 伦理道德 三纲 五常 存天理,灭 人欲 3.影响 (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 以后长期居于 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7、。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 “朱子学”学派。 四书章句集注 南宋 【教材补缺】理学的世俗化 朱熹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 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著小学集注, 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 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 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 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 都是将理学思想世俗化,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 活理念。三字经更为
8、典型,几乎家喻户晓。 (二)陆王心学 1.人物 (1)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 核心思想:“心即理也”:“理”就是内在的“心”,强调“宇宙便是吾 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求“理”的方法(方法论):“发明本心”。穷理不必向身心以外的事物探究, 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反对“格物致知”。 (2)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 “心即理” 提出“ ”“心外无理”,理存在于心,是头脑中 固有的;心是第一性的,物是第二性的,理是封建道德,存 在于心,是人头脑中固有的 “致良知” 认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良知(即天理)是每个人心中所 固有的, 但容易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通过“内
9、心反省”, 克服“私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知行合一” “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 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良知 心外无物 2.影响 (1)陆王心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 的思想解放作用。 (2)陆王心学强调人的自觉精神,否定古代经典的绝对权威,客观上冲击了正 统儒学的影响,冲破了理学的思想禁锢,对晚明思想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 刺激作用。 (3)陆王心学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对客观知识的学习,造成了之后 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 概念理解 重点深化 考点一“王道、帝道、霸道”的糅合董仲舒新儒学 概 念 解 读 法律儒家化 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
10、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 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 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 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针对练1(2019济宁一中月考)东汉章帝初年,“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 肃宗贳(赦免)其死刑而降宥之”,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 典型案例决事比,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 了从轻处罚的条款。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 式减免其死刑。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 A.儒家伦理已渗入法律中B.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 C.君
11、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D.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 解析因父亲被侮辱而犯罪可以从轻处罚,体现了法律对儒家思想的肯定, 其本质上反映出儒家伦理已渗入法律中,故选A项。 材料无法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故B、C两项排除; 材料信息并未提及司法程序,故D项排除。 1.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
12、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认 知 深 化 2.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思想内涵: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 思想体系,具有“杂家”色彩,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不是简单地重复先 秦儒学的内容。 与当政者的关系: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 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 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地位: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 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建立
13、的新儒学, 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 王朝的统治思想。 (2)联系 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 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 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 考点二儒学的世俗化宋明理学 概 念 解 读 1.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此时期,一些士人面对严酷的社会现 实,转而重视对老子庄子和周易 “三玄”的研究。玄学是把儒 家的政治伦理和道家哲学结合起来,形成的新道家学说,是披着道家思想外 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主观唯心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 嵇康、向秀、
14、郭象等。 2.致良知 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阳明的心学主旨。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 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 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 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 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认 知 深 化 1.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 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
15、成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 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 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 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思想。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 佛道化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 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2.宋明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 (2)发展 高:把儒家
16、伦理提高为天理。 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 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 世俗化。 程朱理学:格物致知(他律);陆王心学:致良知(自律)。 针对练2(2018衡阳一模)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 美国“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大而无当的文官集团,下面是缺乏组织的 农民。文官和农民两层面包的融合着重于尊卑男女长幼。这种社会构成特征, 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A.君主专制在特定背景下削弱 B.官僚体制失去对社会的控制 C.儒家伦理观念深入民间社会 D.社会各阶层间流通渠道畅通 解析根据材料中“文官和农民两层面包的融合着重于尊卑男女长幼”可知, “尊卑男女长幼”等儒家伦理观念已经深深
17、融入民间社会,故C项符合题意。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发展情况,故A项错误; 官僚体制运用“尊卑男女长幼”观念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故B项表述错误; 古代中国社会各阶层间流通渠道并不畅通,故D项与史实不符。 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不 同 点 对“理”的具体认识“理”是世界的本原“心即理也” 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达到“理”的途径 “格物致知”,体验 “天理” “发明本心”;克 服私欲,回复良知 相同点 内容 都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继承孔孟“仁”“礼”思想,认 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实质 以儒家纲常伦理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 (“存天理,灭人欲”
18、) 影响 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欲求,但对塑造中华民 族的品格起到积极作用 家国情怀理学家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志士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 种典型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是比“修身齐家” 更大程度的价值实现。将个人的才华、学识贡献给国家、民族和人民,是中 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也是一种使国家民族纵然处于苦难境况而终能屹立 不败的精神凝聚力。 素养感悟 史料考法 定向突破 材料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
19、;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国课早完(完粮纳税),即囊橐(粮仓)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节选自明朱柏庐朱子家训 获取材料信息 要求:阅读朱子家训节选,找出理学的价值观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 体现。 信息:_ _ _ _ _ _ 理学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理学的价 值观在朱子家训中体现在:强调勤俭教育(“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 易”,“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纲常伦理色彩鲜明(“兄弟叔侄,
20、须 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强调修身,重视德育(“善欲人见, 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注重 培养社会责任感(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材料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 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 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 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 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 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运用材料论证问题 要求:分析材料,论证“儒法之争”的
21、结局必然是儒法合流。 论证:_ _ _ _ 儒家强调德治(礼治)侧重于“如何治国”,法家强调集权、法治,侧 重于“如何立国”。儒法之争的实质是“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大 政治问题。秦汉时期,中央集权政治的不断发展,农耕经济和社会逐步走 向繁荣,文化发展多元一体,儒法合流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史料一其(刘贺)天资喜由乱亡(无),终不见仁义荒淫迷惑,失皇帝礼仪, 乱汉制度。汉书武五子传 史料二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刘贺),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 诵之也。汉书儒林传 史料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约5 000枚竹简,包括悼亡赋易经礼记 孝经医书论语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 辨析史料:
22、上述三则史料都是与汉代海昏侯刘贺有关的历史叙述。史料一、二 均出自官修史书汉书,代表了官方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属于第一手史料, 但要客观看待。史料三属于考古发掘的实物,可信度较高,但需要与文献记载 相互佐证。 认识史料的价值 应用:(1)以上关于汉代海昏侯刘贺的史料,能够得出正确结论的是 A.史料一真实的表明了刘贺被废的原因 B.史料二表明皇帝刘贺喜读儒书 C.史料三表明刘贺是以侯王的身份下葬 D.史料三竹简书籍证明了当时还未使用纸 (2)三则史料中的“仁义”“忠臣孝子”“礼记孝经论语”等信 息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思想状态? 答:_ 反映了汉代儒学盛行,皇室重视儒学教育。 高考感悟 押题演练 1.
23、(2016课标全国,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 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 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真题感悟 解析儒学在汉代被称为“周孔之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多 从西周时期的政治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五经”多是记载西周时期的政治和 文化制度,因此说儒家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 2.(2014课标全国,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 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
24、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 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题干材料阐释了 唐高祖因姓李,与老子同姓,规定道教第一、儒学第二、佛教第三;武则 天为打击李氏势力,明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又“灭佛”。只 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故答案选C。 3.(2014课标全国,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 “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 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
25、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教, 排除A项; 材料没有强调皇权至上,并且皇权至上与祭天、祭拜祖先之间没有直接的 联系,排除C项; 仅从题干材料无法得出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的结论,排除D项。 4.(2014课标全国,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 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关键点“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 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
26、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 理),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 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A项不是新认识; B、C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思想主张。 5.(2013课标全国,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 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周公强调“礼”“乐”,孔子强调“礼”,两人的共性是注重“礼”, 因此被称为“周(公)孔之道”。南宋朱熹将孟子一书列为“四书”(大 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
27、于孔 子。由于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因此儒学也就被称为“孔孟之 道”,故选C项。 1.(2018河北衡水四月大联考,25)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 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 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这说明董仲舒 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模拟通关 解析据材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 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可知土地兼并导致贫富差距悬殊,通过限田的方式 缓和矛盾,通过儒家民本思
28、想对商鞅变法进行反思,故C项正确。 2.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 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 礼也。”该主张旨在 A.说明天地君权之尊贵 B.强调遵从纲常伦理 C.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 D.废弃郡国并行体制 解析“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 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表明是对皇权的神化,故A项正确; 材料的内容是神化皇权,没有强调遵从纲常伦理,故B项错误; 材料的内容是神化皇权,没有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故C项错误; 材料的内容是神化皇权,没有涉及到废弃郡国并行制,故D项错误。
29、 3.(2019赣州适应性考试,27)东汉时期,注释律令章句的叔孙宜、郑玄等人 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儒;元明清三代,统治者一般认为只要通经就能明法。 这表明古代中国 A.在法学上没有建树 B.以儒家经典取代法律 C.当时缺乏法律人才 D.法律具有儒学化特征 解析根据材料中“叔孙宜、郑玄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儒”“元明清 三代,统治者一般认为只要通经就能明法”可得出中国古代的法律呈现出以 礼入法的特点,即法律具有儒学化的特征,故D项正确。 4.(2019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27)北宋儒学大师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 把“阳变阴合”这个根本矛盾作为引起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万物变化发展中 使用了阴阳、动
30、静、刚柔、始终、生死、善恶等一系列用语。据此,对太 极图说评述正确的是 A.属于唯物主义哲学 B.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C.汲取了佛道的思想 D.完成儒学重建任务 解析周敦颐的学说认为意识在物质之前,不符合唯物主义哲学,故A项错误; 太极图说是对宇宙的解释,其内容与封建迷信色彩无关,故B项错误; 太极图说汲取了佛道的思想,对世界的本原进行解释,故C项正确; 陆王心学完成儒学重建的任务,故D项错误。 5.(2018北大教育精品卷,27)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其一致性表现在 A.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 B.融合释、道、儒观念,以达到三教一统
31、 C.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 D.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 解析不管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他们都是面对佛道思想对儒学思想的冲 击而展开的复兴儒学的运动,其目的就是重建儒家文化新秩序,使儒学更加 哲学化、思辨化、理论化,以更好的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A项正确。 课时作业 1.(2018黑龙江哈九中模拟)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 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 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A.外儒内法,大一统 B.无为而无不为 C.仁为本,为政以德 D.礼法并施 一、选择题 12345678910
32、11121314 解析外儒内法和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 故A项错误; 题干中时间为汉初,题干中“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 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 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统治者采用,故C项错误; 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故D项错误。 1234567891011121314 2.(2019蚌埠模拟)“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在面对灾异发生或政治失误等情况 下,所下的自责悔过反省文书。正式的“罪己诏”最早出现在汉代,且数量 较多。这主要是因为汉代 A.皇帝善于检讨反省 B.统治思想发生变化 C.君相矛盾趋于尖锐 D.封建迷信思想泛滥 1
33、234567891011121314 解析罪己诏是汉朝维护政治统治的一种手段,不能作为汉代所有皇帝善于 检讨反思的依据,故A项错误; 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天人感应思想一定程度上对皇帝作为有制 衡作用,故B项正确; 汉代通过设中朝等措施进一步增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故C项错误; 罪己诏一定程度上反映封建迷信思想在汉代传播,故D项错误。 1234567891011121314 3.(2018大庆模拟)西汉末年,一些方士儒生宣扬“汉运将终,应更受命”。 汉哀帝决定“再受命”改年号为“太初元将”,以应天命。这反映了 A.儒学神学化的影响 B.道教神仙观念渗透 C.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D.方士儒
34、生宣传理学 解析从材料“汉哀帝决定再受命改年号为太初元将,以应天命”, 可知反映了汉代儒学思想增加了君权神授的内容,出现了儒学神学化色彩, 故A项正确; 从材料“一些方士儒生宣扬汉运将终,应更受命”,可知反映的是儒家 思想,不是道教观念,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君主改年号顺应天命,与君主专制削弱不符,故C项错误; 理学出现在宋代,故D项错误。 1234567891011121314 4.(2018安徽A10联盟最后一卷,25)董仲舒指出,汉代自开国以来,特别是武 帝登基以后,忧国情深,一心求贤,其精神可媲美于尧舜,但却一直不能达 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为此,他建议汉武帝 A.实行
35、察举制 B.独尊儒术 C.颁布推恩令 D.兴办太学 解析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是从汉文帝开始的,他下诏要求“举贤良 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和等第,故A项错误; 独尊儒术目的在于推崇经过其改造之后的儒家思想,不是“养士”,故B项 错误; 推恩令是主父偃建议汉武帝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采取的措施,故C项错误; 太学是董仲舒为了培养统治人才而建议汉武帝兴办的,故D项正确。 1234567891011121314 5.(2018大同、阳泉模拟)以下是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据此表可知, 当时选用丞相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重用文臣贬抑武将 B.兼顾德才两重标准 C.采用儒家思想治国 D
36、.利用中朝牵制外朝 1234567891011121314 时期功臣子 外戚宗室 各级属吏 经学之士 汉武帝5313 汉宣帝41 汉成帝113 汉哀帝14 解析材料只是说明丞相的出身而不能说明贬抑武将,故A项错误; 据材料“功臣子、外戚宗室、各级属吏”都无法说明兼顾德才标准,故B项 错误; 据材料经学之士出身的丞相历代受到重用,表明汉代采用儒家思想治国,故 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丞相出身,丞相属于外朝,材料并未反映中朝情况,故D项错误。 1234567891011121314 6.(2019莆田模拟)西汉官方孝德教育呈现出神秘化的倾向,“孝”从政治伦理 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
37、最高准则。为引导人们崇尚孝德, 统治者 A.提出天人感应 B.改革教育制度 C.提倡忠君爱国 D.推崇君权神授 1234567891011121314 解析“天人感应”强调对君权的神化,不涉及“引导人们崇尚孝德”,故 A项错误; 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把“孝”作为人才选拔的主要依据,从教育层面入手, 让孝德深入人心,故B项正确; “忠君爱国”不能取代“孝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 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故C项错误; “君权神授”是“天人感应”理论的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1234567891011121314 7.(2018商丘模拟)董仲舒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张载认为“天人合
38、一”,程颢认为“天人不二”。据此可知宋代理学 A.主要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 B.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 C.继承并发展汉代儒学思想 D.以“格物致知”为认识论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天人关系而非人与社会的关系,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天人关系而非理学内容,故B项错误; 由材料“董仲舒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张载认为天人合一, 程颢认为天人不二”可知宋明理学在天人观念上对汉代儒学的继承和发 展,故C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故D项错误。 1234567891011121314 8.(2019泉州模拟)唐宋之前,孟子在儒家的地位不高。唐宋儒者出于同 佛教斗争的需要而自觉地抬升孟子的地位;孟子
39、被南宋朱熹列入 “四书”,成为儒家的经典。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孟子 A.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B.构建了完整的儒学体系 C.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D.与佛教思想相冲突 解析根据“同佛教斗争的需要而自觉地抬升孟子的地位”结合所学可 知佛学冲击儒学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儒学缺乏思辨,利用孟子对抗佛教是 因为其较强的思辨性,故A项正确。 1234567891011121314 9.(2018怀化模拟)唐代韩愈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 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 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 焉。”韩愈在此强调 A.回归儒
40、学本原 B.儒释道三合一 C.儒学传承断绝 D.儒学传统久远 解析据材料可得出作者以儒学传承人自居,回归古代儒学的本原,故A项正确。 1234567891011121314 10.(2018宜宾模拟)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佛教徒出家要剃除须发,不得婚 配。然而自东晋以来,佛教学者却对佛经中有关人际关系的说教不断加以调 整,他们译出的若干佛经不是来自南亚佛教基地,而是就地取材于中国“孝” 的经典。这表明当时 A.佛教与儒学实现了“两教合流” B.儒学的理论建构比佛教更先进 C.佛教受儒学排拒而不断自我调适 D.佛教学者被儒家伦理纲常同化 解析据材料“有关人际关系的说教不断加以调整而是就地取材于中
41、国 孝的经典”可知佛教受到儒学排拒从而吸收儒家思想,故C项正确。 1234567891011121314 11.(2018四川全国卷冲刺演练一,27)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 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由此可 推知朱熹 A.相信提高修养可以扬善抑恶 B.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难以调和 C.强调纲常理论以维护社会秩序 D.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任务 1234567891011121314 解析朱熹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材料中“理有善恶”, 因此要扬善抑恶,故A项正确; 朱熹强调,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 “存天理,灭
42、人欲”,而非善与恶难以调和,故B项错误; 材料中“人生气禀,理有善恶”未涉及纲常理论,故C项错误;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而非初步完成重建理学理论任务,故D项错误。 1234567891011121314 12.(2018钦州模拟)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 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 A.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B.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 C.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D.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 1234567891011121314 解析程朱理学是唯心主义,故A项错误; 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维护统治,故C项错误; 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D项错误。 1234567891011121314 二、非选择题 13.(2018黑龙江省六校协作体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797-2025道路车辆低压电气系统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 工程征用土地合同
- 有限公司内部股权转让协议
- 2025-2026年北京市中考英语综合提高练习试卷3
- DB43-T 3160-2024 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规范企业评价方法
- 2025企业租赁合同诉讼状范本
- 生长发育规律授课田甜工作单位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84课件
- 机电设备安装冷却系统方案
- 水粉基础知识课件
-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人员健康管理方案
- 软件对接方案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课件
- 有机化学第十版
- 肾功能不全患者合理用药课件
- 纤维支气管镜(可弯曲支气管镜)临床应用指南(草案)
- 2022年新高考II卷高考语文试卷试题深度解读及答案详解(精校版)
- 一次调频综合指标计算及考核度量方法
- 车辆段平面布置设计
-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一章-概述
-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面试题
- GB/T 4669-2008纺织品机织物单位长度质量和单位面积质量的测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