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说课稿培训讲学_第1页
师说说课稿培训讲学_第2页
师说说课稿培训讲学_第3页
师说说课稿培训讲学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文档师说说课稿一、教材和学情(一)关于教材:师说,本课出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自读篇目。必修三第三单元所选的文言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本课是 唐宋八大家”之首、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的力作,是唐宋散文中的名篇,具有很 强的代表性。通过这篇自读课的学习, 能使学生了解唐宋散文的风貌,更能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欣赏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文言文自读能力。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 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 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

2、,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灵 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教材将本文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即安排在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之后 ,并且处理成自读课文。我想,当成自读课文应该基于以下几点原因:文言字词、句式等知识有了初中和高中必修一、二、三的积累,应该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 力,此为一;本单元前三篇均为论述性文章,学生对论述文的论证方法、结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此为二。以上两点,成为自读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四篇, 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尝试主动学习文言文,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关键

3、。(二)关于学情虽然经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二、 说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一)根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知识还在积累阶段的,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一定量的诵读的实际情况。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了解作者韩愈及写作背景,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2, 通过自学,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

4、意义和用法。实词有“师”“传” “从” “道”、虚词有“之” “其” “而” “乎” “所以”。能够 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3, 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情境导入一朗读吟诵一质疑一文本探究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从师的意义和能者为师的道理,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二)依据课标要求,我确定本文教学重点、难点如下:?重点: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分析本文说理方式和方法。语文课标指出,要让学生 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

5、逐步形成 自己的思想”,所以,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本文是议论散文,文中的对比论证方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值得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借鉴, 因此,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对文中师”的独特含义的理解,对作者超越时代”(当时社会)的创新思想观点(师”的含义及师生关系方面的观点)的理解应该是难点。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 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 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三)教法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

6、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1 教师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2 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点拨词句,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词语。3 针对现实中不尊师重道的现象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 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 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归纳法从高一上学期开始, 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

7、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 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 “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四、说教学程序(一)总体设计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词,分析论证结构。(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导语设计:远古,教师有着较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可以一见;现在,教师的地位也一直在提高,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然而在一段历史时期,尊师

8、重教的风气一直不是很浓,在元代,甚至有七娼八丐九儒”的说法, 臭老九”之称由此而来。教师地位之低,从师风尚不浓,可想而知。实际上,在唐朝这种风气已然出现,尤其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当时的情况正如韩愈的盟友柳宗元所言: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 为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这篇战斗檄文-师说。2、整体把握(1)首先我检查学生们的预习情况,抽查学生朗读课文。(2)通过ppt展示,对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3)我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大致了解文章内容。(4)引导全体同学大声齐读。(5)引

9、导大家一起理清全文思路3、着重分析第一、二段(1)找一名学生示范朗读,并讲解对本段的字词积累,疏通文意。(2)由学生补充积累到的字词,并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3)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4)学生试背诵第一、二段中的名句。4、课内巩固练习通过ppt展示习题,主要是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解释,重点句式的翻译技巧的训练。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出题(屏幕展示)五、说板书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师说韩愈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一段 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择师标准:“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古之圣人一一今之众人二段 对其子一一于其身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医、师、工一一士

10、大夫“智不能及”三段:师生,师道关系四段:写作缘由(三)第二课时我作如下安排:首先,用同第一课时的方法学习三四段,并检查课文名句的背诵情况。其次,进入课文的分析。本课从分析讨论课文的第二段开始。这一段中,对比论证使的手法是教学的关键。我设问提问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几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 锻炼搜寻有效信息和归纳的能力。 要求学生将几方面的对比关系一一列出,并用课文原文回答作者通过每一组对比得出的结论。从而在诵读与找寻中明确对比论证的使用效果,并鼓励学生在习作中使用。 分析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朗读并背诵名句。

11、第三段,作者用了举例的手 法论证“圣人无常师”。在设计中,我设问提问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用 文中原句回答。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明确所举例子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明确学习应该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分析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朗读、 背诵名句。最后一段是作者阐述写作原因的段落。 不做重点分析,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韩愈写作的原因即可。再次,全文讲解完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全文,并试着检查名句的记忆情况。 加强诵读训练的力度,培养语感。第四步,提出一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是前面学过的劝学和今天学习的师说都 是和学习有关的论说文,说明古人很注重学习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学者”与“师” 应该是一种

12、什么关系呢?大家讨论一下。设这个问题,一是让学生将所学道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中,二是促进师生间相互学习关系的发展。最后总结全文,布置作业,一,抄写积累到的名句;二,就课堂讨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程序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间、自学 检查,导入新课提问检查:导学案的 课前预习作业完成情况:1、生字;2、韩愈及写作及背 景。3、介绍文体说”。导入:马说论述教师以课件岀示提问内容, 指名提冋。检查预习情况,培 养生自主学习习惯。复习马说,可/时5精品文档精品文档1了什么,反映了什么社会现 实?韩也以伯乐自许,宣扬 尊师重教。马说的文体 与本文是否相同?写法有 相通之处吗?教

13、师口述,最后一问不要求 学生回答。导入后教师板书课题。以加深学生对文体的认 识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末尾的问题是为 设疑激趣。二、岀示学习目标 文言词语、句式、词类活用 理清写作思路 掌握论证方法 理解文中师”的含义和超越时代的创新观点教师用课件岀示。教师指岀 重点和难点。明确学什么。/.、学法指导默读,理解记忆注 释中的词句。默读,画出 不理解的疑难词。小组交 流,查工具书。结合练习一, 在读中完成导学案任务教师用课件岀示。授之以渔,以学”为主。/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生完成导学案中 的任务。1、学生自主完成,不会的空 着,教师巡视。2、四人一组,小组交流。3、教师提问检查并答疑、作 必要的补充、讲解。以学生自学为主,必要的进行合作探究,目 的培养自学能力及与他 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教师 充分发挥组织引导的作 用。7五、创新提升课文中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