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 42 42 4 2 42 42 4 2 4422 32 322 42 42 42 42 4 22 42 42 42 4 2 42 42 44422 42 32 422 4 2 44实验探究题例 1 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开展探 究活动。以下是教学片段,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空格)。【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的稀h so 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学生板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 么呢?【假设猜想】针对疑问,太家纷纷提出猜想。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猜想一:只有
2、na so猜想二:有na so 和h so猜想三:有na so 和naoh 猜想四:有na so 、h so 和naoh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猜想是_。 【实验探究】(1)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 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一定没有_。(2)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老师提供的ph试纸、铜 片、bac1 溶液、na co 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实验方案测溶液ph滴加na co 溶液滴加bac1 溶液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试纸变色,对比比色 卡,ph7溶液中有h so_溶液中有h so产生白色沉
3、淀溶液中有h so【得出结论】通过 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评价反思】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结论给予肯定。同时 指出【实验探究】(2)中存在 两处明显错误 ,请大家反思。同学们经过反思发现了这两处错 误:(1) 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_。(2) 实验方案中也有一个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_。解析 本题考查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稀h so 和naoh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na so 和h o,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由“反应中反应物的相对多少”决定的,根据 “反应中反应物的相对多少”可推知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有三种情况:一是稀h so 和 naoh恰好完全
4、反应,反应后溶液中溶质只有na so ;二是反应中稀h so 过量,naoh已完 全反应,反应后溶液中溶质为na so 和h so ;三是反应中naoh过量,稀硫酸已完全反应, 反应后溶液中溶质为na so 和naoh;只要条件具备,反应充分彻底,反应物中的h so 和 naoh不可能同时剩余,故猜想四一定错误;反应后的溶液中如果含有naoh,滴加cuso 溶液后,naoh和cuso 反应会生成蓝色的cu(oh) 沉淀,而实验中无明显变化,可推知反应 后的溶液中一定没有naoh;如果反应后溶液中存在h so ,滴加na co 溶液后会有二氧化 碳气体生成;对于h so 的验证可依据“酸的通性”
5、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题中方案一和方 案二正是基于上述原理进行的正确设计,但方案一中“将ph试纸浸入溶液中进行测定”是 一个明显的错误操作,这样做会导致待测液被污染;而方案三显然是设计错误,因为bac1 溶液与na so 和h so 都能反应生成baso 白色沉淀,所以不能通过“产生白色沉淀”这一第 1 页2 42 42 4 22 2 42 4222222222222222222222 422现象确定h so 的存在。答案 【学生板演】h so +2naoh=na so +2h o【假设猜想】猜想四【实验探究】(1)naoh或氢氧化钠 (2)有气泡产生【评价反思】(1)ph试纸浸入溶液中 (2)
6、bac1 与na so 反应也会生成白色沉淀,不能 证明一定有h so 存在(其他合理答案均可)例 2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资料得知:焦炭(主要成分是碳单质,杂质不与水反应)与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能产生一种俗称为水煤气的气体燃料 (水煤气中不含甲烷等有机物)。为探究水煤气的成份,该小组开展了如下活动:(1)设计焦炭与水蒸气反应的装置,见图 1(图中夹持仪器和加热仪器已省略)。(2)作出假设: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水煤气中一定含有水蒸气,可能含有h 、co、co 。 (3)实验探究:同学们为探究水煤气的成份,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图 2)并进行实验。 请分析图 2 所示装置的实验原理,填写下表中的
7、空格:仪器编号abcd所盛试剂的名称试剂或装置的作用(4)结果分析:实验证明水煤气中有 h 、co、co 。1 能证明 co 存在的现象是_。2 能证明 co 存在的现象是_。3 能证明 h 存在的现象是_。(5)交流反思:同学们在反思实验结果时发现图 2 所示实验存在缺陷,请你分析造成此 实验缺陷的原因:_,对此你提出的改进措施是_。解析 (3)a 中盛放澄清石灰水,可检验并吸收水煤气中的 co ;b 中应盛放浓硫酸,可 吸收进入 b 中气体的水蒸气;c 中可通过燃烧使 h 、co 分别转化为 h o、co ,通过干冷 烧杯中有无水珠产生,可检验水煤气中是否有 h ,d 中,通过澄清石灰水是
8、否变浑浊,可 检验水煤气中是否有 co。(4)a 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证明水煤气中有 co 存在; d 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证明水煤气中有 co 存在; c 中烧杯内壁有水珠,可证明水 煤气中有 h 存在。(5)因为 ca(oh) 微溶于水,故 a 溶液中含 ca(oh) 的量太少,可能没有 将水煤气中的 co 完全吸收,从而干扰对 co 的检验,改进的方法是在 a、b 之间加盛有 naoh 溶液的洗气装置及检验 co 是否吸收完全的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洗气装置。答案 (3)(本题的陈述性答案 只要合理即可)仪器编号abcd所盛试剂的名称 澄清石灰水或 ca(oh) 溶液 浓硫酸(或浓 h
9、 so )试剂或装置的作用检出并吸收水煤气中的 co ( 只要答出“检出 co ”即可)吸收进入 b 中气体的水蒸气(或吸水、干燥气体 等)检出水煤气中的 h ,并将水煤气中的 co 转变 为 co检出水煤气中的 co(4)a 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洗气瓶中的澄清 石灰水变浑浊) d 中的澄清石灰水第 2 页2233插入一根铜丝变浑浊(或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干冷烧杯内壁有水珠 (或 c 中烧杯内壁有水珠) (5)ca(oh) 溶解度较小,a 中澄清石灰水可能不能将水煤气中的 co 完全吸收,从而干扰对 co 的检验 在 a、b 之间依序连接装有 naoh 溶液、澄清石灰水的洗气装置
10、(或将从 a 中 出来的气体依序通过 naoh 溶液、澄清石灰水)例 3 小娜及学习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黄铜中铜和锌的含量及其性质展开了 探究。【查阅资料】hcl+agno =agcl+hno ,agcl 是一种白色沉淀,这个反应在化学上用 于检验和鉴别。【提出问题】测定黄铜中锌、铜的质量分数。【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设计】(略)。【探究实验】1.先将黄铜在热碱液中浸泡一段时间,以除去表面的油污。然后再放在稀 盐酸中浸泡片刻,其目的是_。用蒸馏水清洗干净,干燥,取少 量研碎,称取质量为 ag。2. 将 ag 试样放入小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搅拌使其充分反应。3. 将小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_
11、(请将此实验步骤补充完整)。4. 称取固体的质量为 bg。5. 计算出黄铜中锌和铜的质量分数。【反思与评价】在步骤 1 中,若试样用蒸馏水洗涤之后,不干燥,则计算出合金中锌的 质量分数将_(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拓展探究】1.重复【探究实验】步骤 1。2.将 ag 试样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和蓝色滤液, 并对滤液的组成进行探究。(1) 锌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2) 同学们对蓝色滤液中所含的溶质做出多种猜想,其中只有两种猜想可能成立,这两 种猜想是:溶质为硝酸锌和硝酸铜;溶质为_。(3) 设计两种实验方案来验证以上猜想。方案实验操作
12、实验现象结论方案一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在滤液中 _猜想成立 猜想成立方案二_猜想成立 猜想成立解析 【探究实验】1.实验中将黄铜放在稀盐酸中浸泡的主要目的是除去合金表面的氧 化膜,因为稀盐酸可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可溶性盐酸盐(或氯化物)。3.小烧杯中的混合物 是未与硫酸反应的固体铜和生成的硫酸锌溶液,过滤后可将固体铜和硫酸锌溶液分离。根据 第(4)步中“称取固体的质量为 bg”可推测过滤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洗涤固体铜表面残留的硫 酸锌溶液并对固体铜进行干燥。【反思与评价】在步骤 1 中,若试样用蒸馏水洗涤之后,不 干燥,会导致称取固体的质量偏大,则测出的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偏小,而计算出的合金中
13、锌的质量分数则偏大。【拓展探究】1.注意“重复【探究实验】步骤 1”是指另取样品重新进 行除油和除氧化膜,跟前面进行的【探究实验】已无关。2.(1)锌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银和 硝酸锌。 (2)黄铜样品的成分为铜、锌合金,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 反应规律可知:将试样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铜和锌都能与硝酸银溶液发生反应,但 由于锌的活动性比铜强,所以优先发生反应的是锌。也就是说铜能否与硝酸银溶液发生反应, 要根据硝酸银溶液的多少决定。根据题中信息“同学们对蓝色滤液中所含的溶质做出多种猜 想”可知,既然滤液为蓝色,说明锌已经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完全,而铜也已经与硝酸银溶液第 3 页
14、33 23232 23反应生成了硝酸铜,但硝酸银是否反应完全不能确定。所以滤液中的溶质一定舍有硝酸锌、 硝酸铜,可能含有硝酸银,因而这两种猜想分别是:溶质为硝酸锌和硝酸铜;溶质为硝 酸锌、硝酸铜和硝酸银。对滤液成分的进一步探究实质是对硝酸银的进一步确定,也就是对 ag+的进一步确定。实验方案可利用 ag+与金属活动性顺序中 ag 之前金属的置换反应原理 设计,如利用铜丝;也可以根据 ag+与 cl结合生成 agcl 白色沉淀的原理,利用稀盐酸或 可溶性氯化物溶液设计实验方案来检验。答案 【探究实验】1.除去合金表面的氧化膜(或其它合理答案) 3.洗涤、干燥 【反思与评价】偏大【拓展探究】 2.
15、(1)zn+2agno =zn(no ) +2ag (2)硝酸锌、硝酸铜和硝酸银 (用化学 式表示也可)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铜丝表面无变化铜丝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结论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 滤液无明显变化稀盐酸(或其他氯化物溶液)生成白色沉淀例 4 小红为大家做了一个“燃纸成铁”的趣味实验。将一张滤纸(组成元素为 c、h、o) 用 fecl 浓溶液润湿,在酒精灯上烘干后点燃,滤纸变黑、红热,最终生成黑褐色物质。小 红告诉大家:黑褐色物质中含有铁单质。【提出问题】黑褐色物质中真的含有铁单质吗?【探究过程】(1)小红先从反应物分析,因为_,所以反应后可能生成 铁单质。(2)为获得实验证据,小红
16、做了实验 1。实验 1:将黑褐色物质放入稀盐酸中,发现有连续微小气泡产生。若黑褐色物质中含有 铁单质,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3)小明提出疑问:由反应物的组成分析,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的物质不一定是铁 单质,还可能是_。小红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高温条件下不可能生成此类物质。(4)小明仍有疑问:实验 1 中产生的气泡也可能是滤纸碳化后吸附的空气。为此,小红又做了实验 1 的对比实验:_,观察到有微小气泡产生但很 快停止,证明实验 1 中的连续气泡确实是由铁单质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5)为进一步证明黑褐色物质中有铁单质,小红又做了实验 2。实验 2:将黑褐色物质放入_溶液中,观察到_。 【得出
17、结论】通过以上探究,证明黑褐色物质中确实含有铁单质。【拓展探究】请再用一种方法证明黑褐色物质中含有铁单质:_。 解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有铁元素,因此反应后可能会生成铁单质;(2)铁可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故可发现微小气泡;(3) 因滤纸的组成中有 c、h、o 三种元素,碳酸盐也能与盐酸反应产生 co 气体,故小明猜想 黑褐色物质还有可能是碳酸盐;(4)为确定实验 1 中产生的气泡不是滤纸碳化后吸附的空气, 可将黑褐色物质放入蒸馏水中(或将未用 fecl 浓溶液润湿的滤纸碳化后放入稀盐酸中),与 实验 1 做对比;(5)根据单质铁有导电性、能被磁
18、铁吸引、能与某些盐(如硫酸铜)溶液反应、 能与氧气反应等性质可设计出他的验证方法。答案 【探究过程】(1)反应物中含有铁元素(或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2)fe+2hcl= fecl +h (3)铁的碳酸盐(或碳酸盐) (4)将黑褐色物质放入蒸馏水中(或将未用 fecl 浓溶 液润湿的滤纸碳化后放入稀盐酸中) (5)硫酸铜 有红色固体析出第 4 页【拓展探究】用磁铁吸引该黑褐色固体,若磁铁上有残留的粉末,则说明该粉末中含有 铁单质说明:【探究过程】(1)、(3)、(4)、(5)【拓展探究】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例 5 做“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小科同学发现生成物中有少量黑色固体。黑色 固体是镁和什么物质反应所产生的?他提出下列猜想:猜想一:黑色固体可能是镁和氮气反应的产物;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能源汽车市场营销策略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度企业安全生产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197题)
- 电商种草经济崛起下的内容营销策略研究报告
- 空间分析考试题及答案
- 数字彼此关系试题及答案
- 安全工程师考试组织能力试题及答案
- 气瓶使用管理试题及答案
- 2025房地产工程管理面试试题及答案
- 综合岗位面试试题及答案
- 教育行业2025年并购整合策略:产业链升级与创新路径研究报告
- 韦氏测试题及答案
- 历年贵州特岗试题及答案
- 2025怎样正确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答案3份)
- GB/T 45501-2025工业机器人三维视觉引导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 财务英文词汇大全
- 《基于绘本阅读的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研究(论文)》9300字
- 印巴战争(修改稿)
- 工程项目管理实施方案(5篇)
- 2021年全国质量奖现场汇报材料-基础设施、设备及设施管理过程课件
- 防爆电气失爆判别标准和常见失爆现象汇总
- 10kV高压开关柜整定计算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