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感线圈施工检测技术规范_第1页
地感线圈施工检测技术规范_第2页
地感线圈施工检测技术规范_第3页
地感线圈施工检测技术规范_第4页
地感线圈施工检测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杭州 XX科技有限公司施工技术规范地感线圈拟制:发送:审核:编号: PZ001批准:受控状态:2011年 4月 26日发布2011年4月 28日实施杭州 XX科技有限公司目录1 概述、定义、适用范围 22 地感线圈(准矩形)的设计标准 22.1 地感线圈尺寸及两线圈之间的距离 22.2线圈匝数 32.3 地感线圈用线 43 馈线 54 线圈和馈线施工规范 54.1 预埋线圈顺序 54.2 路面开槽 54.3槽的尺寸 54.4 槽内清理 64.5槽内下线 64.6 填槽及浇注方法 74.7馈线长度 74.8 线圈与馈线连接和接头处理 75 线圈测试 85.1 线圈内阻测试 85.2 线圈电感量测

2、量 95.3 单元线圈之间的绝缘 101 概述、定义、适用范围 使用地面埋设地感线圈对过往车辆进行检测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极其普遍的车辆检 测采样方式之一,因其具有性能稳定、数据准确、传感灵敏、造价低廉等优点使其已成 为道路交通管理、控制、交通流量采集、车辆违法捕捉等领域的车辆检测默认的采样接 口设置。本规范将这种以路面埋设成矩形、准矩形和环形的金属传感线圈统一定义为“地感 线圈”。本规范所规定的 “地感线圈”的适用范围: 与本公司 LS-CAR200(H V3.0)、LS-JC083 等系列车辆检测器默认配套使用的传感采样地感线圈。本公司一般采用 准矩形 的地感线圈,为了确保车辆检测的高灵敏度、

3、高可靠性和高 稳定性,特对此地感线圈(准矩形)作出以下标准化的技术规范。2 地感线圈(准矩形)的设计标准2.1 地感线圈尺寸及两线圈之间的距离2.1.1 卡口型闯红灯系统地感线圈尺寸与距离在车辆行驶方向上的长度为 1 米,地感线圈的宽度取决于车道宽度,通常是覆盖一 个车道的 60%左右,线圈两边与车道线的间距为 0.55 米。两线圈之间的距离为 1 米,如 图 1 所示。0.55m0.15 455匝1m1m1m1m1m0.55m0.3m0.55m1m0.55m0.3m0.55m注:线圈匝数:1m1m停车线1m0.55m0.3m.03m窨井或检 测器箱车道线车道线车道线m02-m8车道1车道 2

4、图 1 卡口型闯红灯系统地感线圈示意图2.1.2 高清卡口系统地感线圈尺寸与距离:在车辆行驶方向上的长度为 1.5 米,地感线圈的宽度取决于车道宽度,通常是覆盖 一个车道的 60%左右,线圈两边与车道线的间距为 0.55 米。两线圈之间的距离为 1.5 米,如图 2 所示。0.550.55 0.550.550.55 0.15 450.55.5m.1.5m.1.5m.1.15m.15m1 0.3.5m.1.5m.1.5m.14 0.3.15m70.33.15m.15m8注:线圈匝数:4匝单位 : 米测器箱车道1车道2车道3图 2 高清卡口系统地感线圈示意图2.2 线圈匝数2.2.1 卡口型闯红灯

5、系统检测线圈匝数: 考虑到检测器到地感线圈之间的线圈引线长度或馈线长度及线圈的阻抗匹配等因素,一般卡口型闯红灯系统地感线圈匝数规定为 5 匝。如图 3 所示5-8mm60-80mm图 3 卡口型闯红灯系统检测线圈匝数2.2.2 高清卡口系统检测线线圈匝数: 考虑到检测器电路到地感线圈之间的馈线长度及线圈的阻抗匹配等因素, 高清卡口 系统地感线圈匝数规定为 4匝。如图 4 所示。5-8mm60-80mm图 4 高清卡口系统检测线圈匝数2.3 地感线圈用线地感线圈用线是埋设于路面之下的,要求它具有良好的耐热、耐寒、耐拉、抗腐蚀和柔韧性能。因此必须使用专用聚氯乙烯绝缘尼龙护套线导线,型号规格为耐高温

6、 1.5(mm2)、2.0(mm2)、2.5(mm2)的镀锌铜线,推荐使用 1.5(mm2)镀锌铜线。3 馈线3.1 不使用馈线方式:将车辆检测器箱立于线圈线窨井旁,地感线圈线引线直接拉 到车辆检测器箱内并直接接入车辆检测器。3.2 使用馈线方式:此方式为地感线圈线引线拉到窨井,然后通过馈线将其连接到 车辆检测器箱。由于馈线的质量与检测稳定性和灵敏度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不能随意选 择线型,推荐规格型号为聚氯乙烯绝缘屏蔽电缆, RVVPS41.0 (mm2),且每米大约 有 10-15 个麻花。注:为了减少环境以及电路的影响,在上述两种系统中,特别是高清卡口系统,因 其需要测定速度,一般不推荐使用

7、馈线4 线圈和馈线施工规范4.1 预埋线圈顺序预埋线圈顺序: 按图纸在路面开槽槽内清理在槽内底部洒入少量细沙槽内下 线再洒入少量细沙(将线圈线基本覆盖)对线圈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合格方法与 标准参见 5 线圈测试)后浇注填槽。4.2 路面开槽线圈和馈线是最重要又易损坏的部分,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开槽前应检查路面是否 坚固,按照系统总体技术要求选定线圈埋设部位后,画上开槽尺寸线,用开槽机按图施 工。4.3 槽的尺寸地感线圈及导线的剖视图见图 3 和图 4,开槽一直要开到路边窨井附近,槽深 60-80mm,槽宽为:线圈槽为 5-8mm,引线槽为 8mm。在钢筋混凝土车道上开槽时既 要保证一定的深度,又

8、要与钢筋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小于50mm),开槽时尽可能两者兼顾。为了避免下线时因拐角弯度过小而损坏导线,在槽的拐角处(即矩形槽的四角)还 需切角(见图 5)窨井4.4 槽内清理开槽后要对槽内进行清理,使槽内无硬渣,槽底平整,有条件时用空压机吹槽。4.5 槽内下线用耐高温镀锌铜线,在路边窨井中预留 1.5m 后,再引至槽边,在其中按顺时针方 向绕 4 或 5 圈(根据系统的不同而定) ,放线时线不能拉得太紧,要求自然放直就可以 了,再将另一端引到路边窨井中, 从环线圈到窨井中的两线应互相绞合 (按每米至少 15 个花要求绞合)并行(见图 6、图 7),导线下槽后用钝器(最好使用非金属物)将其轻

9、轻压实(严禁用尖锐利器捣压) ,最后给导线抽头作上序号(线圈序号以图 1 和图 2 所 示的序号为标准),且为便于区分单号用红色耐高温镀锌铜线;双号用黑色耐高温镀锌 铜线(此颜色区分只作参考) 。图 6 检测器线圈绕法示车道线下线槽4.6 填槽及浇注方法用热浇法把沥青混合物填人槽内,浇注时使用小口径容器,直接将沥青沿着槽倒入 槽内,要注意沥青的温度不能过高 , 即当沥青溶化成液态流质物即可,不必等其达到沸 点。并且要灌实不能形成气囊,以免影响电参数。当沥青冷却后,如果槽内沥青下陷, 则可在其上面再浇一层沥青。4.7 馈线长度本系统中不推荐使用馈线,而是在离线圈引线尽可能短的距离处设立车辆检测器

10、 箱,然后将线圈引线直接引入车辆检测器箱。 如不得不使用馈线时, 其长度应控制在 30m 之内,不希望超出此范围,否则可能会影响到检测效果。4.8 线圈与馈线连接和接头处理将地感线圈引线引至路边窨井内的引线部分需绞合成至少每米有 15 个花的双绞线, 在窨井中与馈线进行接头处理。线圈与馈线的两对接头方法是: 先将线头剥头约 25mm,然后将线头的铜线部分分成 两股,如图 8所示;然后将两股铜丝分别对拧,如图 9圈 1中所示;再将拧好的两股铜 线向相反方向沿着铜线缠绕在铜线上,如图 9圈 2中所示;绕好后在接头处用防水自粘 橡胶带将线包严并扎紧,以防止受潮进水。最后在接头处用绝缘胶布再包扎一圈。

11、图 9 馈线接头连接方法图注意事项:1、切割线圈用的刀片厚度 5mm或 8mm;2、下检测线时切勿拉的太紧;3、线圈引线汇集点到接线窨井的线槽一定要达到尺寸要求;4、浇沥青时路面一定干爽后再浇。5 线圈测试5.1 线圈内阻测试5.1.1 线圈内阻标准:线圈内阻 0.5 5.1.2 内阻测试方法:用三位半数字 万用表 的 200档测试。先将红黑表笔短接,测量出其万用表的零点基数,如图 10 所示。然后将红黑表笔分别接到线圈的两根引出 线上并读出阻值,如图 11 所示。最后将读出阻值减去零点基数后得出的数值就是此线 圈的内阻。例:如图 11中所示,则其线圈内阻为: R = 1.8 - 1.3 =

12、0.5图 10 万用表电阻零点基数测定图 11 线圈内阻测定5.2 线圈电感量测量5.2.1 各个线圈电感量范围为:各线圈的电感量大概为 120H-160 H左右。5.2.2 线圈电感量相对误差: 10%5.2.3 测试方法:用三位半数字 万用表的 2mH档测试。先将红黑表笔短接,测量出 其万用表的零点基数,如图 12 所示。然后将红黑表笔分别接到线圈的两根引出线上并 读出电感量,如图 13 所示。最后将读出的电感量减去零点基数后得出的数值就是此线 圈的电感量。(注:测量电感量需将红表笔插入到 mA插孔内,如图 12 圈中所示。)例: 如图 13 中所示,其线圈电感量为: H=89-(-10 )=99H。图 12 万用表电感量零点测定图 13 线圈电感量测定5.3 单元线圈之间的绝缘5.3.1 同一车道单元线圈之间的绝缘电阻:要求 2M 。 测试方法:用三位半数字 万用表的 2M档测试。先取 1号线圈中两引线的任 一根,将其接到红表笔上,再取 2 号线圈中两引线的任一根,将其接到黑表笔上,此时 万用表应显示无穷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