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研究进展(一)_第1页
半夏研究进展(一)_第2页
半夏研究进展(一)_第3页
半夏研究进展(一)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半夏研究进展 (一) 摘要从植株形态变异研究、遗传多样性研究、有效成分研究、驯化栽 培等方面阐述了半夏的研究进展 ,以供参考。 关键词半夏 ;植株形态变异 ;遗传多样性 ;有效成分 ;驯化栽培 半夏(Pi nelliater nata(Thu nbJBreit.)又名麻芋头、麻芋子、天落星和野芋 头等 ,为天南星科半夏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 及东北、华北等地区 1。半夏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中药材 ,也是重要的出 口产品。随着半夏利用范围的不断扩展和市场价格的攀升,有关研究也 较为活跃 ,同时也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1 半夏植株形态变异研究 具有丰富的形态变异是半夏属植物的一

2、个重要特点。生长于不同环境 或同一生态环境的不同居群甚至同一居群的不同个体间,各种器官 (包 括根、球茎、珠芽、叶片、叶柄等 )在形态上都存在着丰富的变异类型。 其中以叶、球茎和珠芽的变异更明显。对叶和球茎的变异,较早的文献 中已有较多报道。近年来 ,半夏珠芽变异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半夏珠芽变异主要表现在珠芽数量、 珠芽着生位置和芽眼数量等方面。 据赵忠堂等 2研究 ,不同类型半夏形成的珠芽数量差异较大,以线形叶 型半夏的珠芽数量最多 ,芍药叶型半夏的珠芽数量最少。半夏珠芽的多 少与种茎大小呈正相关 ,即同一类型的半夏 ,种茎越大 ,形成的珠芽数越 多,珠芽在产量中所占比例也越大。还有一类无论

3、是叶柄还是叶端均不 结珠芽的 “新居群”经,移栽试验和原分布地考证 ,该类半夏遗传性状稳定。 半夏珠芽正常着生位置在叶柄下部内侧 ,但有的半夏在叶端也可着生 1 枚珠芽。据彭延弟等 3观察 ,叶端着生珠芽的多为野生的芍药型半夏 ; 在椭圆至披针型和竹叶型半夏偶尔也有 ,但这类半夏遗传性状不稳定。 正常情况下 ,1 枚半夏珠芽上只有 1 个芽眼 ,但有时也可见到双芽眼或多 芽眼,是由于在珠芽一侧出现疣状突起所致。 对半夏珠芽形态变异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半夏种内各类型间的演化 关系 ,也有助于弄清半夏属各种间的系统关系。郭巧生等4曾将珠芽变 异与其他性状相结合 ,对主要引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 15

4、个半夏居群的 16个主要形态性状进行模糊聚类分析 ,将 15个居群分成 4个类型,即叶 柄上均具双珠芽但叶型和块茎形态变异较小的双珠芽型、叶柄上只着 生单珠芽但叶型和块茎形状变异较大的普通型、叶柄上具单珠芽但着 生位置较低且块茎呈钜圆形的长茎型和叶柄上具单珠芽但居群内常有 双珠芽个体出现的复合型。这对于半夏的生物学特性及遗传种质差异 等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2 半夏遗传多样性研究 半夏是一个广布种,具很大生态幅,遗传差异十分明显。据Shoyama等报 道,半夏种内各群居普遍存在着染色体的复合多倍现象,不同群居的染 色体数目为 2n=28、72、96、 104、108、115、116、118、12

5、8。染色 体数目的丰富变异决定了半夏的遗传多样性。开展半夏遗传多样性研 究,对于半夏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但其 研究的难点在于找到有效的分析方法。 近年来,借助同工酶技术进行半夏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工作日渐增多。张 袖丽等通过分析安徽产半夏属的滴水珠、鹤落坪半夏、虎掌及半夏 3 个居群共6个分类群植株的叶和球茎的 EST MDH、ADH、SOD同工酶, 认为叶和球茎中 EST、 MDH 的谱带在几者之间都有相互区别的特征 ,可 以作为鉴定原植物及其产地的生化指标。郭巧生等6对栽培在同一生 境下的16个半夏居群同一生长期叶片中酯酶(E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同工酶谱进行

6、了比较分析,认为EST和SOD同工酶谱在各居群间甚 至同一居群内 ,除少数共有的特征谱带外都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Choi 等利用电泳技术研究了半夏愈伤组织中可溶性蛋白质和EST同工酶谱 型,结果表明由于外植体 (花茎、叶脉间和次微管区组织 )的不同 ,电泳谱 型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同时发现谷草转氨酶(GOT和过氧化物酶 (PER或POD)2种同工酶的谱型随培养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共有的特征 性谱带可认为是相互之间具有共同起源的基因表现,而不同的谱带说明 各自在特定的生长环境或不同的进化过程中已发生了趋异分化。 但以同工酶技术分析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即使在半夏的同一居群内 , 不同个体间也存在

7、着差异 ;进行同工酶分析时只能以某一类型或某一居 群的部分个体为对象 ,采用计算相互之间的遗传一致度或相同值,甚至 直接比较酶谱 ,显然都缺乏代表性。 因此,有研究者认为 ,采用计算酶谱频 率的方法从群体水平比较居群之间的异同 ,其结果可能要可靠得多。同 时,对于多性状的比较分析如采用传统处理办法常会遇到性状的取舍问 题,也会影响分析结果 ,而运用模糊聚类分析的办法更有利于对种内复 合体的分类作出客观评价。 郭巧生等 7还通过对不同半夏居群化学成分的比较来为半夏遗传多样 性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栽培在同一生境下的6个半夏居群间 怜谷 甾醇、缬氨酸及精氨酸含量存在很大差异 ;他们还采用田间试验

8、的方法 对16个半夏居群生长节律进行了连续 2年的平行比较观测 ,认为半夏各 居群在出苗、展叶、抽薹及倒苗期等方面存在差异。认为这种生长节 律方面的差异也可以作为判断不同居群遗传差异的参考依据 8。 此外,从遗传多样性研究所用的材料看 ,有观测认为 ,半夏种内各居群的 性状分化除营养器官有很大变异外 ,生殖器官的变异也较大 ,实际上后 者比前者更具有分类价值。 3 半夏有效成分研究 半夏有效成分比较复杂 ,主要为生物碱、 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 氨基丁酸、半夏蛋白、伕谷甾醇、葡萄糖苷及尿黑酸等。有效成分含量 的高低将直接反应半夏作为中药材的品质优劣。季文兰等9对狭叶半 夏和竹叶型半夏的氨

9、基酸含量测定表明 ,狭叶半夏的总氨基酸含量高于 竹叶型半夏 ,而且具有一定镇咳祛痰活性的天门冬氨酸的含量也是狭叶 半夏高于竹叶型半夏 ,这可作为狭叶半夏的品质优于竹叶型半夏的重要 依据。魏淑红等 10采用重量法和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表明 ,狭叶半夏的 总生物碱含量高于普通半夏 ,这也从一个方面反应了狭叶半夏品质优于 普通半夏。白权等对川产半夏的总生物碱、怜谷甾醇和鸟苷3种化学成 分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 ,结果表明栽培半夏和野生半夏总生物碱含量 差异较大 ,即使是同一地区所产半夏 ,总生物碱含量也有高低之分 ;栽培 半夏与野生半夏 怜谷甾醇含量分布较为一致,但不同产地半夏 怜谷甾醇 含量有差异 ;栽培半夏鸟苷含量高于野生半夏。 于超等研究认为 ,野生半 夏的生物碱含量普遍高于栽培品种。曾建红等还研究半夏不同采收期 总生物碱含量的动态变化 ,认为不同采收期半夏的总生物碱含量差异显 著。 半夏蛋白是一种植物凝集素 ,具有抗肿瘤、抗生育等重要的生理作用 ,Tao 等将半夏蛋白结晶后,经X射线衍射得出该蛋白的立体构象,发现这种蛋 白富含(3-sheet及少量的ahelix结构。Shen和王克夷等从三叶半夏分 离出的结晶半夏蛋白具有凝集和致有丝分裂的活性 ,同时也是一种毒素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