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秦王──《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案例_第1页
我眼中的秦王──《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案例_第2页
我眼中的秦王──《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案例_第3页
我眼中的秦王──《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案例_第4页
我眼中的秦王──《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案例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眼中的秦王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案例【引子】 新课标从合作探究的角度对语文学习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 疑问,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我以为, 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创设自由、安全、 平等的对话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构建知识。 教学中我努力践行这一理念并拥有了许许多多意外的收获,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上那一幕便是这众多意外收获中的一 份。【案例描述】唐雎不辱使命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是 为众人熟知的名篇,刻画的唐雎、秦王两个人物非常传神、 性格鲜明

2、,因此指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被本人理所当然地列为了教学重点。于是,在学生整体感知 课文内容后,我适时地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中的 唐雎和秦王在你的心目中各自留下了什么印象?请同学们 分组讨论,并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依据。问题刚一抛出,学 生在经过片刻的独立思考后,很快展开了如火如荼的讨论。 这正是我所期盼的,因为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主动程度往往 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果然不出我所料,讨论未几, 很多组便纷纷举手示意已有成果,急盼发言,我顺势将大家 领到了成果汇报环节。学生的发言令我颇为满意: 生:唐雎是一个勇敢的人,面对秦王的威胁恐吓,他镇定 自若,毫无怯色。生:唐雎是

3、一个机智、善辩的人,他针锋相对地提出“布 衣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短时间内即举出专诸、 聂政、要离的真实事例反驳秦王,并表明自己要与秦王同归 于尽的决心,迫使秦王不得不屈服。生:唐雎是一个视死如归的人,他“挺剑而起”的举动就 是见证。生:秦王是一个狡猾的人,他采用软硬兼施的办法想使唐 雎屈服。生:秦王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 他起初面对唐雎盛气凌人, 骄横霸道,当唐雎“拔剑而起”时,他却“色挠”且“长跪 而谢之”。生:秦王是一个残暴的人,他一发怒,将“伏尸百万,流 血千里”。随着学生讨论的深入,文中两个人物形象愈来愈丰满。正当 我在暗自庆幸这一环节的顺利进行时,无意中却瞥见了一平 日很喜阅

4、读历史书籍的学生眉头紧锁,一副欲言又止的样 子。我于是走到他桌旁,笑着说道:“同学,是不是另有 高见?能否与我们一块分享你的思维成果?”我用鼓励的 眼神看着他。“在我眼中,秦王也是一个有远见的人。因为 秦王吞并安陵是为了最终实现大一统。”一石激起千层浪, 此言一出,教室顿时热闹得像沸腾的开水锅。反对者有之, 赞成者亦有之。 我示意大家迅速安静下来, 随后平静地说道: “同学不人云亦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气可嘉。老 师想听听大家对他的观点的看法。”我话音刚落,许多双手 便像雨后般的春笋立了起来,一场唇枪舌战就此展开。生 1:我赞成这位同学的观点。秦王不采用武力手段,而是 用诈骗这种和平方式来

5、吞并安陵,可以避免生灵涂炭。 (少 许几人附和)生:我不同意生的观点。 课文中提到: 秦王发怒, 将“伏 尸百万,流血千里”,可见他采用和平方式吞并安陵并非为 百姓考虑。他这样做是为保存自己实力,为最后的统一大业 养精蓄锐,不过,从这点看,秦王称得上一个有远见的人。 (部分学生频频点头)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中的秦王不能认为是一个有远见的 人。从课文前面的提示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主要是歌 颂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作者塑造秦王这个人物只是为了与 唐雎形成对比,突出唐雎的性格特征。文章褒贬分明,“有 远见”蕴含褒义, 用来形容这篇文章中的秦王并不合适。 (教 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生:可是,寻老师

6、说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 特”,难道,我们个人眼中就不能有个秦王吗? (教室里霎时陷入沉寂,学生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我,脸上 写满了求知的渴望。确实,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他们而言,太 难了,其涉及到的文学鉴赏理论, 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概论课上才会提到的)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自己的道理,说明大家思考很认真、很 深入。面对他人的观点,大家不人云亦云,敢于质疑,敢于 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点是难能可贵的,希望大家今后继 续发扬这一优点。确实,老师说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 个哈姆莱特”,这是指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会根据自身的 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等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进行再创造,可 由于个人的

7、状况不同,再创造的形象也就不同,这就是文学 鉴赏的主观差异性。但是文学鉴赏还存在着客观一致性,即 我们只能在艺术形象指引的方向下进行适当地伸延,不能从 根本上改变它,另给它一种新的质。例如:我们不能把多愁 善感的林黛玉想象成泼辣爽朗的王熙凤。在欣赏文学作品方 面,老师再给大家一个建议:在准确把握原作者对作品中人 物所持观点、态度的基础上,再去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课后反思】 这堂课虽然打乱了我的设计思路,却使我获得了以下几点启 示:、尊重个体差异,可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创造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 与教师对话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建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 为历史爱好者的 A 同

8、学在建构秦王形象时,因为受到原有经 验(即曾看到过的历史书籍中的秦王形象)的影响,与其他 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差异。对于他的观点我并非简单地加以否 定或肯定,而是让学生谈看法、让学生议分歧,如此,既珍 视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又帮助学生在主动探求 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内化。、放飞学生思维,可促进课程动态生成 课堂上,我给予了学生自由思维的足够空间,鼓励学生各抒 己见,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学生不仅对唐雎不辱使命 中的秦王有了深刻的认识,还将问题引向深入,主动探讨鉴 赏文学作品的一般规律,促成了课程内容的生成与转化。试 想,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我照本宣科,忽视了学生在阅读过程 中的个性化体验,那么学生看到的也许仅仅是眼前的“一棵 树”,而非“一片森林”。、给予适时点拨,能引起学生认知突破 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可以有自己的不同理解和感受,这是语文 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一方面,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另一方面,也给予学生适时引导,在放飞学生思维的同时, 让文学作品中所固有的内在的东西,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所 蕴含的作者观点及态度为其指引方向。本课教学的点拨正是 在学生的愤悱之际,引起学生认知的突破,使学生在“山重 水复疑无路”之时,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课虽然结束了,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