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诊断课件:心肌梗塞及心肌缺血_第1页
心电图诊断课件:心肌梗塞及心肌缺血_第2页
心电图诊断课件:心肌梗塞及心肌缺血_第3页
心电图诊断课件:心肌梗塞及心肌缺血_第4页
心电图诊断课件:心肌梗塞及心肌缺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心肌梗死及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及心肌缺血 心电图诊断 第四节 一、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一) 心肌梗死简述 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出现冠状动脉的突然阻塞(血 栓形成或持久痉挛),导致持久而严重的心肌急性缺血而引起的部 分心肌坏死。 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一、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往往出现显著而特异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往往出现显著而特异 的改变,对确定诊断、估计病情具有很重要的价的改变,对确定诊断、估计病情具有很重要的价 值。值。 动物试验的结果表明,当冠状动脉某一支突动物试验的结果表明,当冠状动脉某一

2、支突 然发生阻塞时,相应区域的心肌相继发生缺血、然发生阻塞时,相应区域的心肌相继发生缺血、 损伤直至不可逆的坏死,从而引起心电图上的一损伤直至不可逆的坏死,从而引起心电图上的一 系列相应改变。系列相应改变。 一、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二、基本图形及产生机制二、基本图形及产生机制 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出现在面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出现在面 对梗死区的导联上。对梗死区的导联上。 发生心肌梗死后,随着时间的发生心肌梗死后,随着时间的 推移在心电图上可先后出现缺血、推移在心电图上可先后出现缺血、 损伤和坏死三种类型的图形。损伤和坏死三种类型的图形。 当一个区域发生缺血时,从

3、中当一个区域发生缺血时,从中 心到边缘缺血的程度是不同的,心到边缘缺血的程度是不同的, 也可在不同部位同时出现上述三也可在不同部位同时出现上述三 种图形改变。种图形改变。 一、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在分析心肌梗死各种基本在分析心肌梗死各种基本 图形改变及其机制之前应知道:图形改变及其机制之前应知道: 各部分心肌接受不同冠状各部分心肌接受不同冠状 动脉分支的血液供应,因此图动脉分支的血液供应,因此图 形改变常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形改变常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 点。我们所看到的电位变化是点。我们所看到的电位变化是 有关心肌多种心电变化综合的有关心肌多种心电变化综合的 结

4、果,包括心内膜面心肌与心结果,包括心内膜面心肌与心 外膜面心肌,对向除极的心肌外膜面心肌,对向除极的心肌 与背向除极的心肌等。除极顺与背向除极的心肌等。除极顺 序及传导功能的改变对图形变序及传导功能的改变对图形变 化也有很大影响。化也有很大影响。 (二)基本图形及产生机制 二、基本图形及产生机制二、基本图形及产生机制 1、缺血型、缺血型T波改变波改变 心脏的耗氧量较其他脏器为高。在心肌供血不足时,首先表现心脏的耗氧量较其他脏器为高。在心肌供血不足时,首先表现 为缺氧。心肌的有氧代谢降低,能量供应减少,细胞内钾离子丢失为缺氧。心肌的有氧代谢降低,能量供应减少,细胞内钾离子丢失 较多,使心肌复极时

5、间延长,特别是较多,使心肌复极时间延长,特别是3位相延缓,使位相延缓,使QT时限延长,时限延长, T向量背离缺血区,呈对称性向量背离缺血区,呈对称性T波。波。 若缺血发生于心内膜面,若缺血发生于心内膜面,T波呈对称性,高而直立;波呈对称性,高而直立; 若发生于心外膜面,使外膜面复极延迟晚于内膜面,若发生于心外膜面,使外膜面复极延迟晚于内膜面, 复极程序反常,就出现对称性复极程序反常,就出现对称性T波倒置;波倒置; 若电极置于前壁,而缺血发生于对侧若电极置于前壁,而缺血发生于对侧(即后壁即后壁),则其,则其 图形变化类似前壁内膜面缺血,即出现对称性高而直立的图形变化类似前壁内膜面缺血,即出现对称

6、性高而直立的 T波。波。 (二)基本图形及产生机制 (二)基本图形及产生机制 (二)基本图形及产生机制 2“损伤性损伤性”改变改变 缺血时间进一步延长,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就缺血时间进一步延长,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就 会出现会出现“损伤性损伤性”图形改变,主要表现为面向损伤心图形改变,主要表现为面向损伤心 肌的导联肌的导联S-T段偏移。明显抬高时呈弓背向上或穹隆段偏移。明显抬高时呈弓背向上或穹隆 型,甚至可形成单向曲线型,甚至可形成单向曲线 目前有两种解释:目前有两种解释: “损伤电流说损伤电流说” “除极受阻说除极受阻说” (二)基本图形及产生机制 “损伤电流说损伤电流说”: 静息 除极 复

7、极后 等电位线 (二)基本图形及产生机制 “损伤电流说损伤电流说”: 认为当心肌发生严重损害时,该处细胞膜的极化状态不认为当心肌发生严重损害时,该处细胞膜的极化状态不 能维持正常,静息跨膜电位大大降低,其静息膜电位处于等能维持正常,静息跨膜电位大大降低,其静息膜电位处于等 电位线以下;除极时受损部位形成电穴,正常心肌处则带正电位线以下;除极时受损部位形成电穴,正常心肌处则带正 电荷而成为电源,电荷向损伤部位流动,出现电荷而成为电源,电荷向损伤部位流动,出现“损伤电流损伤电流”。 将电极放于损伤区,即描记出低电位的基线。以至全部心肌将电极放于损伤区,即描记出低电位的基线。以至全部心肌 除极完毕时

8、,此区完全处于负电位而不产生电位差,于是等除极完毕时,此区完全处于负电位而不产生电位差,于是等 电位的电位的ST段就相对高于低电位的基线段就相对高于低电位的基线。内膜面或对侧心内膜面或对侧心 肌损伤时肌损伤时ST段平直压低,外膜面心肌损伤时段平直压低,外膜面心肌损伤时ST段抬高。段抬高。 明显抬高可形成单相曲线。一般地说损伤不会持久,要么恢明显抬高可形成单相曲线。一般地说损伤不会持久,要么恢 复,要么进一步发生坏死。复,要么进一步发生坏死。 (二)基本图形及产生机制 “除极受阻说除极受阻说”: 静息 除极 复极后 等电位线 (二)基本图形及产生机制 “除极受阻说除极受阻说”: 当部分心肌受损时

9、,产生保护性除极受阻,即大部分除极心肌当部分心肌受损时,产生保护性除极受阻,即大部分除极心肌 呈负电位时,部分受损部位不除极,仍为正电位,出现电位差,产呈负电位时,部分受损部位不除极,仍为正电位,出现电位差,产 生与受损区同向的生与受损区同向的ST向量。以此解释持续较久的向量。以此解释持续较久的S-T段抬高似更合段抬高似更合 理。理。 两种解释可以同时并存。两种解释可以同时并存。 (二)基本图形及产生机制 3“坏死性坏死性”改变改变 (二)基本图形及产生机制 3“坏死性坏死性”改变改变 更进一步的缺血导致细胞变性、坏死和一系列的修复更进一步的缺血导致细胞变性、坏死和一系列的修复 过程。一般认为

10、,由于坏死的心肌细胞不能恢复为极化状态过程。一般认为,由于坏死的心肌细胞不能恢复为极化状态 和产生动作电流和产生动作电流 ,致在心电各向量的综合中出现综合向量,致在心电各向量的综合中出现综合向量 背离梗塞区。故于背离梗塞区。故于R向量本来就偏小的向量本来就偏小的V1V3导联,呈导联,呈 “QS”波;原来呈负向波波;原来呈负向波q的导联的导联Q波增宽波增宽(0.04s)、加加 深,以及深,以及R波减小波减小(QR14); 如果梗塞出现在对侧心室壁如果梗塞出现在对侧心室壁(如正后壁如正后壁),可见胸前导联,可见胸前导联 出现出现R波增高而无异常波增高而无异常Q波。波。 心底部导联心底部导联(avR

11、、高位高位V1及及V8,V9导联导联)在正常情况在正常情况 下可见下可见QS或或QR型波形,不应看作为坏死波。型波形,不应看作为坏死波。 (二)基本图形及产生机制 以上三种心电图改变中,缺血性以上三种心电图改变中,缺血性T波改变较波改变较 常见,但对心肌梗死诊断的特异性较差;损伤性常见,但对心肌梗死诊断的特异性较差;损伤性 ST改变少见,对心肌梗死诊断的特异性较强,但改变少见,对心肌梗死诊断的特异性较强,但 也可见于变异型心绞痛;只有典型的坏死波方认也可见于变异型心绞痛;只有典型的坏死波方认 为是心肌梗死较可靠的诊断依据。为是心肌梗死较可靠的诊断依据。 若上述三种改变同时存在,则诊断心肌梗死若

12、上述三种改变同时存在,则诊断心肌梗死 的可靠性就更大。的可靠性就更大。 (三)心电图演变及分期 心肌梗死除了具有特征性图形改变外,它的图形演变也具有一心肌梗死除了具有特征性图形改变外,它的图形演变也具有一 定的特异性,因此随访观察心电图演变对诊断更有意义。发生急性定的特异性,因此随访观察心电图演变对诊断更有意义。发生急性 透壁性心肌梗死时,如果观察及时,可以见到早期透壁性心肌梗死时,如果观察及时,可以见到早期( (也称超急性期或也称超急性期或 梗塞前期梗塞前期) )、急性期、近期、急性期、近期( (也称亚急性期也称亚急性期) )和陈旧期和陈旧期( (愈合期愈合期) )的典型的典型 演变过程演变

13、过程 (三)心电图演变及分期 1.早期早期 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很早期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很早期(数分钟或数小时数分钟或数小时)。由于急性损。由于急性损 伤性阻滞可造成心室兴奋时间延长和伤性阻滞可造成心室兴奋时间延长和QRS波幅有所增加,波幅有所增加,ST 段向损伤面斜形升高。更因不应期缩短,使段向损伤面斜形升高。更因不应期缩短,使T波振幅增加,指向波振幅增加,指向 损伤面。此期尚未出现异常损伤面。此期尚未出现异常Q波。若治疗及时而适宜,有可能避波。若治疗及时而适宜,有可能避 免发展为心肌梗死或使已发生梗塞的范围趋于缩小。免发展为心肌梗死或使已发生梗塞的范围趋于缩小。 (三)心电图演变及分期 2急

14、性期急性期 是一个发展过程,在高耸是一个发展过程,在高耸T波开始降低后即可出现异常波开始降低后即可出现异常Q波波(包包 括括QS波波),ST段起始部呈弓背向上抬高逐渐下降至基线或接近段起始部呈弓背向上抬高逐渐下降至基线或接近 基线,直立的基线,直立的T波可演变为后支开始波可演变为后支开始(向下向下)倒置,并逐渐加深。坏倒置,并逐渐加深。坏 死性的死性的Q波、损伤性的波、损伤性的ST段抬高和缺血性的段抬高和缺血性的T波倒置在此期内波倒置在此期内 可同时并存。此期开始于梗塞后数小时或数日,持续到数周,是可同时并存。此期开始于梗塞后数小时或数日,持续到数周,是 最易发生意外的时期。最易发生意外的时期

15、。 (三)心电图演变及分期 3近期近期 出现于梗塞后数周至数月,抬高的出现于梗塞后数周至数月,抬高的ST基本恢复至基线,基本恢复至基线, 坏死型坏死型Q波持续存在,主要演变是缺血性倒置波持续存在,主要演变是缺血性倒置T波逐渐变浅,直波逐渐变浅,直 至恢复正常或趋于恒定不变。至恢复正常或趋于恒定不变。 (三)心电图演变及分期 4陈旧期陈旧期 常出现在急性心肌梗死常出现在急性心肌梗死36个月之后或更久,个月之后或更久,ST段和段和 T波不再变化,只留下坏死性波不再变化,只留下坏死性Q波,理论上将持续存在终生。波,理论上将持续存在终生。 但随着瘢痕组织的缩小和周围心肌的代偿性肥大,其范围在数但随着瘢

16、痕组织的缩小和周围心肌的代偿性肥大,其范围在数 年后有可能明显缩小,小范围梗塞的图形改变有可能变得很不年后有可能明显缩小,小范围梗塞的图形改变有可能变得很不 典型,甚至消失。典型,甚至消失。 (三)心电图演变及分期 近年来,对急性心肌梗死实施溶栓治疗近年来,对急性心肌梗死实施溶栓治疗 后,可显著缩短整个疗程,也可不再呈现后,可显著缩短整个疗程,也可不再呈现 上述典型的演变过程。上述典型的演变过程。 (四)定位诊断 发生心肌梗死的部位多与冠状动脉分支的供血区域相关。发生心肌梗死的部位多与冠状动脉分支的供血区域相关。 以左冠状动脉的前降支发生梗塞的机会为最多;单纯前间壁以左冠状动脉的前降支发生梗塞

17、的机会为最多;单纯前间壁 心肌梗死多见。单纯右室游离壁发生梗塞的机会最少。可根心肌梗死多见。单纯右室游离壁发生梗塞的机会最少。可根 据梗塞图形出现于哪些导联而作出梗塞部位的定位判断。据梗塞图形出现于哪些导联而作出梗塞部位的定位判断。 正常时正常时V1V3导联导联R向量不大,故前间壁心肌梗死时多向量不大,故前间壁心肌梗死时多 呈呈“QS”型波;反映下壁的型波;反映下壁的、aVF导联正常时多呈导联正常时多呈R型型 波,下壁心肌梗死时初始向量向上方加强,出现波,下壁心肌梗死时初始向量向上方加强,出现“QR” 或或 “Qr”型图形的机会较多,以型图形的机会较多,以导联最为重要。导联最为重要。 (四)定

18、位诊断 图例 (五)右心室梗死 较左心室梗死少见,常规的十二导联心电图又往往不能提供右心较左心室梗死少见,常规的十二导联心电图又往往不能提供右心 室梗死的依据。由于右心室供血亦源于右冠状动脉,故右心室梗死室梗死的依据。由于右心室供血亦源于右冠状动脉,故右心室梗死 几乎均合并左室下、后壁梗死,孤立的右心室游离壁梗死极为少见。几乎均合并左室下、后壁梗死,孤立的右心室游离壁梗死极为少见。 因此对急性下壁或后壁心肌梗死应常规做因此对急性下壁或后壁心肌梗死应常规做V3RV6R导联检查,其导联检查,其 中任一导联中任一导联S-T段抬高段抬高0.1mV均提示右心室梗死,尤以均提示右心室梗死,尤以V4R导联导

19、联 更有价值。出现更有价值。出现S-T段抬高的导联越多,诊断右心室梗死的特异性段抬高的导联越多,诊断右心室梗死的特异性 越高。如果越高。如果V1导联导联S-T段抬高而段抬高而V2导联导联S-T段不抬高或压低,也提段不抬高或压低,也提 示右心室梗死。同时应注意发现临床右心功能不全的体征与血液动示右心室梗死。同时应注意发现临床右心功能不全的体征与血液动 力学障碍。力学障碍。 (六)无Q波型心肌梗死 指心电图上无病理性指心电图上无病理性Q Q波,仅表现为呈规律性演变的波,仅表现为呈规律性演变的S-TS-T段抬高段抬高 或压低及或压低及T T波倒置的急性心肌梗死,既往曾称之为波倒置的急性心肌梗死,既往

20、曾称之为“心内膜下心肌梗心内膜下心肌梗 死死”或或“非透壁性心肌梗死非透壁性心肌梗死”。 近年研究发现,与典型近年研究发现,与典型Q Q波型心肌梗死相比,此类无波型心肌梗死相比,此类无Q Q波的不典波的不典 型心肌梗死较多见于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可能由于多部位梗死,梗型心肌梗死较多见于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可能由于多部位梗死,梗 死向量相互抵消,或梗死范围局限而未形成典型死向量相互抵消,或梗死范围局限而未形成典型Q Q波。波。 由于无由于无Q Q波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与一般性心肌缺血相类似,波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与一般性心肌缺血相类似, 故不能单凭这些改变进行诊断。其诊断依据应考虑:故不能单凭这

21、些改变进行诊断。其诊断依据应考虑:1 1、特征性的心、特征性的心 前区疼痛,持续前区疼痛,持续3030分钟以上;分钟以上;2 2、血清酶学改变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血清酶学改变符合急性心肌梗死; 3 3、心电图动态观察、心电图动态观察ST-TST-T演变超过演变超过2424小时,小时,R R波较前明显降低。无波较前明显降低。无Q Q波波 型心肌梗死一般情况下近期预后较好,但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以型心肌梗死一般情况下近期预后较好,但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以 及猝死发生率高。及猝死发生率高。 (六)无Q波型心肌梗死 (六)无Q波型心肌梗死 (六)无Q波型心肌梗死 (六)无Q波型心肌梗死 (七)心肌梗死

22、合并其它病变 心肌梗死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较为常见,但由于心肌梗死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较为常见,但由于QRS 初始向量表现为心肌梗死特征终末向量表现为右束支阻滞初始向量表现为心肌梗死特征终末向量表现为右束支阻滞 特征,故一般不影响二者的诊断。心肌梗死合并左束支阻特征,故一般不影响二者的诊断。心肌梗死合并左束支阻 滞则梗死图形常被掩盖,诊断往往有一定困难。心肌梗死滞则梗死图形常被掩盖,诊断往往有一定困难。心肌梗死 后若合并室壁瘤,可见抬高的后若合并室壁瘤,可见抬高的S-T段持续存在达半年以上,段持续存在达半年以上, 但此诊断还应有其它临床资料的佐证。但此诊断还应有其它临床资料的佐证。 (七)心肌梗死

23、合并其它病变 (七)心肌梗死合并其它病变 (八)心电图对心肌梗死诊断的局限性 二、心肌缺血 原因很多,绝大多数由冠状动脉粥原因很多,绝大多数由冠状动脉粥 样硬化引起,也可因冠状动脉痉挛所样硬化引起,也可因冠状动脉痉挛所 致。心肌缺血在临床上表现为心绞痛致。心肌缺血在临床上表现为心绞痛 和无症状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无症状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一)心绞痛 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明显的、并有相当特征性的心电图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明显的、并有相当特征性的心电图 改变。但亦有少数患者在心电图可以正常或仅有轻度改变。但亦有少数患者在心电图可以正常或仅有轻度ST-T改改 变。根据心绞痛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可

24、分为:变。根据心绞痛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可分为: 1.典型心绞痛典型心绞痛 发作时可出现暂时性急性心肌缺血的表现:面对缺血区的发作时可出现暂时性急性心肌缺血的表现:面对缺血区的 导联上出现导联上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段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0.1mV,T波倒置、波倒置、 低平或双向。低平或双向。 2.变异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 于休息、安静时发作,多有明显周期性,心绞痛时间长而于休息、安静时发作,多有明显周期性,心绞痛时间长而 程度较重。程度较重。 心电图特点:心电图特点:S-T段抬高,常伴段抬高,常伴T波高耸,对应导联则表现波高耸,对应导联则表现 为为S-T段压低。约半数发作时伴有一过性心律

25、失常,以室性早段压低。约半数发作时伴有一过性心律失常,以室性早 搏及房室传导阻滞较多见。有相当部分的病例以后在搏及房室传导阻滞较多见。有相当部分的病例以后在S-T段上段上 抬的部位发生心肌梗死。抬的部位发生心肌梗死。 (一)心绞痛 (一)心绞痛 (二)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可以是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可以是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 足的后遗结果或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直接导致心肌慢足的后遗结果或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直接导致心肌慢 性缺血,临床表现可隐蔽或者无症状,在静息状态下的性缺血,临床表现可隐蔽或者无症状,在静息状态下的 心电图约有心电图约有2/3呈现呈现ST-

26、T异常改变。异常改变。 (二)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1.S-T段压低段压低 缺血型缺血型S-T段压低有以下特征:段压低有以下特征:(最有诊断意义最有诊断意义) 压低的 S-T段可呈水平型或下垂型, (S-T段与通过R波顶点垂线所成的交角90),也可呈弓背型; S-T段压低的幅度0.05mV。 近似缺血型近似缺血型S-T段压低的特征是:段压低的特征是: S-T段与R波顶点垂线的交角介于81 89 之间; S-T段与T波有明显的分界,S-T段长度0.08s; S-T段的压低0.075mV。 S-T段与R波顶点垂线的交角80 时,S-T段的压低,称为J点下移 (二)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2.T波改变

27、波改变 主要表现为低平、双向或倒置。主要表现为低平、双向或倒置。 心内膜部分心肌缺血可出现高大心内膜部分心肌缺血可出现高大T波;波; 心外膜部分心肌缺血时出现对称性倒置心外膜部分心肌缺血时出现对称性倒置T波,波, 呈现呈现“冠状冠状T波波”特点时诊断较有把握。特点时诊断较有把握。 冠状冠状T波改变并有以下特点:波改变并有以下特点: 常能定位;常能定位; 有动态变化;有动态变化; 有对应导联的变化,有对应导联的变化,如T波在、avL导联低平或倒置,在、avF导联则直立。 (二)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上述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改变是非特异 性的,且具易变性,其S-T改变时有时无,时轻时重,故

28、 须追踪观察,前后对比。同时应结合其它临床资料全面 分析,并排除其它原因所致的ST-T类似改变,方能作出 正确诊断。除冠心病外其它心血管疾病如心肌病、心肌 炎、瓣膜病等均可能出现类似ST-T改变,电解质紊乱、 药物影响及自主神经调节障碍也可引起非特异性ST-T改 变。此外,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进一步发展还可引起 左心室肥大及各种心律失常如传导阻滞、异位心律,但 也不具备诊断特异性。 三、心电图负荷实验 部分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往往临床症状不典型甚至无症状,部分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往往临床症状不典型甚至无症状, 静息时心电图表现正常或仅有某些非特异改变,部分患者即使心绞痛静息时心电图表现正常或仅

29、有某些非特异改变,部分患者即使心绞痛 发作,也常因时间短暂而难以进行心电图描记。为早期发现这些病人,发作,也常因时间短暂而难以进行心电图描记。为早期发现这些病人, 常采用心电图负荷试验,通过增加心肌耗氧量的方法来诱发心电图改常采用心电图负荷试验,通过增加心肌耗氧量的方法来诱发心电图改 变,借以判断受检者是否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评判其有无临床重变,借以判断受检者是否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评判其有无临床重 要性。要性。 最常用的方法是心电图运动试验。最常用的方法是心电图运动试验。 运动试验以心电图改变为主要检查指标,但运动时出现的心绞运动试验以心电图改变为主要检查指标,但运动时出现的心绞 痛及其

30、它症状、心律、心率及血压痛及其它症状、心律、心率及血压 的改变等临床资料,以及能达到的的改变等临床资料,以及能达到的 运动量等均有重要意义。运动量等均有重要意义。 三、心电图负荷实验 适应证:适应证: 静息心电图正常而疑有冠心病者;静息心电图正常而疑有冠心病者; 冠心病患者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后效果观察;冠心病患者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后效果观察; 估计心功能或进行劳动力鉴定。估计心功能或进行劳动力鉴定。 禁忌证:禁忌证: 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 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心律失常; 重度心功能不全;重度心功能不全; 急性心肌炎、高度主动脉瓣狭窄及其它急性或严重疾病。

31、急性心肌炎、高度主动脉瓣狭窄及其它急性或严重疾病。 三、心电图负荷实验 试验前的准备:试验前的准备: 受检者于试验前受检者于试验前23周停用洋地黄,检测前周停用洋地黄,检测前23 天停用天停用 冠状动脉扩张剂;冠状动脉扩张剂; 检测现场应备有必要的抢救设备和药物,并有医护人员在检测现场应备有必要的抢救设备和药物,并有医护人员在 场严密监护;场严密监护; 准备好心电、血压动态监护;准备好心电、血压动态监护; 受检者于试验前描记十二导联卧位平静心电图,受检者于试验前描记十二导联卧位平静心电图, 测量血压以作对照。测量血压以作对照。 三、心电图负荷实验 (一)分级运动试验(一)分级运动试验 由于心肌

32、耗氧量与心率有密切关系,当以某种方式使心率增快由于心肌耗氧量与心率有密切关系,当以某种方式使心率增快 时,可诱发冠心病患者出现心绞痛或缺血型时,可诱发冠心病患者出现心绞痛或缺血型ST-T改变。改变。 本试验即以心率增加的次数作为运动量大小的指标,即逐渐增本试验即以心率增加的次数作为运动量大小的指标,即逐渐增 大运动量以达到预期心率为度。可做极量或次极量分级运动试验,大运动量以达到预期心率为度。可做极量或次极量分级运动试验, 极量运动试验是让受检者承受最大的运动负荷以达到极量心率, 为(220年龄)次/分钟。 次级量运动试验的运动量相当于极量运动的8590, 其预期心率为(195年龄)次/分钟,

33、 次极量运动试验对心脏病患者较为合适。 常用的方法有活动平板及蹬车运动试验,敏感性较高,且重复常用的方法有活动平板及蹬车运动试验,敏感性较高,且重复 性好。性好。 三、心电图负荷实验 (一)分级运动试验(一)分级运动试验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 近年来被认为是首选的运动方式。让受检者在有一定坡度和转速的活动平板 上行走,由板的转速和坡度决定运动强度,从低量级开始逐步递增运动负荷,每级运 动时间3分钟,直至达到目标心率。 三、心电图负荷实验 (一)分级运动试验(一)分级运动试验 蹬车运动试验:蹬车运动试验: 所用工具为蹬车功量计。受检者坐在车上,下肢作蹬车运动。运动量以 kg.m/

34、min为单位。男性以300 kg.m/min为一级,可逐级增至1800 kg.m/min; 女性以200 kg.m/min为一级,可逐级增至1400 kg.m/min。每级运动3分钟。 三、心电图负荷实验 (一)分级运动试验(一)分级运动试验 监护导联监护导联 用十二导联检测心电图可得到较完全的资料,阳性率高,但设备昂贵。亦可用 、aVF、V4V6六个导联,结果相同。如仅有单导心电图记录仪和示波器,可 采用CM5或CC5导联。 三、心电图负荷实验 (一)分级运动试验(一)分级运动试验 观察指标与运动终点观察指标与运动终点 达到预期目标心率; 出现严重心绞痛; 心电图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下移0.1mV; 出现严重心律失常; 收缩压较运动前下降10mmHg,或运动中收缩压剧升,超过210mmHg; 出现头晕眼花、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发绀、步态不稳、运动失调。 三、心电图负荷实验 (一)分级运动试验(一)分级运动试验 阳性标准阳性标准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为阳性: 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或血压下降; 运动中或运动后心电图出现S-T段缺血型压低0.1mV,持续1分钟以上; 如原有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