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大鼓_第1页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大鼓_第2页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大鼓_第3页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大鼓_第4页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大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大鼓山东大鼓是中国北方现存最早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 相传形成于明代末期,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它发源于 鲁西北农村, 又名 犁铧大鼓 ,或作 梨花大鼓 。最初只是敲 击犁铧碎片伴奏,采用山东方言来演唱当地的民歌小调,后 逐渐发展为有板式变化的成套唱腔、敲击矮脚鼓和特制的半 月形梨花片并有三弦伴奏的说唱表演形式。山东大鼓在不同 的流布地区又分别称山东调、山东柳儿、梅花调、鼓碰弦、 犁铧片、梨花大鼓、铁片大鼓、怯大鼓、何老风等。流布于 冀南、冀中广大城乡。山东曲种。发源于鲁西北农村,又名梨花大鼓、犁铧大鼓。 早期只以敲犁铧碎片来演唱当地的民歌曲调,后逐渐发展成 为有板式

2、变化体结构的成套唱腔, 击矮脚鼓 ,敲特制的半月形 梨花片 ,由三弦伴奏的演唱形式, 长期流传在农村中, 由农民 业余演唱。再后出现流动的民间艺人 ,并形成孙、 赵两大门户 流传日益广泛。明末清初诗人贾凫西运用鼓词形式写了木 皮散人鼓词 ,他端坐集市击鼓演唱 ,嬉笑怒骂,寄亡国之激 愤。清末 ,刘鹗在小说老残游记中描绘了白妞、黑妞在济 南明湖居演唱时的景况,师史氏历下志游及凫道人旧学盦笔记均有所记述。 著名艺人 山东大鼓清末以前,山东大鼓一直活跃于农村,著名艺人有 郭老占、何老凤、范其凤、李老凤等,以后,白妞、黑妞进 入城市演唱, 女艺人大量增加。 享盛名的有上半截、 下半截、 盖山东、白菜心

3、、郭大妮等。 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享名曲坛 的是四大玉,即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孙大玉。以后, 杜大桂、姬素英、鹿巧玲相继而起,流传地区不仅山东城乡,而且南至徐州、南京、上海,西 至郑州、洛阳、汉口、重庆,北至北京、天津、东北各地, 盛极一时。但自西河大鼓、河南坠子兴起之后,山东大鼓渐 趋衰落。 山东大鼓主要分南口、北口两大流派。南口流传 广,影响大,早期原唱快口,唱腔流畅动听。 老残游记 中描写白妞所唱 黑驴段,节奏全是快板, 越唱越快, 如“大 珠小珠落玉盘”,字字清楚,实属独到。后起的女演员谢大玉、 杜大桂、鹿巧玲都宗法南口并有所发展。北口流行于山东北 部、河北南部一带,俗称“老

4、牛大捽缰”调,曲调质朴,吐字 夯实有力, 富于乡土气息。 代表性艺人为郭老占、 何老凤等。 其中以何老凤影响最大, 他的唱腔曾被京韵大鼓、 梅花大鼓、 河南坠子等曲种吸收。 另外 ,李老凤曾在北口的基础上吸收南口的精华 ,自创新腔,称为小北口, 原来的北口被称为老北口, 所以又有南口、老北口、小北口三派之分。 山东大鼓山东 大鼓曲目丰富, 中篇书有 三全镇、金锁镇、大破孟州 、 大送嫁、范孟亭推车 等数十部; 短篇段儿书尤为丰富, 其中以三国唱段最多,有东岭关 、长坂坡、河北 寻兄等 60 余段;其次是红楼梦唱段,有黛玉葬花 、 宝玉探病等 10 余段;水浒唱段有李逵夺鱼 、燕 青打擂等。另外

5、有许多根据戏曲故事、民间传说故事编写 的唱段,以及由子弟书移植过来的唱段等,初步统计不下 200 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惠民地区仍有老北口 流传 ,山东西部、河北南部也有南口流传 ,并编演了一些现代 曲目。据艺人师承谱系和口碑传说,山东大鼓由渔鼓道情的孙赵 门衍化而来。已知清嘉庆年间,孙赵门山东大鼓河北籍艺人 有五位姓名中均带 山 字,即威县王奎山、临西吕连山和李 明山、清河徐靠山和临城冯云山,时称 五大山 。自清嘉庆 至民国二十六年 (1937) ,山东大鼓在冀鲁两省南起聊城、临 清,北至德州、沧州的大运河两岸十分兴盛,并形成三个支 派。老北派 一支是以故城县为基点的 老北口 派,向

6、北传至沧州地区吴 桥、东光、南皮等县。其代表人物是何老凤及其传人董天佐、 桑天佑、刘天秀、鲁泰昌、王泰恒、孙泰秋、张泰泉、傅泰 臣、刘泰清、周泰喜、王福贞等。 老北口 派的书目多为中 篇,主要有 瓦岗寨、呼家将、包公案、刘公案 等。 短篇以三国段居多,如草船借箭 、华容道 、单刀会 等,还有本曲种特有的小段如 小黑驴 、 一窝黑 等。 小北口派 第二支是以南宫县为基点的 小北口 派,代表人物是张风梧、 宋四莫。在 小北口 这个支派里,又有三支:其一是流行在 衡水、枣强、景县一带的一支,当地称之为 怯大鼓 、 铁片 大鼓、鼓碰弦。艺人以 莫、振、中、金、田 谱系传代, 据衡水市北田村木板大鼓艺人

7、李田奎讲,这一支师祖是宋四 莫,宋收徒李振邦、李振起、刘振湖、阎振庄等,后来这一 支派的传人改唱木板大鼓;其二是传至交河、河间、肃宁、 献县的一个小分支,在当地称为山东调儿,山东柳儿。这一 小支是张风梧、宋四莫的传人,交河县的李振邦在成名后, 自立门户,以 振、中、进 (金 )、相、永、祥、和、智、瑞、 升 排序传衍出来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在这一小支中出现 了一批出类拔萃的艺人,其中以献县杨进桢、肃宁石进奎名 望最大。这一小支的艺人行艺范围广,除冀中农村外,还进 入京、津、保定等大中城市,以及山东、北京、内蒙、东三 省的部分城乡。著名艺人还有杨俊杰、枥俊祥、王祥林、任 相臣、申相琴、沈相

8、廷、王艳永、王风永、齐鹤鸣等。在艺 术上,不仅兼有 小北口 支派的特色和传统,还有所创新,吸收了西河大鼓巧、 俏的唱法, 突破了死口实词的说唱形式, 唱中加白、白中加唱,自由随意。代表书目有黄爱玉上坟秦琼卖马 、 少英烈等;其三是 小北口 派传至石 家庄地区的赵县、束鹿一带后形成的一支,当地称之为梅花 调、山东柳、鼓碰弦等,这一小支派是张凤梧的门徒南宫杨 老孔、宁晋苏玉堂 (二人未排字 )所传,该支演唱曲调和书目 与张凤梧所传无大区别。曾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盛行冀南西 部地区抗日战争爆发后,逐渐衰落,几成绝唱二十世纪 七十年代末,石家庄地区文化部门对当时称做梅花调的这一 小支进行大规模挖掘抢救,

9、搜集整理了一些文字和音乐资 料但表演后继乏人。南口派 山东大鼓 第三支是以邢台地区的威县、新河为主要活动地区的南口 派山东大鼓,该支以 梨花大鼓 之名被叫得最响,叉称犁铧 片、倒扒口。流行于邢台、邯郸大部地区。是五大山 中徐靠山、李明山及其门人发展起来的。徐靠山、李明山均成名 于清嘉庆二十年 (1815) 前后。徐靠山门人中的康兴重、张兴 本、张兴隆、张兴立、孙春瑜、吴春华、潘春聚等,都是清 末民初名噪冀南的梨花大鼓艺人。孙春瑜之徒李利杰、韩利 来、吴利祥、赵利俊、杨利忠、陈利江均为著名演员,尤以 陈利江名声最大,水平最高,在冀东南、鲁西北地区,被誉 为第一说书响将 ,红极一时。二十世纪三十年

10、代,李明山门人中的 金 字辈名艺人有孙金枝 (女)、孙金兰 (女 )、刘金榜、 郭老彬、赵桂存、张广兴等。除上述艺人外,程长会、李和 春、张明斗、刘成名。也是有名的梨花大鼓艺人。南口 派山东大鼓的演出书目,短篇有荐诸葛 、古城会 、让成 都等 三国段 ,和宝玉探病 、下西厢、丁香割肉、 雪梅吊孝、小黑驴、小黑牛等共百余篇,中篇书目 有李天保吊孝 、大宋金球、海公案、五女兴唐 、响 马传、丝绒计等五十余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梨花 大鼓逐渐衰落,许多艺人改唱河南坠子和木板大鼓。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 在冀南地区, 专唱梨花大鼓的仅有孙金枝、 孙金兰姐妹二人。1958 年河北省首届曲艺会演时,孙

11、金枝、赵桂存演唱的梨 花大鼓均获演员二等奖。1979 年孙金枝演唱的梨花大鼓广场思亲在河北人民广 播电台录音播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威县、广宗县和山 东宁津县等地均邀请孙金枝举办过梨花大鼓讲习班,培养新 人,但收效甚微,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孙金枝去世后, 梨花大鼓在冀南几成绝响。山东大鼓山东大鼓长期活跃于农村 , 著名艺人有何老凤、 范其 凤等。自清末郭大妮、黑妞、白妞等进入城市演唱。女艺人 大量增加 , 享有盛名的有上半截、下半截、盖山东、白菜心以 及谢、李、赵、孙“四大玉”等。之后杜大桂、姬素英、鹿巧玲相继扬名。 流行地区跨越山东城乡 ,南至徐州、 南京、上海 ,西至开封、洛阳、汉口、

12、重庆 ,北至天津、北京、东北各地 , 盛极一时 ,至 20 世纪 30 年代逐渐衰落。艺术流派有“南口” 梨花调 , 即范其凤、王小玉、“四大玉”一派 ,流传广 ,影响大; 而何老风的师弟李老凤 ,在老北口基础上吸收梨花调的长处 自创新腔 ,称为“小北口”。解放初期 ,当时流传下来的山东大鼓 书目极其丰富 ,中篇书有三全镇 、金锁镇、大破孟州 、 红风传、金钱记、大送嫁等。段儿书以取材三国 演义 、 红楼梦等小说为主 ,间有反映民间生活、道德 伦理的段儿 ,总共不下 200 余段。 山东大鼓白妞是郓城的王小玉的艺名 , 早在进入济南之前她 就已出了名儿。来到济南后 ,她与其妹黑妞在大明湖畔的“

13、明 湖居”演出,名噪一时。其实在此之前 ,唱犁铧大鼓的艺人中已 有许多名角 ,但是白妞、 黑妞姐俩把梨花大鼓这门艺术推到了 高峰。白妞、黑妞以后 ,相继出现了上半截、 下半截、 盖山东董连枝 , 白菜心杜婉君 ,响三省郭彩云 ,大抓髻傅金华、徐翠兰、徐翠 红,谢、李、赵、孙“四大玉”等名家。同时, “犁铧大鼓”逐渐更名为“山东大鼓” , 它的演出范围也遍及全国各地。上世纪三十 年代前后 , 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筱艳芳等还在上海灌制 了“山东大鼓”的唱片,发行大江南北 ,使其发展成为一个具有 全国影响的大曲种。其中尤其著名的是“四大玉”中的谢大玉 ,她的父亲当年曾为王小玉弹弦 ,号称“神手谢

14、老化”。谢大玉自 小跟随父亲学艺 ,深得王小玉的遗风。她 13 岁时在岱庙演唱 一炮打响 ,从而得名“十三红” , 青年时在北京天桥曾与“鼓界大 王”刘宝全对擂两月余 ,人气不减 , 从此名声大噪。山东大鼓山东大鼓的演唱形式多为单人站唱,也有二人对唱 形式。 主要伴奏乐器为矮脚小鼓、 大三弦和月牙板 (也叫梨花 片 )。演唱时演员右手执鼓楗击鼓, 左手操钢板敲击演唱, 乐 师以三弦伴奏。唱腔属板腔体,一般分慢板(又称头板 )、二板 (流水板 )、三板、快板等板式。其书目主要是中篇,唱自 相间,短段只唱不说。三个支派的唱腔与书目又各具不同的 特点与风格。 老北口 派唱腔粗犷、豪放,其开头腔是用头

15、 板或类似头板的二板起腔,速度慢,尾音长,板起板落,咬 字狠,吐字真,落音重,字密声促,善用顿音,其旋律似说 似唱自然流畅。 故有老牛大摔缰 的俗称; 小北口 派的演唱 风格,溶入借鉴了一些西河大鼓的技法,较之老北口 显得巧俏,委婉细腻,善说演 文书,唱中加叙; 南口 派的唱腔 婉转悠扬,曲调华丽细腻,字少腔繁,节奏舒缓。除板腔体 唱腔外, 南口 派还有一些曲牌体唱腔,叫牌子腔,分快慢 两种,只在特殊唱段如 小黑驴、小黑牛、王二姐思夫 中使用。山东大鼓东大鼓传统节目繁多,已知有中篇三全镇、金锁镇、大破孟州 、大送嫁 、范孟亭推车等数十部; 短篇段儿书尤为丰富,以三国题材的唱段最多,有东 岭关、长坂坡、河北寻兄等六十余段;其次是红楼 梦题材的唱段,有黛玉葬花 、宝玉探病等十余段; 水浒唱段有李逵夺鱼 、燕青打擂等。另外还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