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绵阳市人民政府二O一二年九月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编制单位:绵阳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国土资源局 技术编制单位:四川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规划编制日期:二O一二年九月目 录 前 言1第一章 总则2第一节 规划目的2第二节 规划任务2第三节 规划范围2第四节 规划期限3第五节 编制依据3第二章 规划背景6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6第二节 社会经济概况7第三节 区位条件和战略地位分析8第四节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10第五节 土地利用的特点11第六节 本轮规划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2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及目标15第一节 经济和社会
2、发展主要目标15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17第三节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19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23第一节 总体结构调整23第二节 适度调整农用地结构23第三节 优化建设用地结构25第四节 适度调整其他土地结构28第五章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29第一节 土地利用布局总体原则29第二节 优先安排基础性生态用地29第三节 保持耕地与基本农田稳定31第四节 优化安排城镇工矿用地32第五节 协调安排基础设施用地34第六章 土地利用区域调控39第一节 基本农田集中区39第二节 一般农业发展区40第三节 林业用地区41第四节 牧业用地区41第五节 城镇发展区42第六节 独立工矿区43第七节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43
3、第八节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44第九节 区县土地利用调控44第七章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50第一节 允许建设区50第二节 有条件建设区51第三节 限制建设区52第四节 禁止建设区52第八章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54第一节 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54第二节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的主要任务55第三节 中心城区发展方向及用地布局55第四节 中心城区管制分区57第九章 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安排60第一节 加强农用地和基本农田保护60第二节 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63第三节 重点项目建设用地规模布局65第十章 土地整治安排68第一节 土地整治方案的原则68第二节 土地综合整治潜力分析69第三节 土地整治重点区域7
4、1第四节 土地综合整治的途径72第五节 土地综合整治的保障措施72第十一章 近期规划安排77第一节 近期规划原则77第二节 近期土地利用目标77第三节 近期主要重点项目用地情况78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79第一节 健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行政管理措施79第二节 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81第三节 强化规划实施的经济手段83第四节 完善规划实施的基础保障84第五节 扩大规划民主决策和公众参与85第十三章 附件86第一节 附表1至表1186附表1 绵阳市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87附表2 绵阳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88附表3 绵阳市各县(区)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表90附表4 绵阳市各
5、县(区)建设用地指标表91附表5 绵阳市各县(区)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及补充耕地表92附表6-1 绵阳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省级及以上)93附表6-2 绵阳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市级)101附表7 绵阳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表105附表8 绵阳市新增建设用地及补充耕地指标表106附表9 绵阳市各县(区)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107附表10 绵阳市各县(区)园地、林地及牧草地控制指标表108附表11 绵阳市各县(区)灾后重建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表109附表12 绵阳市各县(区)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110第二节 附图1至图8(图集)1113前 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
6、的重要措施,是统筹安排各行、各业用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调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前提条件,是推进依法行政、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保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处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先行地位、基础地位和龙头地位。通过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的实施,对推动绵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实现科学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大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绵阳市经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市有关土地利用的方
7、针、政策,在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基础上,结合绵阳实际,编制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112第一章 总则第一节 规划目的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落实四川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指导所辖县级及以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规划层次,具有政策性、结构性和空间性,是统筹市域土地利用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土地审批和土地利用监管的基本依据。第二节 规划任务绵阳市级规划的主要任务是:1、落实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任务;2、对市域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与主要用地规模进行安排;3、制定区域差别化土地利用政策,调控和指导县(区)土地利用;4、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5、加强
8、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6、安排土地利用重大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7、安排土地综合整治,实现耕地占补平衡;8、制定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第三节 规划范围本规划的规划范围是绵阳市行政辖区内的所有土地。依据2005年绵阳市国控变更调查表显示全市土地总面积2026746公顷。第四节 规划期限按照国土资源部的部署,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以2005年为规划基期年,2010年为规划近期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第五节 编制依据一、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5、环境保护法二、国家政策1、国务院
9、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通知(国发200428号)2、关于做好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222号)3、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和修编前期调研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133号)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5、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631号)6、国土资源部关于实行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特殊支持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19号)7、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中“四查清、四对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590号
10、)三、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1、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区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10号)2、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区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国土资令200943号)4、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下达四川省扩权县规划修编主要指标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953号)5、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四、相关规划1、四川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绵阳市灾后重建规划(20082010年)3、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4、绵阳市城镇体系规划5、四川省绵阳市“十一五”发展纲要
11、6、四川省绵阳市“十一五”水利规划7、四川省绵阳市“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8、四川省绵阳市矿产资源规划9、四川省绵阳市生态市建设规划10、四川省绵阳市林业、生态用地预测与布局规划11、四川省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12、四川省绵阳市仙海水利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13、涪江流域综合规划报告14、沱江流域综合规划报告15、绵阳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五、依法组织开展并公布的相关调查评价成果1、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研究2、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研究3、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研究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5、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的研究第二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介于东经103
12、4510543,北纬30423326之间。南北长258公里,东西宽187公里,东接广元、南充,南连遂宁,西与德阳市和阿坝州毗连北与甘肃陇南接界。幅员面积20267平方公里。绵阳市处于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市域地层发育较齐全,以江油大断裂为界,分跨我国两个一级构造单元。地势北高南低,高差悬殊大,地貌类型多,海拔高度在302.75400米之间。土地类型按地貌分为平原、丘陵和山地,平原占18.6%、丘陵占20.4%、山地占61%。特有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也带来了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绵阳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终年温润、夏热冬暖、春暖秋凉、冬干春
13、旱。年均气温16.8,年降水量798毫米,平均日照时数883.3小时,无霜期达299302天,良好的气候条件,不仅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而且有利于多种产业发展。市域内土壤类型分为水稻土、潮土、新积土、紫色土、黑色石灰岩土、黄土等11类,适宜发展农业和林业。市域内矿产资源优势矿种主要有黄金、石灰石、硫铁矿、铅锌矿、膨润土、天然气等。矿产分布特点的大矿少、小矿多,富矿少,贫矿多,单矿少、共生、伴生矿多,优质矿上、有害杂质含量高,具有找矿潜力的矿产是天然气。市域内河流以涪江水系为主,当地水资源总量约11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约2200立方米,水资源相对丰富。市域内植物种类多达4500余种,其中具有重要
14、开发价值的经济植物有2400多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48种;有动物576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有大熊猫、金丝猴等42种。绵阳开发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有三国遗址旅游和国家级翠云廊风景线,唐代大诗人李白故里秀丽的风光,梓潼大庙山的森林古柏,仿故宫的平武报恩寺等景观,文化、旅游资源遍布全境。截止2005年底,全市已建立了12个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7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第二节 社会经济概况绵阳历史悠久,最初建县时名涪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以上的历史。现在的绵阳市是198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绵阳地区行政公署,设立的省辖市。经过近20年的建设形成了以电子、冶金、食品、机械、纺织
15、和建材为支柱的现代工业体系。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绵阳中心城市建设日趋完善,集聚效应和辐射强度愈来愈高,现代化大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绵阳市下辖涪城区、游仙区、江油市、安县、三台县、盐亭县、梓潼县、北川县与平武县,市政府驻地涪城区。绵阳市是中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基地,是国家技术创新和“军转民科技兴市”试点城市,是中国最大的彩电生产基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成都平原经济圈的一个重要增长点。2005年,全市辖2区、6县、1个县级市,共134个乡镇、3418个村、392个居民委员会。年末全市总人口530.71万人,非农业人口126.
16、30万人,农业人口404.41万人,城镇化率为36.4%。2005年,全市实现GDP482.5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774元/人,国内生产总值482.5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10.44亿元;第二产业196.97亿元;第三产业175.12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2.9:40.8:36.3。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9.5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150.3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0.7亿元,财政总收入达40.1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8201元,人均消费支出6642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映秀镇(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0级强烈地震,地震波及我市2万
17、余平方公里,包括9个县市区的276个乡镇和10个街道办事处,受灾总人口521.7万人。我市北川、平武、安县为极重灾区,江油、盐亭、梓潼、三台、涪城、游仙为重灾区,造成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978.44亿元。第三节 区位条件和战略地位分析一、绵阳在西部的地位四川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绵阳又是四川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也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电子工业城市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电子工业持续发展,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已形成机械、食品、冶金、建材、化工、纺织等支柱产业,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精细化工(包括生物工程)、环保等新兴产业已形成规模,一批拳头名牌产品占领
18、国内市场并大批量进入国际市场。二、绵阳在全省的地位绵阳经过近20年的建设,绵阳的城市水平和经济实力显著提高,经济总量仅次于成都,居全省第二位。2005年总人口占全省的6.1%,居第4位;国内生产总值482.53亿元,占全省的6.5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0.23亿元,均居第3位;农民人均纯收入3179元,居第7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实力已位列全省前列。全市城市化水平已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绵阳将成为省内东联东部地区,西启我国西部的跨地区性经济中心,成为四川北部地区增长极核,对于带动四川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四川省经济
19、整体素质,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三、绵阳在成渝经济区的地位成渝经济区将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增长极,绵阳是成渝经济区内的一个重要中等城市,绵阳已形成三大优势:一是绵阳是中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基地,是国家技术创新和“军转民科技兴市”试点城市,研究所、科技人员和智力资源密集。二是长虹品牌和长虹产业优势,绵阳是中国最大的彩电生产基地。三是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优势,绵阳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成都平原经济圈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区域交通通讯中心、科技中心,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已经显现。充分利用绵阳的优势,借助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的开放平台,接受两大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加快绵阳发展,与成渝经济融为
20、一体,条件十分有利。四、区域发展战略结合绵阳优势区域条件,提出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战略:1、加强绵阳与德阳、成都市产业协作,推进在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与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区域功能的合理布局与资源的优化配置。2、实施“绵(阳)江(油)安(县)北(川)”一体化战略,统筹安排空间资源,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协调产业发展,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协同保护生态环境,联合打造竞争优势明显的大绵阳。第四节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依据土地变更调查,2005年全市土地总面积为2026746公顷。其中一级类的农用地面积1807309公顷,占89.17%;建设用地面积118366公顷,占5.84%;其他土地面积101
21、071公顷,占4.99%。农用地中,耕地面积408329公顷,占农用地22.59%;园地52383公顷,占2.90%;林地1136202公顷,占62.87%;牧草地47009公顷,占1.76%;其他农用地163386公顷,占9.04%。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99853公顷,占建设用地的84.36%(其中城镇用地14580公顷,占14.60%;农村居民点用地80176公顷,占80.29%;采矿及其他建设用地5097公顷,占5.10%)。交通水利用地17191公顷,占14.52%。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1322公顷,占1.12%。其他土地中,水域面积27393公顷,占其他土地27.10%;滩涂占
22、地面积7309公顷,占7.23%;自然保留地面积66394公顷,占65.67%。第五节 土地利用的特点一、人均土地资源少,土地生产率低2005年末,绵阳市土地总面积20267平方公里,总人口530.71万,人口密度为261.85人平方公里;人均土地0.38公顷,仅占四川省人均土地占有量0.56公顷的67.85%。绵阳市耕地平均产粮386公斤亩,生产效益不高。城镇建设用地布局不够合理,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分散,工矿用地缺乏论证和规划,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二、人均耕地数量少,用地矛盾突出2005年末全市耕地408329公顷,人均耕地保有量1.15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亩)。耕地保有量与人均耕地保
23、有量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绵阳经济要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用地矛盾日益突出。三、农用地后备资源较大,但开发难度大全市其他土地共101071公顷,其中可开发的主要是荒草地和裸土地,面积共65177公顷。农用地后备资源数量较大,但分布零散,开发难度大,资金投入需求大,而且容易引起生态的破坏。四、土地利用率高,农业占主导地位2005年末,全市已开发利用土地1925675公顷(其中农用地1807309公顷,建设用地118366公顷),土地利用率95.01%,高出全国土地利用平均水平(74%)2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土地利用平均水平(91%)4个百分点。全市土地利用中农用地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9.17%,居
24、于主要地位。五、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大,集约节约用地程度不高2005年末,全市农村居民点面积80175公顷,农村人口338.59万人,人均用地面积237平方米。绵阳市由南向北依次为平坝浅丘.,深丘,低山,高山。其中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61%,该区域农村居民点分布零散,基础设施不配套,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低,整理潜力较大。第六节 本轮规划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发展机遇1、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为绵阳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国家不断的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对西部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特色产业、生态建设和民生等领域的投入,将为我省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政策支持,也将为绵阳带来巨大发
25、展空间。国家将成渝经济区作为重点开发区,凸现四川资源、科技、市场等优势,无疑将为绵阳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绵阳发展,将我市列为“十二五”重点发展的大城市,为全市更好更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为改善我市土地利用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国务院批准的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与四川省汶川地震一般受灾县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实施规划(20082010年)等规划的实施,为保障绵阳市灾后恢复重建美好新家园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所下达的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规划指标有利地缓解和协调了各业各类用地的急迫需求,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合理布局;有利于
26、受损城乡居民点体系、基础设施网络的恢复和重建;有利于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改善用地结构和优化用地布局,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加大对灾毁土地整理复垦投入力度,为改善项目区耕地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保障。3、国务院批复绵阳科技城20052010年发展规划,为科技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为绵阳加快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撑。绵阳不断完善的城市设施,雄厚的科技资源,较好的产业基础,方便的网络和信息平台,具备了较强产业集聚功能和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已经做了大量技术、人才准备和技改投入的长虹,九
27、洲等电子企业提供了新一轮发展机遇。二、面临的挑战本轮规划期间,绵阳市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产业结构不优;二是市县发展不平衡;三是重大项目储备较少;四是资金、土地、能源等瓶颈制约依然存在;五是绵阳市作为成都平原上的生态重镇,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及目标绵阳地处大西南和大西北两大经济区的枢纽位置,南北向轴线的中间,且邻近长江轴线,亦处于我国西部地区开发的中心位置。绵阳是国家确定的“中国科技城”,是四川省辖地级市,也是内地九个开放城市之一。宝成铁路,108国道、省道在中心城市交汇,是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四川省把绵阳作为成绵德经济高低的重要增长极核,要求在促进地区发展
28、,提高北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一节 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一、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到2010年预计总人口将达到540.35万人,城镇人口243.16万人,农村人口297.20万人。到2020年总人口将达到557.28万人,城镇人口345.51万人,农村人口211.77 万人。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5%,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2%。二、战略定位未来15年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经济发展实现三次飞跃,改革开放继续向前推进,人民生活实现小康水平。战略方针是:科技兴绵、工业强市、改革开放、持续发展。战略重点是:大力推进城市建设,提升绵阳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把绵阳市打造为国家的
29、科技城,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把绵阳市发展成为高速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西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成为西部区域性科教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研发和产业化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冶金机械产业基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材料化工产业基地、食品产业基地,打造成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2、经济发展目标:至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6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78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7:49:34,第三产业比重调整为34%。远期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提升产业发展等级。至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350亿
30、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0:50:40,第三产业比重调整为40%。3、社会发展目标: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和劳动力技能。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均等化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关注弱势群体,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以农村基层卫生为重点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和完善对贫困家庭的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和完善绵阳自然灾害、公共疾病和公共危机的预警处置机制,切实保障城市安全,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加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发展战略1、以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外向农业、品牌农业”
31、为目标,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建立专业化生产经营模式。2、以工业强市为主导战略,依托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以产业(产品)链整合发展为主线,全力培育“1+5”产业体系(电子信息产业、食品产业、冶金机械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材料产业、化工产业),建设科技研发产业化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冶金机械产业基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材料化工产业基地和食品产业基地,扶持个体私营和中小企业发展。3、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商务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地位,积极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4、加强绵阳与德阳、成都市产业协作,推进在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
32、护与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区域功能的合理布局与资源的优化配置。5、实施“绵(阳)江(油)安(县)北(川)”一体化战略,统筹安排空间资源,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协调产业发展,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协同保护生态环境,联合打造竞争优势明显的大绵阳。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为了实现绵阳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落实战略方针和重点,土地利用的战略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保护耕地,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节约与开发并举,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集约高效持续利用土地。具体战略方向如下:1、大力加强农用地整理特别是基本农田整理,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积极推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满足全市耕地占补平衡的需求,同时加快农村
33、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依托资源优势,特别是科技城现有农科资源,吸引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技型企业入驻农业化产业园,突出发展优质动植物良种、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生物技术三大产业,打造“西部种都”,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新城区。2、加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完善公路、铁路交通网络,突破陆路交通瓶颈,进一步提升港口、航空功能,构建综合交通体系,提升交通枢纽功能,随着成绵乐城际交通网络的建设,绵阳将全面融入区域交通体系。3、保障城镇建设用地供给。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在中心城区用地布局空间发展策略上,主要将拓展新区、疏解旧城、优化交通、提
34、升中心、控制生态。4、适当扩大产业园区用地。围绕“以构建现代企业研发中心、现代制造业中心、现代企业服务中心为着力点,充分发挥科技城的积聚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军转民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以工业为核心、以产业经济为支撑的产业科技城,建成中国西部重要的创新示范基地与制造业基地”的具体目标,重点适当控制土地流向,统筹规划园区功能,合理布局园区产业,建立园区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调动园区主体积极性,建设科技城特色园区。第三节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绵阳市作为“5.12”特大地震重灾区,要紧紧围绕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灾后美好新家园的振兴发展,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目标,加
35、快建设绵阳科技城。根据四川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下达土地利用指标,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约束条件,用好政策、完善机制、创新技术,实施保护与保障并举、集约挖潜和统筹协调并重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总体战略,规划期间土地利用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任务:一、近期目标任务1、灾后恢复重建目标任务(1)3个极重灾县(北川县、安县、平武县)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目标优先保障恢复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确定的重建项目用地给予重点安排。保障适宜重建区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适度重建设区和生态重建设区的城镇建设用地,适度压缩工矿用地
36、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恢复并逐步扩大生态用地。本次省上下达北川县、安县和平武县的新增灾后恢复重建建设用地指标分别为2152公顷、1617公顷和1122公顷(详见附表11)。(2)6个重灾县(江油市、梓潼县、游仙区、涪城区、三台县、盐亭县)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目标结合人口异地安置、产业布局调整、生态建设安排等要求,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6个重灾县(市、区)各类重建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有序推进土地整理复垦。与城镇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合理调整城镇村、工矿、基础设施等各类建设用地的空间结构,培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竞争能力。江油市、梓潼县、游仙区、涪城区、三台县、盐亭县的新增灾后恢复重建建设用
37、地指标详见附表11。2、土地利用目标任务到2010年,严格执行省政府下达近期耕地保有面积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科学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合理安排近期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布局、时序,确保“十一五”期间全市建设发展空间,加大城乡和区域用地统筹的力度,有序推进城乡建设用地集中布局,各类产业用地集聚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保障加快建设成德绵经济发展高效地完成任务奠定坚实基础。(1)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全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40750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362300公顷,建设占用农用地和耕地面积分别控制在1400公顷和600公顷以内,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面积不低于930公顷。按照51号文件要求
38、,本轮规划绵阳市实际划定落实基本农田365323.84公顷,比上级下达指标362300公顷多划定3023.84公顷,多划定的基本农田可用于规划期内补划不易确定具体范围的建设项目占用的基本农田。在不突破多划的基本农田规模的前提下,对不确定项目将来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时可不再补划,简化相应用地报批程序。(2)建设用地控制目标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19900公顷以内,新增建设用地1534公顷,净增建设用地1534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99853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19677公顷以内;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规模为19990公顷,净增用地2799公顷;旅游等其他建设用地规模为20
39、81公顷,净增用地759公顷。(3)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目标全市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降低到2010年的115平方米/人,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的比例为80.29%,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得到改善。(4)土地生态建设目标全面启动绵阳生态市建设。到2010年,初步建立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基本框架。涪城区、江油市率先建成生态区(市)。二、远期目标任务以灾后恢复重建为新起点,坚持协调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到2020年,严格控制耕地流失,加大基本农田建设集中投入力度,稳定提高保障全省粮食安全的能力;统筹存量与增量建设用地利用,确保科学发展所需的建设用地,在建设用
40、地布局适宜性评价基础上,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布局;保障生态网络屏障用地,修复治理受损土地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不断强化土地宏观调控能力,稳步提高土地利用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1、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全市耕地保有量2020年不低于403400公顷,确保362300公顷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规划期间,全市建设占用农用地和耕地面积分别控制在10420公顷和4000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面积不低于4340公顷。2、建设用地控制目标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29600公顷以内,新增建设用地11760公顷,净增建设用地11234公顷。其中:城
41、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07529公顷,净增城乡建设用地7676公顷;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规模为19990公顷,净增用地2799公顷;旅游等其他建设用地规模为2081公顷,净增用地759公顷。3、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目标全市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调整为114平方米/人,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的比例降低到73.12%,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调整。4、土地生态建设目标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自然保护区面积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达到17%。自然保护区建设布局更加合理,保护区类型和保护面积适宜。切实加强土地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加大“三废”治理力度,严格控制污染
42、源,减轻对土地和水域的污染,不断提高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为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根据规划期内全市土地利用目标和任务,在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基础上,对全市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合理调整。第一节 总体结构调整规划期间,保持农用地数量基本稳定,适度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在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空间的前提下,适当开发其他土地。到2010年,全市农用地面积18089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89.25%,比2005年提高0.09%;建设用地总量增加到1199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5.92%,比2005年提高0.07%;其他土地减少到97941公顷,占
43、土地总面积比例为4.83%,比2005年降低0.16%。到2020年,全市农用地面积181064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89.34%,比2005年提高0.18%;建设用地总量增加到1296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6.39%,比2005年提高0.54%;其他土地减少到865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4.27%,比2005年降低0.72%。第二节 适度调整农用地结构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要求,实现全省农业发展上新台阶的目标,严格控制耕地流失,加大补充耕地力度,着力复垦汶川地震因灾受损耕地,统筹利用其他农用地,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严格保护耕地优先安排灾后土地整理
44、复垦,积极恢复损毁耕地面积。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耕地总量不因建设占用净减少。加大北川县,平武县与安县等极重灾区地区耕地和基本农田整理力度,积极恢复灾毁耕地,适度开发市域南部平坝、浅丘地区其他土地。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分别不低于407500公顷和403400公顷。二、依托资源发展园地适当扩大园地面积,加强对梓潼县、江油市、盐亭县、平武县(茶园)、游仙区等地现有园地,依托原有优势资源,新建优质经济作物迹地,加强现有农业迹地改造和管理,强化集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园地单产和效益。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园地规模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不低于60827公顷和733
45、61公顷。三、加强林地管护当前,经济发展与保护林地资源的矛盾依然尖锐,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通知(国发明电19988号)指出:地方各级政府要把林地放在与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林地保护工作。全市以江油的马角坝武都安县的永安睢水一线为界,西北为山地,东南为丘陵。本轮规划中以西北高山高原地区、盆周山区、江河源头为重点,巩固退耕还林与天保工程成果、确保质量,采取成片造林、营造农田林网、封山育林等措施,稳定有林地保有面积,完成配套荒山荒地造林任务,积极构建生态屏障。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林地规模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不低于1145200公顷和1156200公顷
46、。四、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合理分阶段对全市牧草地进行开发利用,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牧草地面积比2005年分别减少3757公顷和10531公顷,达到43252公顷和36478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比例分别调整为2.39%和2.01%。五、适度减少其他农用地加强其他农用地管理,合理引导建设占用其他农用地,通过土地整理工程措施,逐步减少田坎用地面积。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其他农用地面积分别减少到152126公顷和141202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比例分别降低到8.41%和7.80%。第三节 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围绕提高建设用地保障科学发展的能力,强化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合理调整建设用地内部结
47、构。规划期间,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相应增加,城镇工矿用地适度扩大,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度减少,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进一步优化。一、建设用地总量控制按照控制总量、用好增量、挖掘存量的原则要求,立足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保障发展和培育区域整体竞争力所需的建设空间,适度提高国土开发建设强度,确保绵阳市“一核、两带、五轴”空间战略定位的建设用地需求。到2010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得突破119900公顷。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得突破1296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提高到5.92%和6.39%。其中,2010年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超过99853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不得突破19677公
48、顷),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超过107529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不超过28900公顷)。二、优先发展城镇建设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土地供给上优先给与一定倾斜,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打造以工业为核心,以产业经济为支撑的产业科技城。同时充分发挥中心城镇对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人口和产业的合理集聚,保障以科技城为中心,成绵、绵广、绵遂(在建)、三条交通干线为发展轴,三台县为骨干中等城市,其他5个小城市、31个重点城镇为基础的梯次连接城镇体系发展用地。加快推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绵阳科教创业园区、国家出口加工区、军工企业内迁工业园、国家大
49、学科技园、西南自动化研究所军转民产业园、绵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和江油工业经济开发区建设。到2020年,全市城镇工矿用地面积比2005年增加9223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比例提高到22.30%。三、统筹城乡用地结构实施“城乡互动,构建和谐绵阳”的城乡统筹战略,建立城乡协同发展的良性机制,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1、以县城和重点镇为重点、产业发展为支撑,形成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推进综合配套改革。2、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扶贫开发,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3、统筹城乡规划,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体系和均等化的公共服
50、务保障体系。到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比2005年减少1547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比例降低到73.12%,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四、保障重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强化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支撑作用,优先保障灾后恢复重建基础设施用地,统筹安排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并与规划的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格局相协调,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区域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求,改善落后地区的投资环境和发展能力。交通方面:强化与成都、重庆的交通联系,预留区域性通道建设空间;优化交通结构,形成以公路为主导,铁路、航空为补充的综合交通体系,完善干线公路网系统。水利方面:构建供水保障和
51、防洪减灾体系。坚持开发节流、保护治理相结合,加快水利建设。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面积比2005年分别增加834公顷和2799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比例分别提高到15.03%和15.42%。五、合理安排其他建设用地加快受损旅游、商贸流通设施恢复重建,保护自然文化遗产与景观,和谐开发、永续利用旅游资源,不断提高旅游、商贸流通设施服务能力。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合理安排军事、丧葬等其他建设用地。到2020年,旅游设施、军事等其他建设用地面积比2005年增加759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比例提高到1.61%。第四节 适度调整其他土地结构引
52、导非农建设利用低丘缓坡地和其他土地,加大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性用地保护力度,限制生态用地改变用途。在保护和改善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城镇平原区、盆周山区、南部丘陵区其他土地资源。到2010年,全市其他土地面积减少到9794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83%;到2020年,其他土地面积减少到86505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7%,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率提高到95.73%。第五章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按照土地利用规划用途,结合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确定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导向,落实基期规划控制任务,强化全市土地利用管理,调控区(县)土地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第一节 土地利用布局总体
53、原则1、以土地适宜性和限制性为依据;2、优先保障基础性生态用地和基本农田;3、保障具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各类用地;4、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和城镇用地;5、统筹协调各业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第二节 优先安排基础性生态用地一、基础性生态用地布局原则1、按照保障区域生态过程连续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要求,保护对维护水文、生物迁徙和自然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的土地类型及空间格局,构建由基本农田、山体、湿地、水系和重要文化线路(古运河、古驿道等)构成的完整生态网络,保障基本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2、维护和强化自然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保持作为生态网络基本骨架的自然地貌、河湖水系;3、严格保护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
54、服务具有重要意义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严格保护天然湿地、滩涂、沼泽、冰川和永久积雪,保持河道、海岸的连续性、完整性及自然形态,保护水源涵养区和地下水补给区,严格控制滨水地带的土地利用,保护区域水生环境与水质;4、严格保护乡土生物栖息地,保护和恢复城乡连续的乡土生境和生物廊道系统;5、保护对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敏感的土地,如土地沙化、土壤侵蚀、盐渍化、石漠化、酸雨敏感区。严格限制自然保留土地和生态环境敏感区内的土地利用活动类型和强度;6、严格限制蓄滞洪区、风暴潮风险区等自然灾害危险区内的土地利用,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7、保护具有较高视觉质量或较高可视度区域的景观风貌,保证重要视点之间的视觉通廊开敞
55、,并根据景观风貌和视觉效果的要求,限制或引导土地利用类型和布局;8、将生态网络建设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现有自然保护管理体系相结合,为公众提供生态休闲、审美及环境教育等多种文化服务功能。二、基础性生态用地布局基础性生态用地主要布局在绵阳市最西北边缘,包括平武、北川两县西部的边缘地带区,该地区原始的自然景观保存较好,分布有众多的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有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片口省级自然保护区、小寨子沟省级自然保护区、龙池坪省级森林公园,龙门洞省级森林公园。区域内森林覆盖率较高,原始森林、基因物种丰富,为著名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域。现有土地利用结构特征
56、以林地为主,是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和生态脆弱性较强的生态系统,主要生态功能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防护以及景观服务等。第三节 保持耕地与基本农田稳定一、耕地与基本农田布局原则1、在保持耕地布局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按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对农业基础设施完善、质量好、集中连片的耕地进行重点保护和整治;2、以农用地分等定级为依据,优先把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协调好基本农田与各类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关系。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集中连片、有良好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交通沿线、城镇工矿、集镇村庄周边的耕地,水田、水浇地等高等别耕地,土地整治新增优质耕地,应当优先划为基本农田;3、可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总要求,对基本农田进行适当调整。调整后的基本农田数量不得低于上一级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调整后的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别应高于调整前的平均质量等别,或调整部分的质量等别有所提高;调整后的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和布局安排应协调一致。严禁将不符合要求的农用地划定为基本农田;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3522-27:2025 EN-FR Electrical relays - Testing and measurement - Part 27: Electrical contact noise
- 2025年生物医学工程师资格考试卷及答案
- 2025年社会舆论与传播学相关试卷及答案
- 2025年环境监测与评估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模具设计工程师考试试卷及答案
- 春节停工的应急预案(14篇)
- 2025年辅助工段控制系统合作协议书
- 2025年月桂醇聚醚磷酸钾合作协议书
- 天津市弘毅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过程性诊断数学试卷
- 2025年通信系统合作协议书
- 《辉煌成就》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 11.2 一元一次不等式(第1课时)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 2024人工智能与职场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x明略科技x秒针营销科学院-202404
- 污水处理管理规章制度
- 手术记录书写规范
- DB5301-T 98-2023 改性磷石膏综合利用矿山生态修复环境风险评估规范
- 急性胃肠炎的健康宣教
- 养殖羊购销合同范例
- 内镜室工作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 2025年工会知识竞赛题库200题及答案(完整版)
- 完整版高中古诗文必背72篇【原文+注音+翻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