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同步练习(附答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同步练习(附答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同步练习(附答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同步练习(附答案)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同步练习(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壳(qio) 炯炯目光(jin) b.兀兀穷年(w)锲而不舍(q) 窥园(ki) 沥尽心血(l)小楷(ki)校补(jio)c.潜心贯注(qin) 慷慨淋漓(kn) d.气冲斗牛(du)迥乎不同(jin) 弥高(m)臧克家(zn)赫然(h)宝藏(zn)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改正。(1) 他正向古代典藉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2) 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栽,争取民主!( ) (3)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棵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3.解释下列加点字。

2、(1) 仰之弥高( )(2) 锲而不舍( )(3) 兀兀穷年( )(4) 迥乎不同( )(5) 无暇顾及( )(6) 目不窥园( )4.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部分的含义。(1)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2)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3) 1930 年到 1932 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5.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 “人家说了再做 ,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 ,我是做了也不一 定说。

3、”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2)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 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3) “不动声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 与世无争。( )(4)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 美德。( )(5) “他,是口的巨人。他 ,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言行高 度统一的美德。( )二、课内语段阅读“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 30 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

4、年时间,我对他是 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 ,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 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 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 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 年到 1932 年, “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 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 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

5、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 白了四壁”。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 ,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 , 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 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6. 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开头有

6、何作用?7. 文中的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8. 体会下列“说”的含义。我是做了再说。(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9. 加点的“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10. 说说“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 ,炯炯目光,一直远 射到有史以前”,句中动词的使用好在哪里?11. 理解“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 ,因它大开光明之路 ,漂白了四壁”句子的含 义。12. 理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句子的含义。13. 文中“不动不响,无声无闻”的深刻含义是什么?三、课外类文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周晔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 ,我年

7、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 ,以为伯父 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 许多人都来追悼他 ,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 ,大 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 有。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 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 ,听不到他的声音了 ,也得不到他 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2 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里 ,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 ,爸爸妈妈带我到伯 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

8、聚。 这一天在晚餐桌上 ,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 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 囫囵吞枣地看一遍 ,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 ;那些好汉的个性 , 那些复杂的内容 ,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 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 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 马虎虎了。3 那天临走的时候 ,伯父送我两本书 ,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 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4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 ,大伙儿围

9、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 ,又望 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5 “哪一点不像呢 ?”伯父转过头来 ,微笑着问我。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 跟着一动一动的。6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 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8 “那怎么”9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10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10、。”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 家。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 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我们走过去 ,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 ,脚上没穿鞋 ,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 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怎么了?”爸爸问他。“先生 ,”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 ,“没留心 ,踩在碎玻 璃上,玻璃片插进脚底了。疼得厉害,回不了家啦!”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去,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 车的扶上车子 , 一个蹲着 , 一个半跪着 ,

11、 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 ,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那个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两位好心 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 !”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 ,叫他在家里休养几 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 意,摸摸自己的鼻尖 ,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 ,这么冷的天 ,那个拉 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 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 ,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 ,我清清楚 楚地看见

12、 , 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 , 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 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 深地叹了一口气。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他家的女佣阿三。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 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着雾。她跟我谈起伯父生 前的事情。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 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 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14. 在文章中,作者与鲁迅先生接触过几次 ?用简练的

13、语言概括第二次接触的主要 内容。15. 第 段中“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 叹了一口气。”这句话表达了此刻鲁迅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什么方法刻 画人物的?16. 第 段写阿三和阿三的述说,这样写有什么效果?17. 请将风筝中节选的片段与文章中画线部分进行对比阅读 ,探究鲁迅在关怀 爱护少年儿童方面发生了哪些改变。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 ,又将风轮掷在地下 ,踏扁了。论长幼,论力 气 ,他是都敌不过我的 ,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 , 于是傲然走出 , 留他绝望地站在 小屋里。风筝【答案与解析】1. a(“锲”应读“qi”,“窥”应读“ku”。)2.

14、 (1)藉籍 (2)栽裁 (3)棵颗3. (1)更加 (2)刻 (3)劳苦的样子 (4)差得远 (5)空闲 (6)偷看4. (1)“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 了。20 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 20 年代末起,他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 的深入研究。(2)“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 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 20 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 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3)“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 成一个病人 , 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 , 也还仅仅是走出 了第一步。

15、(4)“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 ,本来应感到寂寞 ,但闻一 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 引自闻一多诗静夜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 中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 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 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5.(1) (2) (3) (4) (5)6. 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 ,设置悬念 (结构),并且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形 成鲜明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

16、(内容)7. 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将“研究”由静态变为动态,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 究古代文化时的钻研精神,不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热情的赞美了。8.向别人宣告自己要做什么吹嘘,自诩9. “精神食粮”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这”指“做了再说,做了 不说”。10. 准确地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地投入研究 , 执着寻求解救民族衰微的文化 药方,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11. “它”指“深宵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孤单寂寞,但闻一多先生 则不然,他在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表现了 诗人对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 ,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得的情景。12. 这是比喻的说法,是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13. “不动”是不说,是无声,是听不到的,不是“不活动”,而是在废寝忘食地“动”, 是灯火“漂白了四壁”的动。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 ,突出他沥尽心 血,埋头实干。14. 三次。主要内容:“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