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文档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 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2、 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3、 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二、 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三、 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 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
2、,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 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 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 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二、创作背景: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 “上古竞于道 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 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 民徭役繁重,水深火
3、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 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公元前 361 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 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 334 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 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 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 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
4、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 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 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 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 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 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学习过程:一. 学生迅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是通假字的注明。(1) 弃甲曳()兵(2) 涂()有饿 pio ()(3) 鸡豚()狗彘()之畜()(4) 数()罟(
5、)不入 w ()池(5) 无()失其时(6) 谨庠()序之教精品文档精品文档(7)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 申之以孝 t()之义二. .通过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一共七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段的内容是什么?(学法指导:本文通篇对话,要分层,就要大体了解每部分的内容,对课文了解后再去分层)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 解释重点字词.河( )内凶( )邻国之民不加( )少2. 翻译重点句子。 (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3. 文段小结:本段写梁惠王把自己的治国之道与“邻国之政”进行比较,
6、说明自己的治国措施和“邻国之政”并无 本质区别。4. 诵第一自然段.四 .研读第二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重点字词.兵刃既( )接或( )百步而后止弃甲曳兵而走( )直( )不百步耳是( )亦走也2. 翻译重点句子。 (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1)不可,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2)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 文段分析,思考。(1)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或: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 本质区别的?)精品文档精品文档(2)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因 “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以,应采取学生广泛讨论、相
7、互交流的方 法,教师稍作点拨分析)4. 背诵第二部分。五. 研读第三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重点字词.不违( )农时斧斤以( )时入山林谨( )庠序( )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而不知检( )然而不王( )者 王无罪( )岁 狗彘食( )人食( 涂( )有饿殍而不知发( )2 .翻译重点句子。 (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1)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3.文段分析,思考。(1)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三组排比句。(2)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
8、效果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背诵第三部分。六. 小结.七. 当堂检测。1. 默写第一自然段.2. 背诵第二部分.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完成文后要求。孟子见梁惠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 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提示:这一章
9、孟子论述了“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的思想。孟子主张国家统一。实现统一,孟子反对杀人, 也就是反对战争。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也就是行仁政者能统一天下。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出来以后,对人们说:“远远打量,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以后,也看不到足以令人敬畏的气势。他蓦地问我:天下要则那样能够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归于统一就会安定。那么谁能统一天下呢?他又问道。不随便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我回答道。那么又有谁来追随他呢?他又问。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愿拥护他的。您知道禾苗的生长情况吗?如果七、八月份久旱不雨,那禾苗就会枯萎。(但如果)天上又出现降雨云,并降下大雨,那禾苗就会生机勃勃地重新生长起来。像这种
10、情况,有谁能改变呢?现在各国国君,没有谁不是杀人成性地暴君。倘有一位不随便杀人、不草菅人命地君王,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期待他解救。果真是这样,老百姓归附拥戴他,就像水流向低处,湍急迅猛,什么也挡不住啊!”答案:一:yt 涂通假字,同“途”,莩 tn 彘 xcg 洿w 无通假字,同“毋”xing颁 bn 通 假字,同“斑悌精品文档精品文档二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多加 ”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 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
11、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 然过渡到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 “ 民加多 ”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 “ 统一 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即减轻徭役、发展农林牧渔生产而使民“不饥不寒”,并在此基 础上兴办教育等具体措施和要求,并强调指出,只有通过解决人民经济生活的问题而取得人民拥戴,才能 称王于天下。三1.黄河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更2. (1)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2)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四1.已经逃跑有的人只是,不过代词,这2.(2)(1) 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
12、逃跑啊 。(2) 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1) 孟子以战争中“五十步笑百步”为喻,说梁惠王的“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际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的不同而已。(2)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 比别的国王好不
13、了多少。五.1. 违背,违反按照谨慎,认真从事反复陈述道理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归罪吃,动词食物,名词制止,约束道路打开粮仓,赈济百姓2. (1)认真的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将给百姓听。(2) 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情.(3) 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加以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曾想到打开仓廪加以拯救。 3.(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
1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 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精品文档精品文档.三文章的主旨及特色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 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思小惠
15、“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答案:(1)y(2)涂 t 通假字,同“途”莩 (3)tn zhx(4)c g 洿(5)无 w 通假字,同“毋”(6)x ing(7)颁 bn 通假字,同“斑”(8)悌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
16、”的原因。第三部分(第 3 段5 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1.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2.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 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 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 ”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泥定价协议书
- 牛奶价格协议书
- 建筑服务保洁合同
- 绿色食品供应链管理系统开发与运营合作协议
- 平安普惠借款合同
- 乡村农业现代化推广协议
- 车队承包维修合同协议
- 运输企业雇车合同协议
- 运输项目合作合同协议
- 油品设备协议书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一平台在线形考(形成任务6)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美容师技能竞赛考试题库备赛500题(含答案)
- 在2024年银行系统基层减负工作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范文
- DB34T 4095-2022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电子源文件同步归档指南
- 《李煜诗词鉴赏:以〈虞美人〉为例》名师课件1
- 广铁招聘机考题库
- 公司外派工作合同协议书
- 城市道路与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
- 巾帼家政职业技能竞赛(家政服务)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电工电子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湖南大学
- 建材环保承诺绿色建筑承诺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