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学德育软环境建设论文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弟子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这里的人当然是指一切人,“爱人”也就是爱一切人。孔子主张的对人的这种普遍情感,在论语文本中有多处体现。“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马厩失火,孔子却只问人不问马,然而马在当时亦为贵重之物。如左传庄公十八年记载,“虢公、晋侯朝王。王享醴,命之宥,皆赐玉五,马三匹”,马被统治阶层用作礼物,同玉石一道赠送,可见马之珍贵。同时马也是一国军事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兵车之战斗力常以马乘之多寡为量,“百乘之国、千乘之国”正是对一国军事力量的概括。此外,笔者愚以为马厩失火,纵使伤人,其人当鲜为贵人,应多是地位较低
2、的守卫之家奴。然而孔子只问人不问马,充分体现了他对人的生命的重视和爱护。尤其重要的是,孔子的这种重视是不论身份、地位的。孔子尊重、爱护一切人,还体现在他的反战思想之中。如“子之所慎:齐,战,疾”(述而)。孔子对战争的态度,同面对祭祀、疾病一样慎重严肃。卫灵公询问孔子如何部署军队,孔子则直接拒绝说“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卫灵公)。在孔子看来,“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子路)。去除、消灭杀戮行为是孔子政治社会理想的重要目标。这些反对战争的思想,正反映了他对人之生命的爱惜。孔子对生命的珍视还体现在他对死丧、逝者的极其尊重。“见齐衰者,虽狎,必变。凶服者式之。”(乡党)。“孔子看见穿孝服的,
3、虽然平日很亲密,也一定要改变容貌。遇到穿丧服的,在车上俯身表敬意”1。子罕篇也记载说,“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见也即遇见,既然是遇见,就有偶然性。也就是说所见之人,自然不可能尽是孔子所认识的人。然而对这些穿戴丧服的死者家属、戴礼帽的、或是盲人(哪怕是幼于自己的年轻人),孔子都要站立起来,或是快步走过以示敬意。孔子对他们的遭遇的切身感知,以及严肃的尊重,足以证明孔子是在尊重他们本身,而绝非哪一个有特殊地位的人,或只是熟悉的人。也就是说,孔子这种认真而又严肃的尊重,其实是不论对象的,是无附加条件的,是对人本身的情感。卫灵公篇详细记录了,孔子与盲人乐师冕的见面过
4、程。“阶也”、“席也”、“某在斯、某在斯”,这些短短的、意在引领乐师行走的语词,所体现的无不是孔子对盲人的细微爱护和关照。孔子对这些身处特殊境况的人群(即使是偶遇的陌生人)的尊重,也再次深刻证明他对人的尊敬是普遍的、纯粹的。对于自己所遇见的、任何不幸的人,孔子都会一视同仁地表现出尊重与敬意。因此,这样的尊重、敬意必然是普遍意义上的,必然是超越一切外在条件的,必然是真正的人类之爱,是一种最深切的情感。“人能弘道”则是孔子人文观念的最高形态。这既包含了对人本身的高度尊重与热爱,也表达了对人之为人的深切期望。道是孔子最高理想的抽象性表达,如所谓的“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志于道”(述而)。就具
5、体内容而言,孔子所求之道的质就是复兴周礼。所以孔子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雍也)。鲁国正是周朝建立之初周武王分封给周公,由周公之嫡长子伯禽实际受封的领地,而晋国大夫韩暄子“周礼尽在鲁”(左传鲁昭公二年)的感慨,也证明鲁国较为完好地保存了周朝的礼乐制度、文化。春秋末期愈演愈烈的“礼崩乐坏”让孔子痛心疾首,为了实现复兴周礼的社会理想,孔子提出了“人能弘道”,而这实质上也是对周代以来人文精神不断发展,这一历史潮流的顺应和总结。 继殷商而起的周代统治者,在宗教天命观上提出了与殷人完全不同的,“天命靡常”的观念。“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周书蔡仲之命),“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文王)德延
6、(尚书周书君奭)。”在周人看来,殷政权的覆灭也正是因为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尚书周书召诰)。徐复观总结说:“周初人文精神的觉醒,不仅把殷人一般性地乃祖乃父、先王先公,集中到克明德慎罚的文王一人之身,文王在宗教的外衣之下,实质上成了人文精神的象征”2。及至春秋时期,尚德思想进一步发展。如“苟非德义,则必有祸”(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天道无亲,唯德是授”(国语晋语)。德甚至被统治者直接用作自己的代指,如“文王犹勤,况寡德乎?”(左传宣公十一年)。此外,德还是人得以不朽的最高标志,“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这表明(至少在当时的贵族、知识
7、分子看来),德代替天命、鬼神,成为最重要的支配性力量和理想的追求对象。因此甚至有学者提出,这是德的本体意义上的觉悟,标志了由商周神文化向春秋人文化的根本或彻底转型。诚如冯友兰所言,“及春秋之世,渐有人试与各种制度以人本主义的解释。以为各种制度皆人所设,且系为人而设”3。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思想大潮中,孔子进一步发展了尚德的人文主义思想,并且把人推到了至高的地位之上。郑国著名的政治家子产,提出了“天道远,人道迩”(左传昭公十八年)的观点,孔子则直接说“人能弘道”(论语卫灵公)。道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孔子把弘扬、实现这个理想目标的任务,直接赋予了人类自身,呼吁人类每个个体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修养以
8、“成人”,从而推动社会理想的实现。从殷商时期凡事都须占卜的神鬼崇拜思想,经过西周时期对天命的否定、“神所冯依,将在德矣”(左传俘公十五年)之尚德观念的确立,再到孔子的“人能弘道”,这种完全依托于人类自身的努力的社会发展理想,无疑标志着人文主义精神发展的高峰。正是因为人类的命运掌握在自身的手中,理想社会的实现依赖于人类自身的努力,所以在孔子的思想中,如何成为一个理想的、人文的“人”就尤其重要,“好学”与君子品格因而成为孔子反复论说的重点。这个成“人”的过程实质,正是当前学界所一致认可的、儒家伦理精神的核心特征“人”的理性自觉。这个自觉过程发起于每个独立的个体,从根本上说,整体社会的进步的确离不开
9、个体的理性自觉。因此,孔子所强调的“好学”精神的本质特点是,生存于大社会之中的每个小个体,都能自觉到在“小我”与“大家”的对比之中,“小我”仍然可以保持个体性和主体性。“人能弘道强调的是个人作为弘道的根本,强调不能依赖人之外的力量,这可以称为积极个人本位主义”4。这种“个人主义”之所以是积极的,正是因为它源于个体对自身理性力量的自觉和把握,是个体的主体意识的体现。个体通过这种主体意识和力量参与到社会之中,同时又接受“弘道”之职对自身的规定。 孔子在历史上首开私学、广收弟子,“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反复强调“好学”,躬行垂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恸哭于“好学”颜渊之离世。这些都表明孔子
10、期望每个个体通过不断的修养、学习,成为人文主义大潮中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合格的“人”。这也是实现社会之道的最根本方法。笔者以为,孔子“人能弘道”的思想启示我们,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过程中,首先要切实尊重每一个体,保证其应有的社会参与权,提供其应用的参与空间。孔子在关爱个体生命、尊重个体情感、教育对象的选择等方面都是无条件的,这正体现了孔子对人类本身的深刻的热爱。孔子人论思想的实质是爱一切人,教一切人,并且通过细微的情境展示出来。道德行为的产生本于道德认知,它是社会各个系统通过教育、舆论、习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个体获得的对于善恶的认识。然而,道德行为的实际发生,除了要以对道德的理
11、性认知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个体对道德的认知在心理上引起的情感共鸣”5。孔子对盲人、服丧之人的尊重、“敬意”,正是建立理性认知之上的、一种深切的道德情感。正如西方哲学家休谟所说,道德上的善恶其实是被我们的情绪,而不是被我们认知所区别出来。继承了孔子思想之核心“仁”的孟子则进一步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认为不忍之心是仁之发端,并且主张“知皆扩而充之矣”(孟子公孙丑)。孟子所谓的“知”,正是指理性的认知。“不忍”正是某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孔子仁道思想中的情感因素由此更加明显。因此,如何把这种对道德之“端”的理性认识进行扩充,使其转换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则离不开道德情感的冲动。“由于情感产生
12、快乐或痛苦,并由此构成幸福或苦难之本质,因而就变成行动的动机,是欲望和意欲的第一源泉和动力”6。休谟认为情感是行为的原动力,这与孟子所讲的“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公孙丑)的意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怵惕恻隐之心”指的正是一种在理性认知(对孺子落井的危险后果的判断)基础之上的道德情感。因此,如何在高校、社会的日常教学、生活中切实激发、保护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是促进大学生道德实践的基本前提。这启示我们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实践中,如何有效地唤起参与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是成功与否第一个条件。道德情感的产生离不开现实的基础,这其中主要就是指大学生在实际的学校以及社会实践生活中,经
13、历到了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对积极道德情感的切身体验有助于大学生个体,对自己同他人、学校、社会之间的休戚与共建立感性认识。这种情感体验的累积、加强将进一步激发学生个体的情感信念。也就是说,在“小我”与“大家”的关系之中,“小我”可以保持的道德主体性,以情感体验的形式为基础,最终以理性信念的形式在个体心中确立下来。其次,孔子所说的“人能弘道”之人,是指人人,也就是所有人。(关于这一点,张岱年先生在其中国哲学大纲一书已有明确论证)。可见,“道”虽然代表了孔子的最高理想,然而在孔子看来,弘“道”却并不是一部分人才有能力、或机会参与的事业。在当代中国,平等权更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现代意义上的平
14、等是指,“一切人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7。也就是说,平等不仅仅作为一种情感的、理性的形式而存在。更为重要和根本的是,它是在一定历史时期,所有的社会主体在政治、经济、文化合作过程中,应当切实具有的相同地位,享有的同等权利以及承担的同等义务。基于这样的平等政治地位,公民在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务过程中,享有知情国家政策、平等参与政策、并决定公共决策的权利。国家社会的公共政策在对政治、经济、文化权利的具体分配中,也应当以追求平等为基本原则,致力于以给每一位公民平等的伦理、制度关怀。就大学德育而言,道德建设领域的平等则首先体现在,学校、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健康的、学生的道德需求。道德是认知,也是情感。也就是说,大学生不论其性别、家庭、社会地位、教育程度、财富水平,都有最基本的道德需求。在道德的培养与实践中,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小我”,都有其个体性和主体性特征与需求。 从整体上来说,现代大学德育包括社会公德教育和个人品德教育两大部分。社会公德教育的本质目的在于,通过各个教育系统的努力促进学生个体的理性自觉与社会化,并致力推动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行为的规范化和积极化。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关注每个学生对道德的个体性需求,维护学生的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传感技术赋能的一次性妇检垫在无痛诊疗场景中的精准度验证挑战
- 新药研发背景下制川乌活性成分标准化提取技术突破路径
- 第2课 创造纵深感说课稿-2025-2026学年初中艺术·美术冀美版2024七年级下册-冀美版2024
- 新型绝缘材料在高压大电流负载柜中的界面兼容性研究
- 数字孪生在跨时区模具协同设计中的精度验证体系构建
- 数字办公普及对传统办公用纸需求曲线的颠覆性影响预测
- 微结构调控对深冷加工变形抗力的非线性影响研究
- 微流控合成技术实现2,5-二特丁基二羟基苯的分子级纯化突破
- 微型化分配泵在医疗设备中的能耗密度与可靠性悖论
- 循环经济视角下油墨回收再生与重金属迁移风险防控
-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诊断
- 睾丸鞘膜积液护理查房
- 小学健康心理课件
- 政法干警执纪监督心得体会
-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影视置景工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DB45∕T 2952-2024 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 安全生产合规管理
- 肩袖损伤护理常规
- 宠物嘉年华活动方案
- 2025至2030中国超高温热泵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电梯设备监测方案(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