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用文档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特性作为第四代核能系统的候选堆型,超高温气冷堆和气冷快堆具有高安全性、 高效率、用途广等特点,且均拟采用氦气作为反应堆直接循环工质。由于氦气具 有稳定、无毒、无感生放射性、热容大等特点,因此,目前世界上的气冷堆广泛 使用氦气作为直接闭式Brayton循环的工质及反应堆的冷却剂。但氦气循环需较 高的循环最高温度(堆芯出口温度)才能达到满意的效率,因此,对反应堆的结 构材料、燃料元件材料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同时由于氦气密度低、可压缩系数 小等缺点,氦气循环叶轮机械的制造也产生了一定困难。与氦气相比,CO因其密度大,且易于压缩,CO的临界温度为304.19K,比 环境温度
2、略高,临界压力为7.3773MPQ在运行工况下,可利用其实际气体的性 质减少压缩功等,采用CO作为工质的循环所需的温度不需太高即可与氦气循环 具有相当的效率,因此,使用CQ作为气冷堆循环的工质具有广阔的潜力。 同时, CO循环也被推荐使用于第4代核能系统中的钠冷快堆(SFR和铅冷快堆(LFR。1. 二氧化碳动力循环(1)简单超临界Brayton循环与理想气体的Brayton循环类似,CO的简单超临界Brayton循环如图1-1 所示,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至2为CO在压缩机中被压缩至循环最高压力的过程; 2至3为CG在回热器中的吸热过程;3至4为CO在中间换热器从反应堆堆芯或 热源的吸热过程;4
3、至5为CO在透平中的膨胀做功过程;5至6为CO回热器中 的回热过程;6至1为CO的预冷过程。其中,2至3及5至6的回热器的回热 过程是Brayton循环的关键。回热器的存在使得Brayton循环的热量得以最大限 度地利用,从而提高了循环的效率。图1-1简单超临界Brayton循环受堆芯出口温度限制以及 CO工况下比热容变化较大的影响,CQ简单超临界Brayton循环的效率与氦气循环相比并不高。由于CQ相对氦气较为活泼,高温下可与燃料元件和金属构件发生化学腐蚀,因此,在使用CQ作为冷却剂的气冷堆中存在工程约束条件,即CQ的工作温度不能超过670C。同时,CQ工作在临 界点附近,是实际气体的Bra
4、yton循环,在回热器高压侧和低压侧流体的比热容 变化均较大。由于回热器高压侧流体的比热容大于低压侧流体比热容,因此,在传递相同热量的情况下,回热器低压侧需较大的温差才能使高压侧产生较小的温 升,从而使得换热器可能出现夹点,令传热恶化,这也使得高压侧流体在反应堆 堆芯或热源处需吸取更多的热量才能达到设计的循环最高温度,因而降低了CQ简单超临界Brayton循环的效率。(2)改进的COBrayton循环为克服CQ作为实际气体进行Brayton循环的上述缺点,充分利用其在临界 点附近密度较大、所需压缩功较小的优势,采用分流压缩循环。如图1-2所示,采用两个回热器和两台压缩机。透平出口气体流经高温回
5、热器及低温回热器后分 流,一部分流体进行预冷,经压缩机压缩后,进入低温回热器回热,如图中,6-1-2-2;另一部分流体不经预冷,直接压缩,如图中 6-2,这部分流体 压缩后与低温回热器出口流体混合进入高温回热器中回热, 这两股流体具有相同 的压力和温度。文案大全图1-2 改进后的超临界 CO的Brayton循环2. 计算模型根据热力学定律进行循环计算。CO 2工作在临界点附近,其物性由压力 P、温度T共同决定。定义循环压比、温比T为:minTmaXT min(2-1) (2-2)其中:下标max min分别表示循环中最高和最低压气机的压缩过程可表示为:Sc,outS,in(2-3)hc,out
6、(h c,out,ishc,in)/ n c + h(2-4)类似地,透平的做功过程可表示为:St,outS,in(2-5)ht,out(h t,out,isht,in )/ n t + ht,in(2-6)式中:s为比熵;h为比焓;下标c、t分别表示压气机和透平,in、out分别表示进口和出口,is表示等熵过程;n为部件等熵效率。设循环总压损率为E,其计算公式为:lrec,coldhrec,coldcore +hrec,hot +Elrec,hot +Eprecooler(2-7)其中,部件压损率为各部件压力损失与循环最高压力之比,下标lrec、hrec、core、precooler分别表示
7、低温回热器、高温回热器、堆芯及预冷器,cold、hot表示回热器冷端和热端假设经过预冷器的流量份额为x (0x 1),低温回热器的回热度则为:-lrec_x(h2 也)(mCp)mintmaxh5 - h6(mcp)min tmax(2-8)高温回热器的回热度为:(2-9)h3 - h21% -h(P5,t2)a hrec与a lrec的计算方法差异由分流而引起的。其中,两个回热器高压侧的出口 温度须分别满足条件T2+S t T6 T5及Tz+5 t T5 C;1,因此, th At为变量对效率的影响图3-1表示出在不同循环最高温度情况下,选取 x = 0.7时的效率随压比的 变化。与理想气体
8、Brayton循环相似,效率随压比的提高不断增加,但增加到一 定值时开始下降(见tmax= 450C);随循环温度的提高,最大循环效率对图3-1循环最高应的压比也在增大。随压比的增大,透平做功和压缩机耗功均增加,压 比较小时,透平做功增长率大于压气机耗功增长率, 但透平做功增长率随压比增 大逐渐减小而压缩机耗功增长率却逐渐增加,因此,循环存在最佳效率。但随压比增大,低温回热器会出现夹点,换热温差变小使得传热恶化,此时即达到指定 X下循环的最大压比。受此限制,在tma尸550E及650C下还未达到理论的最佳 压比-效率点。循环最高温度对循环效率的影响极其显著,升高100 c使最大效率提高4%-5
9、%其中,当循环最高温度为 650C、X = 0.7而其余参数如图3所 示时的效率可高达50%5040302010图3-1循环最高温度对循环效率的影响( xAt为变量)其余参数不变,在相同的循环最高温度下,循环最大压比随X的减小而减小(图3-2 )。这是由于xmp,h Ath = mcAti。x的减小使回热到相同温差下所需热 端流体的温差减小,在较低压比下即出现了回热器传热恶化。但在相同条件下, x的减小有利于效率的提高,见式(2-12 )。图3-2 x 对循环效率的影响(固定 A t)3-3 )。同时,显然,随回热器低温端温差的减小,循环效率得到提高(图0温差也影响了循环在满足循环条件情况下所
10、能达到的最大压比。 但产生最大压比 的原因各有不同, t = 10C时归因于低温回热器传热恶化,而 t = 30C、40C 时则归因于低温回热器回热所需的热侧流体进口温度已达到透平出口温度而不 必采用高温回热器图3-3回热器低温端温差变化At图3-4表示出,在给定x,不同压损、压气机效率、透平效率下,循环效 率随压比的变化。在相同的压比下,压损越小,循环效率越高;压气机和透平效 率越高,循环效率越高。0-5055 3 4 3巾 - - -S5-40699890O-%2气 11 户 II1I12345(C)图3-4其余参数对循环效率的影响(固定 x、 t)(2)a lrec A t为变量对效率的
11、影响给定式ki中的低温回热器回热度及 At,对循环进行研究(图3-5,循环工 作的压比范围十分有限。给定 A t、a lrec的同时,T?与T5 也被决定,即回热器 两侧流体进出口温差给定。在满足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条件下, 压比较小时,回热 器热侧流体进出口温差远大于冷侧流体进出口温差, 按给定的循环模式,需要的 冷流体份额X 1,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反之,给定 A t、a lrec,压比较大时, 在满足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条件下,回热度必定大于给定的值。因此,在给定低温 回热器回热度及At的情况下,压比处在一有限的范围内。同时,给定低温回热 器回热度及 t,循环效率随压比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压比下,
12、循环最高温度 越高,效率随之显著提高。图3-5循环最高温度对循环效率的影响(a lrec At为变量)改变低温回热器的回热度,其余参数不变,循环效率随压比变化如图3-6所示。随着回热度的提高,适用的循环压比越高,且范围越来越宽。这意味着, 在不同的压比下,低温回热器只能选择其所对应的回热度。这是CO超临界Brayton循环的一显著特点。在不同回热度下,循环效率均随压比的增加而增加, 但效率增加的梯度随回热度的增加而变小,即效率曲线逐渐平缓,效率的极值同时随回热度增加而增加。图3-6 a lrec对循环效率的影响(固定 t )给定低温回热器回热度,改变低温回热器冷端流体温差,其余参数不变,得 到
13、循环压比效率关系示于图3-7。从图3-7可看出,在不同 X的情况下,循环 效率均随压比的增加而增加。而在不同 Xt的情况下又有各自的特点。在不同 t下,相同回热度对应的循环效率、压比范围不同,Xt 增加,压比范围也增 加,压比的极值也增加,但效率随压比增加的梯度变小,能达到的最大效率变小。1112.0 2,5 3,0 3.5 4,0 4,5 5.0 5.5图3-7 对循环效率的影响(固定 a lrec )图3-8示出了给定低温回热器回热度,不同压损、压气机效率、透平效率下,循环效率随压比的变化。在相同的压比下,压损越小,循环效率越咼,压气机和 透平效率越高,循环效率也越高。但压缩机效率的提高对
14、循环效率的影响不是十 分显著。46383430L8 2.0 22 24 26 2.X 3.0(b)46-42-0.940.90(C)图3-8其余参数对循环效率的影响(固定久 lrec、3,0 t) 086(3) a hrec t为变量对效率的影响给定高温回热器回热度及 t ,在其余参数确定的情况下可计算出循环效率 与压比之间的关系。如图3-9所示,给定高温回热器回热度为0.9,循环效率随 压比先增加至一最大值,然后缓慢减小。在不同循环最高温度下,确定的高温回 热器回热度在使回热器不出现传热恶化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最大压比不同,这个最大压比随循环温度的提高而提高。同时,循环最高温度的提高也使相同压比
15、下的 效率得到显著提高。5040302010图3-9循环最高温度对循环效率的影响(a hrec At为变量)改变高温回热器回热度,其它参数如图 3-10所示,在相同条件下,回热度越高,效率增加得越快,最高效率也越高。这与理想气体的Brayton循环相似。但回热度的增加使循环回热器在较低的压比之下出现了传热恶化,因此,只能达到较低的压比,但整个循环的最高效率仍比回热度较低情况下的最高循环效率图3-10 a hrec对循环效率的影响(固定 A t )5 O 59 9 8llmo.给定高温回热器回热度,改变A t,其余参数如图3-11所示,循环效率在不同回热度下均随压比的先增大到最高值, 再逐渐减小
16、。循环能达到的最大压比随 t的增加而减小,相同压比下的循环效率随At的增大而减小图3-11 At对循环效率的影响(固定 a hrec)图3-12为给定高温回热器回热度,不同压损、压气机效率、透平效率下, 循环效率随压比的变化。在相同的压比下,压损越小,循环效率越高,压气机和 透平效率越高,循环效率也越高。5 O4-4(C)图3-12其余参数对循环效率的影响(固定 a hrec、 t )4.效率不同循环最高温度下计算的出高温回热器回热度为0.95、循环压比2.6时的效率如下表4-1所示。表4-1不同循环最高温度下的各参数及效率t maxxa lrecn / %备注4500.5880.93640.
17、75a lrec =0.95, =2.6, Z =2%5500.6130.88545.25n c = n t=90% Pmin=7.7MPa6500.6390.8948.50表4-1所列并非各温度下循环曲线中的最高效率,而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CQ Brayton循环可能达到的效率。在 20MPa最高循环压力、650C的最高循环 温度下,效率可高达48.5%,这与氦气Brayton闭式循环最高循环压力7MPa最 高温度800 C下的效率相近。表4-2所列为以相同热功率310MW为例对上述CQ 及氦气循环的参数比较。表4-2 CO 2与氦气参数的比较参数气体COHe计算条件同表 1,tmaX=650CPmaX=7MPa, t maX=800C , t min = 35Cn / %48.548.6m, kg/s1444.64238.04透平P, MW198.02281.4Vin, m/S13.2377.5VOut,nVs28.08120.39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高级经理劳动合同模板
- 2025上海二手车买卖合同样本
- 2025年短视频坑位付费合同协议
- 2025年短视频带货质检服务合同协议
- 2025年短视频带货合同协议(带货效果)
- 2025车辆买卖合同标准模板
- 2025设备的租赁合同模板
- 2025企业与企业之间借款合同示范文本
- 2025版合同期限灵活劳动合同范本简要
- 个人租房子协议书
- GB 18447.1-2001农业轮式和履带拖拉机安全要求
- 常用照明电路课件
- 工作人员参与和协商控制程序
- 车间组织架构图
- 【全国教学大赛】《徒手防卫与控制》比赛课题:锁喉摔控制技术-一等奖课件
- 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箱梁预制场建设施工危险源辨识及风险分析
-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生产事故调查规程》
-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测试卷
- 高速公路通信直埋微管集束管技术规范
-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课堂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