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洋务运动与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_第1页
浅谈洋务运动与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_第2页
浅谈洋务运动与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洋务运动与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摘要: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从本质上说是为了改善和巩固清王朝的统治,以经济和军事近代化为主要内容,掀起的一场自救运动;然而它毕竟是一场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运动,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军事装备和自然科学的同时,对传统的封建思想和人的价值观念形成某些冲击,对近代中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文化的转型。本文首先论述洋务运动的兴起,然后具体分析洋务运动对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推动作用。关键词:洋务运动;社会变迁;文化转型一、洋务运动的兴起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民族危机激化。清王朝统治者深感不能再继续这样统治下去了,于

2、是一部分有经世思想的官僚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从19世纪60年代起开始引进西方近代生产技术,军事装备和自然科学知识,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训练新式军队,创办近代教育,从而兴起了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从本质上说是为了改善和巩固清王朝的统治,以经济和军事近代化为主要内容,掀起的一场自救运动;然而它毕竟是一场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运动,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军事装备和自然科学的同时,对传统的封建思想和人的价值观念形成某些冲击,对近代中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兴起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1、从内因来看,一是两次鸦片

3、战争的失败,使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和科学技术,实行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师夷长技”的社会思潮逐渐深入人心。从魏源的海国图志提出著名的“师夷之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到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中“制洋器”、“采西学”等主张,为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的洋务实力派所普遍接受,对洋务运动的兴起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1】。二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的过程中,地方督抚权利的扩大和汉族大臣地位的提高,对洋务运动的兴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曾国藩、左宗棠等为首的汉族官员在使用洋枪洋炮与太平军作战中,在同外国势力的接触中,既认识到西方武器的先进,也感受到外国列强的威胁,产

4、生了危机感和仿效意识。实际上,洋务运动首先就是由拥有财政权和用人权的以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些汉族督抚大臣发动起来的。2、从外因来看,西方列强的入侵,使清政府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存危机,为了抵御外侮维护清廷的统治,不得不支持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展洋务运动。从事洋务运动的人称之为洋务派,大致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人是手握中央和地方大权的洋务官僚;另一部分人是不当权的洋务知识分子,或入幕出使,或著书立说。洋务派大都接受过嘉道之际复兴的经世思潮的影响,亲身感受过西方的“船坚炮利”,对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技术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国因西方的入侵所面临的“数千年

5、未有之大变局”有较为清醒的认识【2】。同时外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在通商口岸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传播了科学技术,还在客观上诱导和启发了近代洋务工业的创办,同时它所产生的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后来又成了近代洋务工业的技术工人的最早来源。二、洋务运动对社会变迁的推动作用洋务运动对社会变迁的推动作用体现在对经济结构的变迁、阶级结构的变迁以及其他方面的变迁三个方面。1、对经济结构变迁的推动作用洋务运动创办的军用工业采取的是官办形式,而民用工业采用的是官办、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的形式。这些新式军用和民用工业,是中国最早的近代民族工业。中国民族工业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出现,既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初步变化的产

6、物,同时又进一步引起了中国的经济结构的变化。这就促进了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引起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2、对阶级结构变迁的推动作用新式军用和民用工业的建立,使参与创办活动的官僚、买办和商人逐步转化成为中国早期官僚资产阶级。当然由于个人的身份、经历的不同,这种转化也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一般而言,那些手握大权的洋务官僚,如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作为清朝的地方大员,他们的阶级属性依然是封建的地主官僚。而以盛宣怀为代表的一些洋务企业的具体经办者,他们利用对企业生产资料占有权的把持,通过各种手段积累起大量资本,并将这些资本投向近代企业,如盛宣怀,据其档案记载,他投入近代企业的资本共达

7、475万两,投入房地产及其他方面的达205万两,前者占总数的68.85%,因而他们的身份已基本上是官僚资产阶级,尽管还具有浓厚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色彩【3】。与此同时,洋务企业的创办,使中国产业工人的数量也有了较快的增长。如果说鸦片战争后的四五十年代在外国人投资的企业里产生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批产业工人的话,那么,六七十年代后在洋务派创办的洋务企业里产生了中国近代的第二代产业工人。并且通过培训和留学见习等,使他们的身份发生了真正的转变,从农民或旧式手工业者,变成了名符其实的工人,使得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进入19世纪70年代后,在洋务企业示范作用的影

8、响下,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民办企业。这些民办企业是中国最早的民办资本主义企业,它们主要是由一些官僚、地主、买办、商人和华侨投资而来的,还有一些是从原来的旧式手工业工场、作坊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化而来的。民办资本主义企业的政治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了它的形成过程。3、对其他方面变迁的推动作用洋务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引起了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迁,还对其他方面的变迁产生过影响。近代轮船公司和铁路公司的创办,不仅带动了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还促进了航运沿线和铁路沿线一些城镇的兴起和繁荣。而织布局、缫丝厂、面粉厂等企业的创办,增加了对作为原料的棉花、生丝和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商

9、业性农业的发展。三、洋务运动对文化转型的推动作用洋务运动对文化教育事业的推动是仅次于工业的重要内容,可以看做是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开端。尽管洋务派创办教育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技术和人才的短缺,但客观上推动了近代文化的转型。洋务派在创办军用工业和民用工矿企业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技术和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因为在传统的科举制度下,中国旧式学堂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都只会死记硬背“四书五经”,而不懂科学技术。用李鸿章的话说:“小楷试帖,太蹈虚饰,甚非作养人才之道。”【4】洋务派通过设立洋务学堂,派遣留学生,创办翻译馆等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和技术短缺的问题,并且通过译书,有限度的引进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思想界和知识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洋务运动的意义在于通过“自强”与“求富”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更为重要的是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起到了推动作用。参考文献:1郑大华,彭平一.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