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国际商务 黄晨阳2015050002摘要:供应链管理对企业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理念已经 成为全世界主要大型公司的普遍运营模式。因此,了解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 趋势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供应链理论的起源,内涵和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并且预 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研究;发展一,供应链管理的起源供应链起源于20世纪50, 60年代物流学(后勤学),70年代发展为物料需求计划,进 入80年代后,著名的迈克尔波特在“五力”模型中揭示了企业和它的供应商、竞争者、替代者、产业潜在进入者及顾客之间的对立和竞争,许多企业采
2、取了对其它企业的投资、兼并、控股的 “纵向一体化”管理以占据支配地位。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准时生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柔性制造系统、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的出现加快了供应链的 发展进程。虽然这些方法在生产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实效,但由于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信息不能完全共享使企业在经营的灵活性、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方面并没有大的突破。然而差不多从1993年开始,随着互联网的推广和兴起,供应链与网络结合从而进入了新的供应链时期,也就是供应链网络时代,在这个时期,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引发了行业热潮,各大企业开始将供应链管理纳入到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地位。尽管供应链管
3、理很早就出现并且发展,但是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来定义供应链管理。Mentzer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对传统的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间及企业之间的职能从整个供 应链进行系统的、战略性的协调,目的是提高供应链及每个企业的长期绩效。Steve ns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而Phillip则认为供应链管理不是供应商管理的别称,而是一种新的基于时间的竞争策略,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虽然定义不同,但基本思想都是强调一种集成的管理方法,把供应链上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实现供应链
4、整体效率最高。二,国内外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国外学者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其研究重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供应链的概念供应链的概念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提出,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定Peter Drucker(1993)、Pohlen (1994)和 Bowersoxand Frayer (1996)等人)重视,Klaus 与品和半成品,再将产品送到客户手中的设施和分销渠道组成的网络。尽管供应链的复杂性随着行业、企业的不同而不同,但供应链在服务和制造企业均普遍存在”。而 Jayashankar等人将供应链定义为“由一些自动或半自动化的经济实体为共同完成某一
5、种或多种产品的采购,制造和分销而形成的网络。”Hau L. Lee ( 1992 , 1995)、Steve ns ( 1993)、Even s(1994)、Harrisio n (1996)、Phillip (1996)、Wjndell (1995)等都对供应链提出了许多定义,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涉及的范围也不同,所以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普遍都强调了供应链的增值作用。关于供应链管理的定 义有多种不同的表述。美国SGSCF(Sta nford Global Supply Cha in Forum 斯坦福全球供应链论坛)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到客户的物流和信息
6、流的协调与集成”。Evens定义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 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再如Phillip认为“:供应链管理不是供应商管理的别称,而是一种新的管理体制策略,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虽然定义不同,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都强调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把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最高。(二) 供应链的设计与重构问题Marshall L. Fisher (1997)、Hau L. Lee (1994)等人认为应围绕市场产品需求设计供应链,应以满足用户需
7、求为目标。而为了企业(或整个供应链)能在市场上占据领导地位或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必须领导市场变化、参与产品开发,必须针对用户需求重构供应链(David Hole ,1993) 。 Den is R. Towill (1996) 和 Marguerita M. Sasser (1997)、G. N. Evans (1995)等提出了各自的重构模型。(三) 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H a u L1Lee (1992)等人指出高质量、实时的双向的涉及需求和供应的信息是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基础。Steve ns (1994)、A. Gun asekara n (1993)以及 B. Nath
8、(1992)等对 IT 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及其应用作了研究和分析。尤其是 Andrea Vinelli (1996)和Cipriano Forza (1997)则在其提出的快速反应(QR,Quick Response)策略中强调了IT的重要作用。 电子商务以及In ternet等的应用都是讨论的焦点。(四) 供应链的物流管理问题物流的重要性在供应链管理中得到普遍(如Alvin Toffler ( 1990 ) 、 Master ( 1995 )、Muller- Stei nfahrt (1994)还对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的概念、功能作出了定义,它的范围和职能都更为广泛。A1an Brai
9、thwaite (1993) 和 MartinChristopher (1994) 等人提出了精益物流技术,Hau L.Lee (1994)等人提出了 TPL ( Third Party Logistics) 、LSP(Logistics Server Provider)等技术以适应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五) 供应链的财务,成本问题Hau L. Lee (1992)等人对供应链中的物流成本作了系统研究,并提岀了总成本法(Total -Cost Ap2proach)来计算成本。Archie Lockamylll(1993) 、Wilburl. Smith (1991)、Filip Roodh
10、ooft(1996)等都强调了在供应链中财务与成本问题的重要性。(六) 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问题前期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要解决供应链管理的效率问题。随着战略管理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把供应链管理看作一种战略性的管理体系,偏重于研究所有节点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偏向于长期计划的研究,而不再局限于短期的、基于某些业务活动的经济关系研究。因此,供应商-制造商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研究得到重视,其中包括:A.供应链合作关系(Supply ChainPartnerships)的概 念研究:E11ram ( 1991)、Stuart ( 1993)、 Graham(1994)、Landeros (1995)、Hen
11、drick (1995)等都提岀了各自对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定义,并都强调了承诺和效力(promise and effectiveness) 在优化关系中的重要性。B.供应 商联盟(Supplier Alliances ) 问题:Matthyssens(1993)、Vanden Bulte (1994) 和 Manoochehri(1994) 等人研究并总结岀通过供应 商联盟能实现双赢(Win - Win)、整体供应链的高效率等优势,FlanStuart (1997)则研究了供应商联盟的优势及其实施失败的影响因素。C.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的制约因素研究:Dwyer(1987)、E11ram (199
12、1)、Landeros (1995)等指岀并阐述了在通过供应链实现真正的双赢优势的 过程中的各种制约因素。这些研究都强调了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强调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强调企业与供应商关系及评价选择供应商的重要性。国内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 且在早期仅限于翻译和传播国外的供应链管理理论,目前,国内学者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上的比较活跃的研究项目主要有:国内目前对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的研究较为活跃,发表的论文也较多,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一般从五个维度展开,分别是:(一) 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的概念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指围绕供应链的目标,对供应链整体、各环节(尤其是核心企业运 营状况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运营关
13、系等)所进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评价。李书娟(2005)认为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与一般单个企业绩效评价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评价供应链运行绩效的指标,不仅要评价该节点企业( 或供应商)的运营绩效;而且还要考虑该节点企业(或供应商)的运营绩效对其上层节点企业或整个供应链的影响等。姚芳等(2011)提出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是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构造适合供应链目标的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统计及运筹学方法,对供应链在一定时期内实施的成绩及效益进行评议和考核。李长坤(2012)指出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指围绕供应链的目标,基于供应链的业务流程, 对供应链整体、各实体运营状况以及各实体之间的协调
14、 关系等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分析评价。(二)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赵晓军,郇金宝 (2005)指出为了对供应链管理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必须建立系统全 面的供应链绩效评估体系。由于对供应链绩效评估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再加上对这方面研究还不成熟,因此,建立有效系统的供应链绩效评估体系会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姜方桃(2006)提出实际进行绩效评价时,以企业为分界点,通常将具体评价内容分为三部分:内部绩效衡量、外部绩效衡量、供应链整体绩效衡量。袁原(2010)指出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要以供应链整体运营绩效为基础,以各个成员企业绩效评价为辅助进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战略、战术和营
15、运三个层次的指标。狄丽君(2010)指出为了确保供应链管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科学、全面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而建立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必须遵循五个原则:划分层次,突出重点;评价指标要集成化;要及时分析与评价;把评价对象扩大到供应链上各相关企业; 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徐贤浩,马士华,陈荣秋(2000 )指出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必须反映对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绩效的评价, 具体指标有产销率指、平均产销绝对偏差指、产需率、供应链产品出产(或投产)循环期、供应链总运营成本、供应链核心产品成本和供应链产品质量。叶飞,徐学军 (2000)认为动态联盟是 21世纪最为理想的合作模式之一,目前理论 界
16、对动态联盟做了一系列工作,动态联盟能为成员企业带来许多优势,并设计出一套动态联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 6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贾瑞霞,李云(2010)认为建立供应链协同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KPI指标的要点在于其流程性、计划性和系统性。可用BSC从财务、客户、系统协作度、可持续发展四个维度评价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绩效。马晓锋,骆温平(2011)讨论了 6个较为典型的供应链绩效评估指标:计划订单流程 的绩效评估、供应链合作关系的评估、供应链生产物流的绩效评估、配送环节的绩效评估、顾客服务满意度的评估和供应链资金与物流成本的评估,并且建立了一套供应链绩效评估体系。(三)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方法姜方桃
17、(2006)指出在复杂的系统中,对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且因素间有不同的层次,这样,对诸因素的权重分配将会出现困难,我们可以使用多层次的综合模糊评价法。具体包括7个步骤:构造供应链系统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模糊综合评价因素集;评价指标的特征值矩阵;确定隶属关系,建立模糊评价矩阵;给定各级指标层权重;建立评价等级集;进行模糊矩阵的运算,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姚芳,张于贤,王立甫,叶冰冰(2011 )概述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及绩效评价的内涵,在对传统的BSC(平衡计分卡)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强型 BSC,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杨玮龙,杨琦龙(2006)
18、指出目前研究的热点是采用神经元网络为主的机器学习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如何确定网络结构、过学习与欠学习、局部极小点等问题带来了很大不便,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SVR) 方法有较好的精确 性和推广性,有效地解决了神经网络算法过学习、欠学习、局部极小等问题。这种方法使用libsvm工具箱,选取训练集,采用RBF核函数,选取测试样本,进行系统检验,结果为实际输出和预测值基本相符,且精度很高,说明支持向量回归可以完成对实际的供应链绩效指标进行评估。(四)供应链管理评价对象张华伦,冯田军,董红果(2006 )指出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对象之一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它
19、尚处在起步阶段, 还远远没有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但我们相信可以取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赢”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主要包括四个步骤:运用层次分析法(AHP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利用线性插值连续打分模型无量纲化计算定量指标、采用专家评分法计算定性指标和计算综合评价得分,以此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模型。周新跃(2008)把电子商务下供应链管理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基于层次分析法 (AHP )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电子商务下供应链管理的三种模式AFR(合计预测与补给要求以分 销中心或主要分销商为中心)、VMI (供应商管理库存)、CPFR(合作
20、计划、预测和补给)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得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从现实应用情况分析,AFR作为传统供应链管理向电子化供应链管理转化的代表,还没有充分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协 作,必然会被淘汰;CPFR旨在从一个行业的整合角度入手,达到行业的供 应链最优,但此种模式的支撑系统要求相应的技术水平非常高,鉴于中国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实现为时尚早,因此在中国最值得探讨应用也最广泛的是VMI管理模式。(五)供应链管理激励机制胡新平,张黎黎(2011)在考虑了不完备市场机制下声誉的隐性激励作用不能充分发 挥第三方回收商最大努力水平的情况下,建立了一个声誉与显性激励机制结合的两期模型。 并指出为了有效发挥声
21、誉效应和显性激励条件下的第三方激励机制,委托人的制造商要从三方面努力:在激励期限上,要处理好短期和长期激励的关系;对固定转移支付设定等级;制造商应建立多元化的回收支付薪酬体系。范建清(2011)以团队理论及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政府作为委托方、供应链节点企业作 为代理方构建委托一代理关系,政府为解决对合作型供应链中节点企业的“偷懒”问题,实施奖惩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对达到帕累托最优的供应链上的“标兵”企业进行奖励,打破预算平衡,激励企业提高努力水平从而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最优。除了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外,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如火如荼的发展,国内对于电子商务环境下双渠道供应链的价格和协调机制的研究也有
22、所进展。所谓双渠道供应链是指制造商在委托分销商销售其产品的同时开设直销渠道。直销渠道可以增加潜在需求,消除中间商,提高供应链效率;制造商可以通过直接控制分销和定价 来获取高额利润。直销渠道一方面可以增加制造商的利润;另一方面却加剧了市场竞争,导致零售商对直销渠道的开设持抵制态度。20世纪90年代 丄e v i s推出自己的网上商店后 ,遭到其合作零售商的集体反对 ,最终L e v i s不得不放弃在线网站。 在L e v i s之后,制造商对 在线直销持谨慎态度 ,许多制造商(如I B M和HP )虽然保留电子商务网站,但只在网上展示产品或接受订单,实物必须到零售商处购买。制造商如此举措,主要
23、是为了避免渠道 冲突。研究表明,不管是否存在产品竞争,合理设置定价将有效减少渠道冲突和双重边际效 应,制造商和零售商将达到双赢。因此,如何通过定价来达到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均衡通过合同和机制设计来协调渠道冲突,是双渠道中广泛关注的问题。首先是双渠道供应链的定价策略。曲道钢和郭亚军研究了分销商的需求量与其销售努力相 关的情况,但销售努力在实际操作中不好衡量、不易监控。针对顾客异质和渠道偏好不同林志炳和许保光把消费者按偏好进行了分类,类似的有夏海洋和黄培清,后者针对短生命周期产品,部分文献考察电子商务实施程度对价格竞争的影响,如陈云等。艾兴政等探讨了需求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王虹等则假设零售商风险规
24、避度为不对称信息等。而在双渠道价格协调机制的研究中,国内学者也颇有建树。 谢庆华和黄培清设计了混合渠道模式下达成渠道上下游协调的数量折扣模型,但没有考虑库存因素的影响。在价格-促销敏感需求与促销补偿激励条件下,陈树桢等的研究表明单独利用两部定价契约不能实现有效协调,必须和促销水平补偿契约组合使用。三,供应链的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流行,电子商务开始火爆起来,全世界的跨国公司都开始进行全球化之路,这意味着供应链开始全球化,供应链不仅越来越长而且越来越 复杂,对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网络通讯和快速交通的发展,供应链管理也在向全球化,敏捷化,绿色化和电子化方向发展。供
25、应链全球化指的是由于跨国公司全球化的过程,使得供应链上的企业和厂家越来越多,最终表现出全球性。 但是全球供应链的形成导致了更长的采购和运输时间,使得供应链的延时越来越长,同时全球化的供应链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到本地来竞争,供应链越长, 竞争越激烈。此时,我们就需要敏捷的生产和制造方式来减少这种弊端。供应链敏捷化指的是从整个供应链的整体综合考虑,决策和绩效评价,使生产企业和合作者共同降低市场产品价格,并能够快速了解市场变化锁定客户需求,快速安排生产满足客户需求,并加速物流实施过程,提高供应链各环节的边际效用,实现利益共享的双赢目标。 所以,实现供应链敏捷性的关键技术一一基于网络的集成信息系统、科
26、学管理决策方法、高 效的决策支持系统将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供应链绿色化是指使供应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少,资源效率最高。供应链绿色化目前最有名的研究成果就是大名鼎鼎的IS014001和IS014040.今后绿色供应链研究的主要内容将会是建立绿色供应链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进行绿色供应链的决策支持技术、运作和管理技术以及集成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供应链电子化指的是指将供应链和电子商务结合起来,实现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企业与客户以及企业和合作伙伴之间的电子商务化。电子商务带来了供应链管理的变革。它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整合企业的上下游的产业,以中心制造厂商为核心,将产业上游供应商、产业 下游经销商(客
27、户)、物流运输商及服务商、零售商以及往来银行进行垂直一体化的整合构成一个电子商务供应链网络,消除了整个供应链网络上不必要的运作和消耗,促进了供应链向动态的、虚拟的、全球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它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技术客户关系管理(CRM),使需求方自动作业来预计需求,以便更好地了解客户,给他们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使资源在供应链网络上合理流动来缩短交货周期,降低库存,并且通过提供自助交易等自的每一个过程实现最合理的增值,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t r i b u t i o nc h a n n e l s . O me g a , 2005, 33( 3) : 235 -247.参考文献1
28、S t e r nLW, El -A n s a r yAI , C o u g h l a n AT . Ma r k e t i n gc h a n n el s,5t he d i t i o n . Ne wJ e r s e y :P re n t i c eH a l l , 1996.2 D a v i sJ . Ma n u f a c t u r e r sa r et e s t i n gt h ew e bf o r d i r e c t s al es: So mea ref i n d i n gs u c c e s s . I n f o Wo r l d
29、, 2001, 35( 5) : 102 -103.3 C h i a n gWK, C h h a j e dD , He s sJD . D i r e c t ma r k e t i n gi n d i r e c t p r o f -i ts : As t r a t e g i ca n a l y s i so f d u a l c h a n n e ls u p p l yc h a i nd e s i g n . Ma n a g e me n t S c i e n c e , 2003, 49( 1) : 1-20.4 T s a yAA, A g r a w
30、a lN . C h a n n e l c o n f I i c t a n dc o o r d i n a t i o ni nt h eE c o mm e r c ea g e . P r o d u c t i o na n dO p e r a t i o n sMa n a g e me n t , 2004, 13(1): 93-110.5 Ku ma rN , R u a nR . O ns t r a t e g i cp r i c i n ga n dc o m p l e me n t i n gt h er e -t a i l c h a n n e l w
31、i t had i r e c t I n t e r n e t c h a n n e l . Q u a n t i t i v eMa r k e t i n gEc o n o mi c s , 2006, 4( 3) : 289 -323.6 E r n s t & Y o u n g . G l o b a l o n I i n er e t a i l i n g . 2010 -06-03 . h t t p : / w w w . d o c i n . c o m/p -54696571. h t m l .7 B r y n j o l f s s o nE , S
32、mi t hM D . F r i c t i o n I e s sc o m me r c e ? Ac o m p a r i s o no f i n t e r n e ta n dc o n v e n t i o n a l r e t a i l e r s . Ma n a g e me n tS c i e n c e , 2000,46( 4) : 563-585.8 C a i G , Z h a n gZG , Z h a n g M. G a me t h e o r e t i c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 so nd u a lc h
33、a n n e l s u p p l yc h a i nc o m p e t i t i o nw i t hp r i c ed i s c o u n t sa n dp r i c i n gs c h e me s .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P r o d u c t i o nE c o n o mi c s , 2009, 117(1) : 80-96.9 晏妮娜,黄小原,刘兵.电子市场环境中供应链双源渠道主从对策模型.中国管理科学2007, 15( 3) : 98-102.10 Y a oDQ , L i u
34、J J . C o m p e t i t i v ep r i c i n go f mi x e dr e t a i l a n de -t a i l d i s -11 曲道钢,郭亚军.分销商需求与其努力相关时混合渠道供应链协调研究.中国管理科 学,2008, 16( 3) : 89-94.12 林志炳,许保光.基于消费者偏好的混合渠道模型分析.中国管理科学,2005, 13( 10): 431-434.13 夏海洋,黄培清.混合分销渠道结构下短生命周期产品供应链库存策略分析.中国管 理科学,2007, 15( 2) : 70-75.14 陈云,王浣尘,沈惠璋.互联网环境下双渠道零售
35、商的定价策略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08,22( 1): 34-3915 艾兴政,唐小我,马永开.传统渠道与电子渠道预测信息分享的绩效研究.管理科学 学报,2008, 11( 1) : 12-21.16 王虹,倪卫涛,周晶.非对称信息下双渠道供应链的定价决策.管理学报,2010, 7( 2):238-242.17 K u r a t aH , Y a oDQ , L i uJJ . P r i c i n gp o l i c e su n d e r d i r e c t v s .i n di -r e c t c h a n n e l c o mp e t i t i o na n dn a t i o n a l v s . s t o r eb r a n de o mp e t it ion.E u r o p e a nJ o u r n a lo fO p e r a t i o nR e a s e a r c h , 2007, 180(1) : 262 -281.18 王虹,周晶.竞争和风险规避对双渠道供应链决策的影响 .管理科学,2010,23(1): 10-17.19 郭春荣,陈功玉.供应链中双重混合渠道分销的价格竞争及均衡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智能餐饮外卖配送合作协议书模板
- 2025版知识产权授权使用免责协议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化妆品品牌研发成果转化及许可合同
- 2025年房地产典当业务市场拓展与合作关系合同正规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节能型住宅装修改造合同
- 2025版新材料研发与推广服务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版拍卖师艺术品鉴定咨询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仓储租赁合同与物流配送合同综合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离婚案件起诉状制作要点
- 二零二五版创业伙伴收益分配及合作终止协议
- 宁海县三资管理办法
- 2025版本的房屋征收补偿协议
- 2025社区工作者考试试题(含答案)
-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我的白鸽》 练习题(含答案)
- 【真题】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数学试题(含解析)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市一中教育集团联考2024-2025学年
- SAVI综合征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 物业资产考试试题及答案
- 氧化钨化学计量比对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规律
- 口腔诊所污水管理制度
- DZ/T 0275.5-2015岩矿鉴定技术规范第5部分:矿石光片鉴定
- 苹果授权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