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高炉炼铁工序能耗的措施_第1页
降低高炉炼铁工序能耗的措施_第2页
降低高炉炼铁工序能耗的措施_第3页
降低高炉炼铁工序能耗的措施_第4页
降低高炉炼铁工序能耗的措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毕业论文降低高炉炼铁工序能耗的措施炼铁工业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高炉冶炼提出了以原料为基础,采用大 风量、高温等技术手段的操作方针,使炼铁技术有了新的进步。1959 年我国太钢、本钢高炉突破中等冶炼强度的制约,把冶炼强度提高到 1.1 1.3t焦/ ( m3.d ),开创了世界高冶炼强度的先例,并在此基础 上总结出高炉强化理论(吹透强化,上下部调剂),促进了高炉炼铁 学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炉炼铁技术朝着大型、高产、优质、低 耗、长寿、清洁的方向发展。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有明显提高,入炉综 合焦比510 540kg/t铁,个别高炉降至480kg/t铁以下,达到世 界先进水平。1.

2、2降低能耗的理论根据众所周知,高炉冶炼产量与消耗的三个重要指标一效容积利用系 数(小冶炼强度(I)和焦比(K )之间有着如下关系:r|v=I/K显然,利用系数的提高,也即高炉产量的增加,存在着四种途径:(1) 冶炼强度保持不变,不断地降低焦比;(2)焦比保持不变,冶炼强度 逐步提高;(3 )随着冶炼强度的逐步提高,焦比有所下降;(4 )随 着冶炼强度的提高”焦比也有所上升,但焦比上升的幅度不如冶炼强 度增长的幅度大。在高炉炼铁的发展史上,这四种途径都被应用过, 应当指出在最后一种情况下,产量增长很少,而且是在牺牲昂贵的焦 炭的消耗中取得的,一旦在冶炼强度提高的过程中,焦比升高的速率 超过冶炼强

3、度提高的速率,则产量不但得不到增加,反而会降低。因 此,冶炼强度对焦比的影响,成为高炉冶炼增产的关键。在高炉冶炼的技术发展过程中,人们通过研究总结出冶炼强度与 焦比的关系,在一定的冶炼条件下,存在着一个与最低焦比相对应的 最合适的冶炼强度I适。当冶炼强度低于或高于I适时,焦比将升高, 而产量稍迟后,开始逐渐降低。这种规律反映了高炉内煤气和炉料两 流股间的复杂传热、传质现象。在冶炼强度很低时,风量及相应产生 的煤气量均小,流速低,动压头很小,造成煤气沿炉子截面分布极不 均匀,表现为边缘气流过分发展,煤气与矿石不能很好地接触,结果 煤气的热能和化学能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炉顶煤气中CO2含量低, 温度

4、高,而进入高温区的炉料因还原不充分,直接还原发展,消耗了 大量宝贵的高温热量,因此焦比很高。随着冶炼强度的提高,风量、 煤气量相应增加,煤气的速度也增大,从而改变了煤气流的流动状态, 由层流转为湍流,风口前循环区的出现,大大改善了煤气流分布和煤 气与炉料之间的接触,煤气流的热能和化学能利用改善,间接还原的 发展减少了下部高温区热量的消耗,从而焦比明显下降,直到与最适 宜冶炼强度I适相对应的最低焦比值。之后冶炼强度纟艇卖提高,煤气 量的增加进一步提高了煤气流速,这将带来叠加性的煤气流分布,导 致中心过吹或管道行程,在煤气流速过大时,它的压头损失可变得与 炉料的有效质量相等或超过有效质量,炉料就停

5、止下降而出现悬料。 所有这些将引起还原过程恶化,炉顶煤气温度升高,炉况恶化,最终 表现为焦比升高。针对具体生产条件,确定与最低焦比相适应的冶炼强度,使高 炉顺行,稳定地高产。然而高炉的冶炼条件是可以改变的,随着技术 的进步,例如加强原料准备,采取合理的炉料结构,提高炉顶煤气压 力,使用综合鼓风,改造设备等,高炉操作条件大大改善。与改善了 的条件相应的冶炼强度可以进一步提高,而焦比不会提高,相反与之 相对应的最低焦比也进一步提高,这就是世界各国几十年来冶炼强度 不断提高,焦比也降低的原因。但是,在任何生产技术水平上,当冶 炼条件一定时,冶炼强度I与焦比K之间始终保持着极值关系,决不 可以得出产量

6、是与冶炼强度成正比地增长的简单结论,而盲目追求高 冶炼强度。超越冶炼条件允许的过高冶炼强度将使焦比大幅上升。上 述有关高炉冶炼重要技术指标r| KI间的关系还未解决经济效益最佳 的冶炼强度问题。在对钢铁的需求大于供给的条件下,实践表明,尽 管焦比的消耗对生铁成本有着很大影响”但在一定的操作情况下,产 品的最低成本并不是在最低焦比相对应的冶炼强度下,而是在略高的 情况下取得的。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最高产量是在比最低焦比 相对应的冶炼强度稍高的情况下达到的。随着产量的提高,单位生铁 成本中不随时间变化的费用总和不断降低。在K=f(I)曲线的最低值附 近,随着冶炼强度的提高,焦比上升的较缓慢,在

7、这个区域内多消耗 焦炭的费用能被节省下的加工费用全部补偿,而且还有富余。实践还 表明,经济上最合算的产量,并不是生铁成本最低时的产量,而是略 高于这个最低产量。1.3降低工序能耗主攻方向由于焦炭资源的缺乏和日益减少,焦炭价格逐年上涨,节约焦炭 以成为降低工序能耗主攻方向。而节约焦炭实际就是降低焦比。焦比既是消耗指标又是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是指冶炼单位生铁 所消耗的干焦量,kg/to降低焦比的措施有多种,包括改善原、燃料 质量和高炉冶炼过程,降低焦比;从风口喷吹辅助燃料,代替部分焦 炭;寻求焦炭代替品(型焦);开发少用焦炭或不用焦炭的炼铁工艺 等。其中精料是降低焦比的基础,高炉的基本操作制度是降

8、低焦比的 关键环节,而高风温、喷吹燃料、富氧和高压操作是降低焦比即降低 原燃料的消耗的主要措施。本文通过国丰炼铁厂450m3高炉提高风温、改善原料质量、优 化操作、喷吹煤粉、富氧鼓风、高压操作等实践,从理论上阐述了各 种降低高炉工序能耗的措施。降低高炉燃料消耗W提高利用系数是炼铁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不 断地进行试验和研究,通过近几年对炼铁生产的逐步摸索和炼铁设备 的不断改进在降低燃料j肖耗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在低燃料消耗 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强化冶炼,高炉的利用系数也有所突破。为中 小高炉的生存和发展争取到了较大的空间。 现就降低高炉燃料消耗途径进行初步探讨。2降低高炉燃料消耗途径2.1优化

9、原料结构,使用精料2000年以前,原料结构基本为80%烧结矿、10%球团、10%生 矿,由于当时烧结矿强度只有(小转鼓)50-60% ,且球团含粉达 30% ,生球团强度很差,致使高炉频繁悬料和塌料(易引起炉凉), 临时补焦量增加,炉况波动大,燃料消耗高且煤比上不去,2007年 以后,高炉炉料结构基本调整为78%烧结矿、8%球团、14%生矿。烧结矿等原料结构相对稳定”原料入炉含粉也控制到了 15%以 下,高炉透气性明显好转,基本杜绝了高炉悬料,炉况稳定性增强, 综合焦比降低和利用系数提高较为显著.表原料结构变化表年份20032004200520062007烧结矿83.182.581.180.4

10、78土球6.20000冷球2.30000外购竖球3.45.2000自产竖球5.06.012.3108现在使用精料精料是高炉强化的物质基础,也是降低焦比的基础;强化高炉冶 炼,降低焦比必须把精料放在首位。随着高炉大型化和自动化及对强 化冶炼和节能日益提高的要求,更需要把精料工作做到精益求精。精料的含义是要求供给高炉的原料,不但质量好,而且数量足。 其具体内容可用高、稳、熟、匀、小、净六个字来概括。高是指铁矿石的品味高,还原性高,焦炭中固定碳高,溶剂 中氧化钙高,各种原料的机械强度高。国外要求入炉天然矿石含铁量 达62%以上,自溶性烧结矿含铁57%以上,球团矿含铁一般60%以 o对焦炭要求固定碳高

11、,灰分低达10%以下。由于入炉品味提高, 焦炭灰分降低,使高炉渣量减少,即节省燃料,又促进强化。”稳”是指各种化学成分稳定,波动小。这是稳定炉况,稳定操 作,保证JII页行,实现自动控制的先决条件。”熟”是使高炉全部装入烧结矿和球团矿,熟料率达到100% , 尽量不加石灰石入炉。含铁炉料中,熟料率增加1% ,焦比降低 1.2Kg/t铁,增产约0.3%。前苏联熟料年平均达95% ,日本85%左 右,在我国鞍钢、本钢、首钢基本是100%熟料。全国重点企业自 1981年以来平均值在90%左右。小、匀、净是对原料的粒度而言。要求平均粒度小,粒度均 匀,缩小上下限之间的粒度差。超过上限的大块要破碎,小于

12、下限的 粒度要筛除干净。这样原料在高炉内才能保证良好的透气性和还原 性。总之使用精料的主要目的是要做至肛)减少入炉粉末,2 )提高 入炉矿石品位,3 )优化炉料结构,4 )改善焦炭质量。最终降低燃 料消耗2. 2提高煤气利用率,降低消耗221改善原燃料质量稳定煤气流提高利用率优化炉料结构和改善原燃料质量是稳定煤气流的最有效手段” 2004年以后随着高炉炉料结构的优化和改善原燃料质量的改善,煤 气流稳定性显著提高,炉况波动次数减少,生铁含硅得以控制在 0.350.45%之间,硅偏差也降到了“0.02%“以下,与以前相比炉温 稳定性大大提高,燃料消耗相应大幅度下降(见表21)。表2-1岛炉近年來燃

13、料消耗和利川系数描标年份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入炉焦比422.7411.6404.1396.8388.5377.7煤比120.5131.5134.3141146.7151综合焦比531.2527.4525523.7520.5513.6利用系数3.563.643.723.813.853.9222高压操作提高煤气利用率提高炉顶压力可以降低煤气流速并使煤气分布更加趋于合理,煤 气流的稳定性增加但早些时候我厂高炉全部为双钟炉顶,相对于无 钟炉顶其密封性要差些,而且2006年之前高炉炉顶设备为普通材质 合金(磨损快),设备维护力量薄弱,炉顶压力只能维持30KPaz 左右,200

14、7年以后,随着对顶压的进一步认识,逐步将顶压提高, 同时将炉顶设备更换无钟炉顶,炉顶的密封性得到充分的保证,目前 高炉炉顶压力保持120KPa,煤气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燃料消耗降低。由于高压操作促进炉况顺行,煤气分布合理,利用程度改善,有 利于冶炼低硅生铁等,而且使焦比有所下降。国内外的生产经验是, 顶压每提高lOKpa ,焦比下降0.2% 1.5%。提高炉顶压力的这种增 产作用只有伴随着风量的增加或台炼强度的提高才能明显表现出来。 因为在焦比不变,焦炭负荷一定的情况下,高炉生产率与风量,亦即 单位时间内燃烧的焦炭量成正比。因此,在一定冶炼条件下,冶炼强 度应以炉顶压力成正比,即提高炉顶压力可相

15、应地提高冶炼强度,从 而提高高炉生产率。高压操作的这种降焦节能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高 炉实践所证实。根据实践分析,高压降低燃耗的原因归结为改善了顺 行和煤气利用,发展了高炉内的间接还原,抑制了直接还原。首先, 高压操作降低了煤气流速,延长了煤气在炉内与矿石的接触时间,改 善了煤气分布,从而改善了铁矿石的还原条件,使块料带内的间接还 原得到充分发展,煤气能量得到充分利用。其次,直接还原反应取决 于反应CO+C=2CO的发展。提高炉顶压力,炉内平均压力相应提 高,促使该反应的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逆向)移动,从而抑 制了直接还原的发展,或者说使直接还原推向更高的温度区域进行。 这同压低软熔带,扩

16、大块料带,提高CO利用率的要求相一致。高压 操作对碳的气化反应的抑制作用,在某种意义上也相当于降低焦炭的 反应性。这对减少碳素溶解损失,提高焦炭高温强度,改善软熔带和 滴落带的透气(液)性,增加风口燃烧有效碳量都是有利的。同样, 高压操作抑制低硅还原,有利于降低生铁含硅量,促进焦比降低,生 铁中Si显著降低,这是因为硅在生铁中的平均浓度与CO分压的 平方成反比。另外,由反应SiO2+2C二Si+2CO的平衡常数 K=PsiOPcO2/PcO可得Psi0=K-Pc0/Pc02o因此提高炉顶压力,则气相 中Pco/Pco2降低,抑制了 Sio的发挥,从而减少了硅的还原,导致 了燃料的节省。高压操作

17、改善了煤气分布,促进炉况稳定顺行和炉温 稳定,因而可减少不必要的热量储备,适当降低炉缸和炉腹温度,使 燃料消耗降低,也为降低生铁含硅量创造了条件。高压的顺行作用可 保障喷吹燃料和高风温发挥更大效用,促进燃耗进一步降低。高压操 作使炉尘吹出量显著减少,单位矿石消耗降低,实际焦炭负荷得到保 证,批料出铁量增加,铁的回收率提高,焦比应有所降低。实践证明, 实行高压操作,不断提高炉顶压力水平,是强化高炉冶炼,增产节能 的一条重要途径。根据国内外经验,lOOOg级高炉,炉顶压力应达 到120kPa左右;2000m3级高炉,应达到150kPa以上;3000m3 级高炉,应达到200kPa左右;4000m3

18、级以上巨型高炉,应达到 250300kPa。223烧结矿分级入炉,提高煤气利用率试验证明,将烧结矿返矿筛板中粒度适中部分重新入炉,含量在 矿批的10%以内,高炉的透气性稍有下降,但高炉是可以接受的,特 别是对于精料水平较高的高炉(透气性较好),将适量的返矿入炉能 降低煤气流速降低,煤气利用率提高,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2. 3富氧喷吹,提高煤比降低焦比我厂高炉2006年煤比突破146Kg/t以后,到2007年煤比最高达 到151Kg/t,但此后受制粉系统和原燃料条件的限制,煤比不能进一 步提高,风温的使用也受到影响。到2007年10月我公司制氧投产, 炼钢余氧增加,高炉富氧率由以前的0.7%提高到1.2%,促使煤粉燃 烧率提高,焦比进一步降低,高炉利用系数也达到39。期间由于喷 煤量不能增加,煤比反而下降(产量增加),制粉能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2007年9月新制粉设备(中速磨)投产,煤比突破150Kg/t, 最高达153 Kg/t ,风温的使用也回升到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