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临床新用途解析_第1页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临床新用途解析_第2页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临床新用途解析_第3页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临床新用途解析_第4页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临床新用途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重组人粒细胞 -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临床新用途摘 要 粒细胞 -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 )是一个具有多项潜能的造血生长因子,因为它不 仅能够促进造血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而且对其他的细胞,如抗原递 呈细胞( APC)、成纤维细胞、角质细胞、皮肤粘膜细胞等,均有着不同程度的 刺激作用。由于 GM-CSF对骨髓抑制的修复作用,目前在临床上的用途主要是用 于治疗恶性肿瘤因放、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已有很 多, GM-CSF在升高白细胞方面的作用已经比较肯定。近

2、年来有许多研究报道表 明, GM-CSF对恶性肿瘤放、化疗后所致的口腔粘膜溃疡有着很好的治疗作用, 以及在抗病毒、抗真菌感染等的治疗中也有着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 -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临床新用途 中国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R730.5; R456自 1985 年 Sieff 1等发表第 1 篇有关重组人粒细胞 -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 子(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M-CSF )的文章以来, rhGM-CSF的临床用途逐渐引起了各位学者的 兴趣,这些年来有关 rh

3、GM-CSF研究报道的文献每年均在千篇左右。作为一个多 潜能的造血生长因子,它的主要临床应用是促进骨髓造血,目前在临床上 rhGM-CSF已成功地用于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后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以及用 于骨髓移植、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某些存在白细胞低下的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治疗 等。近些年的研究发现, GM-CSF不仅能够作用于造血干、祖细胞促进骨髓造 血,而且还作用于目前已知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以 促进免疫应答,调节免疫反应 2,3。另外, GM-CSF还作用于角质细胞、成纤维 细胞、粘膜细胞等。近年来许多文献报道, rhGM-CSF不但能够用于防治白细胞 减少症,而且在创伤愈合、抗

4、病毒、抗真菌等治疗中也有着很好的疗效,本文 将就 rhGM-CSF在这些新领域的用途做一阐述。1 对恶性肿瘤放、化疗所致粘膜炎症、溃疡的作用1989年 Gianni 等4在 rhGM-CSF用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中发现 , 在采用 rhGM-CSF的实验组中有 57 例病人存在 1口腔粘膜溃疡,没有 1例 达到 4;而在对照组的 7 例患者中有 2例为 4、4 例为 3、1 例为 2。这 个结果表明, rhGM-CSF不仅能够促进骨髓造血,而且对口腔粘膜溃疡也有着很 好的防治作用。 1994 年 Reynoso等5采用 rhGM-CSF加生理盐水漱口的方法对 大剂量化疗、异基因骨髓移植和

5、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所导致的口腔粘膜溃疡 进行了研究,进一步证明 rhGM-CSF对防治口腔粘膜溃疡有着很好的效果。为了 对 rhGM-CSF在防治口腔粘膜溃疡方面的疗效做出客观评价, Chi 等6对 20 例 头、颈部肿瘤因接受化疗所致口腔粘膜溃疡患者进行了研究,治疗组在化疗后 给于 rhGM-CSF 4 gkg 皮下注射 514 d 。结果表明,在第 1个周期的化疗 中, rhGM-CSF能够显著地减少口腔粘膜溃疡的发生率,减轻其严重性,缩短持 续时间,促进溃疡愈合,并且这种作用能够持续到化疗的第 2 周期中。 Nicolatou 等7对 17 例接受放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用 rhGM-CSF

6、漱口的方法进行 了研究,经过总量 5070 Gy 的放射性照射后,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口 腔粘膜溃疡,有的患者还伴有细菌感染。经过 rhGM-CSF治疗后,有 14 例患者 口腔粘膜溃疡程度均比治疗前减轻,且疼痛症状消失,患者能够完成整个放疗 计划。口腔粘膜溃疡是恶性肿瘤放、化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并发症,而这种并发 症不但影响治疗的继续进行,而且易导致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感染,加重病 情。目前临床上对这种并发症的处理还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手段,常规的治疗措 施是积极抗感染、补充维生素及加强营养等,但这些办法几乎没有多少临床效 果。 rhGM-CSF无论是采用皮下注射,还是采用溶于生理盐水漱口的方

7、式,它均 能有效地促进溃疡愈合,这也许在临床上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8。2 对真菌感染的治疗作用目前,真菌感染已成为肿瘤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近些年来的尸体解 剖结果表明 9,10, 肿瘤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逐年增高,主要是因为肿瘤患者 强烈化疗导致严重骨髓抑制,以及免疫机能的下降等。另外,广谱抗生素、糖 皮质激素的长期应用,静脉输液装置的采用等也有助于病菌的入侵而发生感 染。有文献报道 11,12,对于持续发热并伴有白细胞低下的患者,经抗生素治疗 1 周后,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约为 33%,而对于骨髓移植患者,侵入性真菌 感染的发生率也高达 15 30%。这些现象已经明确地显示,真菌感染对恶

8、性 肿瘤患者的预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现在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制剂主要有两性霉素、制霉菌素、克霉唑、氟康 唑、酮康唑等,这些药物都有着一定的抗真菌作用,但是它们同时均有着一个 严重的副反应骨髓抑制,以致许多患者不得不终止治疗。GM-CSF是一种具有多项潜能的造血生长因子,它不仅能够促进造血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 熟,恢复因肿瘤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而且对机体免疫机能的调节也起着一定 的作用。鉴于此, GM-CSF在治疗真菌感染中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 13。 Peter 等 14对 145 例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患者的真菌感染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 采用 rhGM-CSF治疗的 70 例患者中有 2

9、 例存在真菌感染,发生率为 2.9%;而在 对照组, 75例患者中有 9 例发生真菌感染,发生率为 12%。经过统计学处理, P 值为 0.023 ,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另外,还发现有 10例死亡患者,其中 5 例的死亡原因是真菌感染,且这 5例中有 4例是未用 rhGM-CSF治疗的。 Bodey 等15对 8 例伴有白细胞低下的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在采用两性霉素 B 做抗真菌 治疗的同时,作为佐剂再用 rhGM-CSF,剂量为每天 (100 750) gm2。结果 表明,在这 8例患者中有 6例对 rhGM-CSF的反应良好,白细胞计数得到提高, 其中有 4 例的真菌感染得到完全治愈, 2

10、 例感染状况明显改善。但是,不幸的 是有 3 例患者发生了严重的不良反应以“水肿、肾衰、低血压”为表现的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症,并且其中 1 例死亡。很明显这种不良反应是因 rhGM-CSF 用量过大所致,因为存在这种不良反应的患者连续每天给予了 rhGM-CSF 750 gm2 共 24 d 的治疗。 rhGM-CSF对真菌感染确实有着良好的疗效,它能够增 强抗真菌药物的作用,但剂量过大所造成的不良反应也是严重的,那么采用比 较小的剂量是否能起到相同效果,比如每天给予 rhGM-CSF (1530) g/m2, 这 将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3 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方面的作用在我国,由 HBV,HCV

11、等所致的病毒性肝炎是发病率最高的传染病,因此对 其进行有效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慢性肝炎的治疗仍以“干扰素”为 首选药物,其作用机理是除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外,还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细胞 因子网络,调节宿主的免疫反应,从而减轻肝脏损伤的程度,防止疾病的进一 步发展。但是,近些年的许多研究和观察表明,干扰素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效 果不甚理想,尤其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骨髓抑制等副作用,使得治疗不得不停 止,因此寻找新的、更有效的药物已是势在必行。rhGM-CSF是一种具有多项潜能的造血生长因子,它不但能够促进骨髓前体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高外周血细胞的水平;而且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激活机体 的 T 细胞、

12、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rhGM-CSF具有免疫佐 剂的作用,它能够增强抗原递呈细胞( APC)的功能,增加细胞表面 MHC分子、 协同刺激分子( CM)和粘附分子的表达,以及促进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等,这说 明 rhGM-CSF不但能够促进骨髓造血,而且也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 2,3,16。 rhGM-CSF作为免疫调节剂可以用于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目前在这个方面的研究 报道已有不少,主要是 rhGM-CSF用于增强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增强宿主对 肝炎疫苗的应答反应。3.1 rhGM-CSF增强抗病毒药物疗效的研究1993年 Martin 等17第 1 次对 rhGM-CSF治疗

13、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进行了 报道,他们对 9 例 HBeAg和 HBV DNA均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 rhGM- CSF治疗,具体方案是: 9 例病人随机分为 3 组,分别每天按 0.5,1 和 3 g kg的剂量皮下注射,连续 6 周。结果表明, rhGM-CSF能够使患者血清 HBV DNA水平显著地下降,有 4例患者的血清 HBV DNA和 HBeAg完全消失,且其中 有 2 例出现抗 -HBe 抗体。随着 rhGM-CSF治疗时间的延长,升高的转氨酶也会 逐渐恢复正常水平,但是治疗效果与所采用的 rhGM-CSF剂量没有明显相关性, 同时还发现 rhGM-CSF可以增加血中 2,5

14、- 寡腺苷酸合成酶的活性,这种酶在体 内、外对病毒 mRNA均具有明显的降解作用,若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联合应用 rhGM-CSF与干扰素( IFN),则 HBV DNA水平的下降将更为明显,说明 rhGM- CSF与 IFN 对杀灭乙肝病毒有协同作用。另外,其他的一些可溶性免疫因子, 如可溶性 IL-2 受体、 2微球蛋白和可溶性 CD4水平等均增高 18。这些结果提 示, rhGM-CSF可以通过改变宿主的免疫状态和增加其他细胞因子的产生,使得 血清 HBV DNA水平下降,表现出抗病毒的治疗效果。3.2 rhGM-CSF促进乙肝病毒基因疫苗诱导的抗体产生Philip 等19首先在动物实验

15、中发现, rhGM-CSF能够提高巨噬细胞、树突 状细胞等抗原递呈细胞的功能 , 应用 rhGM-CSF后,实验动物对注射抗原产生抗 体的滴度显著升高。为了进一步验证 rhGM-CSF的这种作用,他们将 108 名健康 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 81 例,给予 rhGM-CSF;对照组 27例,采用安慰 剂。结果显示,实验组有 11 例出现对乙肝病毒的保护性抗体(抗 -HBs),滴度 为 10 mIU/ml ;而对照组无 1 例产生这种抗体,经过统计学分析, P 值为 0.035 ,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结果表明, rhGM-CSF能够促进慢性乙肝患者 产生保护性抗体(抗 -HBs),并且在

16、治疗过程中有着良好的耐受性, rhGM-CSF 的剂量只为 (20 40) g/d 。对于 rhGM-CSF用于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目前已过渡到临床应用。有关 rhGM-CSF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而发挥抗病毒作用的研究报道在逐年增多, 同时这些报道也表明了 rhGM-CSF是一个安全、有效的免疫调节剂。rhGM-CSF是一个造血生长因子,它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它不仅能够作用 于造血前体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而且也作用于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角质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发挥促进创伤愈合、调节免疫等作用。人体免疫系 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网络,细胞因子仅是其组成的很小一部分,它们在体内也 以多种细胞因

17、子之间相互协同(或拮抗)而发挥作用,不可能是以单一细胞因 子形式进行的。有关细胞因子在体内的功能和作用,目前了解得还甚少,有待 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赵忠信(厦门特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医学部 厦门 361004)参考文献1,Sieff CA , Emerson SG, Donahue RE, et al. Human recombinant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A multilineage hematopoietin. Science , 1985, 230(4730): 11712, Tarr PE. Granul

18、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and the immune system. Med Oncol , 1996, 13: 1333, 朱学军, 曹雪涛, 于益芝, 等.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及鉴定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7 , 4(4): 3024, Gianni AM, Siena S, Bregni M, et al.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to harvest circulating haemopoietic stem cells for

19、 autotransplantation. Lancet, 1989 , 2(8663): 5805, Reynoso EE, Calderon E, Miranda E, et al. GM-CSF mouthwashes to attenuate severe mucositis after high dose chemotherapy and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 or 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 Annals Oncol,

20、1994, 5(suppl8): 10626, Chi KH, Chen CH, Chan WK, et al. Effect of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on oral mucositis in head and neck cancer patients after cisplatin, fluorouracil, and leucovorin chemotherapy. J Clin Oncol , 1995, 13(10): 2620 7,Nicolatou O, Sotiropoulou LA, Skarlat

21、os J, et al. A pilot study of the effect of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on oral mucositis in head and neck cancer patients during X radiation therapy: A preliminary report.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1998,42(3): 5516 8,Symonds RP. Treatment induced mucositis: An old problem w

22、ith new remedies. Br J Cancer. 1998, 77(10): 16899,Bodey G, Bueltmann B, Duguid W, et al. Fungal infections in cancer patients: An international autopsy survey. Clin Infect Dis, 1994, 18:52510,Offner F. Hematopoietic growth factors in cancer patients with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Eur J Clin Microb

23、iol Infect Dis, 1997,16: 5611,Hughes WT, Armstrong D, Bodey GP, et al. Guildelines for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neutropenic patients with unexplained fever. J Infect Dis, 1990, 161: 38112,Sable CA, Donowitz GR. Infections in bone marrow transplant recipients. Clin Infect Dis, 1994, 18: 273

24、 8413,Bodey GP. The potential role of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in therapy of fungal infections: A commentary. 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 1994, 13(5): 36314,Peters BG, Adkins DR, Harrison BR, et al. Antifungal effects of yeast derived rhu GM-CSF in patients receiving hig

25、h dose chemotherapy given with or without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Bone Marrow Transplant. 1996, 18(1): 93 15,Bodey GP, Elias Anaissie, Jordan Gutterman, et al. Role of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as adjuvant therapy for fungal infection in

26、 patients with cancer. Clin Infect Dis, 1993,17: 70516, McNeel DG, Schiffman K , Disis ML Immunization with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as a vaccine adjuvant elicits both a cellular and humoral response to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Blood, 1999,93(8): 265317, Martin J, Bosch O, Moraleda G, et al. Pilot study of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