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第3章章 平面设计平面设计 n本章主要介绍道路线形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 法。学习构成道路线形的基本要素及这些要 素的设计要求,掌握平面设计成果的整理。 知识要点掌握程度相关知识 基本概念 (1) 准确理解道路平面线形的基 本概念; (2) 掌握圆曲线半径; (3) 掌握缓和曲线长度及参数 (1) 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2) 极限值、一般值、最大值等 (3) 回旋线方程 曲线要素 (1) 掌握圆曲线特点及要素控制 (2) 掌握缓和曲线长度及参数 (1) 圆曲线的选用; (2) 回旋线参数方程 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线形;线形设计;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圆曲线要素;缓和曲线参数;回旋曲线;极
2、限 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不设超高的最小半 径;平曲线长度;行车视距;停车视距;超车 视距;会车视距;平面设计图;线元表;逐桩 坐标表。 3.1 道路平面线形horizontal alignment概述 在调查研究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设计出一条有一定技术标准、满足行 车要求、费用最省的路线 一 路线(route)的概念 1 路线路线-指道路中线的空间位置,它是一条空间曲线。 2 公路平纵横的概念公路平纵横的概念 路线的平面-公路的中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平面图(plan) -反映路线在平面上的形状、位置、尺寸的图形。 路线的纵断面-路线的中线在竖直面上的投影。 纵断面图(vertical
3、profile map) -反映路线在纵断面上的形状、位置、尺 寸的图形。 道路的横断面-沿道路中线上任意一点作的法向剖面。 横断面图(cross-section profile map) -反映道路在横断面上的结构、形状 、位置、尺寸的图形。 3 3路线设计的任务路线设计的任务 路线路线-指道路中线 。 线形线形-道路中线的空 间形状。 1.路线(route of road) 路线的平面路线的平面(horizontal)-道路中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路线纵断面路线纵断面(vertical)-沿着中线竖直剖切,再行展开。 公路横断面公路横断面(cross-sectional)-中线各点的法向切
4、面。 中线中线 1.路线(route of road) 这个轨迹是连续的和圆滑 的,即在任何一点上不出现错头和 破折。 其曲率的变化率是连续的 ,即轨迹上任一点不出现两个曲率 变化率的值。如图33。 其曲率是连续的,即轨迹 上任一点不出现两个曲率的值。如 图32所示, 二平面线形设计的基本要求 1汽车行驶轨迹汽车行驶轨迹 经过大量的观测研究表明,行 驶中的汽车,其轨迹在几何性 质上有以下特征: 4 路线设计的顺序路线设计的顺序 horizontal alignment design vertical alignment design cross-section design 现代高等级道路一般
5、采用图34类型的平面线形。 直线(line); 圆曲线(circular curve) ; 缓和曲线(transition curve) 。 称之为“平面线形三要素”。 2平面线形要素平面线形要素 3.2 直线 2线形简单,容易测设,易于设置其他构造物。 一 直线的特点 1路线短捷、行车方向明确、视距良好、行车快速、驾驶操作简单。 3直线路段能提供较好的超车条件。 4直线单一无变化,难与地形及周围环境相协调。 5 直线线形大多难于与地形相协调。 6在直线纵坡路段,易错误估计车间距离、行车速度及上坡坡度。 7易对长直线估计得过短或产生急躁情绪,超速行驶。 8夜间对向行车易产生眩光。 3.2 直线
6、 1下述路段可采用直线:下述路段可采用直线: 不受地形、地物限制的平坦地区或山间的开阔谷地; 以直线条为主的城镇、近郊或农村; 长大桥梁、隧道等构造物路段; 路线交叉点及其前后; 双车道公路提供超车的路段。 二直线的运用 2 直线的应用直线的应用 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当采用长的直线线形时,为弥补景观单调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当采用长的直线线形时,为弥补景观单调 之缺陷,应结合沿线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并注意下述问题:之缺陷,应结合沿线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并注意下述问题: 长直线上纵坡不宜过大,因长直线再加下陡坡行驶更易导致高速度长直线上纵坡不宜过大,因长直线再加下陡坡行驶更
7、易导致高速度 长直线与大半径凹形竖曲线组合为宜,可以使生硬呆板的直线得到长直线与大半径凹形竖曲线组合为宜,可以使生硬呆板的直线得到 一些缓和一些缓和 两侧地形过于空旷时,宜采取种植不同两侧地形过于空旷时,宜采取种植不同树种树种或设置一定或设置一定建筑物建筑物、 雕塑雕塑 、广告牌广告牌等措施,以改善单调的景观。等措施,以改善单调的景观。 长直线或长下坡尽头的平曲线必须采取设置标志、增加路面抗滑能长直线或长下坡尽头的平曲线必须采取设置标志、增加路面抗滑能 力等安全措施力等安全措施 德国和日本规定直线的最大长度(以米计)为德国和日本规定直线的最大长度(以米计)为2020v v,前苏联为,前苏联为8
8、 8kmkm,美美 国为国为180180s s行程。我国地域辽阔,地形条件在不同的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对直行程。我国地域辽阔,地形条件在不同的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对直 线最大长度很难作出统一的规定。线最大长度很难作出统一的规定。 直线的最大长度,在城镇附近或其他景色有变化的地点大于直线的最大长度,在城镇附近或其他景色有变化的地点大于2020V V是可以是可以 的;在景色单调的地点最好控制在的;在景色单调的地点最好控制在2020V V以内;而在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应特殊以内;而在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应特殊 处理。处理。 无论是高速公路还是一般公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避免追求长直线的错误无论是高速公路还是一般公路
9、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避免追求长直线的错误 倾向倾向 3 “长直线长直线”的量化的量化 合宁高速 B A C K Australia Arizona 1 同向曲线同向曲线(adjacent curve in one direction)间的直线最小长度间的直线最小长度 互相通视的同向曲线间若插以短直线,容易产生把直线和两端的曲线看成互相通视的同向曲线间若插以短直线,容易产生把直线和两端的曲线看成 为反向曲线的错觉,当直线过短时甚至把两个曲线看成是一个曲线,这种线形为反向曲线的错觉,当直线过短时甚至把两个曲线看成是一个曲线,这种线形 破坏了线形的连续性,且容易造成驾驶操作的失误,通常称为破坏了线形的连
10、续性,且容易造成驾驶操作的失误,通常称为断背曲线断背曲线。设计。设计 中应尽量避免。中应尽量避免。 规范推荐同向曲线间的最短直线长度以不小于规范推荐同向曲线间的最短直线长度以不小于6 6v v为宜。为宜。 2反向曲线反向曲线(reverse curve)间的直线最小长度间的直线最小长度 转向相反的两圆曲线之间,考虑到为设置超高和加宽缓和段的需要以转向相反的两圆曲线之间,考虑到为设置超高和加宽缓和段的需要以 及驾驶员转向操作的需要如无缓和曲线时,宜设置一定长度的直线。及驾驶员转向操作的需要如无缓和曲线时,宜设置一定长度的直线。 规范规定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规范规定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
11、m m计)以不小行车速度(以计)以不小行车速度(以 km/hkm/h计)的计)的2 2倍倍为宜。为宜。 三直线的最小长度 3.3 圆曲线 圆曲线具有易与地形相适应、可循性好、线形美观、易于测设等优点,使用十圆曲线具有易与地形相适应、可循性好、线形美观、易于测设等优点,使用十 分普遍。分普遍。 圆曲线的几何元素(见图圆曲线的几何元素(见图3 37 7)为:)为: 一圆曲线的几何元素(geometry element) 2 a RtgT aRL 180 ) 1 2 (sec a RE LTJ 2 T 1 1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 )(127 2 h i V R 二曲线半径curve
12、radius 1 1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2最小半径的计算最小半径的计算3圆曲线最大半径圆曲线最大半径 横向力系数横向力系数的确定的确定 行车安全行车安全 要求横向力系数低于轮胎与路面之间所能提供的横向摩阻系数f: f (32) 增加驾驶操纵的困难 轮胎产生横向变形,增加了汽车在方向操纵上的困难。 增加燃料消耗和轮胎磨损 的存在使车辆的燃油消耗和轮胎磨损增加。 行旅不舒适 值过大,增加了驾驶者在弯道行驶中的紧张。对于乘客来说,值过大,增加了驾驶者在弯道行驶中的紧张。对于乘客来说,值的增大值的增大 ,同样感到不舒适,乘客随,同样感到不舒适,乘客随的变化其心理反映如下。的变化其心理反
13、映如下。 当当0.10时,不感到有曲线存在,很平稳;时,不感到有曲线存在,很平稳; 当当=0.15时,稍感到有曲线存在,尚平稳;时,稍感到有曲线存在,尚平稳; 当当=0.20时,已感到有曲线存在,稍感不稳定;时,已感到有曲线存在,稍感不稳定; 当当=0.35时,感到有曲线存在,不稳定;时,感到有曲线存在,不稳定; 当当0.40时,非常不稳定,有倾车的危险感。时,非常不稳定,有倾车的危险感。 综上所述,综上所述,值的采用关系到行车的安全、经济与舒适。为计算最小平曲线值的采用关系到行车的安全、经济与舒适。为计算最小平曲线 半径,应考虑各方面因素采用一个舒适的半径,应考虑各方面因素采用一个舒适的值。
14、研究指出:值。研究指出:值的舒适界限,由值的舒适界限,由 0.11到到0.16随行车速度而变化,随行车速度而变化,设计中对高、低速路可取不同的数值。设计中对高、低速路可取不同的数值。 1 1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 1 1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 )(127 2 h i V R 二曲线半径 1 1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2最小半径的计算最小半径的计算3圆曲线最大半径圆曲线最大半径 .关于最大超高关于最大超高 考虑慢车甚至因故停在弯道上的车辆,其离心力接近0,或者等于0。因此 (33) fw 一年中气候恶劣季节路面的横向摩阻力系数。 wh fi (max) 各
15、级公路圆曲线部分最大超高值 表31 公路等级 高速公 路 一二二三四 一般地区 (%) 108 积雪冰冻地 区(%) 6 城市道路最大超高值 表32 计算行车速度 (km/h) 8060,5040,30,20 最大超高横坡度 (%) 642 1 1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 二曲线半径 1 1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2最小半径的计算最小半径的计算3圆曲线最大半径圆曲线最大半径1 1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2最小半径的计算最小半径的计算 极限最小半径极限最小半径 横向力系数视设计车速采用0.100.16, 最大超高视道路的不同环境,公路用0.10、0.08、 0
16、.06,城市道路用0.06、0.04、0.02 )(127 maxmax 2 h i V R 2最小半径的计最小半径的计 算算 一般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 考虑汽车以设计速度或以接近设计速度行驶时,旅客有充分的舒适感 注意到以在地形比较复杂的情况下不会过多地增加工程量。 这种半径是全线绝大多数情况下可采用的半径,约为极限最小半径的1.5 2.0倍。 “一般最小半径”,其值和ih(max).的取值见表33。 车速 (km/h) 120100806050403020 0.050.050.060.060.060.060.050.05 ih(max).0.060.060.070.080.070.070.
17、060.06 一般最小半径”,其值和ih(max).的取值 表33。 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我国标准所制定的“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是取=0.035,ih(max =0.015按式 (31)计算取整得来的。 表3-4各级公路最小平曲线半径 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二三四 计算行车 速度 (km/h) 120100806010060804060304020 极限最小 半径(m) 65040025012540012525060125306015 一般最小 半径(m) 100 0 7004002007002004001002006510030 不设超高最 小半径 (m) 550 0 400
18、0 250 0 150 0 400 0 150 0 25006001500350600150 3圆曲线最大半径圆曲线最大半径 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在与地形等条件相适应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大半径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在与地形等条件相适应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大半径 ,但半径大到一定程度时,其几何性质和行车条件与直线无太大区别,容,但半径大到一定程度时,其几何性质和行车条件与直线无太大区别,容 易给驾驶员造成判断上的错误而带来不良后果,同时也无谓增加计算和测易给驾驶员造成判断上的错误而带来不良后果,同时也无谓增加计算和测 量上的麻烦。量上的麻烦。 所以规范规定圆曲线的最大半径不宜超过所以规范规定圆曲线的最大半
19、径不宜超过1000010000m m。 3圆曲线最大半径圆曲线最大半径 二曲线半径 1 1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2最小半径的计算最小半径的计算3圆曲线最大半径圆曲线最大半径1 1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2最小半径的计算最小半径的计算3圆曲线最大半径圆曲线最大半径 1 1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 2最小半径的计算最小半径的计算 3圆曲线最大半径圆曲线最大半径 )(127 2 h i V R 极限最小半径极限最小半径 一般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 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10000米 小结 圆曲线半径汇总圆曲线半径汇总 3.4 缓和曲线(transi
20、tion curve) 1缓和曲线物作用缓和曲线物作用 曲率连续变化,视觉效果好。(线形缓和)(曲率连续变化,视觉效果好。(线形缓和)(图图3 37 7)。)。 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旅客感觉舒适。(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旅客感觉舒适。(行车缓和行车缓和) 横向超高、加宽逐渐变化,确保行车平稳。(横向超高、加宽逐渐变化,确保行车平稳。(超高缓和超高缓和) (4)与圆曲线配合得当,保证线形美观)与圆曲线配合得当,保证线形美观 一缓和曲线的作用与性质 为抵消车辆在曲线路 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 离心力,在该路段横 断面上设置的外侧高 于内侧的单向横坡, 称为超高超高。 提高行车的安全 性和舒适性。 ZYY
21、Z 或 HY YH 缓和曲线的立面图缓和曲线的立面图 (rad) (34 )k为小于1的系数。 而 (rad) (35) 方向盘转动的角速度(rad/s); 行驶时间(s)。 k wt w t 假定汽车是等速行驶,司机匀速转动方向盘。当方向盘转动角度为 时,前轮 相应转动角度为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此时汽车前轮的转向角为 (rad) (36) 设汽车前后轮轴距为 ,前轮转 动 后,汽车行驶轨迹曲线半径r为: kwt d (m) tg d r 2缓和曲线的性质缓和曲线的性质 由于 很小,可以近似地 (m) (37) kwt dd r 由37: 代入38得: (39) 均为常数,令 kwr d
22、t kwr d vl vdkw C kw vd 则 或 (310) r C l Crl 汽车以 (m/s)等速行驶,经时间t(s)以后,其行驶距离 为:v l vtl (m) (38) 二. 缓和曲线 的要素计算 1.回旋线的数学表达式回旋线的数学表达式 但在缓和曲线的的终点处, =Lh, =R,则上式可 写作: (312) lr 2 ARLh .回旋线的基本公式为: (311) 2 Arl 图311是回旋线及应用范围 二. 缓和曲线 的要素计算 1.回旋线的数学表达式回旋线的数学表达式 .回旋曲线的座标表示 如图311,在回旋线上任意点P取微 分单元,则有: ( 314) (315) drd
23、l cos dldx sin dldy dAdlll 2 , 0, 0 2 2 22 2 ,2 A l Al 当 积分得: d l A dl 2 以 代入得 2 Alr 二. 缓和曲线 的要素计算 1.回旋线的数学表达式回旋线的数学表达式 .回旋曲线的座标表示 以 代入得: (316) (317) 2 Alr 2 A r d A dxcos 2 d A dysin 2 4 5 2 3 345640r l r l lx 5 6 3 42 422403366r l r l r l y 二. 缓和曲线 的要素计算 1.回旋线的数学表达式回旋线的数学表达式 .回旋曲线的座标表示 在回旋线终点处, 于是
24、: RrLl h , 4 5 2 3 345640R L R L LX hh h 5 6 3 42 422403366R L R L R L Y hhh 2.回旋线的几何要素回旋线的几何要素 .各要素计算公式 .P处的曲率半径: .缓和曲线角: . P点曲率圆的内移值: .长切线长: .短切线长: 2 A r r l rl l A l 222 2 2 2 rrypcos cotyxTL sin y T k .P点的弦长: .P点的弦偏角: sin y a 3 x y arctg 2 3 2402R LL q hh 3 42 268824R L R L p hh R Lh 2 0 q a tgp
25、RT 2 )( h LRaL2 180 )2( 0 R a pRE 2 sec)(LTJ 2 .有缓和曲线的道路平曲线几何元素 .回旋线的相似性回旋线的相似性 回旋线的曲率是连续变化的,而且其曲率的变化与曲线长度的变化呈线回旋线的曲率是连续变化的,而且其曲率的变化与曲线长度的变化呈线 性关系。为此,可以认为回旋线的形状只有一种,只需改变参数性关系。为此,可以认为回旋线的形状只有一种,只需改变参数A就能得就能得 到不同大小回旋线,到不同大小回旋线,A相当于回旋线的放大系数。相当于回旋线的放大系数。 A=1时的回旋线叫单位回旋线。根据相似性,可由单位回旋线要素计算时的回旋线叫单位回旋线。根据相似性
26、,可由单位回旋线要素计算 任意回旋曲线的要素。在各要素中,又分长度要素(如切线长、曲线长、任意回旋曲线的要素。在各要素中,又分长度要素(如切线长、曲线长、 内移值、直角坐标等)内移值、直角坐标等) 和非长度要素(如缓和曲线角、弦偏角等)两类,和非长度要素(如缓和曲线角、弦偏角等)两类, 它们的计算方法为:它们的计算方法为: 回旋线长度要素=单位回旋线长度要素A 回旋线非长度要素=单位回旋线非长度要素 四. 缓和曲线的长度(length)及参数(parameter) 1 1影响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的因素影响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的因素 乘客感觉舒适 超高渐变率适中 . 行驶时间不过短 乘客感觉舒适(控制离
27、心加速度的变化率) (345) Rt v t a ah 2 在等速行驶的情况下: 于是: (346) 则可以得出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公式: (347) v L t h hh h RL V RL v a 33 0214. 0 Ra V L h h 3 (min) 0214. 0 为 “ 缓 和 系 数 ” , 采 用 值 各 国 不 一 致 。 我 国 公 路 上 建 议 。于是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 (348) h a6 .0 h a R V Lh 3 (min) 036. 0 超高渐变率适中 由于在缓和曲线上设置有超高缓和段,如果缓和段太短则会因路面急剧地由双坡变为 单坡而形成一种扭曲的面,对行车
28、和路容均不利。 规范规定了适中的超高渐变率,由此可导出计算缓和段最小长度的公式: (m) (349) P B L i h (min) . 行驶时间不过短 一般认为汽车在缓和曲线上的行驶时间至少应有3s,于是 (m) (350) 2.1 (min) V L h 标准制定的各级公路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如表39。 2曲线参数曲线参数 A的确定的确定 按离心加速度的变化率来确定回旋线的最小参数,由式(346): (351) 因此 (352) 2 33 0214. 00214. 0 A V LR V a s s 3 0214. 0 V a A s 按 离心加 速度的 变化率 来确定 按 行驶时 间不过 短
29、来确 定 按满足 视觉条 件来确 定 按车辆在缓和曲线上的行驶时间不过短、超高变化率适中 等条件下,同样可以得出回旋线的最小参数。 vtRRLA s st0 . 3 2 . 16 . 3 3 3 VR R V vRvtRA 满足视觉条件的A。当回旋曲线很短,其回旋线的切线角(或称 缓和曲线角)在3左右时,曲线极不明显,在视觉上容易被忽略。但回 旋线过大大于29,圆曲线与回旋线不能很好协调。因此,从适宜的缓 和曲线角 =329这一区间可以推导出合适的A值。 RA R 3 3缓和曲线的省略缓和曲线的省略 内移值p足够小时,可省略。即: 2 . 0 24 2 R L p s 规范规定,在下列情况下可
30、不设缓和曲线: 当圆曲线半径大于或等于表32所列“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 半径不同的同向圆曲线间,当小圆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 小圆半径大于表32所列半径,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 小圆曲线按规定设置相当于最小回旋线长的回旋线时,其大圆与小圆的内移值之 差不超过0.10m。 计算行车速度80km/h时,大圆半径(R1)与小圆半径(R2)之比小于1.5。 计算行车速度80km/h时,大圆半径(R1)与小圆半径(R2)之比小于2。 第五节 平面线形设计 一平面线形设计一般原则 1.1.平面线平面线 形应便捷形应便捷 、连续、连续、 顺适,与顺适,与 周围环境周围环境 相协调。相协
31、调。 2.2.安全要安全要 求是基本求是基本 的,视觉的,视觉 和心理上和心理上 的要求应的要求应 尽量满足尽量满足 3.3.保持平保持平 面线形的面线形的 均衡与连均衡与连 贯贯 4.4.应避免应避免 连续急弯连续急弯 的线形的线形 5.5.平曲线平曲线 应有足够应有足够 的长度的长度 1.1.平面线平面线 形应便捷形应便捷 、连续、连续、 顺适,与顺适,与 周围环境周围环境 相协调。相协调。 2.2.安全要安全要 求是基本求是基本 的,视觉的,视觉 和心理上和心理上 的要求应的要求应 尽量满足尽量满足 3.3.保持平保持平 面线形的面线形的 均衡与连均衡与连 贯贯 4.4.应避免应避免 连
32、续急弯连续急弯 的线形的线形 5.5.平曲线平曲线 应有足够应有足够 的长度的长度 路线要与地形相适应,这既是美学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和保护环境的问题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计算行车速度60km/h的公路,应注重立体线形设 计。计算行车速度40km/h的公路,首先应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正确地运 用平面线形要素最小值。 直线尽头不能接以小半径曲线。若由于地形所限小半径曲线难免时, 中间应插入中等曲率的过渡性曲线,并使纵坡不要过大。 高、低标准之间要有过渡。 这种线形给驾驶员造成不便,给乘客的舒适也带来不良影响。设计时可在 曲线间插入足够长的直线或回旋线。 1.1.平面线平面线 形应便捷形应便捷
33、 、连续、连续、 顺适,与顺适,与 周围环境周围环境 相协调。相协调。 2.2.安全要安全要 求是基本求是基本 的,视觉的,视觉 和心理上和心理上 的要求应的要求应 尽量满足尽量满足 3.3.保持平保持平 面线形的面线形的 均衡与连均衡与连 贯贯 4.4.应避免应避免 连续急弯连续急弯 的线形的线形 5.5.平曲线平曲线 应有足够应有足够 的长度的长度 二.小转角路线问题 路线转角的大小反映了路线的舒顺程度,小一些好。但转角过小,即使设置了较 大的半径也容易把曲线长看成比实际的要短,造成急转弯的错觉。这种倾向转角越小 越显著,以致造成驾驶员枉作转弯的操作。 一般认为,7应属小转角弯道。对于小转
34、角弯道应设置较长的平曲线,其长 度应大于表310中规定的“一般值”。但受地形及其它特殊情况限制时,可减短至 表中的“低限值”。 三平面线形要素的组合 2.S型型3.3.卵型卵型4.4.凸形凸形5.5.C C形形5 5复合型复合型1.1.基本型基本型 1.1.基本型基本型 按直线回旋线圆曲线回旋 线直线的顺序组合,如图317 。两回旋线参数可以相等,也可 以根据地形条件设计成不相等的非 对称型曲线。从线形的协调性看, 宜将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之长 度比设计成1:1:1。 2.S型型 S型相邻两个回旋线参数A1与A2宜 相等。当采用不同的参数时,A1与A2 之比应小于2.0,有条件时以小于 1.
35、5为宜。不得已插入直线时,必须 尽量地短,其短直线的长度或重合 段的长度应符合下式: S型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不宜过大, 宜为: 3 1 1 1 2 R R )( 40 21 M AA l 两圆曲线的间距,宜在下 列界限之内: 03.0003.0 2 R D 3.3.卵型卵型 用一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 线的组合,如图319。 8 . 02 . 0 1 2 R R 2 2 2 RA R 两圆曲线半径之比定在下列 界限之内: 2.S型型3.3.卵型卵型4.4.凸形凸形5.5.C C形形5 5复合型复合型1.1.基本型基本型 三平面线形要素的组合 2.S型型3.3.卵型卵型4.4.凸形凸形5.5.C
36、 C形形5 5复合型复合型1.1.基本型基本型2.S型型3.3.卵型卵型4.4.凸形凸形5.5.C C形形5 5复合型复合型1.1.基本型基本型 第六节 行车视距 1行车视距:为了行 车安全,驾驶员应能随时 看到汽车前面相当远的一 段路程,一旦发现前方路 面上有障碍物或迎面来车 ,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 相撞,这一必须的最短距 离称为行车视距。 在道路平面上的暗弯( 处于挖方路段弯道和内侧 有障碍物的弯道)、纵断 面上的凸形竖曲线以及下 穿式立体交叉的凹形竖曲 线上都有可能存在视距不 足的问题,如图319所示 。 一基本概念 二停车视距 1.停车视距:汽车行驶时,当视高为1.2m,物高为0.1m
37、时,驾驶人员自看到前 方障碍物时起,至障碍物前能安全停车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即为停车视距 2.视距由反映距离,制动距离,安全距离构成。 t V S 6 . 3 1 感觉和制动反映的总时间t=2.5s, 在这个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为 制动距离是指汽车从制动生效到汽车完 全停住,这段时间内所走的距离。它应为: )(254 2 2 V S mS105 3 安全距离 故停车视距为: 3 2 321 )(2546 . 3 S VtV SSSS 停 三. 超车视距 超车视距:在双车道公路上,当视高为1.2m,物高为1.2m,后车超越前车过程中, 从开始驶离原车道之处起,至可见逆行车并能超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
38、所需的最短距离 ,即,为超车视距。 超车视距的全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3 3超车完了时,超车汽车与对向汽车之间的安全距离超车完了时,超车汽车与对向汽车之间的安全距离S S3 3 1 1加速行驶距离加速行驶距离S S1 1 4 4超车汽车从开始加速到超车完了时对向汽车的行驶距离超车汽车从开始加速到超车完了时对向汽车的行驶距离S S4 4 2 2超车汽车在对向车道上行驶的距离超车汽车在对向车道上行驶的距离S S2 2 1 1加速行驶距离加速行驶距离S S1 1 当超车汽车经判断认为有超车的可能,于是加速行驶移向对向车道,在进入该车道之 前的行驶距离为: 2 11 0 1 2 1 6 . 3 tat
39、V S 式中:V0被超汽车的速度(km/h);t1加速时间(s);a平均加速度(m/s2)。 2 2超车汽车在对向车道上行驶的距离超车汽车在对向车道上行驶的距离S S2 2 式中:V超车汽车的速度(km/h);t2在对向车道上的行驶时间(s)。 22 6 . 3 t V S 3 3超车完了时,超车汽车与对向汽车之间的安全距离超车完了时,超车汽车与对向汽车之间的安全距离S S3 3。 S3=15-100m )( 6 . 3 214 tt V S 4 4超车汽车从开始加速到超车完了时对向汽车的行驶距离超车汽车从开始加速到超车完了时对向汽车的行驶距离S S4 4 实际上在计算S4所需的时间时只考虑超
40、车从完全进入对向车道到超车完了所行驶的 时间就可保证安全了。因为,尾随在慢车后面的快车司机往往在未看到前面的安全区段 就开始了超车作业,如果进入对向车道之后发现迎面有汽车开来而超车距离不足时还来 得及返回自己的车道。因此,对向汽车行驶时间大致为t2的2/3倍就足够了,即: 22 4 6 . 33 2 3 2 t V SS 于是,最小必要超车视距为: S超= S1+ S2+ S3+ S4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其它各级公路一般应满足会车视 距的要求,会车视距的长度不应小于停车视距的两倍。 对向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应根据需要并结合地形,在适当的距离内设置具有超 车视距的路段。 三各
41、级公路对视距的要求 第七节 道路平面设计成果 一.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本表全面地反映了路线的平面位置和路线平面线形的各项指标,它是道路设计的 主要成果之一。 二.逐桩坐标表 高等级公路的线形指标高,表现在平面上是圆曲线半径大,缓和曲线较长,在测 设和放样时须采用坐标法,方能保证其测量精度。所以计算一份“逐桩坐标表”是十 分必要的。 1.坐标系统的采用坐标系统的采用 2.中桩坐标的计算中桩坐标的计算 计算导线点坐标 计算交点坐标 计算各中桩坐标 三.路线平面设计图 1平面图的比例尺和测绘范围平面图的比例尺和测绘范围 比例尺: .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阶段的方案研究与比选,采用1:50000或1
42、:10000 的比例尺 .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一般常用的是1:2000,在平原微丘区可用1:5000。在 地形特别复杂地段的路线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可用1:500或1:1000。 测绘范围 路线带状地形图的测绘宽度,一般为中线两侧各100200m。对1:5000的地形图 ,测绘宽度每侧应不小于250m。若有比较线,应将比较线包括进去。 2 2路线平面图的内容及绘制方法路线平面图的内容及绘制方法 (1)导线点(或交点,)坐标X、Y精确地点绘在相应位置上。按“逐桩坐标表 ”所提供的数据,展绘曲线,并注明各曲线主要点以及公里桩、百米桩、断链桩位 置。对导线点、交点逐个编号,注明路线在本张图中的起点和
43、终点里程等。 路线一律按前进方向从左至右画,在每张图的拼接处画出接图线。在图的右上 角注明共张、第张。在图纸的空白处注明曲线元素及主要点里程。 (2)控制点展绘 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均应展绘和测出各等级三角点、导线点、图根点、水准点等 ,并按规定的符号表示。 (3)各种构造物的测绘 道路及其附属物应按实际形状测绘。公路交叉口应注明每条公路的走向。铁路应 注明轨面高程,公路应注记路面类型,涵洞应注明洞底标高。 (4)水系及其附属物的测绘 (5)地形、地貌、植被、不良地质地带等均应详细测绘并用等高线和国家测绘 局制定的“地形图图式”符号及数字注明。 3 3公路路线平面设计图示例(见图公路路线平面设计
44、图示例(见图3 32525) 返回 直线坐标计算直线坐标计算 已知直线起算数据:、,求直线上任意里 程桩K的坐标、 000 000 sin)( cos)( KKyy KKxx 0 K 0 K 0 0 x 0 y 圆曲线坐标计算圆曲线坐标计算 已知圆曲线起算数据 R KK)( 0 0 0000 0000 cos)90sin( sin)90cos( RyRyy RxRxx C C )cos(cos )sin(sin 00 00 Ryy Rxx )90sin( )90cos( Ryy Rxx C C 缓和曲线坐标计算缓和曲线坐标计算 已知缓和曲线起算 点ZH(或HZ)数 据 0 KKl 8 9 4 5 34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