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_第1页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_第2页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_第3页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_第4页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一、焦点问题 1、苏轼在词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2、苏轼面对苦难的超然洒脱心态及其 原因。 二、背景材料 1、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 的第三年。 “子瞻在黄州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 面际天,风露皓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辞, 所谓“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 寄馀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翌日,喧 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 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 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 也。然此语卒传至京师,虽裕陵亦闻而疑 之。”(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 2. 关于苏东坡的生平和创作 苏轼(10371101),北

2、宋文学家、 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人。与父亲苏洵、弟 弟苏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既不 见容于新党,又为旧党所不满,所以 屡遭贬斥。仕途上的坎坷波折,深深 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和创作,积极进取 和达观放任共存于一身。诗、词、文 兼擅,俱为一代大家。 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宋胡寅在酒边集序中称道苏词 “一洗 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开 创了豪放派的词风。 他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 乌台诗案 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 便请求外调,在各地游历做官。元丰二年(便请求外调,在各地游历做官。元丰二年

3、(10791079),), 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讪谤朝政”罪名入罪名入 狱,即所谓狱,即所谓“乌台诗案乌台诗案”(这是宋朝第一起因文字获(这是宋朝第一起因文字获 罪案)。经各方营救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罪案)。经各方营救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并受到监视。从元丰二年到元祐元年(并受到监视。从元丰二年到元祐元年(10861086),苏轼),苏轼 在黄州谪居七年。为了摆脱谪居生活的苦闷,苏轼在在黄州谪居七年。为了摆脱谪居生活的苦闷,苏轼在 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命为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命为“东坡东坡”,田旁筑一,田旁筑一 茅屋,辛勤躬

4、耕,自得其乐,自号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自号“东坡居士东坡居士”。黄。黄 州的谪居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宋神州的谪居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宋神 宗元丰五年宗元丰五年(1082)(1082),苏轼在黄州作了,苏轼在黄州作了临江仙(夜归临江仙(夜归 临皋)临皋)就充分体现了苏轼思想的变化。就充分体现了苏轼思想的变化。 4. 苏东坡与杭州 “苏堤春晓” “东坡肉” 苏东坡的烹调,以红烧肉最为拿手。他经验是: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东 坡肉”,据传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时。 看到西湖已被葑草淹没了大半,就发动数万民 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

5、堤, 并建桥以畅通湖水,既为群众带来水利之益, 又增添了西湖景色。这就是被列为西湖十景之 首的“苏堤春晓”。苏东坡为地方办了这件好 事,老百姓听说他喜欢吃红烧肉,到了春节, 都给他送猪肉表示自己的心意。 苏东坡收到那么多的猪肉,觉得应该同数万疏 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对,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 块块,用他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 民工花名册分送到每家每户。他的家人在烧制 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 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 盛赞苏东坡送来的肉烧法别致,可口好吃。后 农历除夕夜,民间家家户户都制作东坡肉。相 沿成俗,用来表示对他的怀念之情。现在成为 杭州一道传统名菜。

6、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 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 寄馀生。 三、文本内涵分析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年)九月,谪居黄州 的苏轼在一次夜饮大醉之后, 回到位于江边的临皋住宿。 夜深人静之际,诗人耳边不 断传来江流声,突然心灵顿 悟,写下了这首充满理趣的 临江仙 苏词的魅力:苏词的魅力: 一种达观的 人生态度, 一种超旷的 精神世界的 生动写照 上片叙写醉归的情景。开头写“夜饮东坡醒复 醉”,饮而醉,东坡常有;醒而又醉,这在东 坡是少见的。为什么这样呢?46岁的东坡,被

7、囚禁于黄州多年,前途遥遥无期,内心无法平 静。此时此境,才越是高,知识越是渊博,思 想越是深刻,就越痛苦。东坡只有借酒浇愁。 因此,这首词是东坡在强烈的自我主体失落感 的痛苦煎熬中写成的。 后面写“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 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写由于归家太晚, 家童已经酣然入睡,鼻息雷鸣,一点也听不见 主人敲门的声音。 于是,他便走到长江边上,倚杖静听那夜色 中的江流声。置身于这样一个境界,人的精 神仿佛才能真正得到一个空间,尘世的得失 荣辱、功名利禄都可以暂时抛在一边,任凭 自己心灵超然、自由地翱翔,于是对自由人 生的向往便产生了。 下片写静夜伫立江边的感悟。“长恨此 身非我有

8、,何时忘却营营!”感慨人生总是 受到各种关系的牵制,不能忘情于名利的纷 扰。这是全词中最具哲理意味的句子。这里 化用庄子的话。上句出自庄子知北 游:“汝身非汝有也。” 下句出自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 使汝思虑营营。”苏轼对官位的升降并不在意,但 非常重视心灵的自由。“此心安处是吾乡”,他在 人生能否适意这个问题上总是很敏感,对自由人生 境界的渴求,是贯穿他整个人生的主旋律。 “夜阑风静縠纹平”,表面上看似乎仅是写夜 深了,风也静了,江面上只有一些微波,细如皱纱。 但从更深的意义上看,这是词人获得了对人生真谛 的感悟之后,超乎寻常的安宁心境的外化。没有了 尘世的烦恼忧愁,心境也正如这风

9、平浪静的江水一 样,波澜不兴,甜美、悠远、自由自在。 最后两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写苏 轼在精神上的自我已乘一叶扁舟遨游于江海之 上,脱离了那不能忘情于营营的世界。 这是一首重在理趣的词作。此词一个重要 特点就是理趣盎然。这种理趣,不在于理的高 深,而在于趣的点化。所谓“趣”就是以超然 而幽默的眼光观照人生,关照自我。特别是 “小舟从此逝”两句,以想象中的行为的放纵 狂打,表现心灵的自由解放。诗人面对苦难的 那一份洒脱和幽默,跃然笔端。此外这种以哲 理入词、以古语入词的手法,也开拓了词境, 扩大了词的表现力,在词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涵: 1. 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悟 2. 以超然而

10、幽默的眼光观照人生,观照自我 四、写作特点: 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 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 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 1.以哲理入词、以古语入词 2.写景、抒情和说理融为一体。 五、思考题 1、分析词中有“趣”的笔墨 2、你能举出苏轼作于此时的其他作品吗?这 些作品中是否也有富于理趣的笔墨? 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 为人称颂的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课文后面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赋有前赤壁赋 和后赤壁赋。 六、课后阅读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在洛阳之西,崤山之 东。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曾到过渑池,并曾 在那儿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寺院里的老和 尚奉闲还殷勤地招待他们,他们也在寺内的 壁上题过诗。当苏轼后来从苏辙的怀旧诗回 忆起这些情景的时候,奉闲已经去世,题诗 的墙壁也可能已经坏了,想想自己漂流不定 的行踪,不由得感慨起来,便在和诗中对苏 辙说:“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 然留下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么?我看真像 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 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