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_第1页
传统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_第2页
传统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_第3页
传统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_第4页
传统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传统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 一、传统养生文化的双重属性一、传统养生文化的双重属性 传统养生理论体系形成于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传统养生理论体系形成于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 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对于事物的观对于事物的观 察分析方法,多以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取类比象” “以表知以表知 里里”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 以探求其内在机理。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 不懈努力,创造出了一系列与疾病和衰老抗衡的不懈努力,创造出了一系列与疾病和

2、衰老抗衡的 独特理论与方法,逐渐使养生成了一种极具中华独特理论与方法,逐渐使养生成了一种极具中华 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探索传统养生文化不但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探索传统养生文化不但有 利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维护个人的利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维护个人的 身心健康有重要现实意义。身心健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 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传统养生学理论为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传统养生学理论为 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 劳动人民防

3、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 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中国养生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产中国养生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产 物,其理论体系具有双重特征。中国养生文物,其理论体系具有双重特征。中国养生文 化的社会科学性质主要体现在其理论体系与化的社会科学性质主要体现在其理论体系与 中国古代哲学一脉相承中国古代哲学一脉相承、不可分割、贯穿始不可分割、贯穿始 终终,其自然科学性质则主要体现在它与传统,其自然科学性质则主要体现在它与传统 医学实践血肉相联医学实践血肉相联、互相借鉴互相借鉴、相辅相成。相辅相成。 二、传统养生

4、文化的哲学思想基础二、传统养生文化的哲学思想基础 1 1、气一元论、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是,是 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古人古人用气一元论的单一用气一元论的单一 物质概念,说明世界的物质本原物质概念,说明世界的物质本原,肯定世界的物质,肯定世界的物质 性。性。认为认为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万物是,万物是 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气具有物质性和普遍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气具有物质性和普遍 性、无限性和永恒性。性、无限性和永恒性。 气作为哲学范畴是人们对世界物质

5、本质及其现象的气作为哲学范畴是人们对世界物质本质及其现象的 高度概括,高度概括,是关于是关于整体本原性的整体本原性的抽象的、一般的抽象的、一般的概概 念念,而不是结构性的物质概念。同时气作为具有动而不是结构性的物质概念。同时气作为具有动 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也也具有具体的具有具体的、个别的意义、个别的意义。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一种肉眼难以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一种肉眼难以 相及的至精至微的物质。气是构成自然界一切事相及的至精至微的物质。气是构成自然界一切事 物的最基本元素,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物的最基本元素,是构成

6、世界万物的本原。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和形是物质存在的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和形是物质存在的 基本形式基本形式,气聚而成形,形散而为气,气散则形,气聚而成形,形散而为气,气散则形 亡。气生形,形归气,形之存亡由乎气之聚散。亡。气生形,形归气,形之存亡由乎气之聚散。 传统养生学的气是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构成人传统养生学的气是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构成人 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极其细微的最基本的物质,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极其细微的最基本的物质, 在生命物质系统的在生命物质系统的气、血、精、津、液的物气、血、精、津、液的物 质概念中,气是最大的概念。质概念中,气是最大的概念。 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运

7、动是气的根本属性 气是阴阳矛盾的统一体,阴阳为固有的两种对立气是阴阳矛盾的统一体,阴阳为固有的两种对立 要素,而不是两个不同的组成部分。要素,而不是两个不同的组成部分。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气永恒而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的阴阳的对立统一是气永恒而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的 根本原因。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根本原因。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 聚散,或混沌,清浊,或升降、出入,以运动变聚散,或混沌,清浊,或升降、出入,以运动变 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具体表现形式。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具体表现形式。 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不论是生命的生、长、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不论是生命的生、长、 壮、老、已壮

8、、老、已 ,还是无生命物体的生成、发展、变,还是无生命物体的生成、发展、变 更、凋亡,天地万物的生化无不根源于气的运动。更、凋亡,天地万物的生化无不根源于气的运动。 气是万物之间的中介气是万物之间的中介 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未聚之时稀微而无形体,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未聚之时稀微而无形体, 可以和一切有形无形之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可以和一切有形无形之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 能够衍生和接纳有形之物,成为天地万物之间的能够衍生和接纳有形之物,成为天地万物之间的 中介,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气具中介,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气具 有可变性、渗透性和感应性。有可变性、渗透性和感应

9、性。 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有差异就有统一,有异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有差异就有统一,有异 同就有感应。阴阳二气的相互感应产生了天地万同就有感应。阴阳二气的相互感应产生了天地万 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 虽然千差万别,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切联虽然千差万别,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切联 系,遵循着共同的规律,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系,遵循着共同的规律,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2 2、阴阳学说、阴阳学说 阴阳阴阳是对事物属性的抽象概括是对事物属性的抽象概括 阴阳作为自然界整体结构的一种符号模型,最早阴阳作为自然界整体结构的一种符号模型

10、,最早 见于八卦之中。见于八卦之中。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 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对立双方,或者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对立双方,或者 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属性的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属性的 抽象概括。抽象概括。 阴阳属性的划分原则和方法阴阳属性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阴阳的划分是应用阴阳的划分是应用 “取类比象取类比象”的方法,的方法, 有一定原则和规律,有一定原则和规律, 一般一般根据其位置、性根据其位置、性 质、趋势等因素来划分。质、趋势等因素来划分。 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

11、明亮的,功能的,机能亢进的属于阳;明亮的,功能的,机能亢进的属于阳; 凡是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凡是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 晦暗的,物质的,机能衰减的属于阴。晦暗的,物质的,机能衰减的属于阴。 例如:例如:“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阳,地为阴,” “水为阴,火为水为阴,火为 阳。阳。” “静者为阴,动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 “阳化气,阳化气, 阴成形。阴成形。” 阴阳的普遍性、无限性和相对性阴阳的普遍性、无限性和相对性 古人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阴阳属性。古人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阴阳属性。同时,每一事同时,每一事 物内部还可再分阴阳,每一事物的阴或阳的任何物内部还可再分阴阳,每一

12、事物的阴或阳的任何 一方,又可再分阴阳,以至于无穷尽。一方,又可再分阴阳,以至于无穷尽。另一方面,另一方面, 事物的阴阳属性又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事物的事物的阴阳属性又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事物的 阴阳属性可随时间、位置和趋势等条件的变化而阴阳属性可随时间、位置和趋势等条件的变化而 转化。转化。 如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如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 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如水汽上升为云,遇冷下降为雨,阴阳属性则发生了变化。如水汽上升为云,遇冷下降为雨,阴阳属性则发生了变化。 阴阳的相互依存互根阴阳

13、的相互依存互根 阴阳代表着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阴阳代表着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 对立双方。一般而言,阴阳是相互对应,相互依对立双方。一般而言,阴阳是相互对应,相互依 存,不能独立存在。存,不能独立存在。 阴阳双方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这种阴阳双方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这种 关系称之为关系称之为“阴阳互根。阴阳互根。” 阴阳的相互对立阴阳的相互对立和统一和统一 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都源于阴阳两种对立势力的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都源于阴阳两种对立势力的 相互作用。相互作用。阴阳的相互对立体现在阴阳的相互排阴阳的相互对立体现在阴阳的相互排 斥、相互制约,相互斗争斥、相互制约,相互

14、斗争。 阴阳的相互对立推动事物运动并取得相对阴阳的相互对立推动事物运动并取得相对 统一和变化统一和变化。 阴阳的彼此消长和互相转化阴阳的彼此消长和互相转化 阴阳双方的对立统一,总是伴随着阴长阳阴阳双方的对立统一,总是伴随着阴长阳 消、阳长阴消的运动变化过程。消、阳长阴消的运动变化过程。 但这种阴阳彼此消长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中,有但这种阴阳彼此消长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中,有 其一定的限度,如果超过限度,就成为病态。其一定的限度,如果超过限度,就成为病态。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还可以互相转化,即在一定条件下,阴阳还可以互相转化,即 阴可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可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阴阳的转

15、化相当于矛盾运动中的突变与质变的过阴阳的转化相当于矛盾运动中的突变与质变的过 程。即所谓程。即所谓“物极必反物极必反”,这个,这个“极极”就是向反就是向反 面转化的条件。阴阳的转化条件是主要的,没有面转化的条件。阴阳的转化条件是主要的,没有 一定条件,是不可能转化的。一定条件,是不可能转化的。 3 3、五行学说、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五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行”指运动变化指运动变化 五行是对五种基本物质特性和运动规律的抽象概括五行是对五种基本物质特性和运动规律的抽象概括 古人认为宇宙间的人和一切事物,都是由具有五行古人认为

16、宇宙间的人和一切事物,都是由具有五行 属性的物质构成的,并认为这五种物质具有相互滋属性的物质构成的,并认为这五种物质具有相互滋 生、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不断地运动与变化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不断地运动与变化的。 五行学说,是运用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五行学说,是运用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 运动变化规律,阐释宇宙间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调节运动变化规律,阐释宇宙间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调节 方式的古代哲学思想,方式的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系统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系统 论,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2、五行的归类方法、五行的归类方法 古人根

17、据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形象特征,古人根据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形象特征, 抽象概括出其性质和作用特点,用比类取抽象概括出其性质和作用特点,用比类取 象的方法,把具有相应特性的事物分别归象的方法,把具有相应特性的事物分别归 纳为纳为“木、火、土、金、水木、火、土、金、水” 系统。系统。 木性: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木性: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 火性:温热、升腾、昌茂、繁盛等火性:温热、升腾、昌茂、繁盛等 土性:生长、变化、承载、受纳等土性:生长、变化、承载、受纳等 金性:肃杀、潜降、收敛、清洁等金性:肃杀、潜降、收敛、清洁等 水性: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水性: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 3 3

18、、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的生克乘侮 相生相生:指指资生、助长和促进等资生、助长和促进等,体现事物的体现事物的 发展和变化;发展和变化; 相克相克:指抑制、削弱指抑制、削弱、制约制约等作用等作用,协调事协调事 物的关系正常。物的关系正常。 五行的这种生克关系是五行的这种生克关系是 “顺次相生,隔一相顺次相生,隔一相 克克”。循环无端,往复无穷循环无端,往复无穷。 作用的顺序为:作用的顺序为: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五行生克关系中,任何一在五行生克关系中,任何

19、一“行行”,都具有,都具有“生生 我我”,“我生我生” 的关系;的关系;生我者为生我者为“母母”,我生,我生 者为者为“子子” 。任何一。任何一“行行”,都具有,都具有“我克我克”, “克我克我” 的关系,的关系,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 所不胜。所不胜。 相乘相乘:相克过度。相侮相克过度。相侮:逆向逆向相克,又叫相克,又叫 “反克反克” 。相乘、相侮是事物间的关系失。相乘、相侮是事物间的关系失 却正常协调的反常现象。却正常协调的反常现象。 如木气偏亢,或土气不足,便可出现木乘土,使如木气偏亢,或土气不足,便可出现木乘土,使 土气更虚。又如金气不足,或木气偏亢,木就

20、会土气更虚。又如金气不足,或木气偏亢,木就会 反过来反过来“侮金侮金”。 在古代哲学家看来,正是在古代哲学家看来,正是事物内部结构的这种相事物内部结构的这种相 生相克关系造成了该事物正常情况下的循环性运生相克关系造成了该事物正常情况下的循环性运 动,而正常的循环性运动则是事物生化作用的重动,而正常的循环性运动则是事物生化作用的重 要前提。要前提。 五行学说的核心在于它能以五行之间的生克五行学说的核心在于它能以五行之间的生克 乘侮规律来探索、阐释复杂系统内部各事物乘侮规律来探索、阐释复杂系统内部各事物 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体现出来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体现出来 的统一性、完整性

21、和自我调控机制。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自我调控机制。 三、气一元论在传统养生学中的应用三、气一元论在传统养生学中的应用 1 1、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 传统养生学将气一元论理论应用到医学方面,认传统养生学将气一元论理论应用到医学方面,认 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体也是由气构成的,人体也是由气构成的, 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形气转化的运动着的有机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形气转化的运动着的有机 体。体。气的这种运动变化及其伴随的能量转化过程气的这种运动变化及其伴随的能量转化过程 称之为称之为“气化气化”。其本质就

22、是机体内部阴阳消长其本质就是机体内部阴阳消长 转化的矛盾运动。转化的矛盾运动。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人体的气化运动存在于生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人体的气化运动存在于生 命过程的始终。命过程的始终。 人体的气化运动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来完成,人体的气化运动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来完成, 脏腑的气化功能脏腑的气化功能,称为脏腑之气。,称为脏腑之气。 脏腑的气化运动形式称为脏腑的气化运动形式称为 “气机气机”。 人体必须不断地从周围环境摄取生命活动所必需人体必须不断地从周围环境摄取生命活动所必需 的物质。的物质。通过通过脏腑气机正常的升降出入运动脏腑气

23、机正常的升降出入运动,把,把 摄人体内的空气和水谷转化为气、血、津、液、摄人体内的空气和水谷转化为气、血、津、液、 精等,精等,否则人体的生命就不能维持。否则人体的生命就不能维持。 人体的气化运动包括了气、精、血、津、人体的气化运动包括了气、精、血、津、 液等物质的生成、转化、利用和排泄过程。液等物质的生成、转化、利用和排泄过程。 2 2、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五脏六腑皆赖气为之用。五脏六腑皆赖气为之用。脏腑经络之气机旺盛,脏腑经络之气机旺盛, 是维持机体内部生理活动相对平衡以及机体与周是维持机体内部生理活动相对平衡以及机体与周 围环境动态平衡的基础。围环境动态平衡的基础。

24、脏腑气化功能升降正常,出入有序,方能使精气脏腑气化功能升降正常,出入有序,方能使精气 血津液生化不息。血津液生化不息。气贵于和,又喜宣通气贵于和,又喜宣通。和则为。和则为 正气,不和则为邪气。正气,不和则为邪气。 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气的生成和运行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气的生成和运行 失常有关。所谓失常有关。所谓“百病生于气也百病生于气也”。 3、指导诊断和调养指导诊断和调养 传统养生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取决于邪气和正气传统养生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取决于邪气和正气 双方的矛盾斗争。正气在发病上居主导地位。双方的矛盾斗争。正气在发病上居主导地位。 正气的盛衰可以从面色、形态、声音、神志、脉正气的盛

25、衰可以从面色、形态、声音、神志、脉 象等方面表现出来。通过望闻问切可知内脏之盛象等方面表现出来。通过望闻问切可知内脏之盛 衰、气血之虚实、邪气之浅深。其中以神志和脉衰、气血之虚实、邪气之浅深。其中以神志和脉 象尤为重要。象尤为重要。 调养的目的旨在疏其血气,令其和平。气得其和调养的目的旨在疏其血气,令其和平。气得其和 为正气,失其和为邪气。为正气,失其和为邪气。 治气贵在于治气贵在于“调调”,这里的,这里的“调调”,是指通过各,是指通过各 种调养方法来调整脏腑的阴阳失调,使机体重新种调养方法来调整脏腑的阴阳失调,使机体重新 建立阴阳气血升降出入的动态平衡。建立阴阳气血升降出入的动态平衡。 4

26、4、判断疾病的预后判断疾病的预后 应用气一元论,从形气关系来判断疾病的轻重顺应用气一元论,从形气关系来判断疾病的轻重顺 逆和预后,是传统养生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逆和预后,是传统养生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 形以寓气,气以充形,形以寓气,气以充形,“形气相得,谓之可治形气相得,谓之可治”, “形气相失,谓之难治形气相失,谓之难治”。 若若“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 胸中多气者死。胸中多气者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 死死” 。 根据根据“形神合一形神合一”的观点,强调望神色以决死生。的观点,强调望神色以决死生。 “血气者,人之

27、神血气者,人之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 “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 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四、阴阳学说在传统养生学中的运用四、阴阳学说在传统养生学中的运用 阴阳学说主要说明事物对立双方的互相依存、互阴阳学说主要说明事物对立双方的互相依存、互 相对立、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关系。相对立、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关系。 阴阳学说渗透到传统养生学就成为分析、阴阳学说渗透到传统养生学就成为分析、 研究、解释人体的

28、生命现象和病理变化,研究、解释人体的生命现象和病理变化, 以及临床诊断与调养的指导思想和说理工以及临床诊断与调养的指导思想和说理工 具,成为传统养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成为传统养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结构充满着阴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结构充满着阴 阳对立统一的关系。阳对立统一的关系。 所谓所谓“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大体说,人体的上。大体说,人体的上 部属阳,下部属阴;体表属阳,内脏属阴;体表背部属阳,下部属阴;体表属阳,内脏属阴;体表背 部属阳,胸腹部属阴;外侧属阳,内侧属阴。部属阳,胸腹部

29、属阴;外侧属阳,内侧属阴。 以脏腑来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五脏之中心、以脏腑来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五脏之中心、 肺在上属阳,肝、脾、肾在下属阴。每一脏腑,又肺在上属阳,肝、脾、肾在下属阴。每一脏腑,又 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之分,肾有肾阴、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之分,肾有肾阴、 肾阳之分等。肾阳之分等。 2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素问素问) 人体脏腑经络的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活动属阳生理功能活动属阳, 气、血、精、津液等气、血、精、津液等营养物质属阴营养物质属阴。 阴与阳的相对动态平衡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

30、行。阴与阳的相对动态平衡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类经类经说:说:“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 化化”,“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机体的生理机体的生理功能功能活动,是活动,是营养物质营养物质生成转化生成转化 的条件;的条件;营养物质营养物质的储备收藏,是的储备收藏,是功能活动功能活动 产生的物质基础。产生的物质基础。 3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传统养生认为传统养生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一切疾病的发生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都是机体因正邪斗争而伴随着的阴阳异常消长的过程,都是机体因正邪斗争而伴随着的阴阳异常消长的

31、过程, 把阴阳失调作为疾病的基本病机,疾病把阴阳失调作为疾病的基本病机,疾病是机体是机体 功能失常后功能失常后人体阴阳失去相对平衡,人体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反映出来反映出来 的阴阳偏盛偏衰的状态的阴阳偏盛偏衰的状态和结果。和结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用用“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 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来概括说明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来概括说明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 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到正气与邪气两个方面。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到正气与邪气两个方面。 正气指人体的抗病能力,可分为阳气与阴液。正气指人体

32、的抗病能力,可分为阳气与阴液。 邪气泛指一切致病因素,可分为阴邪和阳邪。邪气泛指一切致病因素,可分为阴邪和阳邪。 如阳邪致病,可使阳偏盛而伤阴,阴邪致病,则使如阳邪致病,可使阳偏盛而伤阴,阴邪致病,则使 阴偏盛而伤阳,阳气虚不能制阴,则出现阳虚阴盛,阴偏盛而伤阳,阳气虚不能制阴,则出现阳虚阴盛, 阴液亏虚不能制阳,则出现阴虚阳亢;机体阴阳任阴液亏虚不能制阳,则出现阴虚阳亢;机体阴阳任 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常可导致对方的不足,即所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常可导致对方的不足,即所 谓谓“阳损及阴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损及阳”,以致最后出现阴,以致最后出现阴 阳两虚。阳两虚。 4 4、用于疾病的诊断、

33、用于疾病的诊断 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正确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正确 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 任何病症均可用任何病症均可用“阴证阴证”和和“阳证阳证”作为总作为总 纲加以概括说明,起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纲加以概括说明,起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 的作用。的作用。 一般说凡是病在体表、发病急骤、热性症状,邪气一般说凡是病在体表、发病急骤、热性症状,邪气 炽盛者属阳证;凡是病在内里,缓慢起病或慢性过炽盛者属阳证;凡是病在内里,缓慢起病或慢性过 程,寒性表现、正气虚弱者属阴证。程,寒性表现、正气虚弱者属

34、阴证。 例如望诊:见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闻诊:例如望诊:见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闻诊: 听声音洪亮者属阳,低微断续者属阴;切诊:按脉听声音洪亮者属阳,低微断续者属阴;切诊:按脉 搏,浮、数、大、滑、实者属阳,沉、迟、小、涩、搏,浮、数、大、滑、实者属阳,沉、迟、小、涩、 虚者属阴。虚者属阴。 5 5、说明疾病的调养原则、说明疾病的调养原则 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是机体阴阳偏盛偏衰,因此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是机体阴阳偏盛偏衰,因此 调整阴阳,使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状态,恢复调整阴阳,使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状态,恢复 相对平衡就是调养的基本原则。相对平衡就是调养的基本原则。 概括地说,就是概括地说

35、,就是“损其有余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补其不足”。“热热 则寒之、寒则热之则寒之、寒则热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 正如正如素问素问至真要大论至真要大论所说: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谨察阴阳所在 而调之,以平为期。而调之,以平为期。” 6 6、用来概括说明药(食)物的性味功能、用来概括说明药(食)物的性味功能 药物的性能体现于其性味和升降浮沉,可用阴阳来药物的性能体现于其性味和升降浮沉,可用阴阳来 归纳说明,作为指导用药的依据。归纳说明,作为指导用药的依据。 (1)(1)药性药性(气气):分为寒、凉、温、热四气。:分为寒、凉、温、热四气。 寒凉属阴,寒凉属阴,调养热证,一

36、般选择寒凉性质的药物,调养热证,一般选择寒凉性质的药物,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或凉性。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或凉性。 温热属阳,温热属阳,调养寒证,一般选择温热性质的药物,调养寒证,一般选择温热性质的药物, 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或热性。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或热性。 (2)(2)药味药味:习惯上分辛、甘、酸、苦、咸五味。习惯上分辛、甘、酸、苦、咸五味。 实际上不止五种,一般将淡味归于甘,涩归于酸。实际上不止五种,一般将淡味归于甘,涩归于酸。 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味属阴。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味属阴。 每一种药物都有不同的性与味,用药

37、时要同时兼顾。每一种药物都有不同的性与味,用药时要同时兼顾。 (3)(3)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指中药进入人体后的作用趋向。指中药进入人体后的作用趋向。 药性上行、向外、或升或浮,属阳;药性上行、向外、或升或浮,属阳; 多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多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 药性下行、向内、或沉或降,属阴。药性下行、向内、或沉或降,属阴。 多具有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多具有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 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等功效。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等功效。 五、五行学说在传统养生学中的应用五、五行学说在传统养生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

38、用取象比类的方法,五行学说用取象比类的方法,以事物五行属性的以事物五行属性的 归类方法及五行属性事物之间生克乘侮规律,说归类方法及五行属性事物之间生克乘侮规律,说 明的事物的相互联系以及运动变化的规律。明的事物的相互联系以及运动变化的规律。 在传统养生学中五行学说在传统养生学中五行学说既是认识方法和说既是认识方法和说 理工具,又是指导思想和诊治原则,是传统理工具,又是指导思想和诊治原则,是传统 养生学独特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养生学独特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养生学以五行的传统养生学以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研究人体生克制化规律,来研究人体 脏腑、经络、组织之间和各个生理功能之间的相脏腑、经络、组

39、织之间和各个生理功能之间的相 互关系;以五行的乘侮规律来阐释病理情况下的互关系;以五行的乘侮规律来阐释病理情况下的 相互影响;研究人体内外的各种关系,并指导临相互影响;研究人体内外的各种关系,并指导临 床辨证与调养。床辨证与调养。 1 1、按五行属性建立五行同构系统、按五行属性建立五行同构系统 古代大家运用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五方、五时、古代大家运用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五方、五时、 五气、五味、五色、五音等自然界事物,与人体五气、五味、五色、五音等自然界事物,与人体 内的脏腑组织与体表器官、孔窍等的生理和病理内的脏腑组织与体表器官、孔窍等的生理和病理 现象,按其事物不同性质、作用、形态,统一联

40、现象,按其事物不同性质、作用、形态,统一联 系在一起,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系在一起,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 建立五行同构系统。借以阐述人体生理、建立五行同构系统。借以阐述人体生理、 病理的复杂关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病理的复杂关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 关系。表达了一种关系。表达了一种“天人相应天人相应”的整体观的整体观 念。念。 在传统养生学中,五脏与五行配合,肝属在传统养生学中,五脏与五行配合,肝属 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建立了以人体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每建立了以人体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每 个系统内各种组织器官之间

41、都是有机联系个系统内各种组织器官之间都是有机联系 的整体。的整体。 传统养生学讲人是小天地,小宇宙,就是基于这传统养生学讲人是小天地,小宇宙,就是基于这 种同构系统的理论例如木系统就联系春天、东种同构系统的理论例如木系统就联系春天、东 方方、风风、青色、酸味、肝、胆、目青色、酸味、肝、胆、目、筋、爪甲、筋、爪甲、 怒怒、弦脉弦脉、泪水等等。泪水等等。 2 2、用五行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用五行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木性柔和,有生发的特性木性柔和,有生发的特性; 肝喜调达而恶抑郁,有生发疏泄的功能。肝喜调达而恶抑郁,有生发疏泄的功能。 火性温热、明亮,其性炎上火性温热、明亮,其性炎上;

42、 心主神明,主行血,有温煦作用,。心主神明,主行血,有温煦作用,。 土性承载土性承载、受纳,、受纳,生长万物;生长万物; 脾生化气血,有运化水谷,输布精微之功。脾生化气血,有运化水谷,输布精微之功。 金性清肃、收敛;金性清肃、收敛; 肺有清肃功能,肺气以肃降为顺。肺有清肃功能,肺气以肃降为顺。 水性寒润、下行,有闭藏的特性;水性寒润、下行,有闭藏的特性; 肾有藏精、主持水液代谢等功能。肾有藏精、主持水液代谢等功能。 3 3、说明说明五脏系统中的内在联系五脏系统中的内在联系 木系统木系统:肝肝为中心,为中心,胆胆为其腑,在体合为其腑,在体合筋筋,其华,其华 在在爪爪,开窍于,开窍于目目,其其液为

43、液为泪泪,其其志为志为怒怒。 火系统火系统:心心为中心,为中心,小肠小肠为腑,在体合为腑,在体合脉脉,其华,其华 在在面面,开窍于,开窍于舌舌,其其液为液为汗汗,其其志为志为喜喜。 土系统土系统:脾脾为中心,为中心,胃胃为其腑,在体合为其腑,在体合肉肉,其华,其华 在在唇唇,开窍于,开窍于口口,其其液为液为涎涎,其其志为志为思思。 金系统金系统:肺肺为中心,为中心,大肠大肠为腑,在体合为腑,在体合皮皮,其华,其华 在在毛毛,开窍于,开窍于鼻鼻,其其液为液为涕涕,其其志为志为忧悲忧悲。 水系统水系统:肾:肾为中心,为中心,膀胱膀胱为腑,在体合为腑,在体合骨骨,其华,其华 在在发发,开窍于,开窍于耳耳,其其液为液为唾唾,其其志为志为恐恐。 4 4、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