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区域地理复习》第2讲 地图(第2课时)_第1页
高中《区域地理复习》第2讲 地图(第2课时)_第2页
高中《区域地理复习》第2讲 地图(第2课时)_第3页
高中《区域地理复习》第2讲 地图(第2课时)_第4页
高中《区域地理复习》第2讲 地图(第2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讲 地图 第2课时 1.理解等高线的含义 2.掌握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及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3.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布局工农业生产,修建水利工 程和运输线路 命题方向: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为切入点,对区域 地形的判读、河流的水文特征、生产开发及开发中存 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 1.地形图上关于高度的表示及地形图的分类。 2.等高线的概念及特点。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4.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相关计算。 5.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6.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与应用。 甲山的海拔为甲山的海拔为 米,米, 丁山的海拔为丁山的海拔为 米,米, 甲山相对丁山的相对高度为甲山相对丁山的相对高度为 米。米。 1500

2、 1000 1500-1000=500 海平面海平面 问课堂问课堂 1.地形图上的高度表示地形图上的高度表示 (1)海拔及相对高度)海拔及相对高度 (2)地形图的分类)地形图的分类 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地形剖面图地形剖面图 (1)等高线的概念:)等高线的概念: (2)等高线的特点:)等高线的特点: 2.等高线的概念及特点等高线的概念及特点 地图上海拔相同的各点的连线地图上海拔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相邻(相邻 两条等高线的高度差两条等高线的高度差) 例题:读华北某地地形图 四条坡面 线的坡度 比较 (1)各种地形(小地形)的等高线形态:)各种地形(小地形)的等高

3、线形态: 山顶、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山顶、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缓坡、陡坡、峡谷等缓坡、陡坡、峡谷等 各种大地形类型的等高线形态:各种大地形类型的等高线形态: 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 (1)区域小地形的等高线形态)区域小地形的等高线形态 等高线凸等高线凸 向低处,向低处, 山脊线也山脊线也 称分水线称分水线 闭合曲线,闭合曲线, 外低内高,外低内高, 用用 表示表示 等高线凸等高线凸 向高处,向高处, 山谷线也山谷线也 称集水线称集水线 由一对山脊由一对山脊 等高线组成,等高线组成, 鞍部是山脊鞍部是山脊 线的最低处,线的最低处, 山谷线的

4、最山谷线的最 高处高处 多条等高多条等高 线会合线会合 重叠在一重叠在一 起起 等高线的一些常见解题规律 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400 500 400 500 400 400 500 400 500 500 山脊山脊 山谷山谷 400 500 400 500 400 山脊山脊 400 500 400 500 500 山谷山谷 例例1 1、如图,判断图中、如图,判断图中A A、B B的海的海 拔范围各是多少?拔范围各是多少? A A:150米米HA100米;米; B B:50米米HB0米。米。 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等高线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等高线 闭合区域:闭合区域: 若其高度值

5、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若其高度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 低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高度低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高度 值低于其等高线的高度值;值低于其等高线的高度值; 若其高度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若其高度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 高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高度高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高度 值高于其等高线的高度值;值高于其等高线的高度值; (即(即“低的更低,高的更高低的更低,高的更高”。)。) 递增递增 递减递减 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读图,从山峰向下望,将不能看见的点是读图,从山峰向下望,将不能看见的点是 ( ) AA点点 BB点点 CC点点 DD点点 A 凹坡:高密低疏是凹坡,视野好。凹坡:

6、高密低疏是凹坡,视野好。 凸坡:低密高疏是凸坡,视野不好凸坡:低密高疏是凸坡,视野不好 高疏低密,高密低疏高疏低密,高密低疏 判断坡度陡缓:判断坡度陡缓: 同一副图中,比例尺、等高距相等的情况下:同一副图中,比例尺、等高距相等的情况下: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 间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匀坡间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匀坡 500米 500米 比例尺和等高线疏密相等的情况下,如何来判定坡度的比例尺和等高线疏密相等的情况下,如何来判定坡度的 陡和缓?陡和缓? 等高距大的坡陡;等高距小的坡缓等高距大的坡陡;等高距小的坡缓 等高距

7、大等高距大等高距小等高距小 02千米 0 5千米 1:1000001:500000 A BCD 例、下面四幅图中的等高距和等高线间隔相同,坡度例、下面四幅图中的等高距和等高线间隔相同,坡度 最陡的应是最陡的应是 。B 假设等高距和等高线疏密相等的情况下:假设等高距和等高线疏密相等的情况下: 比例尺大的坡陡;比例尺小的坡缓比例尺大的坡陡;比例尺小的坡缓 2千米千米1千米千米5千米千米5千米千米 判定等高线地形图中坡陡、坡缓的因素有三个:判定等高线地形图中坡陡、坡缓的因素有三个: 比例尺、等高距、等高线的疏密比例尺、等高距、等高线的疏密 假定其中的两个因素相同,一个因素不同的情况假定其中的两个因素

8、相同,一个因素不同的情况 l比例尺、等高距相同,等高线越密,坡越陡;等高线比例尺、等高距相同,等高线越密,坡越陡;等高线 越疏,坡越缓越疏,坡越缓 l等高距、等高线的疏密相同,比例尺越大,坡越陡;比等高距、等高线的疏密相同,比例尺越大,坡越陡;比 例尺越小,坡越缓例尺越小,坡越缓 l比例尺、等高线的疏密相同,等高距越大,坡越陡;等比例尺、等高线的疏密相同,等高距越大,坡越陡;等 高距越小,坡越缓高距越小,坡越缓 下面等高线图表示的地形名称依次是( ) A.山谷、山脊、山顶、盆地 B.山脊、山谷、山顶、盆地 C.山谷、山脊、盆地、山顶 D.山脊、山谷、盆地、山顶 500 400300 300 4

9、00 500 700 500 300 300 500 700 D 读某地等高线图回答读某地等高线图回答: (1)沿)沿AB方向所作的地形剖面图是方向所作的地形剖面图是 (甲或乙),(甲或乙), 沿沿CD方向所作的地形剖面图是方向所作的地形剖面图是 (甲或乙)(甲或乙) (2)在等高线图上标出山脊和山谷的位置)在等高线图上标出山脊和山谷的位置 乙乙 山脊山脊山脊山脊 山谷山谷 山谷山谷 甲甲 知识点归纳:知识点归纳: 1、各种地形(小地形)的等高线形态、各种地形(小地形)的等高线形态 (1)山峰:闭合曲线中间数值最大。)山峰:闭合曲线中间数值最大。 (2)小盆地:闭合曲线中间数值最小。)小盆地:

10、闭合曲线中间数值最小。 (3)山谷:等高线弯向数值大的区域。)山谷:等高线弯向数值大的区域。 (4)山脊:等高线弯向数值小的区域。)山脊:等高线弯向数值小的区域。 (5)鞍部:位于两山顶之间山脊的最低处山谷的最高)鞍部:位于两山顶之间山脊的最低处山谷的最高 处。处。 (6)陡崖:等高线的重合处,山谷处的陡崖有瀑布。)陡崖:等高线的重合处,山谷处的陡崖有瀑布。 (7)凹坡:高密低疏是凹坡视野好。凹坡:高密低疏是凹坡视野好。 凸坡:低密高疏是凹坡视野不好。凸坡:低密高疏是凹坡视野不好。 平原:海拔低于平原:海拔低于200M200M,等高线分布稀疏。,等高线分布稀疏。 山地:山地: 海拔海拔500M

11、500M以上,区内高差大,等高线分布密集。以上,区内高差大,等高线分布密集。 A A、5005001000M1000M,低山,低山 B B、100010003500M3500M,中山,中山 C C、35003500以上,高山以上,高山 丘陵:丘陵: 海拔海拔500M500M以下以下200M200M以上,区内高差相对较小。以上,区内高差相对较小。 高原:高原: 海拔高度相对较大,区内高差小,边缘等高线密集海拔高度相对较大,区内高差小,边缘等高线密集 盆地:盆地: 中间低四周高,等高线闭合状。中间低四周高,等高线闭合状。 2.2.各种大地形类型的等高线形态:各种大地形类型的等高线形态: 海拔一般在

12、海拔一般在500以上以上,坡度较陡。有很以上以上,坡度较陡。有很 多山脊,山谷。山顶组成,等高线密集。多山脊,山谷。山顶组成,等高线密集。 山峰山峰(顶顶):四周低,中间高;:四周低,中间高; 山脊:等高线由山顶向低处凸出的部分,山脊:等高线由山顶向低处凸出的部分, 成为分水岭;成为分水岭; 山谷:等高线向山顶凸出的部分,一般发育山谷:等高线向山顶凸出的部分,一般发育 成河流;成河流; 鞍部: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部分,呈马鞍形;鞍部: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部分,呈马鞍形; 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山地 高原 海拔较高,一般在海拔较高,一般在500m以上,不同以上,不同

13、的高原等高线差距较大,高原面一的高原等高线差距较大,高原面一 般较平坦,边缘陡峻,如内蒙古高般较平坦,边缘陡峻,如内蒙古高 原和云贵高原等原和云贵高原等 四周密集,且数值大,内部稀疏四周密集,且数值大,内部稀疏 数值小;为盆地。根据经纬度和数值小;为盆地。根据经纬度和 比例尺大小可确定该图所示地形比例尺大小可确定该图所示地形 区为我国的四川盆地区为我国的四川盆地 盆地 丘陵 海拔一般在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多闭合米以下,多闭合 曲线,反映出该地地形起伏不大,曲线,反映出该地地形起伏不大, 海拔较低海拔较低 例、读下图为我国某省例、读下图为我国某省 的地形等高线示意图,的地形等高线示意图, 据

14、此回答。据此回答。 该省自东往西排列的地形依次是()该省自东往西排列的地形依次是() A A山地、丘陵、平原、湿地山地、丘陵、平原、湿地 B B湿地、山地、丘陵、平原湿地、山地、丘陵、平原 C C山地、湿地、丘陵、平原山地、湿地、丘陵、平原 D D丘陵、山地、平原、湿地丘陵、山地、平原、湿地 A 读下面的读下面的“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 回答下列问题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各字母所在处的地形名称。)说出各字母所在处的地形名称。 (2)D处的海拔为处的海拔为米。米。 陡崖的高度大约是:陡崖的高度大约是: 米。米。 (3)描述该地的地形特征。)描述该地的地形特征。 2040 310320

15、280 290 300 310 320 330 340 320 0 AB C D E F G N 下列等高线示意图中,能反映沙丘地貌的是下列等高线示意图中,能反映沙丘地貌的是 ( ) A. A. B. B. C. C. D. D. A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等高线X的数值最有可能是: A:100m B:150m C:200m D:250m (2)图中丁地与丙村的相对高差可能为: A:200m B:250m C:300m D:400m (3)图中的四地中不能看丙村的地点 是: A: B: C: D: A D B 4 4、等高线地形图上有关问题的计算、等高线地形图上有关

16、问题的计算 (1)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n-1) d h(相对高度相对高度 ) (n+1) d 其中其中n为两地间不同等为两地间不同等 高线的条数,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为等高距 (2)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在等高线地 形图上,若某地形区最下部等高线的注记 高程为H低,最上部等高线的注记高程为H 高,该图的等高距为d,则该地形区的相对高 度为:H高H低H相H高H低2d (3)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 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根据气温垂直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根据气温垂直 递减率递减率(0.6/100 m)可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异:

17、可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异: T差差0.6 (H相相/100 m)。 A A B B (4)陡崖相对高度计算:陡崖相对高度计算: 计算陡崖或任意两点间的相对高度,计算陡崖或任意两点间的相对高度, 一是可能求最大相对高度,二是可能求一是可能求最大相对高度,二是可能求 最小相对高度。最小相对高度。公公 式:式: 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大H顶顶H大大d。陡崖。陡崖 崖底的绝对高度:崖底的绝对高度:H小小dH底底H小小 陡崖的相对高度:陡崖的相对高度:(n n1 1)dHdH(n+1n+1)d d (H H为相对高度,为相对高度,d d为等高距,为等高距,n n为重合的为重合的 等高

18、线条数)等高线条数) 例:该图中例:该图中A A、B B两点以及陡崖的相对高度是多少?两点以及陡崖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AB的相对高度:的相对高度:300H 500 陡崖的相对高度:陡崖的相对高度: 500500米,米,600600米米 200200米,米,300300米米 200H 400 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500H顶顶600 200H底底300。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 下图是某区域等高线图,据图回答问题。下图是某区域等高线图,据图回答问题。 (1 1) 图中悬崖的相对高度大约是:图中悬崖的相对高度大约是: A.300A.300 600600米米 B. 200B. 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