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Q1. 机动化交通的环境影响机动化交通的环境影响 Q2. 汽油车污染排放的形成与控制汽油车污染排放的形成与控制 Q3. 柴油发动机污染物的形成与控制柴油发动机污染物的形成与控制 Q4. 新型动力车新型动力车 Section 1 机动化交通的环境影响机动化交通的环境影响 第一节第一节 机动化交通的环境影响机动化交通的环境影响 一、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一、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 2010年全世界机动车数量将超过年全世界机动车数量将超过8亿亿 辆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保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保有 量连年高速
2、增长量连年高速增长 表表11-1 世界部分城市机动车所产生的世界部分城市机动车所产生的 空气污染物的排放贡献率空气污染物的排放贡献率 城市城市年度年度 机动车所产生的空气污染物的排放贡献率机动车所产生的空气污染物的排放贡献率 % COVOCsNOxPM10 纽约200240.025.820.23.2 洛杉矶200271.836.554.56.5 墨西哥城2000983577- 萨克拉门 托城市郡 2005-38.562.25.7 北京20058850524 上海(内 环) 200495-6080- 天津200326463413 汽车排放法规历程汽车排放法规历程 Q第一时期(相当于美国20世纪7
3、0年代): 排放法规的起步和完善时期,采用控制技术 主要是发动机改造。 Q第二时期(相当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到90 年代初):汽车排放控制技术发展最快,改 善效果最明显。实现了汽油无铅化。 Q第三时期(相当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到 21世纪初):低排放车时期。节能、低污染 或无污染已成为今后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方 向。 1876年世界上第一台内燃机诞生,至今已年世界上第一台内燃机诞生,至今已130余年;余年; 1943年:美国洛杉矶市出现光化学烟雾(年:美国洛杉矶市出现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 smog) 1952年:加州工大年:加州工大A.H.Smit博士提出博士提出Smo
4、g生成机理:生成机理: HC NO2 O3 PAN(过氧酰基硝酸盐)(过氧酰基硝酸盐) 1966年:加州实施世界上第一个年:加州实施世界上第一个“汽车排放法规汽车排放法规” (7工况)工况) 1968年:日本实施年:日本实施“大气污染防止法大气污染防止法” (怠速检测(怠速检测CO) 1970年:欧洲开始实施排放法规年:欧洲开始实施排放法规 (怠速检测(怠速检测CO、HC) 1984年:中国实施排放法规年:中国实施排放法规 (汽油车怠速汽油车怠速CO、HC 、柴油车自由加速烟度、柴油车自由加速烟度) 1999年:北京实施国年:北京实施国法规法规 2000年:全国实施欧年:全国实施欧法规(与欧洲
5、相差法规(与欧洲相差8年)年) 2008年:北京实施国年:北京实施国法规,实现了国际接轨法规,实现了国际接轨 2010年年: 全国实施国全国实施国法规(汽油车)法规(汽油车) 汽车排放法规历程汽车排放法规历程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 0 2 4 6 8 10 12 14 16 1 1988 1992 1995 2000 2005 20081988 1992 1995 2000 2005 2008 0.7 0.4 0.15 0.10 0.020.02 14.1 9.0 7.0 5.0 3.5 2.0 EURO 0 1 2 3 4 5 EURO 0
6、1 2 3 4 5 NOx g/(kWh)PM g/(kWh) 中国:中国: 2000 2003 2007 2010 2013 中国中国: 2000 2003 2007 2010 2013 我国的内燃机技术落后欧洲至少我国的内燃机技术落后欧洲至少5年年 汽车排放法规历程汽车排放法规历程 国家标准国家标准 Section 2 汽油车污染排放的形成与控制汽油车污染排放的形成与控制 四冲程汽油机工作原理四冲程汽油机工作原理 空气、油空气、油 废气废气 进气进气压缩压缩 做功做功 排气排气 一、汽油机工作原理和污染来源一、汽油机工作原理和污染来源 Q进气冲程 Q压缩冲程: 接近上止点点火接近上止点点火
7、 压缩比压缩比= Va/Vc 汽缸总容积汽缸总容积/燃烧室容积燃烧室容积 汽油机汽油机=610, 柴油机柴油机=1624 Q做功冲程 Q排气冲程 1.进气门;2.火花塞;3.排气门;4.缸体;5.活塞;6.活塞销 7.连杆;8.曲轴箱;9.曲轴;10.曲轴柄 汽油机污染物来源汽油机污染物来源 Q CO Q NOx Q HC Q 少量铅、硫、磷 Q 硫氧化物和含铅化 合物可通过降低燃 料中的含硫量及无 铅汽油控制 Q 限制的是CO、NOx 、HC和柴油车排放 的颗粒物 Ambient AirReal Fuel Engine/Emission Technology 尾气管排放物尾气管排放物 汽油机
8、污染物来源汽油机污染物来源 曲轴箱曲轴箱 少量少量CO、NOX和和25%的的HC 排气管排气管 绝大部分的绝大部分的CO、NOX、 Pb和和 HC的的 60% 汽油箱通风泄漏汽油箱通风泄漏 HCHC的的101020%20% 汽车动力系统汽车动力系统 Theoretical Combustion Fuel + Oxygen Carbon Dioxide Energy动力动力 Ignition点火点火 Water Vapor et-有效功与实际有效功与实际 消耗热量之比消耗热量之比 汽油车汽油车: 0.30.4 柴油车柴油车: 0.40.5 发动机的效率发动机的效率 Q发动机指示热效率it:指示功
9、(铭牌功)Wi与 发动机实际消耗的燃料热量Q1之比。 Q有效热效率et:发动机的有效功We与所消耗 燃料量Q1之比。 Q汽车传动系统的机械效率 m。 miteet QW 1 / 二、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形成二、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形成 Q 1.一氧化碳(一氧化碳(CO)的形成)的形成 Q CO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空燃比、空气和燃料的混合程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空燃比、空气和燃料的混合程 度、内壁的淬熄效应度、内壁的淬熄效应 Q 过剩空气系数过剩空气系数1的稀混合工况,混合不均匀造成局部区域的稀混合工况,混合不均匀造成局部区域1,不,不 完全燃烧或完全燃烧或CO2产生离解反应。产生离解反应。 Q HC化合
10、物不完全氧化。化合物不完全氧化。 Q 燃烧终了时燃烧终了时CO浓度一般取决于燃气温度,但发动机膨浓度一般取决于燃气温度,但发动机膨 胀过程中缸内温度下降很快,以至于温度下降速率远胀过程中缸内温度下降很快,以至于温度下降速率远 快于气体中各成分建立新的平衡过程的速率,即产生快于气体中各成分建立新的平衡过程的速率,即产生“ 冻结现象冻结现象”,使实际,使实际CO浓度高于排气温度对应的化学浓度高于排气温度对应的化学 平衡浓度平衡浓度 Stoichiometry等当点等当点 101012121414161618182020 Ai r - Fuel R ati oAi r - Fuel R ati o
11、0 0 2 2 4 4 6 6 8 8 1010 1212 1414 O O2 2 Percent Percent M ol esM ol es 0 0 400400 800800 12001200 16001600 20002000 24002400 28002800 N ON O C OC O2 2 C OC O H CH C PP M PP M M ol esM ol es Stoi chi om et ryStoi chi om et ry 汽油汽油(C8H17)理理 论空燃比论空燃比: 约约 14.7 CO 局部不均匀局部不均匀 残余残余HC 理论空燃比:在理理论空燃比:在理 想状况
12、下发动机完想状况下发动机完 成一次工作成一次工作 循环所消耗的空气循环所消耗的空气 的量与消耗的燃油的量与消耗的燃油 的量的比值的量的比值 2.HC化合物形成化合物形成 QHC约有约有100200种成分,来自未燃的燃油和润种成分,来自未燃的燃油和润 滑油滑油 Q不完全燃烧产物,与不完全燃烧产物,与有密切关系有密切关系 Q即使即使1也会产生也会产生 壁面淬熄效应壁面淬熄效应 壁面油膜和积炭吸附壁面油膜和积炭吸附 2.HC化合物形成化合物形成 Q不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 Q怠速及高负荷工况怠速及高负荷工况 可燃混合气浓度处于可燃混合气浓度处于1时,油气混合不均匀,也会因不完全燃烧时,油气混合不均匀,也
13、会因不完全燃烧 产生产生HC排放排放 怠速状态是指发动机空转时一种工作状况。在发动机运转时怠速状态是指发动机空转时一种工作状况。在发动机运转时 ,如果完全放松油门踏板,这时发动机就处于怠速状态。发,如果完全放松油门踏板,这时发动机就处于怠速状态。发 动机怠速时的转速被称为怠速转速,是维持发动机没有做功动机怠速时的转速被称为怠速转速,是维持发动机没有做功 时正常运转的最低转速。怠速即是发动机时正常运转的最低转速。怠速即是发动机“出工不出力出工不出力”。 2.HC化合物形成化合物形成 Q 壁面淬熄效应壁面淬熄效应温度较低的温度较低的 燃烧室壁面对火焰的迅速冷燃烧室壁面对火焰的迅速冷 却,使活化分子
14、的能量被吸却,使活化分子的能量被吸 收,燃烧链反应中断,在壁收,燃烧链反应中断,在壁 面形成厚约面形成厚约0.10.2mm左右左右 的不燃烧或不完全燃烧的淬的不燃烧或不完全燃烧的淬 熄层。熄层。 Q 壁面淬熄效应产生的壁面淬熄效应产生的HC可可 占排气管排放的占排气管排放的3050%。 Q 缝隙缝隙气体压力高,温度低气体压力高,温度低 ,因而密度大,因而密度大,HC浓度极浓度极 高高 2.HC化合物形成化合物形成 Q壁面油膜和积炭的吸附壁面油膜和积炭的吸附 Q在进气和压缩过程中,在进气和压缩过程中,多孔性积炭多孔性积炭会吸附未燃会吸附未燃 混合气及燃烧蒸气,而在膨胀过程和排气过程混合气及燃烧蒸
15、气,而在膨胀过程和排气过程 时压力降低,部分时压力降低,部分HC脱附进入燃烧产物中。脱附进入燃烧产物中。 NOx: 热力型热力型 NOx:理论空燃:理论空燃 比时燃烧温度最高,在比时燃烧温度最高,在 比理论空燃比略小的条比理论空燃比略小的条 件下件下NOx最大。最大。 T、O和和t 瞬时型瞬时型 NOx: 1过浓过浓 条件下易产生。条件下易产生。 燃料型燃料型 NOx:汽油可看:汽油可看 做基本不含做基本不含N。 Fuel和和Prompt可忽略可忽略 3.NOx的生成机理的生成机理 NOx浓度与空燃比和停留时间的关系 汽油车汽油车 Other Emissions Evaporative Emi
16、ssions diurnal, running losses, hot soak Crankcase Losses due to blow-by Refueling Losses displaced vapors Other Emissions brake linings, tire wear, fluid leaks 复习复习 Q1的稀混合工况,混合不均匀造成的稀混合工况,混合不均匀造成CO和和HC 的生成。的生成。 Q失火,加速或减速失火,加速或减速 QHC的壁面淬熄效应的壁面淬熄效应 QHC的壁面油膜和积炭的吸附的壁面油膜和积炭的吸附 Q热力型热力型 NOx:理论空燃比时燃烧温度最高,在
17、:理论空燃比时燃烧温度最高,在 理论空燃比附近理论空燃比附近NOx最大,其它两种可忽略。最大,其它两种可忽略。 4.发动机运行条件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发动机运行条件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Q污染物量与空燃比直接相关污染物量与空燃比直接相关 贫燃燃烧效率高,生成贫燃燃烧效率高,生成HC和和CO浓度低浓度低 富燃燃烧不完全,生成富燃燃烧不完全,生成HC和和CO浓度高浓度高 Q加速和高速行驶,燃烧温度高,加速和高速行驶,燃烧温度高,NOx排放多排放多 Q在怠速和加速时,空燃比偏低,怠速时温度较在怠速和加速时,空燃比偏低,怠速时温度较 低,残余废气比例较高,低,残余废气比例较高,CO排放浓度较高排放浓度较高
18、 Q减速时,汽油机节气门关闭,而发动机在汽车减速时,汽油机节气门关闭,而发动机在汽车 反拖下继续高速运转,进气管中突然形成高真反拖下继续高速运转,进气管中突然形成高真 空度状态,使管壁上的液态燃油(油膜)急剧空度状态,使管壁上的液态燃油(油膜)急剧 蒸发,形成过浓混合气而导致较高的蒸发,形成过浓混合气而导致较高的HC和和CO 排放排放 Q措施措施1:汽油喷射式发动机在减速时不再供油:汽油喷射式发动机在减速时不再供油 ,而且进气管中油膜少,因此,而且进气管中油膜少,因此HC和和CO排放少排放少 Q措施措施2:带有减速断油装置的改进型化油器:带有减速断油装置的改进型化油器 4.发动机运行条件对污染
19、物排放的影响发动机运行条件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控制技术控制技术 Q前处理前处理: 无铅汽油无铅汽油(0.013g/L), 低硫汽油和柴油低硫汽油和柴油 (1200ppm50ppm),国四,国四 Q机内控制机内控制: 发动机设计发动机设计 表面积表面积/容积容积 越小越好越小越好; 电子控制技术电子控制技术; 多多 气门技术气门技术 Q机外控制技术机外控制技术: 热反应器热反应器, 催化反应器催化反应器(氧化氧化, 还原还原 -三效三效) 三、降低污染排放的发动机技术三、降低污染排放的发动机技术 1.改进点火系统改进点火系统 Q 从点火时刻起到活塞到达压从点火时刻起到活塞到达压 缩上止点,这段时
20、间内曲轴缩上止点,这段时间内曲轴 转过的角度称为点火提前角转过的角度称为点火提前角 Q 一般在压缩冲程结束前点火一般在压缩冲程结束前点火 ,压缩比最大,温度最高,压缩比最大,温度最高 Q 点火提前角延迟点火提前角延迟NOx和和HC排排 放量降低,燃油耗率恶化放量降低,燃油耗率恶化 Q 原因:随点火提前角延迟,原因:随点火提前角延迟, 后燃加重,热效率变差后燃加重,热效率变差 三、降低污染排放的发动机技术三、降低污染排放的发动机技术 1.改进点火系统改进点火系统 Q 点火提前角延迟导致排气温点火提前角延迟导致排气温 度上升,排气行程以及排气度上升,排气行程以及排气 管中管中HC氧化反应加速。氧化
21、反应加速。 Q NOx降低的主要原因是: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随 点火提前角延迟,上止点后点火提前角延迟,上止点后 燃烧的燃料增多,燃烧最高燃烧的燃料增多,燃烧最高 温度下降,温度下降, NOx减少。减少。 点火系统点火系统 Q高能电子点火系统,系统电流提高到高能电子点火系统,系统电流提高到57A,加,加 强了点火强度,延长了火花持续时间,加强燃强了点火强度,延长了火花持续时间,加强燃 烧过程,降低烧过程,降低HC排放。排放。 Q无触点式晶体管点火系统,用信号发生装置,无触点式晶体管点火系统,用信号发生装置, 克服了触点装置的缺点,便于采用电子方式实克服了触点装置的缺点,便于采用电子方式实 现点
22、火提前角的调整。现点火提前角的调整。 Q电控点火系统取消了分电器,采用线圈分配或电控点火系统取消了分电器,采用线圈分配或 二极管分配点火,简称直接点火(二极管分配点火,简称直接点火(DIS),得),得 到逐步应用。到逐步应用。 2.闭环电子控制汽油喷射技术闭环电子控制汽油喷射技术 Q通过排气管上的氧传感通过排气管上的氧传感 器反馈的氧浓度信号,器反馈的氧浓度信号, 闭环控制系统将发动机闭环控制系统将发动机 空燃比控制在理论空燃空燃比控制在理论空燃 比比1%之内。之内。 Q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气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气 净化性能均可实现优化净化性能均可实现优化 控制,各项性能指标超控制,各项性能指标超
23、 过化油器的汽油机。过化油器的汽油机。 3.废气再循环废气再循环(EGR) Q将部分燃烧产物返流至进气管再吸入气缸参加将部分燃烧产物返流至进气管再吸入气缸参加 燃烧,称作废气再循环,减小燃烧,称作废气再循环,减小NOx排放。排放。 Q1520%燃烧产物返流至进气管再吸入汽缸燃燃烧产物返流至进气管再吸入汽缸燃 烧,减少了排气总量,稀释了进气,增加了燃烧,减少了排气总量,稀释了进气,增加了燃 烧室内气体的热容量,降低了燃烧的最高温度烧室内气体的热容量,降低了燃烧的最高温度 和氧气的相对浓度。和氧气的相对浓度。 Q超过这一范围,动力性和经济性很快恶化;混超过这一范围,动力性和经济性很快恶化;混 合气
24、过度稀释产生失火,使合气过度稀释产生失火,使HC排放量增加排放量增加 Q降低降低NOx约约60%, 但油耗增加但油耗增加3%。 四、汽油车尾气排放后处理技术四、汽油车尾气排放后处理技术 Q在发动机的排气系统中进一步消减污染物排放在发动机的排气系统中进一步消减污染物排放 的技术。的技术。 Q空气喷射装置、热反应器、氧化型催化转化器空气喷射装置、热反应器、氧化型催化转化器 、还原型催化转化器、三效催化转化器等。、还原型催化转化器、三效催化转化器等。 Q氧化型和还原型催化转化器分别用来净化排气氧化型和还原型催化转化器分别用来净化排气 中的中的HC+CO+NOx,但已被三效催化净化技术,但已被三效催化
25、净化技术 所取代。所取代。 2.三效催化转化器三效催化转化器 Q同时净化同时净化3种污染物种污染物: CO, HC, NOx Q只能在很窄的空燃比窗口只能在很窄的空燃比窗口 (14.7 0.25)工作工作 Q为满足要求,通常采用以为满足要求,通常采用以 氧传感器氧传感器ZrO2为中心的空为中心的空 燃比反馈控制系统燃比反馈控制系统 2.三效催化转化器三效催化转化器 Q 主要使用多孔蜂窝陶瓷载体,表面涂附活性主要使用多孔蜂窝陶瓷载体,表面涂附活性Al2O3,负载,负载 铂铂 Pt,钯钯 Rd,铑铑 Pd等贵金属或其它催化剂等贵金属或其它催化剂 Q 防中毒很关键防中毒很关键!必须使用无铅汽油,降低
26、汽油中硫含量必须使用无铅汽油,降低汽油中硫含量 五、曲轴箱五、曲轴箱(crankcase)排放控制排放控制 Q 压缩和做功冲程中的气压缩和做功冲程中的气 体,从缝隙中逸出,叫体,从缝隙中逸出,叫 窜气窜气 Q 控制方法是将窜气再循控制方法是将窜气再循 环入发动机进气管,在环入发动机进气管,在 汽缸中烧掉汽缸中烧掉 Q 怠速进气管真空度高,怠速进气管真空度高, PCV阀使强制通风量减阀使强制通风量减 小小 Q 窜气大于窜气大于PCV阀处理能阀处理能 力,进入汽缸再次燃烧力,进入汽缸再次燃烧 六、燃油蒸发排放控制六、燃油蒸发排放控制 Q油箱和化油油箱和化油 器器 Q温度高,蒸温度高,蒸 发排放量大
27、发排放量大 Q防热隔热措防热隔热措 施施 Q吸附法吸附法 转移损耗控制方法阶段转移损耗控制方法阶段1控制控制 Q汽油转运中 转移损耗控制方法阶段转移损耗控制方法阶段2控制控制 Q加油过程,负压操作 Q汽车上的吸附罐 Section 3 柴油发动机污染物的形成与控制柴油发动机污染物的形成与控制 一、一、1.汽油汽油, 柴油发动机的区别柴油发动机的区别 Q 汽油发动机燃烧为预混火焰汽油发动机燃烧为预混火焰, 柴油为扩散火焰柴油为扩散火焰 Q 柴油发动机压缩比高,压缩终了汽缸柴油发动机压缩比高,压缩终了汽缸 3.54.5MPa,温度,温度 7501000K,大大超过柴油的自燃温度,大大超过柴油的自燃
28、温度 Q 柴油发动机大面积多点同时着火,初期放热率、压力升柴油发动机大面积多点同时着火,初期放热率、压力升 高率以及最高爆发压力都比汽油机高,且空气富余,不高率以及最高爆发压力都比汽油机高,且空气富余,不 完全燃烧产物少,因此热效率和燃油经济性好于汽油机完全燃烧产物少,因此热效率和燃油经济性好于汽油机 Q 混合时间极短,混合气浓度分布极不均匀,易产生碳烟混合时间极短,混合气浓度分布极不均匀,易产生碳烟 ,而汽油机预混燃烧一般不产生碳烟,而汽油机预混燃烧一般不产生碳烟 预混火焰:气体燃料和空气在燃烧前充分 混合,混合和扩散速度远快于化学反应速 率,该过程为化学反应控制的过程。 扩散火焰:燃料和空
29、气分别进入燃烧区, 混合然后发生反应(实际中应用最多), 燃烧速率主要决定于较缓慢的混合和扩散 ,由扩散控制的燃烧。 一、一、3.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的来源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的来源 Q在较高空燃比下,HC和CO燃烧完全 Q直接将10MPa以上将雾化柴油喷入汽缸,避免 器壁淬熄和间隙淬熄现象 Q火焰外围区域趋于,受淬熄效应和油膜及积 炭吸附影响很小,HC排放很低 QNOx在中低负荷远低于汽油机,在高负荷与汽 油机同数量级甚至更高 Q颗粒物排放相当高 二、二、2.颗粒物及碳烟的生成机理颗粒物及碳烟的生成机理 Q颗粒物成分:主要为干碳烟颗粒物成分:主要为干碳烟DS、可溶性有机成、可溶性有机成 分分SOF,
30、硫酸盐,硫酸盐 Q碳烟是烃类燃料在高温缺氧条件下裂解而形成碳烟是烃类燃料在高温缺氧条件下裂解而形成 的。的。 Q从从=0.6开始,开始, 减少,碳烟生产量增加减少,碳烟生产量增加 Q0.6,NOx生产量随生产量随 增加而增加,在增加而增加,在1.1达达 到峰值到峰值 Q降低碳烟方法往往引起降低碳烟方法往往引起NOx上升,上升,=1.1峰值峰值 Q=0.60.9,碳烟基本不产生,碳烟基本不产生, NOx生成量很生成量很 少少 3.空燃比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空燃比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 Q 柴油机混合器浓稀分布极不均匀,需要空气量更多柴油机混合器浓稀分布极不均匀,需要空气量更多 Q 相比汽油机相比汽油机
31、CO、HC和和NO曲线有向稀区平移趋势曲线有向稀区平移趋势 NOx,HC,CO排放的体积分数排放的体积分数/10-6 碳烟排放碳烟排放/gm-3 3.空燃比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空燃比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 Q 在中小负荷在中小负荷2,燃油喷雾边缘形成了过稀混合气,缸内温度过,燃油喷雾边缘形成了过稀混合气,缸内温度过 低,造成低,造成HC排放略有上升,但仍比汽油机低的多排放略有上升,但仍比汽油机低的多 Q NOx生成规律与汽油机相同,但量小。原因是柴油机混合气浓度生成规律与汽油机相同,但量小。原因是柴油机混合气浓度 不均匀。所以不均匀。所以NOx生成要看平均生成要看平均和局部和局部。 Q 局部缺氧使得
32、局部缺氧使得2以后,碳烟排放急剧上升以后,碳烟排放急剧上升 Q 加强气流混合可以改善局部缺氧,使冒烟极限向加强气流混合可以改善局部缺氧,使冒烟极限向=1靠近,减少靠近,减少 碳烟产生。碳烟产生。 NOx,HC,CO排放的体积分数排放的体积分数/10-6 碳烟排放碳烟排放/gm-3 柴油车行驶工况与排放柴油车行驶工况与排放 Q 1. CO总是很低总是很低, 约约0.1% ,不到汽油机不到汽油机1/10 Q 2. 减速减速, 怠速时怠速时HC相对较高相对较高, 浓度约为浓度约为400ppm 此时此时NOx较低较低, 约为约为3070ppm Q 3. 加速加速, 定速时定速时NOx高高, 浓度约为浓
33、度约为: NOx: 8002500ppm 此时此时HC: 90200ppm Q 4. 加速时碳烟最高加速时碳烟最高, 约为约为0.30g/m3 三、控制柴油机污染物排放的发三、控制柴油机污染物排放的发 动机技术动机技术 Q1.废气再循环废气再循环 降低热力型降低热力型NOx 冷却废气再循环,可以明显抑制发动机恶化冷却废气再循环,可以明显抑制发动机恶化 三、控制柴油机污染物排放的发三、控制柴油机污染物排放的发 动机技术动机技术 Q2.改进供油系统改进供油系统 采用高压喷射采用高压喷射细化喷雾颗粒,缩小喷油嘴细化喷雾颗粒,缩小喷油嘴 孔径并增加孔数,细化柴油喷雾颗粒,增强孔径并增加孔数,细化柴油喷雾颗粒,增强 混合,着火落后期缩短,碳烟排放和热效率混合,着火落后期缩短,碳烟排放和热效率 改善,但改善,但NOx增加。增加。 推迟喷油提前角是降低推迟喷油提前角是降低NOx生产主要措施,生产主要措施, 但燃烧延迟,但燃烧延迟,CO和碳烟增加,动力性和燃和碳烟增加,动力性和燃 烧效率降低烧效率降低 3.采用增压和中冷技术采用增压和中冷技术-最有效最有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招投标投标担保合同解除条件及法律后果
- 2025年度智能设备采购与管理规范合同
- 2025年度智能硬件开发与应用合伙协议
- 新能源微电网稳定性控制与新能源发电系统谐波治理报告
- 2025电子商务平台会员管理与基础应用服务协议
- 2025版离婚房屋下载全新协议范本
- 2025年智能停车场车位销售及管理服务合同范本
- 2025版商场内快闪店场地租赁与推广合作合同
- 2025版图书售后服务与客户保障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水利工程专用土工布采购及施工服务合同
- 八年级下册美术提纲
- 内部准驾证管理办法
- 2023年单螺杆泵的结构设计与性能分析全套图纸
- 无创正压通气护理
- GB/T 20481-2017气象干旱等级
- 风电发电机组电控系统知识-安全链部分课件
- 医疗质量管理工具课件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人的护理
- 小学教师量化考核表
- 房建监理平行检查记录表格模板(参考版)
-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四版)-汤小丹-课后习题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